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的】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理解“飞蛾扑火” 、 “夸父逐日” 、 “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2理解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日升月落召唤大海潮起潮落,阴晴圆缺掌握人世悲欢离合。纵横三千里,上下五千年,自古以来,日、月就与华夏儿女结下了不解的情结。无数的文人墨客吟咏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篇章。1942年,巴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对着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今天我们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习巴金的短文两篇 ,了解作者
2、的思想,积累有关太阳和月亮的佳句。二、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 春 秋 ) 、 爱情三部曲 (雾 雨 电 )等中长篇小说, 复仇 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 还魂草 龙虎狗等散文集, “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 ,引起巨大影响。三、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 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四、听读课文,思考一下问题:(1)
3、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 ,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 ,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 、 “夸父逐日” ,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3)在月中,月亮给
4、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月光常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从追求“光和热”的角度出发,作者才发出文中的感慨。(4)“月的光是死的光” ,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冷光” “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 “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 ;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 “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 “某某人” “什么人” ,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 “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五、板书设计日 月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死 不如 生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