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7 章 香菇栽培1、目的了解生物学特性,掌握代料栽培、袋栽方法中的转色及催花等关键技术。2、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学特性;培养料的配制;各生长期的管理。难点:转色与催花技术3、主要内容1)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菌丝体、子实体) 、生活史(子实体发育过程) 、生活条件等(营养、温度、湿度、pH、光照) 。2)栽培技术:包括装袋要求、打穴接种法及不同时期的栽培管理技术(如发菌期、转色期、分化期、育菇期、间歇期) 。第一节 概述香菇又名香蕈、冬菇、花菇、栎菌等。属于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香菇属。代号为:L一、生产概况香菇最初是亚洲区域性菇类,属亚洲特产,尤其是我国特产。近几年来,由于对其营
2、养及保健功能的发现,生产面积迅速扩大,其产量仅次于双孢菇,是世界第二大菇类。我国是栽培香菇最早的国家,约有 800 年历史。最初是用砍花栽培法,即在倒木上砍口,利用自然孢子落入刀口进行栽培。1942 年,日本发明了人工菌种接种法,完成了香菇生产由原始栽培走向人工栽培的一次革命。后来该技术传入我国。随着段木资源的紧缺,后来研发出了代料栽培法(木屑中加一定辅料) ,1978 年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开创了菌砖栽培生产工艺,但工艺复杂和污染率较高。1983 年,福建古田县彭兆旺首创塑料袋栽培法,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污染,提高了产量,并在各地迅速推广,使香菇产业进入数量型发展的第二次革命。近来,香菇的花
3、菇栽培率不断提高,花菇是香菇的极品,售价是普通香菇的 310 倍,使香菇产业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是香菇生产的第三次革命。现在,我国是世界香菇生产最多的国家,其次是日本和韩国。在美洲、欧洲、澳洲也有一定量的栽培。主要产区是福建的古田及寿宁县、浙江的庆元、河南的泌阳、山东的博山等。主要产地现已逐渐向江北转移,北方具有更丰富的栽培原料、阴雨天气少、温差大等有利于香菇生产的条件。花菇栽培、反季节栽培、周年栽培已是香菇生产发展的趋势。二、食疗价值香菇含有 18 种氨基酸,7 种必需氨基酸(除色氨酸未测出外) 。脂肪含量仅为 4%,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又以亚油酸的含量最高,占总脂肪酸的 67.79%。
4、灰分含量达3.4%,人体所需的磷、钾、钠、铁等矿质元素含量尤其丰富。因含有月桂醛、月桂酸、月桂醇、香菇精等特殊物质,所以构成了奇特、浓郁的香味。被誉为“蘑菇皇后” ,是有名的厨珍。由含有大量钾盐,是一种高级碱性食品。VD 含量相当于大豆的 21 倍,海带的 8 倍。香菇含有水溶性鲜味物质,可用作食品调味品,香味成分主要是香菇酸分解生成的香菇精。所以香菇是人们重要的食用、药用菌和调味品。香菇中的多糖对癌细胞有较强抑制作用,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所含的双链 RNA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抑制病毒增殖,经常食用,可预防病毒引起的麻疹、流感和肝炎等病症。所含的维生素 D 原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变成维生素
