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诗歌吟诵之方法(台湾陈新雄教授).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5177504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吟诵之方法(台湾陈新雄教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诗歌吟诵之方法(台湾陈新雄教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诗歌吟诵之方法(台湾陈新雄教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诗歌吟诵之方法(台湾陈新雄教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诗歌吟诵之方法(台湾陈新雄教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诗歌吟诵之方法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陈新雄学习诗歌吟诵,我曾经在香港浸会大学教导学生吟诵,而且颇为成功,极有成效,香港一般是使用粤语,也能让学生学会用国语来吟诵,而且韵味十足,这就更增加了我教学生吟诵的信心。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应从五、七言的律体诗开始,因为五、七言的律体诗,格律有一定,学生最易学习,只要把五、七言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吟咏熟了,读诗就容易了。现在把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抄录在下面,并附合于其基本格律的古人诗选一首于后,为使学者能仔细体会诗旨,掌握诗中的感情,这也有助于吟诵,故今特把所附的诗选,作一番赏析,以助于吟时,掌握诗中的感情,而能把这种感情藉吟诵表现出来。一近体:下面

2、先说五言律诗的平仄:【甲】仄起式:所谓仄起式,就是五言律诗首句中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凡是五言律诗首句第二个字是仄声的,我们称它为仄起式。(一)首句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 1),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3),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杜甫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肃宗至德二年() ,杜甫四十六岁,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攻陷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即位于灵武,乃将妻儿家小安置在鄜州的羌村,只身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获,带到长安,因官职卑微,未被囚禁,因此留居在陷城长安,不得他处音讯,

3、独处寂寞,念及前方战事,忧心如捣,惟以穷愁度日,除忧国忧民外,又随时怀念家人骨肉,如鄜州的妻儿,平阴的兄弟,还有锺离的韦氏妹,故此时的诗中,多写因家事而感到国难的真情语。在此时所作诸诗篇中,谈到感时忧别,心景双写,则当首推次年三月所作的春望一诗,最为沉痛。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说:此忧乱伤春而作也。上四,春望之景,睹物伤怀;下四,春望之情,遭乱思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的一开头两句,即写的是春望所见。唐代的首都是长安,现在看到的是首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仍在,可是杂草乱生,树木青森。只用一个破字,巳使人怵目惊心了;再加一个深2字,更令感到满目凄凉了。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说:古人为诗

4、,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近世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春望诗,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 长安经过安史之乱的杀戮掳掠,不仅财物被抢劫一空,而人民也多死于战乱,十室九空,只两句就显现一场浩劫的前所未有的巨大了。杜工部在这两句里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使情景交融,为全诗营造好了气氛,也为后文埋下了伏线。诗一开头就用了对仗,而且属对工巧,属于文心雕龙所谓反对为优的反对 ,圆熟自然,诗意跌宕。 国破对城春 ,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拿来跟充满生意的城春对比,在满城明媚的春光中,本应是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时候,而今竟是断壁颓垣,

5、无限凄凉之境;国破之下继之以山河在 ,只有山河仍在,其它一切都巳面目全非了。 城春原是明媚的春景,后缀以草木深 ,除了草木榛芜外,什么也没有了。 国破与城春后面所接的都是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先后相背,诗意翻腾。明代胡震亨极为赞赏此联, 唐音癸签载其说云: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司马光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也。 司马光的说法,为一般人所采用,花鸟本是令人欢娱的东西,但人因感时恨别,反使人见了为之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就是用花来比拟人,也就是修辞学上的“拟人格” ,把花鸟比拟为人,感时

6、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这两说虽然是不同,但精神上却是一贯的。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这样含意丰富,正是诗的含蓄之美,取意多端。诗的前四句都从望字而出,诗人俯仰胆望,视线由近而及远,又由远而至近,从城郭而远望山河,再从草木而细察花鸟,层层搜览,一一观察,感情由隐而至显,由弱而转强,步步推进,丝丝抽取。在景与情的交替变化中,仿佛可以看见诗人翘首远望的神态,先远望,后低头,再沉思,最后过度到后半部的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诗详注引赵汸曰:烽火句,应感时;家书句,应恨别。 安禄山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以十五万人反于范阳,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哥舒翰出战潼关,大败。七月禄山遣将

