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农业技术农业经济论文一、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现状(一)缺乏专业农业技术人才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改革离不开优秀的人才,现代农业生产要求农业技术既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又要保障农业产品的产量,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目的,这使得我们农业技术正面临着挑战。目前我国缺乏农业人才,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从事农业科研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少,给农业技术创新带来了困难。并且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一直以来做的都不是十分理想,很多农业技术都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这和缺少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有着直接关系。缺少专业农业技术人才就导致了农业生产中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因此产量并不理想,无法有效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二)缺乏投资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改革中
2、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基础改革创新需要耗费一定的财力物力,如先进的农业设备需要经过不断的研发和科研实验,不断的实验,最终才能投入使用,在这期间所产生的费用是巨大的,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更加侧重工业发展,对农业技术科研并不重视,所以一直以来农业技术开发都缺乏经费和资金,因此我国农业生产大多数还停留在陈旧的农业技术阶段。(三)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将技术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目前我国能够进行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单位较少,所以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比较缓慢,农业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并且农业技术推广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和专利技术推广费用。这使得我国农业技术没办
3、法很好的推广,几乎没有私人企业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二、改革创新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建议及思路(一)加大投资力度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农业技术对农业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效率意义重大。农业生产中加强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能够明显提高产量,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农业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想要保住农业技术的创新,必须加农业技术开发投资力度,保障农业技术科研经费的充足,以保障农业技术开发的顺利进行。并且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农业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二)培养优秀农业人才2只有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农业技术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技术科研离不开优秀的人才
4、,想要保证农业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必须加强有效农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农业事业宣传让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农业事业中,并加强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通过实践改革,以此来创新我国农业技术。实现通过创新农业技术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三、结束语农业技术对于农业经济的意义重大,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关系着社会民生问题,农业技术影响着农业产业的稳定,影响着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目标,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技术积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进程,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作者:康德广 单位:河南省虞城县农业局产学研结合发展农业经济论文一、
5、以政策引导为方向,兼顾“产学研”结合的社会需求政府政策是政府以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站在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的立场上制定出来的,具有宏观规划作用。因此它所设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不论是整体性的还是局部性的,其间的关系都是非常紧密的。“产学研 ”结合模式,是在当今这种日益凸显出来的大科学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以争取最大工作合力的新型的生产关系模式。实现这种生产关系模式,将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只有在政府政策的宏观引导下,“产学研” 结合才能把各种社会机构的分力最大程度地合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才能避免社会出现各种发展能量相互抵消的负面效应。一是要有通盘考虑和长远设计。各参与
6、单位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认真领会政府政策的基础上,正确分析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利益需求,设计出符合自身需要的具体的“产学研” 结合模式,最大可能提升生产力水平。二是高等学校在这方面要有战略性考量,不断增强自己的政策敏感性和实践鉴别力,强化发展观念,树立战略意识,为最终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 结合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并积极投身到社会产业模式调整的洪流中去。二、以项目合作为纽带,重构“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3改革开放前,我们的产、学、研一度也是结合在一起的。但结合的力度和发展水平不高,通过革新制度、重整责权、凸现效率、提升速度,为之后的以项目为纽带的“产学研” 结合的有效模式提供了有效的经验。自
