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学习主题 一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问题导引】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采用什么方法可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物质的溶解性: (1)含义:_的能力。 (2)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_和_。 外界因素:_。,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实验表明: a.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_。 b.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_。 c.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_有关。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_下、_的溶剂里,_ _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_ _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
2、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以KNO3为例)。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不同,不同,温度,一定温度,一定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增加溶质,增加溶剂,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升高温度,学习主题 二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问题导引】什么是溶解度?如何根据溶解度确定物质的溶 解性?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_溶剂(通常溶 剂为水)中达到_时所溶解的_。 (2)常温下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100 g,饱和状态,质量,易溶,可溶,微溶,难溶,2.溶解度曲线: (1)概念: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应用。
3、 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小。 a.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 _,如_。 b.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_,如 _。 c.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 如_。 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增大,KNO3,不大,NaCl,减小,Ca(OH)2,3.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外界因素: (1)温度:随着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_。 (2)压强:随着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_。,减小,增大,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能否将任何接近饱和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提示:不能。对于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的物质,
4、当降低温度时,由于其溶解性增强,因此原来的不饱和溶液仍不饱和。,学习主题 三 结晶 【问题导引】什么是结晶?通常采用的结晶方法有哪些? 1.结晶:从溶液中_的过程。 2.方法: (1)_,如从热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 制得硝酸钾晶体。 (2)_,如从海水中提取食盐。,析出晶体,冷却热的饱和溶液,蒸发溶剂,1.如何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确定不同物质从其溶液中结晶出来的方法? 提示:(1)蒸发溶剂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如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 (2)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 2.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时可析
5、出晶体,经过滤所得滤液是否仍饱和? 提示:是。由于过滤前溶液中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因此所得滤液仍饱和。,考点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相互转化 【典例】(2013本溪中考)t 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恒温蒸发溶剂 B.降低溶液的温度 C.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向溶液中加入t 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解析】选D。恒温蒸发溶剂,因溶剂减少而使不饱和溶液达到饱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降低温度,使同量水溶解硝酸钾的量减少而使溶液达到饱和;加入一些硝酸钾固体能够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由于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当加入较多
6、同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时,由于没有多余的硝酸钾固体,所以溶液仍然处于不饱和状态。故选D。,考点 2 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典例】(2013菏泽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C.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对于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其稀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A说法错误;不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但该溶液还可能溶解其他的溶质,B说法错误;有些物质如氢氧化钙或气体
7、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C说法错误;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热,比如氢氧化钠,有的吸热,比如硝酸铵,D说法正确。,【方法平台】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考点 3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典例1】(2013成都中考)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 g B.20 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 g C.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20 时,将3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解析】选B。本题考查溶解度的概念
8、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好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根据溶解度的概念,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 g,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其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100 g为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规律方法】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四个要点: (1)条件:一定温度。 因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2)标准:100 g溶剂。 物质的溶解量与溶剂量成正比,为了便于比较,规定溶剂的质量为100 g,非溶液的质量。,(3)状态:饱和状态。 只有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才是一个定值,且是最多溶解的质量。 (4
9、)单位:克。 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因此溶解度的单位为克。,【典例2】(2013安顺中考)如图所示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在t1时,溶解度相等的是_两种物质,t3 时将A、B、C三种物质接近饱和的溶液通过降温后,能析出晶体且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物质; (2)当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 降温到t1,所得的溶液中仍然是饱和溶液的是_、_两种物质的溶液; (3)称取A、B、C三种物质各30 g分别溶于100 g水配成溶液,当温度控制在大于t1小于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_物质的溶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 (1)t1 时A、
10、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说明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降温时均会析出晶体,但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所以析出的A物质比B物质多;由于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降温时不会析出晶体。(2)温度降低,A、B的溶解度减小,所以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会析出晶体,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温度降低,C的溶解度增大,会变为不饱和溶液。(3)当温度控制在t1与t2之间时,可以判断B能完全溶解,A、C不能完全溶解,所以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B。 答案:(1)A、C A (2)A B (3)B,1.观察图中两种溶液的关系,然后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将两种溶
11、液的转化方法填入空白:,提示:向一定条件下的溶液中加入该种溶质,若溶质不能再溶解,该溶液属于饱和溶液;若溶质能再溶解,该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或改变温度的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溶剂或改变温度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2.观察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然后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将相关意义填入图中的空白。,提示: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两曲线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曲线的走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越陡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越大,曲线越平缓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
