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民族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5.伤仲永导学案 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2、能力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3、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二、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三、难点: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导入: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
2、这些话语讲都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的一例。【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 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 王文公文集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他力图通过新法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由于变法的程度很激烈,所以尽管得到神宗的支持,还是引起了保守势力乃至主张稳健改革的苏轼等人
3、的反对,导致了长达数十年的新旧党争。熙宁九年(1076) ,王安石罢相退居江宁,从此退出了政坛。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 ,在旧党东山再起、新政被全部废除后,王安石卒于江宁。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2、文 体 链 接本 文 是 一 篇 随 笔 。 随 笔 , 即 随 手 笔 录 , 不 拘 一 格 。 是 散 文 的 一 种 。 古 代 随 笔 常 借 一 件 事 来 抒 发 作 者 的 情 感 或 阐述 某 种 观 点 。 短 小 活 泼 , 意 境 隽 永 。3、题解:伤,是“怜惜”的意思。伤仲永,
4、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4、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四、预习案:1、初读感知(温馨提示:读课文的过程中,要一边读文字一边思考文章的大体意思。) 一读正确,要求:先在文中划出生字,并查字典把正确的读音写在书上。 二读流畅,要求:先用“/”在下文中标出节奏,再朗诵,朗读时要读好停顿并把握语气。 三读感知内容,要求: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
5、、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6)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7)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
6、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2、利用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耶(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未尝识书具: 曾经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文采和道理 从先人还家: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5) 自 是 指 物 作 诗 立 就 ( 此 。 今 常 用 作 判 断 词 。 ) ( 6) 稍 稍 宾 客 其 父 ( 渐 渐 、 慢 慢 地 。 今 义 : 稍 微 。 )( 7) 复 到 舅 家 ( 再 , 又 。 今 常 用 义 为 重 复 、 往 复
7、) ( 8) 泯 然 众 人 矣 ( 普 通 人 。 今 常 指 大 家 、 许 多 人 。 )4、 理 解 下 列 句 式( 1) “不 使 学 ”省 略 句 , 省 略 了 宾 语 , 即 “不 使 ( 之 ) 学 ”: 不 让 ( 仲 永 ) 学 习 。(2)“还 自 扬 州 ”倒 装 句 , 正 确 的 语 序 是 “自 扬 州 还 ”: 从 扬 州 回 家 。(3)“受 之 天 也 ”省 略 句 , 省 略 了 介 词 , 即 “受 之 ( 于 ) 天 ”: 从 上 天 那 里 得 到 或 上 天 赋 予 的 。5、重点语句翻译。 (1)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8、 (2)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3)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5)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五、探究案: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第 一 阶 段 : 幼 时 天 资 过 人 , 具 有 作 诗 才 能 。第 二 阶 段 : 十 二 三 岁 时 才 能 衰 退 , 大 不 如 前 。第 三 阶 段 : 又 过 七 年 后 变 成 平 庸 之 人 。2.方仲永的变化原因是什么?新课标第一网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
9、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3. 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 5 岁到 20 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六、巩固案: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司马光救友 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象 )成人,闻讲左氏春秋 (又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编写) ,爱之( 它指春秋左氏传 ) ,退(回家 )为家人讲,即了(了解 )其大指(指同“旨” ,主要意思) 。自是(从此 )手不释
10、(放下 )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失足)没(没入 )水中,众皆( 都 )弃去( 离开 ) ,光持( 拿 )石击瓮破之(指代瓮) ,水迸(bng,涌出) ,儿得活。 1解释加点的字词,将答案写入文中括号。 2从文中哪些句子可看出司马光勤奋好学? 闻讲左氏春秋 ,爱之,退为家人讲。自是手不释书。 3古籍中记述少年或聪明或好学的故事很多,你能写出几个有关的故事来吗?匡衡囊萤映雪读书 苏秦、孙敬悬梁刺股读书 谢道韫咏雪。4成长是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师长引领、周围环境影响和个人对生活、对理想、对人生感悟。 孩子们说,成长的关键在家庭,在学校,在环境。为什么孔夫子的后代都是学者教授?为什么会有书香门第的说法?为什么孟母要三迁?家长们说,成长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为什么北大的高材生在菜市卖肉?为什么名将赵奢的儿子只会纸上谈兵?面对以上不同的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你的学习体验,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七、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