7、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在量上出现了质的飞跃,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量的要求,在质的方面,高等学校与外部社会的结合之路日益凸显。以项目来结合,项目是价值体系、创造体系和利益体系。项目执行时,项目参与主体首先以合同方式规定各自的责权利。这样一来,参与主体在市场规范的约束下各自发挥竞争优势,大家各显其长,各尽其能,责任互束,各取其利。三、以转化现实生产力为动力,激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能量高等学校里的教师被固定在某个院系或者学科专业,在行政管束和学术层压的双层制约下,开展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样一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受到了很大限制。在激发教师的潜、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与当前的经济
8、一体化的大潮和大科学时代相比突显弱性。要调整和改善这种关系,就要打破旧的格局,重塑新的格局。在保证学校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只能采取渐变方式,探索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高校教师的生产力转化。一方面,“产学研”结合模式是由政府倡导的正在积极试行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处在发育期,尚未成熟,需要大力扶持和支持。另一方面,“产学研” 结合模式又是大家都愿意实行的。因为这种模式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给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探索利益重分配机制留下了时间和空间。所以,高等学校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期,积极探索,大胆偿试,普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篇章。当然,高等学校在探索在“产学研” 结合模式下的高校教师的利益
9、关系时,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本质要求。高等学校不是企业,其价值取向不是掘取利润。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其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这样一来,高等学校在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时,一定要站牢自己的利益阵地,谨守教育忠诚,维护教育利益。在利益分配中把握一个总原则:人才培养第一,科学研究第二;凡是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事,就做,否则,就不做。四、以法律规范为准绳,保证“产学研”结合的良好秩序任何社会主体都要在法律的约束下活动,任何社会事件都要在规范的指引下发展,“产学研” 结合也不例外。“ 产学研”结合是个复杂体系,这里面存在着利益主体和纷繁的事件过程,值得约束和指引的元素很多,同时,它又是一个
10、创造体系,更多地需要体制的柔性和规范的活性,否则,“产学研” 结合就走向了“吃大锅饭”的尴尬境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 “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日益成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领域的法律规范的建设工作,尽早动手,让法律规范建设与“产学研” 结合共同成长。因此需要制订适合“产学研”结合的法律规范。对于高等学校,在探索践行 “产学研”结合模式时,也要在法律规范的形成方面积累经验。尤其是针对那些牵涉到学校本质发展要求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方面,高等学校更是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因为不做不知道,只有做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复杂性。比如这里头的交叉学科的管理问题、产学研的对接方式问题、多元利益格局中的利益分
11、配问题,都是十分难解的问题。都需要法律规范的指引,同时,又都需要给以足够的柔性照顾。对于法律界要积极关注这些4交叉领域,紧跟时代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编写相关法律条文。政府部门要强化这个领域的管理工作,多调查研究,出台相关制度规范。只有政府真正重视起来,并且组织相关力量认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套刚柔相济的法律规范才能出现。唯此时,我们的“产学研” 结合模式才能在健康发展中生动活泼。作者:史要防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低碳经济时代发展农业经济论文一、如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农业生产效益较低,污染情况较为严重,想要
12、使有限的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就一定要保持经济发展,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要依照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根据不断推动节约型社会发展的要求,采取节能、节水等具体措施,促使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完善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效率。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发展方式,是有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形式,通过这项循环机制,就能够有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协调,实现农业生产的低消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资源短缺以及环境退化的现
13、状。(二)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在低碳经济时代,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利用我国农业生产资源,不断提升其生产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并且能够突破国际贸易壁垒,促使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生态农业发展要求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积极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环境,促使农业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依照我国现行的各种法律法规,对农业资源进行评价与设计,在其中选择较为合适的农业生产模式,按照保护环境、合理开发的原则,积极、有效、有秩序的对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对于
14、一些违规不合理的农业开发行为,要坚决抵制。在农业生产中,一定要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积极生产无公害的绿色产品。(三)加大科技投入,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还是要依靠科技力量进行。想要有效发挥先进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就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不断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政府部门要积极发5挥自身职能,加大政策性支持;其次,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宣传与引导作用,提升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及力度,提升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了解,并且建立完善的合同化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民的科学引导;最后,建立农业信息站,加强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做好相应的调
