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千克原器“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它起源于米制发源地法国。1799 年法国公布了“米制守则” ,其中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1 立方分“米”的纯水在最大密度时的质量为“1 千克” 。两年后,法国根据这个定义制造了一个铂圆柱体砝码作为质量基准器,保存在巴黎的国家档案局,并称为档案“千克原器”只有法国自己使用。1875 年,法国、德国、奥地利等 17个国家在巴黎签署“米制公约” ,并组织了国际计量委员会,成立国际计量局,同时决定放弃原来的“千克”定义。1878 年,国际米制委员会决定,按法国“档案千克原器”的质量,定制了 3个铂铱合金圆柱体砝码,并分别与“档案千克”比对,其中质量最接近
2、的一个,于 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确定为国际“千克原器” 。国际计量局又先后加工复制了一定数量的副原器发售给米制公约成员国,作为这些国家的质量基准。1889 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规定,从 1889年 9月 26日起,将“千克”定义为:“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各国千克原器与国际千克原器之间每隔一段时间比对一次,以确定各国千克原器的准确度。国际“千克原器” ,全世界只有一个,如果损坏将无法修复。国际“千克原器”虽然已有 100多年历史,但它仍有使用下去的可能,直到有更科学的方法代替它。它也是 7个基本量中目前惟一剩下的实物基准,其他都已被自然基准更新了。从它诞生那天起,国际“千克原器”放在巴黎国际计量局地下室的保险库里,在水平的黄铜台上,放置着水晶圆板,国际“千克原器”就放在水晶圆板上的特制 3层玻璃罩内,以防止它沾上哪怕极微小的灰尘。这个保险库有 3把钥匙,分别由国际计量局长、国际计量委员会主席和法国外交部长保存。只有他们三人同时在场时,才能进入保险库见到它的尊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