12、影响越小,曲线下降则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1.(2013广东中考)下表是同学们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溶液的相关知识。碘能溶解在汽油里,故A说法正确;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B说法正确;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C说法正确;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D说法错误。,2.用适当的方法把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其溶液质量( ) A.一定变大 B.一定变小 C.一定不变 D.可
13、能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析】选D。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加入硝酸钾;蒸发溶剂;降低温度。方法会使溶液质量增大;方法会使溶液的质量减少;方法不会使溶液的质量发生改变。故选D。,3.(2013威海中考)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不正确的 是( ) A.溶解度能够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 B.溶解度能够表示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 C.溶解度能够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 D.在相同温度、相同溶剂的条件下,要判定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可以根据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根据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A
14、说法正确;溶解度表示的是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但不能表示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B说法不正确;溶解度是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所以能够表示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限量,C说法正确;根据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溶解度越大,则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D说法正确。,4.(2012莱芜中考)如图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30 时,取100 g水配成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至40 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A.145 g B.130 g C.115 g D.175 g,【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判断和掌握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1)溶解度曲线
15、的意义;(2)饱和溶液的含义。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判断3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30 g,所以100 g水配成的饱和溶液的质量是130 g,当温度升高到40 时,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有固体析出,所以溶液的质量仍为130 g。,5.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氮气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后,则石灰水溶液的质量增大 C.某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溶解度 D.30 g硝酸钾溶解到70 g水中恰好饱和,则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0 g,【解析】选A。其他条件不变时,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生石灰会
16、和水反应,使水减少,饱和溶液中溶剂减少,溶质就会析出,且由于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熟石灰溶解度也会降低,促进溶质析出,最终石灰水溶液质量减少(溶质、溶剂质量均减少);物质的溶解度应在指定温度下, C、D项没有指明温度,故C、D错误;且物质的溶解度应是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溶质质量。,6.将2.5 g硼酸在20 时溶于50 g水中即达到饱和,则一 般把这种物质的溶解性划分为( )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解析】选B。由于在20 时,50 g水中溶解2.5 g硼酸恰 好达到饱和,可知在20 时硼酸的溶解度为2.5 g2=5 g,
17、 介于1 g10 g之间,故属可溶物质。,7.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用水壶烧水时,水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喝下汽水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 C.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 D.夏季,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解析】选C。由题中信息可知,此题考查的是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水在加热的过程中由于温度不断升高,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会由于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而逸出,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喝下汽水后,由于胃内温度高,气体的溶解度会减小,部分气体会逸出,故会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逸出,是由于压强变小气体的溶解度变小而导致的,故C选项
18、符合题意;夏季天气闷热,气体的溶解度变小,水中氧气变少,鱼会浮出水面,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8. 现有60 的硝酸钾溶液500 g,保持温度不变,蒸发掉10 g水,则溶液中一定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硝酸钾的溶解度,【解析】选D。硝酸钾溶液蒸发掉10 g水,溶剂、溶液的质量随之减小,故B、C错误;溶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要看在蒸发过程中是否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因题目中没有说明原溶液是否饱和,所以无法判断蒸发10 g水后是否有晶体析出,故无法判断溶质的质量是否改变,A错误;由于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一定不变。,9.(2013泸州中考)根据右图的
19、 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图中a点表示t2 时100 g水中 最多溶解甲物质25 g B.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t1 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D.t1 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结合图像,t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5 g,表示t2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甲物质25 g,A说法正确;甲的曲线向上,表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甲物质的溶解度增大,B说法正确;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交于一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的溶质的质量才相等,C说法不正
20、确;由于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说法正确。,【学法点睛】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比较,10.(2012常德中考)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Q点表示的意义_; (2)t1 时,将40 g甲物质投入100 g水中,所得到的饱和溶液质量为_。,【解析】Q点为甲、乙两物质在t2 时溶解度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30 g,故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30 g,故所得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30 g。 答案:(1)在t2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
21、130 g,11.(2013滨州中考)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由图中可看出,甲、乙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_; (2)要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写出一种即可); (3)t2时,将甲、乙各20 g分别加入到两只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所得乙溶液为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若将温度都降低到t1,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填“”“”或“”)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能力。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要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a.加溶剂b.升高温度;t
22、2时,乙的溶解度为20 g,20 g乙放于100 g水中可得到饱和溶液。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且小于20 g,故所得两溶液均达到饱和,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1)甲 (2)加溶剂(合理即可) (3)饱和 =,12.(2012肇庆中考)如图是三 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你 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氯化钠和硫酸锂在0 时的 溶解度是_g。 (2)在20 时,P点表示硝酸钾 的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若要将硝酸 钾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可采用_。 (3)将硝酸钾和硫酸锂的饱和溶液,从20 降温到10 , 有晶体析出的是_。,【解析】本题以溶解度曲线为主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溶解度曲线查找物质的溶解度、分析点的意义、物质结晶的方法等知识点。从图中可以查出,0 时氯化钠和硫酸锂的溶解度相等,为36 g;20 时,P点在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下方,所以是不饱和溶液。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采用降温的方法可以使其结晶;另外还可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硝酸钾结晶析出,硫酸锂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降低温度时不会析出晶体。 答案:(1)36 (2)不饱和 蒸发溶剂法(或降温结晶法) (3)硝酸钾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