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第21课 桃花源记.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181961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第21课 桃花源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第21课 桃花源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第21课 桃花源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第21课 桃花源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第21课 桃花源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1 桃花源记导读你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它来源于一个美丽而虚幻的故事,传达了人们对与世无争、和平安康的理想世界的向往。这个故事即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 。此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 ,其时作者 57 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2、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 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 ,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作者陶渊明(约 365427) ,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

3、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 ,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 ,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 “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背景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 年

4、) ,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统治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桃源仙境?这要从他的时代和思想说起。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 (晋书刘毅传 ) 。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

5、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 ,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 。这些史实便是虚构桃源仙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从思想来说,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并又追慕阮籍无君无臣、无富无贵的社会理想,接受过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素怀高洁,久慕淳风,眷爱丘山,厌恶官场,曾以羲皇上人自谓,幻想做无怀氏、葛天氏之民。这些思想意识积聚起来便成为其虚构仙境的思想根源。语音豁然(hu) 俨然(yn) 阡陌(qinm ) 语(y) 诣(y )髫(tio ) 间隔(jin ) 问津(jn) 便要还家(yo)多音字hu 豁出去 Zhu 衣着 sh 舍弃 jin 间隔hu 豁然开朗 zho 着

6、数 sh 屋舍 jin 中间hu 豁拳 zho 着急zhe 看着 字形缘:缘由 阡:阡陌 髫:垂髫 怡:心旷神怡椽:椽子 纤:纤夫 髻:发髻 贻:贻笑大方遂:天遂人愿 谴:谴责逐:逐渐 遗:不遗余力词语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例句: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例句: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例句: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例句: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例句: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7、例句: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 这里问津指探访。 例句: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一词多义 舍 舍弃 便舍船 寻 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同义词缘:缘溪行 沿着 语:语云 说扶:便扶向路 道:不足为外人道也要:便要还家 邀请 皆:皆叹惋 延:延至其家 悉:悉如外人 乃:乃大惊 于是、就 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都遂:遂与外人间隔 咸:咸来问讯具:具答之.成语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也形容完全领悟。无人

8、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问津:询问渡口。怡然自乐: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常识文体常识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出现得很早,只唐宋而盛行。内容博杂: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课文桃花源记原是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序言,后来被看成独立的文章。记和诗内容是一致的,但所写的重点及表现手法不同。 “记”用的是客观记叙的方法,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情节;而“诗”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社会的向往,以叙事为主,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理文脉全文共五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林

9、的经过。第二部分(第 2、3 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可以分两层:第一层(第 2 段):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第二层(第 3 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第三部分(第 4、5 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辨结构结构示意图:发现桃源(开端) 逢桃花林 引人入胜欲穷其林进入桃源(发展) 土地平旷 怡然自乐(桃源风光) 情节完整便要还家 皆出酒食(热情待客) 虚实结合离开桃源(结局) 处处志之 遂迷 神秘色彩 寄寓理想欣然规往 未果探意旨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

10、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的愿望。议问题:1、第 2 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2003 年北京中考题 桃花源记) 明确: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2、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2002 年东城区中考题桃花源记) 明确: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3、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

11、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补充: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4、 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明确: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渔人迷路了,会怎样?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朔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

12、,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5、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6、提问: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明确: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

13、乐道。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

14、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1、层层设疑的写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诗等,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唐王维桃源行中就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

15、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2、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

16、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地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

17、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外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3、本文的语言特色桃花源记的语言十分准确和精练。文章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 19 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

18、精神状态,写得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在这段文章里,还表现了诗人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词用语恰到好处。像写山里人见到渔人,问他从何而来的时候,诗人没有重复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只写了“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渔人见太守说起桃花源的情状,也只用“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两个字,来概括渔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见闻。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是非常朴素、自然的。他写文章不重词藻的华丽,不事雕琢,而是尽力做到朴素,自然,接近口语。但是我们读他的作品,并不觉得单调乏味,而是感到诗意盎然,淳朴浑厚。苏轼说他的作品“癯而实腴”,就是说他善于用朴素、清淡的外表来表现丰富的内容。而这一点也正是桃