5、D2,有预防佝偻病、骨质疏松等作用。所含的香菇素(香菇嘌呤)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及冠心病等作用。目前市场上有许多以香菇为原料的药品及保健品。尤其在日本,被广泛应用于药品和保健食品中。如香菇多糖片:是免疫增强剂,用于乙型肝炎的保肝治疗、肿瘤的辅助治疗、 其它因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各种疾病。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一)菌丝体菌丝体白色,细短绒毛状,略有爬壁现象。老熟时分泌褐色色素。一般 1214 天长满管。早熟品种易在斜面培养基上形成原基。生长慢,抗霉菌能力差。(二)子实体有单生及群生,其中 1)菌盖:褐色、有鳞片,成熟时平圆形,边内卷。表面龟裂是优质花菇;2)菌褶:白色,后期
6、为红褐色;3)菌柄:多中生,中实,纤维质,幼脆老韧。二、生活史香菇是异宗结合四极性的菌类,担孢子的性别是受二对遗传因子所控制。单核菌丝或双核菌丝,都能产生厚垣孢子,因此在香菇生活史中,除了从担孢子到担孢子的大循环外,尚有单核菌丝厚垣孢子单核菌丝;双核菌丝厚垣孢子双核菌丝的两个小循环。 香菇整个世代所需要的时间,因营养和环境条件不同而异,在自然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通常 l2年,而在人工室内培育的条件下只需四个月至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子实体发育包括 1)原基期:白色、黄豆大;2)茹蕾期:菌柄与菌盖同粗,盖浅褐色;3)幼菇期:菌盖直径约 4cm,未开伞;4)成熟期:盖开伞,边内卷,形似铜锣边。香菇完
7、成生活史的时间因营养及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自然条件约需 812 个月,甚至 12 年。人工室内栽培,可缩短为 34 个月。三、生活条件(一)营养香菇是一种木腐菌。在许多木材中都含有香菇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特别是壳斗科树种所含的养分最适合香菇的需要。早先用段木栽培,具有品质好、产量低、周期长、原料局限性大等特点。香菇所需要的碳源主要为葡萄糖、蔗糖、淀粉、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氮源以氨基酸、蛋白陈为最好,其次是铵态氮,对硝态氮不能利用。代料栽培时,常以木屑或其他下脚料为碳源,以麸皮、米糠、玉米粉等为氮源,并提供维生素等营养。为确保香菇风味和商品质量,尽量不使用秸秆等下脚料替代木屑
8、。尽量不添加尿素、等化学合成物质。(二)温度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为 25左右,子实体分化适温:低温型 515、中温型 1520、高温型 2025。香菇属变温结实性菌类,高温型所需 35温差,低温型约需 10温差,恒温将不会出菇。(三)湿度1、培养料含水量:代料为 50%60%、段木为 35%40%。2、空气湿度:菌丝体 70%以下、子实体发育时为 80%90%。 (四)空气通风好,则菌丝生长快、健壮、不易污染;子实体盖肥厚、柄粗短、不易形成畸形菇。(五)pH偏酸性菇类,最适 pH5.0 左右。因纤维素酶在 pH4.05.0 时活性最强。配料时可用石灰、石膏粉等将 pH 调至 7.0 左右,以防灭
9、菌及菌丝生长导致 pH 的下降。(六)光照为喜光性菌类。1、菌丝体:黑暗;2、转色:一定散射光,形成棕褐色菌膜;3、分化、子实体生长:一定散射光(光照不足,菇少、色浅、畸形) ;4、花菇:大量散射光及少量直射光(5 分阴、5 分阳) 。光的作用主要是诱导子实体的形成;加速菌盖生长和抑制菌柄伸长;使菌肉增厚,并促进菌盖表层色素的积累。第三节 品种与栽培期的选择一、品种香菇因栽培历史悠久,自然分布广泛,因而形成了众多的品种。(一)类型1、按菌盖大小划分:大型种、中型种、小型种;2、按生长期长短划分:早熟种、中熟种、晚熟种;3、按出菇温度高低划分:低温型、中温型、高温型、广温型;4、按使用原料划分:
