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物生育趣闻世界上的动物千奇百怪,它们为了传宗接代,延续物种,在同大自然的抗争中,选择了各自不同的生育方式。借腹怀胎在亚洲东北部的一些河流里,生活着一种鳑鱼,在生育季节来临,它们就成双成对地游到河畔的栖息地,找到河蚌时,雌鳑鱼就把卵管插进贝缝,在里面产卵,雄鱼紧跟在后面,也在河畔上排出精液。鱼卵就在河蚌鳃腔中受精,并开始发育,一直到变成小鱼,河蚌成了小鳑鱼的“保姆”。当小鱼快要离开河蚌而去独立谋生时,河蚌又悄悄地把自己的孩子寄放在小鳑鱼的鳃中,直到发育成幼蚌而落入水中,小鱼又成了河蚌的“保姆”。鳑鱼和河蚌就是这样互利互惠,互为“保姆”,从而完成生儿育女的任务。福临祸至 墨鱼、章鱼和鱿鱼的老祖宗
2、是鹦鹉螺,它们同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在海洋动物中是一个大家族,号称“头足类三兄弟”。令人遗憾的是,在他们的一生中只有一次生育机会,婚礼的结束也就意示着葬礼的来临。雌雄一旦交配完毕,就会失去食欲,大约 710 天内便相继死去。1 个月后,卵才能孵化成幼儿,然而,它们水远见不到自己的亲生父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惋惜的结果呢?经过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这类雌性鱼的眼窝后面,有两个很特殊的腺体,称之为“死亡腺”。科学家们认为,这种死亡腺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秘密组织,但是,生育与死亡有什么关系,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营卵寄生杜鹃,又名布谷鸟,是著名的食虫益鸟,给人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是,杜鹃却有一
3、段极不光彩的童年。成年杜鹃既不会造巢,也不会孵雏,而是把自己的卵寄托给其他鸟类,代为孵化和养育。每逢繁殖季节,杜鹃就躲在苇莺、柳莺、云雀等其他鸟类的鸟巢附近,等待时机。杜鹃一看到哪个母鸟离巢,就赶紧飞到人家的巢里去产卵,产卵后马上飞走,有时杜鹃实在等不急了,就把卵产在地上,然后再寻找机会把卵衔到其他鸟巢里去。这样,杜鹃就算完成了生儿育女的任务而离去了。小杜鹃在“养母”的怀抱里经过 12 天就出壳了,它用头和屁股把养母的亲生子女一个个拱出巢外摔死,最后只留下它这个“独生子”,独享养母的哺育,直到20 天后,杜鹃才不辞而别,开始自己新生活。女儿王国 在欧洲的一些水系中,生活着一种银鲫鱼,奇怪的是,
4、在这种鱼群中竟没有一个“雄性公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女儿国。没有雄性的鱼群是怎样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呢?原来,银鲫鱼在繁殖期间,一定要有其他种类鱼的精子来刺激一下它们的卵细胞,它们就有了身孕,而精子并不参与受精过程,只是起一定的催化剂作用。经过精子刺激后的卵细胞通过自我分裂,又发育成雌性后代,这样经过长期演化,代代相传,形成了这个鱼类世界的女子社会。父行母责 在我国热带浅海中生活着一种怪鱼,它的头与躯干成直角,形状就像失去了两脚而只剩一条尾巴的马,因而人们称它为“海马”。海马的繁殖方式与众不同,它们的幼子是由爸爸生下来的。在雄海马的腹部生有一个孵卵囊,到了繁殖季节,雌海马就把卵产在雄海马的孵卵囊
