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验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探究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得实验、获得结论、交流评价等环节,强调学习的探究性,体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完成新知识结构。下面是我在尝试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起点。提出问题是实验探究学习的首要环节,是实验探究的目标,所以
2、开展实验探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认识是问题的基础,问题又源于“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没用丝毫的认识,没有基本的概念、基本技能,便不会提出问题,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因而我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因此,课堂应提供一个适宜于探讨问题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探索。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问题变得尤为重要。二、学生参与实验,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尽可能将一些操作简单,耗时较短、安全可靠的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在学生的实验中,放手让学生去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验培养自已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根据书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我提供以下实验用品:烧杯、试管、锥形瓶、长颈漏斗、广口瓶、干燥管等,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 请你利用上述仪器设计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单装置。(2) 再请你利用上述仪器设计出一套可以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3) 联想已学过的 O2的制取知识,有什么规律?学生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案,在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后,我再引导学生进
4、一步探究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的?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充分展示实验设计思想,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三、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比验证性实验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选取适宜的实验探究主题,层层设计好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学习分子这一节时,我在课堂上演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
5、实验:首先向烧杯 A 中加入 20ml 蒸馏水,并滴入 2-3 滴无色酚酞试剂。再向烧杯 B 中加入 10ml 浓氨水。然后用一只大烧杯把 A、B 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学生们会很容易的观察到烧杯 A 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接着我会这样做:(一)提出问题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已的解释。(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作出猜想和假设。1、A 烧杯内滴入的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可能是水使它变红,与 B 烧烧杯无关。2、大烧杯不洁净,散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物质与 A 烧杯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3、烧杯 B 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慢慢扩散到 A 烧杯中,使 A 溶液变成红色。
6、(三)小组讨论后,学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1、用洁净的 C 烧杯配好蒸馏水,加入 2-3 滴无色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 A 烧杯中的溶液,B 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3、用 B 烧杯的浓氨水,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酚酞,观察现象。4、把 B 烧杯的浓氨水加入 C 烧杯中,观察现象。(四)交流与评价得出结论。1、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2、浓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的微粒扩散到 A 烧杯的溶液中,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3 分了在做不断的运动。在化学实验探究中,我注意将学生的主体活动溶进整个教学过程,不但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动中学、做中学、乐中学、趣中学。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多种素质在一次次的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淅形成。实验探究的教学尝试毕丽娜高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