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石潭记【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教学,而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课程标准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对初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
2、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小石潭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专题是“江山多骄” 选取的都是些美文,围绕山水美景,写景抒情,让我在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时,培育了我们爱我中华,热爱世界的情感。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学习阅读古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为此,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首先要引导
3、学生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第三,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抑郁悲凉的心境,领会作者移步换景、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教学流程】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
4、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过程与方法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课文顺序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 的写法3,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孤独悲凉的心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欣赏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二:教学重点难点1,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2,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3,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抑郁悲凉的心境三: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四: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虚
5、词,特殊的文言句式2,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和柳宗元一起感受山水之情。(名言导入,让学生有一种信服,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 趣,创设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二: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柳宗元,字子厚。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著有柳河东文集。唐代杰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6、。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寄情于山水之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 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对于古文、古诗、经典文章的教学课始都应该占有丰富的背景材料,利用网络,资料进行背景材料的铺垫)三、朗读课文扣响生字之门。
7、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义。让我们先来扣响生字之门,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的通顺、流畅。标注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音。让我们在初读文章时遇到的拦路虎请同桌帮我们解决,现在同桌轮读,纠正字音。生生轮读,纠正字音。老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的读音。(屏幕显示重点字词的注音)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犬牙差互 悄怆幽邃 寂寥 清冽 坻 (教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的读音)生推选代表范读课文,其余学生以流畅度为标准评价。生齐读课文。(通过自读、互读、范读、评价、齐读多种读的形式, 创设浓厚的阅读古文
8、的氛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 义自现”。在 这一环节,也 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自主互助学习的乐趣。)叩响词句之门在同桌的帮助下,我们已经成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相信这第二道门槛也不在话下。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屏幕显示译文要求)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用横线标出自己的疑难词句。同学们,把自己在译文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词句交给小组内其他成员吧。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解决译文中的疑难。全班交流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难词句。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小组合作的成果如何。我来读,你来译。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下见小潭(向下,往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日光下
9、彻(向下)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心乐之(以 为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神凄使骨寒)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从检查的效果来看,老师要适时纠正学生在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不足和误区,并适当评价此环节小组合作的情况。(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能阅读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 释 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发挥小组合作这一大优势,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 需求, 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再次体会到互助合作学习的乐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减 轻了老师 的负担。文言文翻 译的三
10、个基本原则上“信”、“达“、“ 雅” 。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做到 “信”、“ 达”就可以了。不必过多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此环节 完成学习目标一。)四、思路探析: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第二部分 2 一 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 础上, 引导学生理清 课文的思路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知识积累 一、名词作状语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2、下见小潭 下:向下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4、日光
11、下彻 下:向下5、俶尔远之 远:向远处6、潭西南而望 西南:向西南7、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像蛇(爬行)那样8、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二、使动用法1、凄神寒骨 凄:使 凄凉 寒:使 感到寒冷三、意动用法1、心乐之 乐:以 为乐 四、形容词作动词1、近岸 近:靠近五、名词作动词1、隶而从者 隶:作为随从六、一词多义1、乐 (1)心乐之 以 为乐(2)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2、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2)不可久居 能3、清 (1)水尤清冽 清澈(2)以其境过清 凄清4、从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自(2)隶而从者 跟从5、以 (1)以其境过清 因为(2)卷石底
