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羚羊木雕讲学稿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能读会写“抹、犄角、怦怦、逮、树杈、攥着、寒颤”等字词。2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情节和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抓住课文关键,从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2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中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作用。德育目标1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2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文中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2、:1能读会写“抹、犄角、怦怦、逮、树杈、攥着、寒颤”等字词。2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情节和思想感情。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 导语设计:同学们,拥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浓郁的亲情则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财富,可是现实中偶或的分歧、冲突,使得纯真、美好的友情承受无助、无奈的伤害时,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又会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无奈伤心甚至眼泪。 (板书文题)二 、明确学习目标:(指一生读)三、学习新课:(一) 、快速默读全文,掌握、积累字词抹( ) 攥( ) 逮( )怦怦( ) 树杈( ) 衣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1各自练读,揣摩人物心理。2分配角色:妈妈、故事叙述者、我、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妈3朗读。要求:落落大方、语气连贯、语调符合人物性格。读后请大家评议。(三)教师导学: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 (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孩子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十分严厉 一动不动 语气:咄咄咄逼人 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四)教师归纳: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 “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
4、面是“逼” ,一面是“无奈” ,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五)整体感知:1、你能概括围绕“羚羊木雕”叙述的事件吗?2、 “选题说话”: 感知思想内容请同学们就“一个_的木雕” “一个_的爸爸” “一个_的妈妈” “一个_的奶奶” “一个_的万芳” “一个_的“我” “一个_的故事”进行选题说话,每个人自选一个题目,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话。(六) 、问题探究:1、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2、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3、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结合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
5、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 “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五、当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的基础题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品析语言、动作、心理描写。2、研讨拓展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课前回顾:(提问上节课内容)1、字词 2、概括故事内容 3、作者的感情倾向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三、学习新课:(一) 、再读对话,揣摩神
6、态动作描写,就其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第一组:刻画妈妈的1、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去掉加点词“突然” ,可以吗?)2、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句中的“紧紧”表现了什么?)3、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 (不用“坚定” ,句子的表达效果是否会发生变化?)第二组:写“我”的1、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 (“怦怦”一词用在句中有什么作用?)2、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加线词有什么作用?)3、 “没有卖我送人了。 ”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4、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二) 、
7、课文内容研讨1爸爸送“我”羚羊木雕, “我”把它送给好友万芳,作者对“我”这样做抱什么态度?举出文中一两处描写为例说明。2爸爸、妈妈坚持让我要回羚羊木雕,作者对他们这种做法抱什么态度?举文中一两处描写为例说明。3 “我”的妈妈是怎样一个形象?4奶奶很简省的一句“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本文叙述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行为处事的观念冲突,反映的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教育的问题,但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或许文章的主旨各不相同,根据你的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三) 、课堂辩论正方:羚羊木雕该还(男) 反方:羚羊木雕不该还(女)四、拓展延伸:分享你的经历你遇
8、到过类似的伤心事吗?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是现在又会怎样处理?五、课堂小结:一件围绕羚羊木雕而引发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却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爱、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对子女的疼爱深情,又有因对事件的不当处理对孩子人格和友情的伤害。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提出一个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现实中,让我们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温馨。 板书设计六、当堂训练:练笔:1、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源于沟通和交流。周末回家与父母分享这个故事,并交流一下看法。然后,把你藏在心里很久的话写出来。题目: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2、下晚自习放学了,我很晚才回家,妈妈在路口等着我3写作片断练习。写一个你和父母(或老师或同学)之间曾发生过的矛盾片断,要求有语言和心理描写。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