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1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1 发表时间:2010-10-10 21:11:50 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摘 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永恒而又常新的命题。研究中华民族精神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价值。近代中国遭遇到了“千年变局”,使得中华民族精神日趋萎顿,出现了严重危机。正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中国人的精神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华民族精神被空前的高扬。尤其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一方面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文
2、化相结合,诞生了许多新的时代精神。因此,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这个角度来探讨这一历史进程。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第一章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1.1 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及其特征恩格斯指出:“必须先研究事物,尔后才能研究过程。必须先知道一个事物是什么,尔后才能觉察这个事物中所发生的变化。 ”进行民族精神的研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民族精神概念的使用和界定问题。1.1.1 民族精神概念的历史考察(一)西方思想家对民族精神概念的解释和使用民族精神是一个现代话语,由西方学者最早提出这一概念。我国有学者认为 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
3、斯鸿是最早论述民族精神的学者。他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说:“人类受多种事物的支配,就是:气候、宗教、法律、施政准则、先例、风俗习惯。结果就在这里形成了一种一般的精神。 ”这里的“一般的精神” 指的是一个民族的一般的精神,即 “民族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族精神概念的使用与理解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全文检索,笔者查阅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引用或论述共有八处。马克思对于“民族精神”概念的运用除一处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引用黑格尔关于“民族精神”的论述内容外,其余全部是对“民族精神”概念的直接使用。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民族精神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也没有对民族精神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4、。但他们在观察和分析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国家的问题时对不同民族在精神领域的现象并没用忽视。马克思恩格斯还曾多次在论述民族问题时对“民族特性”、 “民族性格”、 “国民精神”、 “民族意识” 等与民族精神相关、相近的问题进行过自觉能动性是指民族精神能被民族主体自我意识、自我反思和自我觉悟,从而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扬弃。 “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和更新取决于民族精神的自觉。如果说,精神的本质特性是自由(自由指它能 自我规定) ,那么,民族精神的真髓就在于它的自我规定,而对于这种自我规定的觉醒和意识就是民族精神的自觉。 ”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民族精神的自觉性
5、表明,被民族成员普遍知道或认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还不一定就是民族精神,必须既被认同又被信守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才是民族精神。1.1.3 民族精神的生存基础所有的民族精神都是在特定生存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思想观念,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背景、民族社会历史条件等等,赋予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精神诉求和生存意义,形成不同的民族精神。(一)地理环境对民族精神的影响民族为了生存首先要获得一定的生活资料,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基础。大自然给予民族的生存条件是不同的,特别是初民社会,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有强烈的依赖性,各民族在不同的环境下创造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体系。
6、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以及动植物的分布因素内的地理环境不仅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且是影响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俗话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蕴涵了这样的道理。(二)民族的生产方式对民族精神的影响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离不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的发展演变必然要受到该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制约。生产方式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社会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
7、意识。 ”一个民族的经济基础,尤其是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水平,在决定一个民族的社会存在形态的同时,也决定了包括民族精神在内的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三)民族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影响民族文化是民族在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记录着一个民族荣辱兴衰与聚散离合的发展轨迹,反映着民族的品格和品位,陈述着民族的历史并昭示着未来。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渗透在思想文化、思维模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结构、语言文字之中的共同的价值观,反映了该民族对待社会、自然、人生的独特态度。(四)社会制度对民族精神的影响人的社会性要通过社
8、会组织来实现,人的社会关系要通过制度来体现,制度是一种约束人的行为的规则或规范,它存在于各种层次的群体之中。当制度在民族(国家) 的群体层次上应用时,就构成社会的基本制度。社会基本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规范与控制社会活动方方面面内容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等。社会基本制度是体现一定价值理念的载体,它按照自身所蕴含与负载的价值标准,要求和引导民族成员对是非、善恶、美丑等基本价值取向的认同。作为全民族成员所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社会基本制度不仅仅向每一位民族成员传播与推行具体规范,更重要的是将制度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表现为民族的共同精神品质。(五)价
9、值系统对民族精神的影响民族精神是民族大多数成员信奉或者赞成的价值观念。本尼迪克特认为,每一种文化模式都存在特定的价值系统,即社会价值和价值观念,它是一种文化的主导特质,决定着文化模式的差异。民族文化就是一种价值组合和价值体系,不同价值组合取决于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条件和对象不同的文化体系具有不同的需要体系,也有不同的对这种需要体系的认同方式,对客体对象属性的认知与反思也不同,不同的文化系统的特殊的需要体系、认同体系、认知体系便构成文化体系的特殊价值体系。1.2 中华民族精神概述1.2.1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往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几乎每位研究者都有
10、自己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和界定。多年来,学术界多用表象归纳法对中华民族精神予以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的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两个方面,即: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有的概括为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即: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和应变精神。有的概括为五个方面,即: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和爱国精神。有的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包容和谐精神、互助友爱精神、刻苦耐劳精神、公平公正精神、经世致用精神、团结御辱精神、自强奋进精神和革故鼎新精神八个方面。有人概括出“刚”、 “韧 ”、 “稳” 、 “进”、 “宽”、 “厚”、 “仁”、 “义”八条。还有人从另一角度概括为八个方面,即:爱国爱民、忧
11、国优民、救国救民的使命感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全民富强的整体观;自强自信、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抗击强暴、百折不挠、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 同甘共苦、团结互助、宽以待人、勇于律己、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伦理规范;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勤劳忍耐的责己意识;清正廉明、言行一致、忠诚老实、实事求是的道德追求等等。总起来说,研究者们对中华民族精神内容进行概括时,大都采用了列举法。列举式的研究方法很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种: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浩若烟海,从中提炼概括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2、本身就是一个较难形成权威定论的理论难题;第二,缺乏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概括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依据和支撑,导致其结论的解释力度有限;第三,中华民族精神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问题,也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其内涵随着民族实践的发展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试图对一个开放、发展中的问题做出封闭、静止的回答在逻辑和方法论方面是相悖的。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转换研究的思路和视角,寻求界定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科学研究方法支撑。1.2.2 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一)中华民族精神结构的内在稳定性民族精神结构是一个民族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素质体现,是民族历史形成的生存条件的内化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在民族心理中的沉淀结果。它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延续和发展的过程。民族精神结构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人类交往的扩大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在其变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变的东西。法国著名学者丹纳认为:“一个民族在长久的生命中要经过几回这一类的更新,但它的本来面目依旧存在,不仅因为世代连绵不断,并且构成民族的特性也始终存在。这就是原始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