7、孙孝哲率兵入长安,杀嫔妃、公主、皇孙等数十人,搜捕百官、宦者、宫女送至洛阳。故自安史之乱以来,战火连绵,春深三月,犹未息兵,无家人的消息,此时如果得到家信,那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共有的想法,自然在人们心里最容易引起共鸣,于我心有戚戚焉,所以这就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战乱不止,家人分散,了无音讯,想到亲朋的离散,无由得聚;京城的荒败,不胜欷歔。在百无聊赖之际,不免搔首长叹,顿觉稀疏的短发,几乎连簪子都插不上了。赵汸说:发白更短,离乱思家所致。 一点都不错,白发因忧愁而添多起来,搔首是在想解除忧愁的

8、3动作,更短则是说明忧愁巳甚的程度。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现在又发现了自己的衰老,则更增多了一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思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具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首句不押韵的仄起式的律诗正格,写得音韵铿锵,气度浑灏,故一千多年来,一直脍炙人口而历久不衰。(二)首句入韵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杜甫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唐肃宗干元二年() ,杜甫四十八岁,是年

9、秋,杜甫在秦州,因斯年九节度使之师溃于相州,河南骚动,洛阳既不可回,而长安又生活昂贵,时属饥馑,尤不可居,于是乃西行至秦州,秦州在当时为陇右道一重镇,位在六盘山支脉陇山之西边。这时杜甫几个弟弟都因战事阻隔,而音讯不通,乃引起杜甫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上的真实的记录。杜诗详注引朱鹤龄注云:诗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当时干元二年秦州作,是年九月,史思明陷东京,及齐、汝、郑、滑四州,宜戍鼓之未休。二弟,一在许,一在齐,皆在河南,故忆之。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秋边”一作“边秋” 。题为月夜忆舍弟 ,但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先描绘一幅秋天边塞的景象,战鼓不息,

10、烽火不靖,路上没有商旅行人,只听到秋天的边塞的鸿雁哀鸣声。戍鼓雁鸣,写耳之所闻;路断行人,写目之所见,所闻所见,尽是一片凄凉景象。诗一起手,即显得突兀不平,沉重肃杀的战鼓,天边孤雁的哀鸣,不但没有带来一丝生动的活气,反而使荒凉沉寂的边塞,更显得冷落不堪。 “断人行”在强调战事不息,烽火频仍,道路阻绝,商旅不通,这两句诗渲染了浓重的悲凉气氛,在月夜里更显得亲人远离的孤寂与落寞。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今夜是白露节的夜晚,在这个夜晚,白露凝霜,更显得倍增寒意,这句诗不但写了景,也点明了时令;天下的月亮本来是一样的,为什么故乡的月亮就会特别明亮,这显然渗杂了作者私人的主观感情成分。这种主观上的感情

11、成分,使人读来,并不会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人情都有怀乡的思念,读了之后,反而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受。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微妙心理,突出了他对故乡的怀念。王彦辅说:子美善用4故事及常语,多颠倒用之,语峻而体健,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这就是说,杜甫这两句诗将“今夜露白” , “故乡月明” ,词序一换,语气更显得矫健有力。这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仇兆鳌杜诗详注:上四月夜之景,下四忆弟之情,故乡句,对月思家,乃上下关纽。 因望月而怀乡,因怀乡而忆弟,于是与诗题紧紧关联。诗人遭逢离乱,又在凄凉的月夜,自然更易引发思乡忆弟之情。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诸弟离散,

12、一在许,一在齐,都在河南,由于战争阻隔,天各一方,毫无消息。下句说家巳无存,生死难卜,写得哀惋欲绝,令人不忍卒读。王嗣奭杜臆云:闻雁声而思弟,乃感物伤心。今夜白,又逢白露节候也;故乡明,犹是故乡月色也。公携家至秦,而云无家者,弟兄离散,东都无家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两句紧承前两句更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亲人们四处流散,消息全无,寄信常不能到达对方的手上,何况战事频仍,寄信就更加困难了,对于弟兄的生死存亡,更是茫茫而无从逆料了。整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紧。 “闻戍鼓”则“断人行” , “听雁鸣”则“思雁行” , “望明月”则“思故乡” , “弟分散”则“家不存” ,

13、 “今无家”则“书不达” , “书不达”则“生死不卜” 。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既忧国难,又增家愁,真是无限忧思,故也感慨万端了。【乙】平起式:所谓平起式,就是律诗首句第二个字为平声。凡是五言律诗,第二个字是平声的,我们称它为平起式。()首句不入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王维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中树木繁茂,隐蔽了一切人们的活动,看起来真像是空无一人的空山。王维的鹿柴诗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描写的山景跟