15、研工作,向农民及时发布一些有效的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低碳经济时代,人们生活质量普遍较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更加倾向于去乡村环境体验生活,观光旅游农业由此而生。观光旅游的概念是建立在生态经济基础环境之上的,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还能够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体验的机会。观光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生产形式,它是将农业与旅游行业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能够有效体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休闲观光旅游农业能够为市民提供自然休闲环境,有效满足人们亲临自然环境、回归田园生活的需求,重视人的体验感受,是农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的有效形式。积极发展这种形式能够有效促进我
16、国新农村建设发展,增加农民的生活收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推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二、结语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到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是现阶段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人民生产、生活以及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加快农业经济的转变,使其发展为低碳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就是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加大科技投入、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等。最后,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有所帮助。作者:韩秀荣 单位:滑县枣村乡人民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可持续发展农场农业经济论文一、基本情况以公示制度为主要监督手段。农场实行土地发包公示制度,
17、增强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严禁各级干部、管理人员和有工资性收入的干部配偶、子女以及场直单位的从业人员承包土地,严格禁止与民争利;无工资性收入的干部配偶、子女承包土地需严格按照农场规定执行,不得随意或变相扩大承包面积,基本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61.科学规划生态立城按照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 的要求,坚持“生态城镇、绿色家园”的规划建设理念,确立了“东兴园、西拓城、南强工、北商贸、中兴文化” 的小城镇发展思路,精心打造场部中心城和第二、十一、十二管理区卫星城,将农场的建筑风格与北大荒文化有机融合,探索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小
18、城镇化道路。2008 年以来,农场共搬迁居民点 27 个,搬迁居民3672 户,转移安置 8078 人,城镇化率达到 87%。2.城镇功能完善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农场加强社区管理,注重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城镇功能,设置了街道办和居委会,配备了卫生管理员和专用卫生清扫车,加强道路、环境卫生、垃圾、草坪、公园、城镇 6 个方面管理,做到场区网格化管理全方位覆盖。逐年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将乡村住宅的功用性与都市住宅区服务的完善性相结合,力求体现乡村住宅的舒适和都市住宅区服务的完善。关注城镇建设发展中的弱势群体,新建廉租房小区户均面积 44 平方米。3.产业兴城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近年来,农场在城镇基
19、础设施、工业园区、物流仓储等规划建设中预留发展空间,注重工业园区的建设。先后投资 4525 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完成 172 万平方米的园区建设,逐步构建了以稻米加工、生物肥生产、生物质能源开发、粮食精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现已入驻企业达 19 家,粮食安全储存能力达到 15.2 万吨,解决就业 1200 人。通过与中铁集装箱、中海集团、信风海运集团、锦州港务局、营口港务局合作,实施陆港多式联运项目建设,2013 年新建的第三条铁路专用线即将投入使用,为农场获得国家级粮食物流示范单位、省级稻米加工园区荣誉称号发挥了积极作用。(二)境外农业开发1.政策与资金扶持职工境外开发对境外农
20、业开发的职工,农场给予相应政策和资金扶持,并帮助种植户解决在国外的粮食仓储和销售难题。2013 年,选派了 2 户优秀种植户赴朝鲜罗先市耕种水田 980 亩,投入农业机械及生产资料近百万元,建造了标准化育秧大棚和高标准农田,取得了较好的收益。2014 年,农场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租种水田 24300 亩,遴选 10 户共 45 名种植经验丰富的科技示范户,委派 4 个管理团队负责服务协调和技术指导。2.项目合作加大境外农业开发力度2011 年,农场与北大荒丰缘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在澳洲建立示范农牧场及控股港口建设项目,建立示范农牧场 52 万亩,控股港口年货物进出量 300 万吨,已完成产权交
21、割,当年完成播种面积 22.6万亩;2013 年,农场与北大荒丰缘麦业集团合作,在澳大利亚西澳洲购买耕地 52 万亩,并租种耕地70 万亩,种植的油菜、小麦、大麦等作物均取得了较好的收益。7(三)产业发展1.牢牢抓住农业立场根本10 年来农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达 10761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 6375 万元,农场自筹资金 4386 万元,开发改造中低产田 10.4 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 2 万亩,投资近 400 万元实施了农业信息化项目,完成建设标准化奶牛小区 2 座和蔬菜大棚基地 1 处,建设了云山南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目前,全场实现统一标准化统供芽种率 100%,建立了
