1、2018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诗歌鉴赏之语言-炼字(一)聚焦动词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第一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答: 答案 “怨”字用得最好。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两句中分别是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答: 答案 “溅” “惊”二字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寓情于物,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代诗歌时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动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
2、独特的功能。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 一个“厌”字,将多少 “沉痛伤乱”包蕴其中。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聚焦形容词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这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简要分析。答: 答案 “直” “圆”用得好。 “直”字点出沙漠无风, “圆”字写残照如轮,可以直视。两字准确描绘了傍晚时分沙漠苍凉静穆的壮美景象,意境雄浑开阔。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孤寂的情绪融合在景物描写中,感受真切自然。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
3、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代诗歌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三)聚焦副词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表意上有何作用?答: 答案 “尽”字用得好。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副词是对动词、形容词进行修饰限制的词语。副词运用恰到好处,可以起到使诗句悠扬婉转、情韵丰富,化呆板为活泼的表达效果。 (四)掂掂“数量”之重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早 梅唐 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
4、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答: 答案 “一”字用得好。因为题为“早梅” ,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开已久,不能算是“早梅”了。经优秀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 ,元遗山认为既然指明了“一树” ,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 ;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 。 “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平添韵味。 (五)听听“叠词”效果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5、目。声 声 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联系词的内容,分析上阕中叠词的妙处。答: 答案 “寻寻觅觅” ,写词人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冷冷清清” ,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 ,则极言心情之悲怆。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除此之外,叠词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隐隐何甸
6、甸,俱会大道口” ,用“隐隐” “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六)追“彩”逐“色”:色彩词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壬辰寒食 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 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 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答: 解析 “雪”比喻的是白发, “朱”代指容颜。两相对比,表现出容颜过早衰老,诗人所表达的哀叹感情自然流露出来。答案 “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
7、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
8、。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怜惜的情愫尽在“绿”中。 (七)赏虚词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闺 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作简要赏析。答: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女子形象的诗。女主人公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 “忽见”惹起一腔幽怨。理解“忽”字的含义,不能只局限于此句,而应从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找出其内在的联系。答案 从全诗来看,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 “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相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的情形。所以, “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极富神韵,极其准确地表现了潜藏在女主人公内心的某种情感,平时并不觉得,一旦为外物所触发,瞬间便不可自已地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