14、这里描写的,基本上是一样的。人迹罕到的山中,岂不是世外桃源一样的令人响往吗!山中初下了一阵秋雨,洗刷树木花草,面目为之一新,空气的清新,气温的清凉,月色的清明,境界的清净,真可说是一片清凉世界,景色的美妙,可以想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巳暗,明月当空,春花衰歇,苍松如盖。5月光从青葱繁茂的青松枝柯罅隙间照耀在树林里,清澈的山泉,从溪石上淙淙流过,景色是多么幽静。月下青松,石上清泉,正是诗人描绘的清凉世界,让人处身其间,毫无尘世的欲念。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这种诗中有画,既动人又自然的景色,真巳达到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中传来阵喧笑的声音,原来洗衣的

15、女孩子们洗完了衣服结伴回家了。青翠的荷叶纷纷向两旁分开,原来是打渔人的船划破了荷塘的宁静。先听到喧笑的声音,然后看到洗衣的女孩;初看到莲荷的纷披,后见到渔舟的驶过,这种描写,层次井然,好像看画而有立体的感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诗人的体会,正好与楚辞说的相反,尽管春天那种百花齐放的春光巳经消失,但是山居的恬适,王孙自可久留。王孙,在这首诗里是王维自比。()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李商隐 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

16、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李商隐自自唐文宗开成三年()入赘李德裕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后,便陷入党争的漩涡,一直遭到牛僧孺党的忌恨与排斥。宣宗继立以后,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商隐更为不利,所以只好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一些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时免除牛党投来的白眼,精神上稍得抒解,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得巢干的喜悦。 作为一首有寄托的诗, 晚晴的写法,更接近诗经里的比兴。诗人也许本无意于托物喻志,只是在登高眺览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因而将一剎那间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此诗特别显得自然浑成而不着痕

17、迹,此所以为高也。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冯浩笺注认为“夹城”就是“重闉” ,也就是住宅与严城相接的意思。深居,指幽僻的居处,俯临严耸的重城,在这里俯观远眺晚晴,春天过去了,夏天刚刚来临,气候还相当的清和,没有感到炎暑的溽蒸。初夏多雨,岭南犹然,久雨转晴,黄昏时分,云开雨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诗人的精神也为之清爽。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诗人的心情,在久雨初晴之际,不去描摹晚霞的灿烂,却偏偏注意到了不起眼的幽草,这就是有感而发了。久遭风吹雨打之苦暗角落头的小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绚丽夕辉而格外显出生意盎然。诗6人把“幽草”人格化了,以幽草来比喻诗人自己的遭遇和命运,而寄托诗的身世之感。他为

18、目前的遭遇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这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的联想,而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美好的意义。晚晴的绚丽,但却十分短暂,诗人并不计较它的短暂,而重视它的绚丽美好,我们可以体会到李商隐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事物的感情,是不是对自己迟来的幸福生活的一种怜惜呢!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栏远眺,更增加了视线的辽阔,所以说“并添高阁迥” ,并添是同时增加的意思,所居处的高阁向远处眺望,比起平常时候竟愈为辽远。夕阳的余辉注射在小窗子上,因为晚景余辉,光线十分微弱柔和,所以说“微注” 。尽管如此,这一脉余辉,仍旧带来喜悦和安慰。把上联“重”晚晴的重字就更具体化

19、了。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这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盈,仍是登高之所见。古诗有“越鸟巢南枝”的诗句,李商隐是时正在桂林,用越鸟不是既切时地,也合身分吗?故这里写越鸟归巢,就有自况的意味了,比喻自己找到了自己栖身之所。如果“小草”是用来自喻其艰难身世,则越鸟就是诗人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化身了。下面再介绍七言律诗的平仄:【甲】仄起式: (一)首句不入韵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

20、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的春天,当时五十二岁。宝应元年()冬十月,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场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省郑州) 、汴(今河南省开封)二州,叛军领袖薛嵩、张志忠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流寓在梓州(四川省三台)的诗人,听到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书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工部自注云: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发忽闻叛乱巳平的捷报,急于想奔回老家的喜悦。一开头起势甚猛,适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是诗人所