19、花源记的语言特色。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这些词语都几乎成了人们熟悉的成语。一、语言训练(一) 、选择与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1.屋舍俨然( )A.好像 B.整齐的样子 C.严肃的样子2.欲穷其林( )A.彻底 B.穷尽,尽 C.没有钱,与富相对3.芳草鲜美( )A.色彩鲜艳美丽 B.新鲜美丽 C.这里指味道好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妻子一人;没有出路的地方 B.妻子一人:与世隔绝的地方C.妻子和儿女;与世隔绝的地方

20、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竟 B.就 C.才6.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A.标记 B.志向 C.做标记(二)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C. 通宵达旦 D.博古通今 (三)用原文回答问题。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A. B. C. (四)选择下列语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A.有好的田地好的池水和桑池之美。B.有良田池水桑叶竹子等。C.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D.有良田池水和桑竹等各种植物。2.问

21、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A.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说魏晋了。B.问起现在是什么社会,于是不知道有汉朝, 无论是魏还是晋了。C.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D.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二、语段训练(一)阅读桃花源记中的文段,完成练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22、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D.停数日,辞去:辞去,告辞离去2.对下面句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悉如外人”,“逐与外人间隔”两句中的“外人”意义相同,都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B.“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两句中“要”“延”意义相同,都是“

23、邀请”。C.“具答之”,“一一为具言所闻”两句中的“具”意义相同,都是“详细”;。D.“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两句中的“为”意义相同,都是“对、向”。.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C.村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4.根据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皆叹惋”的原因是(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B.为自己信在这里消息闭

24、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5.翻译句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二) 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穴中人语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否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

25、。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此公欲来: 老人肯相引至此: 此殊不缺也: 2、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3、你如何认识穴中人的生活?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丰乐亭记欧阳修修(指欧阳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 而深藏;中有清泉, 氵 翁 然 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

26、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开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水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以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辛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 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受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

27、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窈然:幽暗深远的样子。 氵 翁 (wng)然:水盛大的样子。涵煦:滋润化育。1.解释加点的词语。(1)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得: (2)修尝考其山川 考: (3)而遗老尽矣 遗老: (4)乐其地僻而事简 事简: 2.翻译句子。(1)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翻译: (2)及宋受天命,圣人出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翻译: (3)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翻译: 3.这是欧阳修谪居滁州时所写的丰乐亭记 ,从文中看, “丰乐亭”取名的原因是 。4.本文

28、将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归功于宋王朝的休养生息的政策,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5.对上文内容用语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上文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歌颂了宋王朝统一中国结束战乱,使人民休养生息过上了好日子。B.上文表达出作者安于享受,喜欢游山玩水的志趣。C.从表现方式看,上文突出运用了议论的手法。D.上文是欧阳修谪守滁州时写的,但文中反映出欧阳修在谪居生活中对政事的态度是积极的,跟一般“迁客”不同。参考答案: 一、语言训练(一)、 1.B 2.B 3.A 4.C 5.A 6.C (二) C (三)、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29、,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A.豁然开朗 B.世外桃源 C.怡然自得 (四)、 1.C 2.D二、语段训练(一)1.C 2.D 3.C 4.C 5.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向外人说啊。” 6.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二)课外阅读穴中人语答案与提示 1、杨氏 大穴 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穴中人 杨氏 3、略。提示:此题只要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丰乐亭记答案 1.(1)发现水源 (2)考察 (3)早先一代人 (4)公事减少 2.(1)它的上面是丰山,高峻挺拔地矗立着。(2)等到宋朝接受上天的使令,圣明的人出现,天下统一,以前凭借险峻的地势的,全被荡平。(3)又恰好那儿的百姓为一年的收成丰收而快乐,喜欢和我游玩。 3.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者。 4.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照于百年之深也。 5.B(表达的是“与民同乐”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