10、段木种、代料种(木屑种、秸草种等) 、两用种(段木、代料均可);5、按菌肉厚薄划分:厚肉种、中肉种、薄肉种。(二)各品种的特点段木种:适于段木栽培,较耐干旱,出菇期长,不适于代料栽培。目前较好的品种有241、8210 等。木屑种:适于木屑栽培,多数耐湿性较强,出菇期较短。较好品种有 Cr-04、Cr-63、L-66、L-26、241-4、856、 939、135 等。草料种:适于木屑和一定比例秸草混合料栽培。较好品种有 Cr-04、L-66。两用型品种:段木、代料皆可。常见品种有 8001、241-4、7402 等。早生种:接种后 7080 天出菇,多数出菇温度较高,如闽丰 1 号,五香 1
11、号等。晚生种:接种后 120 天出菇,多数出菇温度较低,如 241-4、135 等。低温型品种:冬季品种,出菇温度约 515,组织紧密,盖厚柄短,品质好。常见品种有 7402,241-4。中温品种:秋季种,出菇温度约 1020,质地较紧密,菌盖较厚,柄短,品质好。常见品种有 939。高温品种:春季菇,出菇温度约 1525,质地较松,菌盖较薄,菌柄较长,品质较差。常见品种有 7405、闽丰 1 号、五香 1 号、苏香 1 号等。广温品种:出菇温度 828,多为代料种。质地多随温度改变有差异,较低温度下质地紧密,柄短肉厚,品质好;较高温度下菌盖小儿薄,菌柄细而长。常见品种有 L-66、Cr-02、
12、82-2 等。(三)几个主要优良菌株1、春栽迟生品种(1)L-241 是我国第一个大量用于代料栽培的春栽迟生型品种。是从段木型菌株 241分离的自然变异新菌株。属大型种,中低温型,柄短肉厚,最适出菇温度 1216,180 天出菇。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是代料香菇感官和品质最优品种,也是出口量最大品种。(2)939 是目前栽培花菇的当家品种,该品种占代料栽培总面积 75%左右。属中温型,最适出菇温度 1418,菌龄 90 天左右。接种适期长,抗逆性强,是所有代料香菇中耐高温能力最优的品种。出菇期 9 月到翌年 5 月。(3)135 系段木栽培香菇的品种,经代料栽培驯化成为栽培花菇的品种之一。菌盖大
13、,肉厚,菇柄短,菇质优,属中低温型,出菇适温度 913,菌龄 200 天以上,接种期 24月,出菇期为 10 月至翌年 3 月。该品种抗逆性较差。(4)庆科 20 属中迟熟型中温品种,出菇温度为 822,以 1520为最适,菌龄约90150 天。转色快,抗逆性强,菇形中等大,菇体单生,菌柄较短,易形成优质花菇。适宜接种期以 47 月为最佳。2、秋栽早生品种(1)Cr-33 大型种 菇形圆整,菌肉肥厚,盖色较深,柄短而细,产量高,菇质较优。最适出菇温度 1522,菌龄 60 天。在秋季和春季各有一个出菇高峰期。(2)L82-2 菇型圆整,中型偏大种,盖深褐色,畸形菇少,菇质较好。最适出菇温度为
14、1419,菌龄 60 天,出菇期是 10 月到翌年 5 月。菌丝抗逆性强。(四)品种使用注意1、代料种与段木种勿混用2、因地制宜选用对路品种,远地引进的品种,一定进行出菇试验。3、大面积栽培时,早、中、晚;高、中、低、广温型品种搭配使用,以利于销售和占领稳定的市场。二、栽培期接种期过早,培养料的营养消耗多会影响香菇后期产量,接种期太迟香菇菌丝营养积累少,第一至二潮菇的畸形菇多。具体时间的确定,应根据菌丝长好后正遇上适宜的转色及出菇温度。早熟品种的发菌时间约需 4060 天、中熟品种约需 6090 天、晚熟品种约需 120180 天。段木栽培以月平均气温 10左右最适宜,多在 2 月下旬3 月上
15、旬完成接种。代料栽培,应根据具体品种及当地气候合理安排栽培期。传统栽培多选择秋栽,栽培期南方多在 8 月份,北方多在 7 月份。由于在高温期播种,污染率较高。现多采用低温期接种,选择春栽秋生型品种,一般在 15 月份接种,让发菌期躲过夏季。 第四节 栽培技术我国香菇的产量 80%以上是代料生产的,因段木栽培的局限性很大,仅重点介绍广泛采用的代料栽培技术。一、培养料的配制(一)配方1、阔叶树木屑 78%,麸皮或米糠 20%,糖 1%,石膏 1%2、各种下脚料 30%,木屑 48%,麸皮或米糠 20%,糖 1%,石膏 1%注意:应选用硬质阔叶树的木屑,最好是陈旧的,新木屑含单宁、生物碱等不利菌丝生