21、在的地方;“蓟北”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在河北的东北部。老杜多年飘泊在剑外,饱尝离乡背井,流落他7乡的艰难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安史之乱未平,蓟北未能收复。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是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那郁积巳久的思想情感的闸门,喷涌而出,涛翻浪滚,这势头就像千军万马一样,来势汹汹,挡也挡不住了。 “初闻涕泪满衣裳” ,就是这种惊喜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高峰。 “初闻”紧承“忽传” ,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是以巧妙的文字来传达这种神态。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剎那所激发出来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蓟北

22、”巳收,战乱将息,神州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抒解。个人的颠沛流离,及感时恨别的日子,也总算熬过去了,怎能不高兴、不喜欢呢!然而回想起八年来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样过去了,自己也可以回故乡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而喜不自胜。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引顾宸的评语说: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卒造状胜者,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卒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颌联意思承接上联,落脚于“喜欲狂”三字,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的洪峰。 “却看妻子” 、 “漫卷诗书” ,

23、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的时候,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是“回头看” ,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味,诗人似乎想说什么,但又不知如何说起。其实什么也不必说了,多年来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那里去了,家人们不再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家人们的喜悦反过来增添自己的欢喜,再也无心伏案工作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一同兴高采烈地为胜利而欢欣吧!而庆祝吧!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顾注云:忽传二字,惊喜欲绝,愁何在,不复愁矣。漫卷者,抛书而起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白日”一作“白首” 。 唐诗大观霍松林所作的赏析,认为“白首

24、”点出了巳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 ,也不宜“纵酒” ;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笔者以为仍是从一般的本子作“白日”比较含意浑成,意境高超。往日因为战争阻隔,亲人离散,愁云惨雾,迷茫四处,而今战胜消息传来,有如云雾四散,天空又现出一片光明蔚蓝的青天,前景充满了光明,在这种情况下,正须要放声高歌与饮酒庆祝,这才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前一句写狂态,后一句写狂想, “青春”是指明青葱的春季,春天巳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作伴还乡,怎不令人欣喜欲狂呢!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巴县有巴峡,巫山县有巫峡,襄阳属楚,洛阳属河南。 尾联包含四个地

25、名,“巴峡”与“巫峡” , “襄阳”与“洛阳” 。既各自成为句内对,又前后两句成为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 、 “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 、 “向”的动态,与两“峡” 、两“阳”的重复,8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巴峡穿巫峡,襄阳向洛阳,地势宽阔,距离遥远,这样一贯穿起来,四个地方却一个接一个的从眼前一一飞驰而过。诗人既展示了想象,又描绘了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一个“穿”来贯串;出巫峡到襄阳,顺水直驶,所用一个“下”来点明,襄阳到洛阳,一路陆行,地势有高有低,所以用一个“向”字指示方向。用字高度

26、准确,表现高度的艺术技巧。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详注引王嗣奭之言曰: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又引朱瀚说云:涕泪为收河北,狂喜为收河南,此通章关键也。而河北则先点后发,河南则先发后点,详略顿挫,笔如游龙。又地名凡六见,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善于将多者。 浦起龙读杜心解赞美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李商隐 安定城楼迢递高

27、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唐文宗太和九年() ,王茂元拜泾原节度使,治泾州(今甘肃省泾原县北) 。开成三年() ,商隐赴茂元幕,娶茂元女。不久,商隐应博学鸿词科试,落选回泾州幕,登楼有感,赋此遣怀。安定,即泾州。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迢递、是高耸的样子。 文选谢眺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结构何迢递,旷望极高深。 在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上,远处翠绿的杨树枝叶边的水汀沙渚尽收入眼底。登楼望远,高瞻远瞩,万千景象,全收眼底。即景生情,底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皆由此而生发。贾生年少虚垂涕,王

28、粲春来更远游。 这两句以两位古人以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时,年龄都与作者差不多。贾谊上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之语,但治安策未为汉文帝所采用,故说“虚垂涕” 。诗人应博学鸿词科试,名落孙山,未能中选。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是同样抑郁不欢。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诗人在泾州,依王茂元,都属寄人篱下。用两位古人古事,比喻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伦类比拟,都十分贴切。9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佐越王句勾践既雪会稽之耻 ,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要等为国家作一番伟大的功业之后,这伟大的功业,就是回天转地,旋乾转坤,到那时,头发白