22、标准化集中育秧基地 39 处,标准大棚 5942 栋,航化作业面积约 43 万亩,旱田综合防病健身促早熟 10 万亩;水利设施、农机更新投资达9624 万元;落实完善规模展示田及新优特品种展示田 20 处。2.稳步调优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近年来,农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注重以产业拉动的方式促进农场经济健康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近 6 年的最高水平(如图 1、2 所示),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年增高,第三产业相对保持稳定的发展趋势。2013 年,农场实现生产总值 170081.6 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81211.7 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53873 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349
23、96.9 万元,人均纯收入 2.6 万元,全年实现粮食总产 29.46 万吨。二、主要经验(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双层经营体制机制农场重点扶持中型家庭农场、种植联合体和合作社,稳步推动土地流转,控制土地流转规模,避免土地过度集中,以多占有资源者多承担地租的方式,平衡职工利益,并进一步规范旱田种植联合体、种植合作社的运作,鼓励以多户联合方式经营土地,避免和减少少数人种多数田所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巩固和完善了“大农场套小农场” 的双层经营体制,形成了“以国有农场为核心、以家庭农场为主体、以种植联合体和合作社为辅助”的新型双层经营体制机制,为垦区全面深化农业经营体
24、制机制改革提供了范例。(二)“产业城镇化”助推农场“四化融合” 发展农场适度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注重把握好资金保障与建设速度、城镇发展与产业升级、城镇规模与人口就业、城镇建设与城镇经营管理等 4 个方面的“ 平衡点”,依托管理局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区域性工业园区和仓储物流中心,大力招商引资和引导入驻企业开展粮食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培育了多个绿色食品标识产品,积极开展多式联运商务推介活动,增强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提升了二、三产业比重,推动了小城镇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富余劳动人员就业,2008 年以来农场实现年平均净利润 4353 万元,年平均净资产增长率 251.88%,整体资产负债
25、率呈下降趋势,逐步形成“以城养城” 和“ 以业兴城” 的良性循环,探索出一条垦区“ 产业城镇化” 助推“四化融合”的发展路径。(三)境外农业开发“两翼多元 ”发展8农场按照总局和管理局战略部署,以国际视野谋划对俄、对朝、对澳开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路一带” 战略以来,农场进一步抢抓历史发展机遇,超前抢占国外农业资源,与北大荒丰缘麦业集团在澳大利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与新友谊农场联手进行俄罗斯农业开发,在扩大境外农场耕种规模、完善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拓展农场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了“两翼多元” 发展,为垦区各农场积极推进境外农业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三
26、、问题挑战(一)土地承包企业所得税征收亟待规范2013 年,鸡西国税局按照省局的统一布置,对农场的非职工土地承包费收入自 2009 年起要征缴25%企业所得税,农场及时与当地国税局进行沟通协调,截止到目前仅开展了摸底调查工作,并未征缴企业所得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 2009 年和 2010 年的非职工土地承包费收入免税没有政策支撑,不缴纳企业所得税存在一定的困难;二是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国税局口头上认可农场从 2011 年 1 月 1 日开始可享受国家税务总局第 48 号公告第八十六条委托经营方式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农场的承包经营方式实际上并不属于委托经营方式,如不规范处理
27、,将会为日后的企业所得税缴纳问题留下极大的隐患。(二)境外农业开发急需国家扶持政策目前,农场在俄罗斯租种的土地,都是从二包、三包等渠道获得,租金高、土地条件差,相关服务没有保障,一定程度上缺乏总局和管理局层面的统一协调和沟通机制,在生产资料筹备、技术服务、产品处理、加工、销售以及信息、法律等方面与境外合作方的合作存在一定困难;域外开发的农户资金能力有限,仍需农场垫付资金维系生产和购置机械,存在资金运行风险。因此,亟需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垦区境外农业开发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在土地、农机购置等方面亟需相关政策和项目支持。(三)资金流动性问题制约农场经济发展近年来,农场在危房改造及整体搬迁上投
28、入大量的资金,城镇后续管理维护成本上升、物业管理、城镇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资金缺口较大,加上职工工资、“ 五险一金” 和办社会支出的叠加效应,农场资金周转较为困难,目前农场资金的流动性及偿债能力达到了 2008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如图 3 所示)。而农场收入来源中 40%来自于土地承包费收入,由于土地地租不能上调,作为农场重要经济来源的农业承包收入长期保持同一水平,难以满足逐年递增的“五险一金” 、城镇维护费用、工资正常增长等方面支出,资金紧张的局面难以缓解。如何实现保证农场经济发展与职工减负的利益平衡是当前农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四、对策建议(一)以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9建立与农场先进
29、生产力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制度,继续推行土地适度规模、集约化经营,合理确定承包条件、年限、金额等事项,禁止变相增加职工负担;继续巩固和完善家庭农场这一农场基本经营主体,着力培育专业种(养)大户、种植联合体、农工合作社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积极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和扶持各类金融性合作组织参与产业分工和产业升级,最大化激发职工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带动产业化、市场化,带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物流,努力创建农场自有农产品品牌,努力提高电子营销水平,切实提升市场竞争力,为农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涵养后劲。(二)以区
30、域性仓储、加工、物流中心为载体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农场以“国家级粮食物流中心” 为平台,整合产业发展要素,积极引导现有稻米加工企业,通过组建稻米加工协会或联合体,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资源、信息、市场共享,不断完善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积极建设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质量追溯,持续推进粮食仓储、烘干和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做好内陆港业务的拓展开发,提高货场和港口发运量,有效降低产品运输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大域外开发力度,继续扩大在澳合作种植面积,积极组织落实种植户赴俄开发种植耕地,为农场可持续发展涵养后劲,努力打造以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农业物联网。(三)以处理好各方利益链接为切入点掌握好