16、长。松、杉、樟等针叶树含有松节油、芳香性等杀菌物质,一般不能用,要用可以加石灰发酵 20 余天。木屑要过 23 目筛使用,以防刺破塑料袋。温度高时,配方中可减少麸皮或米糠的用量,并不要加糖,最好加入 0.1%多菌灵或克霉灵等杀菌药物。(二)拌料按比例称量各种原料,充分混拌均匀。为防料的酸败,人工拌料应尽量在 2h 内完成。含水量控制在 55左右,含水量高,菌丝生长慢,易老化和污染。以用手握料能成团,松手后开裂,掌心能见水印为宜。pH7.0 左右(用石灰调节) 。 料水比以 1:0.91.1 为宜。二、栽培方法熟料袋栽袋栽香菇是在菌丝压块栽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省去了挖瓶、压块等工序,不但操作简便
17、,由于菌丝没有遭受损伤,可缩短生长周期,有效提高产量,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方法。(一)装袋采用抗折、胀,耐高温的低压聚乙烯袋,气温高用小袋,气温低可选用大袋。装袋要小心,勿损伤袋膜,以免造成杂菌污染。装袋可采用机械和工人相结合的方法,机械装成半成品后,人工再整理好,保证袋内料松紧适度,不留空隙,用手按有弹性,不能太实,也不能太松,手指轻按不能下陷。(二)灭菌装灶时料袋的排列不宜太密实,要留有一定空隙使热蒸汽上下流动通畅,保证灶内温度一致,不留死角。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时,料袋必须是聚丙烯塑料袋。1.5kg/cm 2,维持 2h。采用常压蒸汽灭菌,开始加热时火要旺要猛,从生火到锅内温度达到 100
18、的时间最好不超过 4 小时,否则会把料蒸酸蒸臭。当温度到 100后,要用中火维持 810 小时,中间不能降温,最后用旺火猛攻一会儿,再停火焖一夜后出锅。有破裂袋及时用胶布贴封,袋内有白雾或呈膨胀状态都是有破损的表现。注意事项:1、菌袋装好后尽快灭菌,不宜过夜。2、严防烧干锅,中间补水要少量多次,防止灶内温度忽高忽低。 出锅用的塑料筐要 2%的来苏水或 75%的酒精消毒。把刚出锅的热菌袋运到消毒的接种室或接种向内, “井”形叠放,进行冷却,以待接种。(三)接种接种是提高栽培香菇菌袋成功率的关键环节,要严格实行无菌操作,在接种箱或接种室内完成。可用克霉灵烟雾剂、菇保 1 号等气雾消毒剂消毒。选择晴
19、天的早或晚上、料温降至28以下即可接种。操作要快、准。接种时 3 4 人一组,严密配合,一气呵成。采用打穴接种法(每袋 2 行、分别为 3 穴和 2 穴):纱布蘸消毒液(75%酒精 1 份、50%多菌灵 0.5 份)擦接种袋面锥形棒或打穴钻均匀打 3 穴深 2cm,直径 1.5cm)接种(种块略高出袋面)接种穴贴胶布或套入大袋中。(四)管理 1、发菌期总要求:环境清洁,光线暗,空气新鲜(随其生长不断加强通风) ,空气湿度低于70%,料温 25左右,防止污染及烧菌。(1)菌袋的排放低温可顺码成行叠放,高温可“井”字形或“”码放,每层 34 袋,高度约 410 层。勿压接种穴。(2)翻堆随着菌丝的
20、定植和发育,料温会高出室温 37,应每隔 710 天翻次堆,逐渐降低袋层高度。轻度污染处可及时注射杀菌药液。(3)增氧当接种穴的菌丝直径长到 610cm 时,用直径 1 毫米的钢针,离菌丝生长前沿 2 厘米左右处扎微孔 34 个;或者将封接种穴的胶粘纸揭开半边,向内折拱一个小的孔隙进行通气;套大袋的可将其脱去。增氧后菌丝生长速度加快,料内温度上升,防止料温超过28。注意: 室温超过 22,不要刺孔或减少刺孔,防止烧菌。刺孔后注意通风降温,降低菌袋叠放高度。菌丝长满袋时还要继续培养,待菌袋内壁四周菌丝体出现膨胀,有皱褶和隆起的瘤状物,且逐渐增加,占整个袋面的 2/3,手捏菌袋瘤状物有弹性松软感,