29、了,就像范蠡一样划了一叶扁舟,投身于江湖之上隐居起来。永忆江湖,就是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就是抱建立功业之志。表面上,两件事情好像相反,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没有永忆江湖的志趣,便是一个争名逐利的禄蠹之徒,那里还有丝毫欲回天地的的宏大志愿呢?在这里“永”字用得好,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毕生的抱负。这两句诗,既洒脱,又遒劲。清查慎行查初白十二种诗评云:王半山最赏此联,细味之,大有杜意。 从诗的表达形式来看,炼字坚实,结响凝固,工力颇近杜甫,更重要的,这首诗表达了读书人积极的奋发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这与杜甫的胸襟怀抱,基本上是一样的。王安石从这两句诗中,看到了自己的思想与抱负

30、,所以击节赞赏。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引陆圃玉曰:永忆江湖,欲归而优悠白发,但必俟回旋天地,功成而却入扁舟。 冯浩按语:言扁舟江湖,必须待旋乾转坤,功成白发之时。时方年少,正宜为世用,而预期及此者,见志愿之深远也。解固如斯,要在味其神韵。何曰:此二句亦是王荆公一生心事,故酷爱之。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鶵竟未休。 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所以尾联两

31、句,是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屣功名利禄,告人不要妄加猜测。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了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评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极尽调侃奚落之能事。【乙】平起式:()首句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巳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10宋仁宗嘉佑元年(

32、)的暮春三月,苏轼与弟弟苏辙随着父亲苏洵,从眉山出发,启程向北行,经嘉陵江畔的阆中,登终南山,出褒斜谷,这条凿石架木的古栈道,却是川陕间的惟一交通孔道。山崖壁立,谷深千仞,古木阴森,难见天日,一开始走上仕途,就是一场艰险的行役。也可以说,三苏奔向唐宋八大家的宝座,现在巳经发轫了。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到了京师,巳经是榴花照眼的五月了。父子三人寄居在兴国寺浴室长老德香的院中。八月,苏氏兄弟一同应举人试于开封景德寺,榜发出来,兄弟二人都中了举人,突破了文官考试的第一关。嘉佑二年正月,仁宗下诏,以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欧阳修知贡举。欧阳修最讨厌五代时那种堆砌辞藻,毫无思想内容的文章。所以当他看到苏

33、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时,取读之下,明白晓畅,为之大喜,欲擢冠多士,但怕是门人曾巩所写,为免人闲话,才故意抑置于第二。苏轼考取进士及第第二名,那时科举考取前几名以内,则拾青紫、上青云,有如拾芥一样的简单了。宋洪迈的容斋随笔说:国朝自太平兴国以来,以科举罗天下士,士之策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吕蒙正,张齐贤皆是也。 考试列于前茅的人,不要十年就可做到公卿宰相。苏轼这时才二十二岁,三十岁出头就可做到公卿宰相,宦途可说是灿烂似锦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生教子成名的母亲程太夫人,却在本年四月初八日病卒于纱縠行的老家。接获噩耗,匆忙收拾行李,赶返眉山老家,为母守制,时间三年,实际上是二十

34、七个月。守制期满,嘉佑四年()十月,苏洵携带苏轼、苏辙兄弟及两房年轻的媳妇,还有苍头仆役,离开了令他伤心的故乡,回朝注官。这次回朝,在时间上,没有那么匆忙,所以就取道三峡的水路,这一路风景奇秀,山川壮丽,两兄弟都作了不少好诗,跟他父亲的作品合在一起,取名为南行集 。 嘉佑五年二月十五日,苏家一行抵达汴京,两兄弟参加吏部的流内铨 ,经过流内铨考试及格,吏部铨派苏轼河南福昌县主簿,苏辙授河南渑池县主簿。进士及第,例授九品,县主簿是从九品的职官,两兄弟都辞不就职。机会来了,宋仁宗特诏举行制举,但这项考试,须由大臣奏荐,受天子亲自策问与拔擢。如果考取了,就成了天子的门生,其受人重视的程度,由此可见。嘉

35、佑五年八月,仁宗皇帝诏求直言,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苏轼于朝。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杨畋则推荐了苏辙。制科是很难考的。苏轼在谢制科启中曾说:特于万人之中,求其百全之美,凡与中书之召命,巳为天下之选人。又有不可测之论,以观其默识之能;无所不问之策,以效其博通之实。犹使御史得以求其疵,谏官得以考其素。盖其取人也如此之密。 两兄弟都考取了,苏轼还考了个优等,朝廷诏令下来,苏轼以将仕郎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节度判官厅公事。大理寺评事是从八品,苏轼初任官,就超格11擢升两品了。苏辙则以试秘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王安石当制(替皇帝起草诏令) ,因为苏辙对策说,古时宰相,专攻人主,缴进词头,不肯起