12、以出 而6、而 (1)记之而去 表顺承关系(2)隶而从者 表并列关系(3)潭西南而望 连词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2,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抑郁悲凉的心境,把握借境抒情的写法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那么我们就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那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听读课文看画面,梳理作者的行程,感受景物的美好(引导学生回答)柳宗元带着我们从“隔篁竹,闻水声”的竹林中“伐竹取道”时发现小石潭,然后将远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让我们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
13、如屿、如堪、如岩的卷石。又让我们欣赏了覆盖缠绕摇动连接随风飘荡的青树翠蔓。他又渐渐走近到潭中,对潭中的鱼儿进行了特写,然后又把我们带到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寻源头,他并没有在此过多停留,反而将我们带到了四面竹树环合的潭上,他想小憩片刻,没想到这里不容他久留,他“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看来,柳宗元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全面的欣赏到小石潭的美景,他不是停留在一点上,而是移动自己的脚步,向前走去,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交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三:深入文本赏景探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文章第 1 段,请同学们思考:第 1 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小石潭的美?它们的特点各是
14、什么? 用文中的语言回答。第 2 段写出了潭中鱼的哪些状态? 突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第 3 段描写了小石潭溪水、溪岸的什么特点?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感受?是“乐”。可从“心乐之”和 “似与游者相乐”看出。是啊。这里的小石潭可观、可闻、可听、可触,这里的小石潭石异、水清、鱼乐、树青、蔓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让人抑制不住地乐由心生。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皆情语。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屏显寓情于景)如此美景, 按理应该乐不思蜀,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
15、之而去”,他怎么了?因为这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他受不了这种透彻心骨的凄凉,不忍独自品味那种孤独和无奈,所以离开了。作者的感情有一个由“乐”到“凄”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呢?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并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朝廷出力,因此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失败,一纸调令将他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并让他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没想到祸不单行,此时他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但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把自己流放到了永州的山水中。所幸的是,永州的山水接纳了他,也读懂了他的快乐与悲哀,更可幸的是,他
16、在永州的小石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无人问津却秀丽奇特的地方,这难道不是他自己的写照吗?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在后。朗读全文,品味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作者凄怆、哀怨的心境。(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与文本有一次更 为亲密的接触,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想象来描绘欣赏到的美景,很 细腻,很生 动。这里作者、读者、文本之间有了一种深层的交融,学生在品味中走进了小石潭,走进了柳宗元的内心。顺势展示写作背景,突破学习目标二。)四:拓展延伸以导游的身份,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为游客介绍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1:游客朋友们,大家来看看潭里
17、的鱼,你们看,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畦,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看,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这是和大家在摇尾问好呢!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 JL 也仿佛游进我们的思维中了。2:朋友们,往前走了,来看这溪水,它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大家听,这潺潺的水声,怎么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呢? 别急,看,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 溪水又熠熠闪光。(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
18、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5、结束语感谢柳宗元,带我们去看了一个秀丽奇特的小石潭;也感谢小石潭,让我们体会了一个失意文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柳宗元的时代已经过去,让我们忘掉柳宗元的悲哀,尽情欣赏小石潭的美景吧!【教学反思】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柳宗元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的情感。在教此文之前,我反复阅读文本,并认真研读对文本进行解读的其他资 料,也认真研究了新课程标准对初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要求,最 终将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下来。在授课模式上,我努力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以学生 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
19、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悟能力。从整体上看,我认为我所设计 的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首先,从学生自身旅游的 经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引导学生在自读互读中扫清字词障碍,接着又让学生在自译互译中疏通文意。在此基 础上,老 师顺势范读,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接着让学生品读文本,欣 赏美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最后老师酝酿情感引 导学生体会作者坐在潭边环顾 四周时所见景物的特点, 进而领悟作者这时的凄凉悲苦心境。一前一后的乐忧变化,是全文的重点,我用课件展示了柳宗元创作此文时前的背景资料,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中作者的情感
20、 变化, 难点顺势突破。最后在学生齐读小石潭记中结束了本节课。这次教学虽说经过精心的准备,力求有所突破,有一些优点,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发现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不足,我 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互助学习决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学生在合作探讨中不仅仅是几个人簇拥在一起,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学生也应该在倾听,在交流,在反思,在纠正,在质疑,这样的互助才是更有效的。自己应该在小 组互助的有效性上做进一步的 规范和指导。第二:学生的自主也绝不是放任自流, 课堂也不应该是天马 行空,老 师适时的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活动始终有一条主线牵制, 这样才会让课堂向广度深度 发展。我 觉得自己调控课堂的能力是有待提高。第三:语文课堂展示的是学生的魅力和风采,做 为老师,如果只是一味的倾听和肯定,这样的课堂只能说热闹,绝对谈 不上精彩。我 觉得自己应该准确把握 “三讲三不讲”的尺度,中肯的评价,客观的点评,多种形式的引导和鼓励,让自己的语言更精炼,也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