21、接种穴周围稍微有些棕褐色时,表明香菇菌丝生理成熟,可进菇场转色出菇。香菇菌丝生长发育进入生理成熟期,表面白色菌丝在一定条件下倒伏连接成菌皮, ,逐渐变成棕褐色的一层菌膜,叫作菌丝转色。转色是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转色的深浅、菌膜的薄厚,直接影响到香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对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关系很大,是香菇出菇管理最重要的环节。2、转色期(1)转色作用 让菌丝倒伏,分泌色素,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菌膜。以防病虫、强光、水分的散失、断筒及温湿差的袭击。(2)转色时机 菌丝袋满,浓白,接种穴或袋壁局部出现褐色,有部分瘤状突起。菌丝未发育成熟会因转色过早而形成较薄的菌膜,影响产量及质量,转色过晚,形成菌膜太厚会影
22、响出菇。(3)转色标准 菌膜厚薄适当,有光泽棕褐色。转色差 1)深褐:较厚、出菇迟、出菇少、个大;2)黄褐:偏薄、出菇早、密、个小;3)灰白:太薄、出菇少、小而薄。(4)排袋不脱袋:排于菇架上(间距 58cm)脱袋排架脱袋要避开风雨天,低于 12或高于 25的天气。菌袋要留下两端的袋帽,及时将其排于畦架上。畦架的规格形式:畦:宽 1.4m,深 1520cm,底部龟背形,铺沙。排筒架高度:畦两边每隔 2.5m 打一长 50cm 木桩(入土 30cm) 。排筒架横枕:木桩上钉 2 根平行杆,每隔 20cm 钉一横枕。排筒:菌袋间距 34cm 斜置于横枕上,畦上每隔 1.5m 打竹拱,覆膜。(5)转
23、色方法(两步骤)脱袋后的菌袋适应能力和抵抗性较差,头 35 天少翻动,不要向菌棒上喷水。促丝徒长,1)要求:控温、保湿、少通风;2)措施:头 4 天不通风,56 天少通风,湿度约 85%,光线暗,温度 1925,直至表丝浓白,约 2mm 长。促丝倒伏:多揭动薄膜,通风、降温,有干湿差及温差,加强光照,使丝倒伏,分泌色素。分泌黄水多时,喷水 12 次/天,连喷 2 天,晾至不粘手时再盖膜。一般 1520 天,就可使菌棒相继由白色变为粉红色,最后成为棕褐色有韧性的菌膜,形成一层有保护作用的人造树皮。3、分化催蕾期继续保持 810温差,干湿差,良好光照及通气条件,约 4 天菌膜爆裂,从裂纹中出现菇蕾
24、。4、育菇期(1)育板菇温度 15左右,空气湿度约 85%90%,一定散射光及新鲜空气。(2)花菇:花菇是菌盖上带有白色龟裂纹的香菇,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畸形菇。龟裂纹越多、深,宽、白越好。花菇形成的因素低湿 空气相对湿度小的环境下,菇蕾内部细胞不断增生,而菇盖表面迅速失水干燥以至停止生长,表面终于被胀裂而露出洁白菌肉。低温 低温减缓香菇的生长速度,使菇肉增厚,再加上低湿,就能形成花菇。温差 气温时高时低,昼夜不断交替,使菇表层逐渐干缩,菇内细胞不断增多,到一定程度,就被胀破,表面龟裂成花纹。温差大的天气越持久,裂纹越大,花纹越明显。光照 光线充足时,花菇的花纹雪白; 不充足时,
25、花纹一般乳白色或黄色。 品种 低温型、长菌龄的香菇品种,在适宜的温、湿、光条件下,比较容易长出花菇。定蕾:蕾 11.5cm 时,留 810 个/袋。留圆整、大小均匀、长势旺的(未脱袋的可环割袋膜 3/4)催花措施时机:菌盖直径达 23cm。催花:降低湿度至 60%左右,揭开薄膜,强通风、强光及大温湿差,促使盖表面开裂。不能喷水,注意防潮湿,以保证花纹呈白色。具体措施:傍晚盖膜升温、增湿,使棚温增至 2835。白天揭膜降温、降湿,短时间内降到 15以下,让阳光直晒,如此大温湿差及强光刺激 34 天,即可催出花纹。保花:保持温度 510,空气湿度 60%左右,约 15 天左右,使菌盖增大增厚,花纹加宽加深增白,形成一等“天白花菇” 。(3)采菇:当菌盖尚未完全展开,呈现铜锣边时,捏住菌柄将其拧转而下。5、间歇期: 每采收一茬菇后,菌袋要休养 710 天。(1)养菌:停止喷水,保持 2025,相对湿度 7585,暗光、适当通风。待采菇穴出现白色菌丝时,表明菌丝恢复正常,再采取刺激分化的措施。(2)补水:当出完 2 茬菇后,菌袋失重约 1/3 时,就要补水。可采用水池浸泡或加压注水器强制注水,以补至菌袋原来的重量。从第 3 次补水开始,每次补水时添加菇类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