36、草。苏辙就只好留在汴京奉侍老父苏洵的起居了。嘉佑六年冬十一月苏轼拜别老父,赴凤翔就任,两兄弟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分离过,这次远别实在有点难分难舍,弟弟从汴京一直送到郑州西门外才分手。回程的路上经过渑池县,想到以前应举时曾与老哥经过此地,投宿于老僧奉闲的僧舍,初次铨派,也曾铨派为渑池县主簿,现在重经此地,自然感触多端。因写下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巳渡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手足的分离,巳是缠绵凄恻;初度任官,振奋中也略带陌生与寂寞。在这种情况下,就盈育了苏轼一生中的第一首名篇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所谓名

37、篇,就是人人都有这种感受或想法,但无法用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东坡把人家心里的感受和想法说了出来,人人看了,都觉得得我心之同然,于我心有戚戚焉,这就最容易引起共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就一个人来说,无论读书、应举、出仕、谋生,东奔西走,到底像什么呢?这不就像天边的鸿雁,离开北方到南方过冬,中途偶然停在雪地上休息,偶然地在雪地上留下了指爪的痕迹。过了不久,鸿雁又飞走了,飞向那个方向,是偏东还是偏西,又有谁能确实知道呢?这几句富有哲理的诗意,形象生动,寄意深邃,因此很快就传扬开了。而“雪泥鸿爪”也就变成了有名的成语,乐为大家所传诵。这四句诗所以受到古

38、今广大读者的激赏,还不仅是由于理趣高超而巳。从艺术技巧来说,也是令人击节赞赏的。纪昀评说: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本色。 律诗的三、四两句,一般叫做颔联,是要对仗的,不仅平仄字面要对仗,意思也要两两相对。有些诗人有意打破这个限制,变成似对仗而又不是对仗,这就叫做“单行入律” ,后人叫做“流水对” 。先师林景伊(尹)先生以为流水对两句一串,气脉不断,非两句合观,其意不显。不这样写,整个意思就难于圆满表达,而行文的气势,也大受影响。所以非得打破旧有的格律不可,不受格律的束缚,议论才能透彻,气势才能恣肆。老僧巳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这两句是腹联,腹联也是要对仗的,在这里,苏

39、轼用了一种铁锁相连,循环反复的手法。老僧是往昔的人,新塔是眼前的景;坏壁是眼前的物,旧题是往日的事。以往昔眼前眼前往昔的人事景物反复循环,把诗意钩连得十分紧密,同时也暗暗地响应了“雪泥鸿爪”的这层意思。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偶然留下了痕,随时又变灭了。12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公自注云: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尾联两句是收束,往昔应举的时候,奔波在高低不平的山坡道上,路既悠长,人又疲乏,连坐骑都累死了。想尽办法才换到一匹跛脚的驴子,也被累得一路上不停的长鸣。还记得吗?那些往日的艰难困苦。所以我们也不必太怀念过去,也应策励将来才是啊!这首诗虽然也有像方东树那种怪人,因为流畅平

40、易而不喜欢,但千百年来,却是雅俗共赏的名篇。 ()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麤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宋哲宗绍圣元年() ,宣仁太后驾崩之后,哲宗亲政,绍述新政,改变旧章,群奸猬集,朝局大乱。苏轼这时以两学士(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充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知定州军州事的重任,被小人所诬陷,贬谪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不得签书公事,惠州安置。东坡在惠州曾有纵

41、笔诗一首,乃苏集中的名篇,为后人所传诵。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曾季狸的艇斋夜话说:东坡海外上梁文口号云: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章子厚见之,遂再贬儋耳。以为安稳故也。 以章惇睚眦必报的个性,怎么容得下东坡对他权威的蔑视,而以超脱自适的方式,向他的权威挑战!故东坡因此诗而再贬儋耳一事,应属可信的。果不其然,哲宗绍圣四年()四月,章惇重议公罪,责授琼州别驾,移昌化军安置。琼州在海南岛,北宋时的海南,是一没有开化的蛮烟瘴雨野蛮之地,医药书籍俱无,非人所居。当时宰相章惇欲置东坡于死地,用心昭然。因为东坡在旧党中的人望,实在太高了,万一皇帝改图