5、中。受精卵在孵卵囊中获取所需要的养分,进行胚胎发育。小海马发育成熟后,雄海马就要临产了。这时雄海马将躯体弯曲,借助于反推力急骤跳动,每跳动一次,就从其袋囊中生出一只幼小的小海马来,从而完成了生儿育女的任务。当小海马遇到敌害时,又会钻到父亲的口袋里藏起来。蛙的生殖系统 雄蛙具有一对卵圆形的精巢,颜色呈淡黄色(形状及颜色因个体及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化),位于肾脏之内侧。蟾蜍的精巢呈长柱状(见图),颜色呈淡黄色或灰黑色。由精巢发出许多细小的输出精管通入肾脏的的端,连接中肾管。蛙不具单独的输精管,中肾管兼作输尿和输精之用。中肾管在进入泄殖腔之前膨大成贮精粪,为贮存精液之用。雄性蟾蜍仍保留着很清楚的输卵管,
6、这是退化状态的牟勒氏管。蟾蜍在精巢的前端具有毕氏器(见图),其中含有未分化的大细胞,类似不成熟的卵。如果人工地摘除精巢,约在 2 年后,毕氏器发展成为具有产卵功能的卵巢,而原来存在的退化输卵管,这时在雌性激素的影响下,发展成为子宫。这种雄性转变为雌性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性逆转雄性无尾两栖类,在胚胎期,毕氏器是普遍存在的。胚胎期的精巢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即称毕氏器,一般在性成熟之前即行消失;后部则形成精巢,产生精子。雄性蟾蜍的毕氏器则一直保留到成体。青蛙和大多数两栖类一样,是行体外受精的,雄性不具交配器。无足类和一部分有尾类则是体内受精的,如蚓螈,雄性的泄殖腔甚长,可以向外突出,将精液直接输入
7、雌体汇殖腔内,可以视为是一种交配器。无尾类中的尾蟾也是体内受精的,雄性具有一个由泄殖腔伸出的管状交配器,形似一条尾巴,故名尾蟾。雌性的生殖器官(见图)包括一对卵巢,其形状和大小随季节而不同,在生殖时期,卵巢内因含大量黑色卵子而胀大,卵排出后即缩小成多褶皱的形状。输卵管一对,位于体腔之两侧,为白色迂迴的管道,沿此管向前追溯至肺底的两旁,每管在此各有一带纤毛的喇叭状开口,名喇叭口输卵管的后端向泄殖腔开口。卵成熟后穿破卵巢壁落入体腔内,靠腹肌的收缩以及喇叭口纤毛的作用,使卵子进入喇叭口,沿输卵管下行。输卵管壁富含腺体,当卵子通过输卵管时即被腺体所分泌的胶状物质所包裹,再下行入子宫内暂时贮存。等到交配
8、时,始排出体外。雌雄两性皆有脂肪体,位于生殖腺前方,为一对黄色呈指状的突起物,内含有大量脂肪,为贮存营养的结构。脂肪体的大小随季节而有变化。在深秋,当渐近蛰眠期时,脂肪体最大,至来年春暖时,生殖细胞迅速增长发育,脂肪体就变得很小了。摘除脂肪体会引起生殖腺的萎缩,由此可以看出脂肪体与生殖腺的正常发育是密切相关的。青蛙的生殖、胚胎发育和变态(见图)青蛙的生殖期是在每年的 45 月间。蛙类行体外受精,较鱼类进步之处是具有“抱对”现象。“抱对”持续数小时,甚至多达数日之久,雌蛙在抱对的刺激下,随即排出贮存在子宫里的成熟卵子,与此同时,雄蛙也将精液排出,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抱对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保证了卵子
9、和精子的同时排出。观察表明,没有抱对,雌蛙的正常产卵就不能实现。此外,由于雄性在拥抱雌性时,两性的泄殖腔孔紧相靠近,因此精液可直接排在卵上,这就会增加了卵的受精机会。蛙一次排卵可达 5000 粒。青蛙的卵外包被着胶质膜,遇水即膨胀,且彼此相连,结成大团的卵块,蟾蜍的卵则包在长条状的胶质膜内,状似长串的“粉条”(见图)。胶质膜能起保护卵的作用,又能使卵有较为良好的发育条件。柔韧的胶质膜是对机械性刺激的最好的缓冲物,特别当卵粘附成大团时,还可以避免被动物所吞食;胶质膜也阻碍卵与卵之间的接近,因而使卵有更充分的氧气条件;透明的胶质膜可以聚集阳光的热量,提高了卵孵化时的温度。因此,胶质膜是一种适应于水
