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5177195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摘 要】杜甫生活在唐代的中晚期,历经了唐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饱受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诗人,是一位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诗人,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他的诗歌创作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前夕,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嚎的苦难之中。杜甫的诗歌真实地描绘了时代的面貌及自己的苦难经历,具有“诗史”性和自传性的特点,艺术风格上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特色。【关键词】杜甫 安史之乱 “诗史”性 自传性 沉郁顿挫Abstract: Du fu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2、the life, after the Tang dynasty to decline by the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history, haunted by the suffering caused to the peoples works. He is a great realistic poet, is a link and epitomized the poet, and Li Bai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wo of the tang poetry in the peak they, at the

3、 same time also constitute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 tang poetry. His poetry creation of the dominant style formed in an eve, and to grow in the next several decades collapse, and the land howl misery. Du fus poetry real described the face of the era, and their own suffering experience, have “ep

4、ic“ sex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obiographical, art style formed “melancholy voice“ features. Keywords: DuFu AnLuShan Rebellion “Epic“ sex Autobiographic Melancholy voice杜甫(712710) ,字子美,原是襄阳人,寄居于巩县。他出身于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从十三世祖杜预开始,几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职。祖父是初唐著名的诗人,母亲是唐代大官士族中的清河崔氏。但父亲杜闲只做到奉天县令,自此这个大家庭已呈

5、现出衰落的迹象。因为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家庭给于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他终其一生都怀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为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祸乱,亲身感受了沉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在抒写个人情怀时,往往紧密结合时事,境界广阔,思想深厚,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阴暗与人民的疾苦,后世高度评价了他的诗歌并称他的诗歌为“诗史” ,称他为一代“诗圣” 。除此之外,杜甫的诗歌在艺术上,吸取和总结了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6、即“沉郁顿挫” 。元稹评价杜甫的诗歌说:“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1】 杜甫的诗歌在杜少陵集中收了一千四百余首,而这些中惟有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最多,也最能代表杜甫诗歌的特点及风格。总体上,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的特色有以下几点:一、诗歌的“诗史”性杜甫的诗歌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整个过程,因此他的诗歌自中晚唐开始就享有“诗史”的美誉。杜甫生活在动乱的时代,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慨,当这种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喷薄而出,再加之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就使得诗歌更具现实性、历史性。

7、因此,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也是必然的。杜甫诗歌的“诗史”性源于其自幼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诗人本人也一向以儒者自居,他在忆昔中说:“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甚至,他还自认是个“腐儒” ,如在江汉中说:“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他的家族以儒家文化来教养每个人,因此一个身受儒家思想熏陶,笃信儒家生存理念, “有志于道者”所必须身体力行的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他所表现出的情感与常人不同,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与常人不同。 杜甫诗歌的“诗史“性主要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善于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1、真实反映社会阶级的矛盾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这首诗标志着杜甫诗歌的成熟,它把杜甫诗歌“诗史

8、”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首诗通过记述探亲途中和回到家后的所见所闻,以“忧黎元”为核心,一开始就反复陈明“自比稷契”的用世之志;中间正面抨击最高政治统治集团的腐败与残酷,把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概括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个字里,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诗中“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写朝廷分给臣子的丝绸织物本是贫寒的女子织成,而官吏们横征暴敛把它们进贡给宫廷。这几句诗歌反映出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祸害,朝廷对人民的横征暴敛,社会的贫富差距巨大以及各种的不均等,贵族官僚过着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普通老百姓却生活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饥寒交迫

9、之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绝唱更加反映了人们悲惨的生活及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下隐藏的灾难。诗人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琐碎看到了社会的混乱及混乱下隐藏的灾难,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现实中的种种矛盾。2、真实反映祸乱中人民生活的疾苦如杜甫的组诗三吏就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之中人民的惨痛生活。 石壕吏这首诗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0、。这首诗写了杜甫由洛阳经过潼关途中的所见所闻。诗中“抓人”二字表现出官吏的凶暴与残忍以及战争给百姓造成的痛苦及恐惧。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这两句是妇人泪的控诉,反映出战乱祸害下民不聊生的真实境地。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更是写出了当时政局的腐朽不堪,连老人都要抓去充兵,还有什么人是不能去的呢!真叫人痛心疾首。同时,作者也变向地批判了这个腐朽的、暴动的时代,反映出唐朝彻底的衰败了,往日的盛世也一去不复返。杜甫见证并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这孕育了他诗歌的“诗史”性。他的诗歌“以诗存史,以诗证史” ,为历史的考证起到了不可估

11、量的作用,对文学的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题材,为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二、诗歌的自传性 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好多作品都记述了自身经历,并从自己的经历中折射出社会历史面貌。这些都是他的生命与历史相随而饱经忧患的结晶,浸透着自己的辛酸血泪。明朝江盈科说:“杜少陵是固穷之士,平生无大得意事,中间兵戈乱离,饥寒老病,皆其实历,而所阅苦楚,都从诗中写出。故读少陵诗,即当少陵年谱看。 ”【2】 杜甫诗歌的自传性具体表现为:1、漂泊之苦楚飘泊流离是安史之乱时期杜甫诗歌的一大主要题材,也是诗歌自传性的重要表现。757 年 2 月杜甫投奔肃宗途中作彭衙行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尽室久徒步,逢人