42、,重新启用旧党,东坡实为首选,故章惇巳把东坡看成了他的第一号政敌,东坡不死,章惇枕席难安。东坡亦知此意,所以是年七月二日到昌化军贬所,进谢上表云:并鬼门而东逝,浮瘴海以南迁,生无还期,死有余责。伏念臣顷缘际会,偶窃宠荣,曾无毫发之能,而有邱山之罪,宜三黜而未巳,跨万里以独来,恩重命轻,咎深责浅。臣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痛哭于江边,巳为死别;魑13魅逢迎于海上,宁许生还。念报德之何时,悼此心之永巳,俯伏流涕,不知所云。 在海南岛这种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人生所需,什么都没有的绝地,东坡以其旷达情怀,闲适自处,也终于度过去了。元符三年()正月,哲宗驾崩,端王即位,是为

43、徽宗。大赦天下。东坡蒙恩得赦,告下以琼州别驾,内迁廉州安置。东坡于六月二十日登舟渡海,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也是东坡集中有名的篇章。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乃是天快黎明时刻的景象,但在海南岛则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巳早见矣。 诗人仰看天象,看见参星巳横,斗星巳转,于是判断是时巳经是三更,是深夜的时分了。这两句诗,写了景,也写了人,写景而断定欲三更,黑夜巳经过去大半了,看到星斗,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夜路,也不会那么难走了。诗句调子明快,用韵振奋,足见诗人的心境也是爽朗的。苦雨是久雨,连绵不断的雨;终风是

44、终日刮风,整日刮个不停的风。 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毛传解终风为终日刮风。诗本指卫庄公脾气暴戾,这里则用来暗指朝政的苛暴,暴虐地对待元佑大臣。不久以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凄苦。诗人在苦雨终风的时候,常常巴望着风和雨霁的晴朗天气早日来临,现在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的景象,所以感喟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颈联两句就晴字进一层发挥,云也散了,月也明了,风停雨霁,星月交辉。天容是澄清的,海色也是澄清的。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活流畅。而且用了句中对,以月明对云散,海色对天容。每句分两节,前四字写客观景物;后三字谁点缀、本澄清,表主观的见解与评论。这两句看起

45、来是白描的赋体,其实是纯用比体,而且又兼用了典故。 晋书谢重传:谢重为会稽王道子骠骑长史,尝因侍坐,于时月夜明净,道子叹。重率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 道子因戏重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 云散月明谁点缀的“点缀” ,显然来自谢重的议论与道子的戏语;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澄清” ,则与月明夜静,道子叹以为佳相契合。这两句诗,境界开阔,义蕴宏深,巳能给读者艺术的美感与哲理的启迪。王文诰说上句问章惇也 ,意思是说:你们这些居心不净的小人掌权,滓秽太清,弄得终风苦雨,天下怨愤,如今月明云散,还有谁点缀呢?下句公自谓也 ,是说你们强加于我的诬蔑之词,就像微云巳散,又恢复了我天容海色本来澄清的真

46、面目了。 空余鲁叟乘桴意,麤识轩辕奏乐声。 腹联两句,转笔写海。 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苏子原是满怀抱负,认为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但历经打击,终被贬到海南岛14来了。就像孔子一样,不能行道,欲乘木筏到海外去一样。可是现在又被放回来了,在海外行道也不成了,只是空留这种想法而巳。 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 轩辕就是黄帝,诗人以大海浪涛声而联想起轩辕的奏乐声,与庄子这一段发挥忘得失,齐荣辱,达情遂命的道理。麤识这种道理,所以引发了尾联的旷达诗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九死,濒死也。极言其近于死亡。诗人认为纵然死在南方蛮荒之地,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因为这次出游所看到的雄奇瑰伟的景色,是一生中最难得的。这两句诗,既含蓄,又幽默,更兼有调侃的味道,真把诗人旷达与豪放的性格,表达而无遗了。【批注】1)凡平仄字下加一点的表示可平可仄。这里只是为初学说法,故从宽来说,详细的情形,还有许多讲究。总的来说,一个原则,不可因为平仄的变化,而使律诗中第二个平声字,或是第四个平声字变成孤平。2)律诗偶数句最后一字为韵脚,韵脚一般为平声韵。3)这句的情形,如第五字为仄声,则第三字一定要用平声,否则变成仄仄仄的连三仄,就不合于律句了。(本文仅作学术学习交流参考之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诗歌散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