10、中繁殖的进步性结构。受精后约 34 小时,受精卵即开始分裂,蛙的卵裂为不等的全分裂,这是由于卵黄分布的不均匀,因而卵裂的情形和文昌鱼有所不同。卵黄集中在卵的下部,呈黄白色,称为植物极卵的黑色向上的部分,称为动物极黑色素较多,对于吸收日光热力,促进卵的发育是有益的。动物极细胞分裂的快,细胞小;植物极细胞分裂的慢,细胞大。在卵裂到相当多的细胞时,即形成囊胚,其中的空腔,称囊胚腔由于动物极细胞分裂快,故逐渐将植物极的大细胞包入,同时植物极的大细胞内陷,外包与内陷相结合,形成原肠胚。原肠腔逐渐代替了囊胚腔。原肠胚发展到后期,在胚胎的背面开始形成神经管,这一时期的胚胎即称为神经胚。从神经胚继续发育,胚胎
11、约长到 6mm 时,即冲破胶膜孵出成为独立生活的蝌蚪。三胚层分化成各器官系统的情形和前述大致相似。蛙卵从受精到发育成幼体蝌蚪约经过 45 天。刚孵出的蝌蚪先以前端的吸盘附着在水草上,随后即能在水中自由游泳。蝌蚪有一条侧扁的长尾作为运动器官,也有与鱼类相似的侧线器官。头的两侧最初具有 3 对羽状外鳃(见图), 以后,外鳃消失,在外鳃的前方产生具有内鳃的鳃裂,被鳃盖褶包起,以一个鳃孔通体外,作为呼吸器官。蝌蚪从外形到内部结构都和鱼近似(见图):没有四肢,用尾游泳,有侧线,用鳃呼吸,心脏只有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弓为4 对,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在蝌蚪期由前肾执行泌尿功能,前肾管作为输尿管,已具有雏形的生殖
12、腺。蝌蚪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如矽藻、绿藻等。消化道呈螺旋状盘旋,其长度约为体长的 9 倍,各部分的分化不明显。蝌蚪的上下颌具有角质结构,有齿的功能,另外在口的上下部皆生有横列的细齿,其数目和排列方式,随种类而异,是进行蝌蚪分类的一个标准。此外,口外缘具多数小乳类,可能为味觉感受器。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即开始变态在变态期,是内、外部各器官由适应水栖转变为适应陆栖的深刻改造过程。在外观上,尾部逐渐萎缩,最后趋于消失,成对的附肢代替了鳍。内脏各器官以呼吸器官的改变最早,当蝌蚪尚用鳃呼吸时,在咽部靠近食道处即生出两个分离的盲囊,向腹面突出,成为肺芽。肺芽逐渐扩大,形成左右肺,其前面部分互相合并,形成气
13、管。随着肺呼吸的出现,其循环系统也相应地由单循环改造成为不完全的双循环。第四对人鳃动脉(相当于胚胎期的第六对动脉弓)发育成为肺动脉。心脏逐渐发展成为两心房一心室。排泄系统出现了中肾,代替前肾执行泌尿功能。变态后的幼蛙是以动物性食物为食,消化道由原先呈螺旋状盘曲的肠管转变成为粗短的肠管(见图)这时肠管的长度仅为体长的两倍。胃、肠的分化也趋明显。随着尾部的消失,蝌蚪的体长大为缩短,此时,幼蛙就能到陆地上生活了。由孵化出蝌蚪到变态完成,大的需时 3 个月左右。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约需时 3 年。下面将蝌蚪与成体列表加以比较。表 1 蝌蚪与蛙成体的比较青蛙一生的转变,有助于使我们了解最初上陆的动物身体结构是如何改造的;也反映了它们的祖先是由鱼类进化来的。即由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反映了脊椎动物在系统发育过程中由水栖到陆栖类型的过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有机体的胚胎向成熟的有机体的逐步发育同植物和动物在地球历史上相继出现的次序之间有特殊的吻合。正是这种吻合为进化论提供了最可靠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