12、多厚颜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描写了逃亡途中的苦楚与艰辛。 羌村言及战乱中侥幸生还后全家悲喜交集的情形“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虚欷。 ”759 年逃离华州往西南, 发秦州曰:“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 ”年底有成都府曰:“自古人羁旅,我何苦哀伤?”等等。这些诗歌都表现出诗人在战乱漂泊途中的悲惨景象。2、生活之艰辛杜甫写自己的草堂生活状况,也体现出自传性的特点。他在草堂修好时写堂成曰:“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成都草堂山水之幽与心情之闲均体现在诗中。也有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

13、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的悠闲 ,又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凄凉等。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描写自己生活的经典性的代表之作。诗中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反映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开异境,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的出现,把个人困苦丢在一边。这是杜甫舍身稷契,饥溺为患的升华,字字从肺腑中流出,真诚感人。葛立方评价杜甫的诗歌说:“老杜当干戈骚屑之时,间关秦陇,负薪采捛,餔糒不给,困踬极矣。自入蜀依严武,始有草堂之居。观其经营往来之劳,备载于诗,皆可考也。其曰万里桥西宅,百花潭上庄者,言其地也。

14、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者,言其时也。 雪里江船渡,风前竹径斜。寒鱼依密藻,宿鹭起圆沙者,言其景物也居梓阆三年,公诗所谓三年奔走空皮骨是也。则安居草堂者,仅阅岁而已。其起居寝兴之适,不足以偿其经营往来之劳,可谓一世之羁人也。 ”【3】“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杜甫以身历战乱者、饥寒老病者和飘泊流离者的身份,以铺陈纪实又体察入微的诗笔,为安史之乱时期自己的遭际留下了十分丰富、真切的自传材料,为后世文人学者的研究留下一大笔财富。三、诗歌艺术风格的沉郁顿挫“沉郁”和“顿挫” ,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来说,所谓“沉郁” ,主要表现为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 ,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

15、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也就是说,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而杜甫的诗歌在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忧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感情,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意蕴深远;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像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更加深沉。他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杜甫的诗歌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他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多患多难的时代特的征。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主要表现在:1、内容主题上杜甫安史之乱时期诗歌的内容倾向于深沉扩大的

16、物象,多细微弱小、病残废弃的内容,诗歌的情感表达上有慷慨言志的又有细婉抒情的,这就奠定了诗歌“沉郁”的基调。如归燕 、 苦竹 、 除架 、 病马 ,其诗中“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的燕子, “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的苦竹等这些都是弱小细微之物。 “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的菜架,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的病马等又都是病残废弃之物。诗人将物人性化,万物皆呈现出独特的形象和意态,给人一种深沉苍凉的景象。感情表达上更是趋于“沉郁” 。诗歌中多是对身世命运的慨叹和忧时伤乱的慨忧。如发“哀音”的促织, “缺落”不全的铜瓶 ,寄托了诗人悲苦凄凉的身世。如蒹葭:“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

17、处叶沉波。体弱春苗早,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诗人对蒹葭从春到冬起落沉浮的遭际作了全面地描绘,浸透了诗人饱经风霜的感慨。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即景生情,抒发了忧时伤乱的感慨。这些都是诗歌“沉郁”的最佳体现。2、形式风格上杜甫的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他十分注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内涵和感染力。他的诗歌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的特征。音韵上由抑扬起伏转为折拗,句法上变化求新,这和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契合,情感表达深沉哀婉,故而显示出婉深曲折,瘦硬苍凉的特点。意象的选择上,诗人在安史之乱时期仕途失意、理想破灭、生活困顿,正值人生之

18、秋,精神的压抑与物质生活的窘迫使他对萧条冷落的环境物象特别敏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因而荒凉的边塞和衰残的秋景成为诗人重点吟咏的对象,那些弱小、细微、病残、废弃、颓败之物一一涌向诗人笔端,成为诗人表述心曲的最佳载体,形成与前期迥然不同的艺术个性。意象的色彩上,也多选用灰暗的冷色调,折射出诗人的心境色调,如“暗” 、 “晦” 、 “昏” 、 “乌” 、“深” 、 “黄” 、 “青” 、 “白”等。杜甫诗歌在其独特的诗歌意象中把家愁国恨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这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 时代特征与杜甫坎坷的人生

19、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即“沉郁顿挫” ,同时又在“沉郁顿挫”中抒发个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杜甫是一位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现实主义的诗人,清代叶燮原诗中说:“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政变。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然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异,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 ”【4】 这样说毫不夸张。杜甫做为一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将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时代巨画。而且从杜甫诗歌中,我们能领会到“诗出于人”的道理,好诗是优秀的人格创造的,是用真实的心创造的。参考文献【1】 吴伟斌.元稹评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年【2】 江盈科.雪涛时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3】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4】 叶 燮.原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诗歌散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