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 课题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导学案课 型:新授课 授课班级:九(13、14、15)班设计教师:李伟 审核:李文秀 来源:学优高考网课标要求:1、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2、能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目标】、 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和步骤、 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从量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一、 重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及各式的规范化、 掌握由已知物质质量求未知物质质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中)难点: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不同方法,解题技巧及解体的格式和步骤课前预习设计阅读课本 102 页103 页,完成下列题目:1、试写出木炭燃烧的
2、化学方程式,求出各物质的质量比。2、找出例 1 中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的步骤、方法。课堂学习探究设计一、创设情境 , 导入新课写出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说说含义。所处各物质的质量比。提问:12 份木炭质量的燃烧生成多少二氧化碳?3 克的木炭?如果 36 克木炭完全燃烧又成多少二氧化碳?你能算出来吗?二、明确学习目标(略 1 分钟)三、自主探究 合作释疑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自主探究一】自学教材 102 页上的例题 1,完成问题1、找出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步骤、方法、思路2、怎样从题目中找准已知量和未知量?例 1 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是什么?3、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一般分为哪几个
3、步骤?【师生活动】:1、学生自学后讨论分析。2、教师引导精讲找相关物质相关量。归纳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设:根据题意设未知数;写: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找: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来源:gkstk.Com阅读课本 68-70 页,完成下列问题:1、食盐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盐就是指食盐吗?2、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物质的俗名、化学式、用途各为什么?3、粗盐中含有哪些杂质?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答:简明地写出答案;3、在例二对应位置标上步骤名称。【自主探究二】仿照例 1 的方法、步骤完成练习:某实验室中需要 1.6g 氧气进行实验。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需要消耗水多少克
4、?【师生活动】:1、抽学生到黑板上练习,其余独立完成。2、让先完成的同学帮助有问题的同学。3、集体纠错,给出标准答案。解:设消耗水的质量为 x,得到氢气的质量为 y。2H2O 2H2+O2通 电 = = =36 4 32x y 1.6g,x=1.8g;g6.132,y=0.2gy.4答:电解消耗 1.8g 水,同时生成 0.2g 氢气。【反思归纳】: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的注意事项: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2、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3、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4、设未知数时不要带单位。【强化训练】:加热分解 11.6 克氯酸钾,可
5、以得到多少克氧气?四、反思小结,整理提高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学生归纳说出):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数;(2)写: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3)找: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5)答:检查结果,简明作答。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2)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4)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5)设未知数时不要带单位。3三个关键:(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五、课堂测评、学以致用:C 层题:3
6、分钟完成1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是因为 ( )A化学方程式表示了一种化学反应的过程 B化学方程式反映了质量守恒定律C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各是什么D化学方程式不但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还表示它们之间的质量比B 层题:2点燃 1g 氢气,使其充分燃烧,则生成水的质量为 ( )A2g B8g C9g D18gA 层题:3 分钟完成3. 实验室用 13g 锌粒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已知:Zn+H2SO4=ZnSO4+H2)计算:(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多少克?(2)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多少克?课后巩固拓展设计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能说出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数;(2)写: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3)找: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5)答:检查结果,简明作答。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2)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4)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5)设未知数时不要带单位。3三个关键:(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练习:课本 102 页第 2、3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