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课时 整合时间主备人 王玉红 授课人 授课时间知识与 来源:gkstk.Com能力1、了解朗诵的基本技巧。2、领会诗歌表达的情怀。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诵,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 来源 :学优高考网 gkstk学目来源:学优高考网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会诗歌表达的情怀。2、激发学生的阅读赏析的情趣。重点 诗歌表达的情怀。难点 指导学生诵读诗歌,并品味文中的情感。突破策略反复朗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详案 集体交流意见木兰诗 第一教时一、解题。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
2、和木兰其人。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 557)。北魏(又称 “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 449 年才彻底击败柔然。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二、正音、解词。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步骤是:(1) 教师范读后
3、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 “可汗问所欲” 四句、 “同行十二年 ”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排比:如“爷娘闻女来” 六句、 “东市买骏马”四句。复沓:如:“问女” 二句、 “女亦 ”二句、 “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
4、换个别词语。)顶真(又称“联珠”) :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 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 8、11、12 三节各 6 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 。( 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 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
5、(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第一段(第 1 至 4 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不闻”谁“ 不闻”呢?(父亲) 这是木兰见到“ 军帖” 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 、 “无所忆 ”?(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
6、读呢 ?(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 转为坚定)“ 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 同意吗?(同意 )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 “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第二段(第 5 至 7 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 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 ?(要加快节奏)为什么?第 6、7 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
7、,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 )“胡骑鸣啾啾 ”呢?(战斗的激情。)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 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 )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第二教时一、继续分析诗文。1、第三段(第 8 至 10 节 ):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 8 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 后出塞 其二)的图景;读第 9、10 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 (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
8、客如云烟”可资参考。)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 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万里” 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 (上文 “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 ,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朔气” 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 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归来” 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可汗” 之问
9、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2、第四段(第 11 至 13 节 ):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 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见伙伴” 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
10、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 上, “十二年”后应作一顿。3、歌者赞辞(最后一节)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 “安能”句本可写作“ 安能辨雄雌 ”,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 其中任何一字。二、分析木兰形象。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1)参军前的木兰(第 1 至 4 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 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 “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
11、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2)参军后的木兰(第 5 至 10 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 11 至 13 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要点有二: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
12、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三、解释诗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
13、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观刈麦教案一、背景、作者简介:白居易(公元 772 年-846 年),字乐天,祖籍太原( 今山西太原南) ,后迁下(今渭南北),一身经历了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曾任过周至尉、左拾遗、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等官。白居易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长乐,“独善其身“
14、 自居。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他自己分之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元稹为之编辑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二、分析全诗。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
15、,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 “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 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
16、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 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 “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 “惜“
17、 字的用法正同。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
18、 ,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
19、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诗的最后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破阵子教案一、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注意正音。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
20、,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金人已占领家乡十二年。1161 年,他组织两千人参加了耿京领导的农民抗金起义军。南渡后的辛弃疾进呈过美芹十论 九议等恢复中原的大计,但朝廷均未予采用,只委派他一些闲散官职,最后在江西铅山抑郁而死,年六十八岁。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后世以“苏、辛” 并称,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著有(稼轩长短句)三、解题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给陈词甫作一首雄壮的诗歌,寄给他。陈同甫:即陈亮,同甫是他的字。陈亮也是南宋词人。宋光宗绍熙四年)考取进土第一名,授鉴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政重事功,思想出入王霸之间,具有积极的用世精神。生平主张抗金
21、最力;在他的作品中, ,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四赏析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 壮”语贯穿始终。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 “梦回” 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 可怜白发生” ,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课内练习课后练习教学反思附件 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附件 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学校名录参见:http:/ ?ClassID=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