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口技(老师用) 教学案班级:_ 姓名:_教学目标: 1、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3、揣摩语言,掌握重点的文言词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向学生介绍有关口技的知识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作者简介: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 1649 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 、 湖舫存稿 、 海渔篇等。 口技是他
2、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三、导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质疑;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 fi(狗叫) 叱 ch(大声责骂) 倾 qng(斜) 顷 qng(短时间)3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四、研析析课文,问题探究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思考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2文章描述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3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4作为文章的写作特色之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小组讨论:课文是怎
3、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5. 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课堂演练:1重点字词解释:厅事: 欠伸: 呓语: 屏障: 侧目: 施: 毕: 名: 未几: 齁: 2通假字满坐寂然。 3古今异义会宾客大宴:古义 今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 今义: 几欲先走: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指: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妙: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5词类活用京中有善口技者 妇抚儿乳 不能名其一处也 会宾客大宴 6重点句子翻译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课
4、后反思:答 案1大厅,客厅; 打呵欠,伸懒腰; 说梦话; 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 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设置,安放; 全,都; 说出; 不久; 打鼾2. “坐”通“座” ,座位3. 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古义:其中夹杂着。今义:里面。古义:跑。今义:行走。4. 名词,手指。 动词,指出。名词,极。 形容词,美妙,奇妙。5. 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乳,名词作动词,喂奶。名,名词作动词,说出。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6 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帷幕里醒目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
5、,露出手臂,两腿哆嗦直抖,几乎都想要争先恐后地逃跑。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四、1文中三次描述了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宾客无不申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说明此时,观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说明了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之中而难以自持。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火场,证明完全进入口技表演这所营造的生活场景中而不能自持。这三
6、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2三个场面分别是由睡而醒、醒而复睡、失火救火。3文中前后两次交代道具的简单,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同时,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4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课外拓展答案:1、由睡而醒、醒而复睡、深夜救火;听众的反应、道具的简单、对表演的描绘。 2、 3、 4、 5、略 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有人一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