31、境外农业开发速度与质量的平衡点。在符合国家域外开发大政策的前提下,结合农场实际情况,应积极与国家农业部、农垦局等相关部门沟通协商,争取给予垦区农场在对俄、对澳等国家农业项目开发方面的政策扶持,建立总局、管理局、农场三级统一协调机制,畅通政策落实渠道,把握好境外农业开发的速度和质量的平衡点,注意保护境外农业开发家庭农场利益,处理好国有农场、境外合作伙伴和境外家庭农场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五、结论(一)探索出一条以农业现代化带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对于垦区各农(牧)场推进“四化同步” 具有引领作用。多年来,八五农场科学准确把握总局统筹发展方针,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城镇经营管理
32、、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域外农业开发等方面秉持了“ 稳中求进、开拓创新、富民强场” 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区域性加工物流中心带动农牧业发展”的产加销一条龙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以农业现代化带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 四化同步” 发展路径,初步实现了 “四化同步”融合发展。(二)农场除了积极发展农业以外积极涵养出粮食加工和仓储、物流营销及境外农业综合开发 2 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垦区各农(牧)场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八五农场通过打造区域性粮食加工物流中心和推进境外农业综合开发涵养了 2 个经济增长点,涵养和增加了农场农业收益以外的新财源,农场整体资产负债10率呈现小幅下降
33、的趋势,在当前垦区农场整体资金链趋紧的环境下,为其他农场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降低资产负债率启发了思路,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作者:王大庆 王晶 郭明明 唐哲卿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 黑龙江职业学院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农民合作组织的主要功能1.1 组织功能农民合作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将分散的农户与专业村联接到一起,通过农业生产合作扩大农业经营规模,规范农技标准,提升组织化水平,提高农民的市场主导地位。1.2 载体功能农民合作组织目前不仅是组织者和中介,其功能范围正逐渐向产前与产后扩展,建立多种经济实体,将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兼具社区性与专业性的产业系统化组织。1.3 服务功能农民合作组
34、织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不同阶段的有效服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尚不完善,而农民对于生产中各阶段的农技服务又有迫切需要。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系统中的关键单元正发挥其特有的社会服务功能。二、县级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合作组织规模小。90%的组织规模都较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力不强,服务功能弱,达不到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要求的有 50 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 30 个以上的单位会员数量。二是合作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决策不民主。大部分合作组织有章程但不规范;缺乏具体的议事、监事等制度;缺乏财务管理和监事等机构;凝聚力不强,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缺乏
35、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保证不了合作社农民的二次返利分配权。三是缺少能人带动。领头人专业化水平不高,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严重缺乏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性人才。三、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建议3.1 坚持合作社法的法定原则一是坚持农民经营主体原则。巩固、完善土地承包制度,扩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独立权,保障农民个体户的资产分配等相关权利。保证农民因承包耕地而获得的孽息权、承包权和合作二次返利权。二是坚持农民加入与退出组织自愿原则、农民合作组织农民自主管理的原则以及农民自主经营、自主生产、自主发展的原则。三是鼓励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3.2 设置机构,明确职能,统一管理11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36、管理机构,合作社法规定由农业行政主管单位管理其运行,政府应将农民合作组织的管理作为一项新的职能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主管部门要设立相关机构专门负责农民合作组织的管理工作。3.3 制定优惠政策一是贯彻执行国家和各级政府扶持农民合作组织的优惠政策,带动农民合作生产的主动性。二是对农民合作组织实施税收减免。对登记在册的农民合作组织通过向农民提供各项技术支持和劳务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税。销售自产农产品及简单加工的自产农产品,可免征增值税。三是加强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资金支持。财政机构增加支农资金的分配份额,保障各级农民合作组织的正常运行。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四是给予农
37、民专业合作组织优先立项。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的项目,经专家论证,凡是市场前景好、积极效益显著的,应优先考虑。五是允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与本专业有关的生产资料,包括种子、苗木、肥料、农药等,支持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创建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合作社市场的产品。3.4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硬件来抓,尽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引导他们牵头兴办农民合作组织。3.5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信息服务各级财政列支专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息网络建设。农业管理部门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设立专门的农民合作组织联系网,实现各级各地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网络连通,保障信息互通,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作者:张景宏 单位:吉林省辉南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