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2)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基于探究学习地理的兴趣,逐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世界观。(2)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二、教学重点1、认识聚落的城乡差异。2、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世界文化遗产保
2、护的意义。三、教学难点1、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4、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启发式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6、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精选城市与乡村对比性景观图片若干张)人类是一种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 ,在无穷的智慧下,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居住”景观。有些人居住在城市,有些人居住在乡村。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从这一系列图片中你看到什么?像图中展示的这些地方,都是我们人类的居住地,我们给它起了名字叫做聚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2、讲授新课如果要大家对这几张图片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聚落分为了两种基本类型乡村和城市。(1)走进城乡,感受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3、差异(结合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城乡,找找乡村和城市各有什么特点?提供表格给大家参考。生:联系生活,观察回答表格。(建筑物,道路,绿地,人们的职业,果园,医院,学校,农田,牲畜,游玩方式,水和空气质量等)师:希望大家多用你的眼睛观察你的生活周围;如果对比分析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方法。(过渡):乡村和城市出现的顺序是:先出现乡村聚落,再有城市聚落。我们知道大自然是十分奥妙的,要在大自然中寻找到适合居住的家园,还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如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你会选择在哪里居住呢?(2)走进自然,选择理想家园(分组合作讨论回答)师:(学生讲一个,板书一个要素)还有哪些地方你不会考
4、虑去居住的?为什么?(展示图)师:从大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容易形成聚落。而在高山、荒漠、雨林地区很少有或者没有聚落。(过渡):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先找到地儿了,那我们要繁衍生息下去,就要盖房屋了。(3)走进聚落,探访各地民居(学生扮演房屋设计师) 师:请大家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和你的生活经验,画一画不同环境下的聚落,特别是他们的建筑轮廓:草原地区、北极地区、江南水乡、黄土高原,雨林地区,沙漠干旱地区。强调突出建筑特点,并能说明原因。生:房屋画在草稿纸上,画完后说明特点,说出理由。师:按学生画的顺序展示不同聚落的建
5、筑风格(图片),与学生画的图片进行对比,并补充原因。民居 建筑特点 环境特点江南水乡 人们的房屋都依水而建,屋 顶坡度大,利于排水。我国江南地区降水丰富,河网密布,在过去船是主要的交通方式陕西窑洞 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造 成窑洞,冬暖夏凉。 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 层,冬冷夏热,气候干燥北极的冰屋 墙厚、低矮、无窗,就地取 材、保温。 气候严寒西亚平顶屋厚墙、平顶、小窗,厚墙可以隔热,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吹来的热风。炎热干燥的沙漠气候蒙古包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需要根据牧草的情况移动住所,蒙古包方便搬迁,随车携带。草原气候东南亚的高脚屋墙薄(木头构造)、多窗、屋顶陡、下层悬空,木头或
6、者竹子通风好,人住楼上,炎热多雨既凉快又干爽。(过渡):其实环境因素不但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还能影响聚落的建筑特点和建筑材料。这些民居中,有一些是非常有意义的,形成了传统聚落。(4)走进传统聚落,保护文化遗产传统聚落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于传统聚落的去留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3、总结新课参照板书回顾本节课,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七、板书设计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乡村1、 类型城市2、 聚落与环境(1) 形成和发展的条件(2) 民居与环境的关系八、课堂练习1聚落比较密集一般都在地形_,气候_,资源_,水源_,土壤_的地方。在高山、荒漠地区聚落很_。2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_和_。一般来说,先有_聚落,后有_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