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2016 学年苏教版必修五记念刘和珍君2 课时第 1 课时 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的内容,领会课文的中心意思。2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3认真阅读课文,学习文章叙事和写人的技巧,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4反复朗读课文,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的内容,领会课文的中心意思。2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3认真阅读课文,学习文章叙事和写人的技巧,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教
2、学时数:2 课时第一课时导语设计Error!同学们,发生在 1926 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血的历史,是 200 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之中的惨烈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 22 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Error!“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先生 21 岁时写的
3、一首小诗。当时的祖国大地正处在无边的黑暗之中,诗歌表达了诗人沉痛的心情:虽满腔热情却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的青春热血。何等坚贞、何等炽热的爱啊!鲁迅的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同样渗透了鲁迅炽热的爱的文章。文本解读Error!1作家作品谁能简介一下本文作者?明确: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有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 坟等,小说集彷徨 呐喊等。我们熟悉的作品有阿 Q 正传 孔乙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祝福故乡 社戏等。2基础积累自读课文,注意下
4、列加点字、词的读音与意义:长歌当(dng)哭当作。桀骜(o)不顺从。喋(di)血血流出来的样子。立仆(p)倒下。惩创(chn chung)惩罚,惩治。殒(yn)身不恤死亡。Error!来源 :Zxxk.Com1请学生结合预习情况,谈谈对题目的见解,解题:(1) 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明确: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
5、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1926年 3 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 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的大旗,冲入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 22 岁。(4)君:是对人的尊称。2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 ,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明确: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3整
6、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1)从文章的题目看, “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 “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课文的七部分中哪几个小部分集中写了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部分。(2)第一、二小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缘由。(3)第六、七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4)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概述段意。明确:(第一、二部分) ,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第一部分是祭奠爱国死者,痛斥反动文人,第二部分是唤醒麻木庸人(由爱到恨) ;(第三五部分) ,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共三部分,第三部分是写刘和珍在学潮中的表现,第四部分是惨案发生的经过,第
7、五部分是刘和珍在惨案中的细节(由生前到遇害) ;(第六、七部分) ,纪念刘和珍的思考,有两节,第六部分是告诫人们徒手请愿不足取,第七部分是烈士的牺牲精神让人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由否定到肯定) 。Error!1如果从第三部分的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第一、二部分移到第五部分后,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因为如果先写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就成了单为刘和珍一人作纪念文章或作传了。而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 ,实际目的却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的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创造了浓郁的抒情
8、氛围。2第一部分之后思路为什么转向“庸人”那一面?如果去掉第二部分,行不行?明确:不行。因为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唤起民众。 “三一八”惨案之后,为时不长,人们就淡忘了。民众慑于反动派的淫威,寂然无声,因此街市依旧太平,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那些庸人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过两星期,就淡漠了。中国的前途取决于民众的觉悟,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所以他要鞭挞庸人的灵魂。3关于刘和珍遇害的情况,如果把概况和细节合在一起写是否可以?为什么?从概况到细节,思路是怎样展开的?明确:不可以。写刘和珍遇害情况,是为了揭露段政府
9、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劣。把遇害情况与细节分开来写,把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摆在中间,可以充分显示其荒谬性,并使遇难细节成为痛斥反动派的事实根据。第四部分先写概况,即伤亡情况,再写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的流言,显示了强烈的反差,其荒谬性已不言而喻,愤怒的控诉就如火山爆发。思路深入到细节,针对所谓“暴徒” “受人利用” ,写刘和珍参加请愿是“欣然前往”的,又写政府怎样用枪弹和棍棒虐杀刘和珍等人,这些事实就成为痛斥反动派的铁证。Error!探讨:为什么详写府门喋血?明确:(1)喋血过程:请愿 中弹 未死 头胸被猛击两棍 死掉。(2)原因: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
10、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学生自读第一、三、四、五部分,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明确:Error!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燃烧,这种感情触及的“真的猛士” “庸人” “无恶意的闲人” “有恶意的闲人”等几类人,分别指什么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明确:“真的猛士”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后人注意斗争
11、方式,激励后人更奋然前行。 “庸人”是处在中间状态的麻木的国民,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衰亡民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 “有恶意的闲人”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 ) 、 “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或称“有恶意的闲人” “流言家” ) ,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提示: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细心研读课文,先自己圈点批注,后同桌交流,再小组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明确讨论结果)Error!假如为刘和珍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学生在塑像材料选用、人物姿态、内在神韵等各方面各抒己见)示例:如材料选用上,有主张用大理石,寓意刘和珍坚贞刚强;也有主张用汉白玉,寓意刘和珍纯洁无瑕的品质;也有主张用青铜,寓意刘和珍精神万古长青课堂小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作业设计1作者为何先写写作缘由?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2理清第六、七部分关于惨案意义的思路。板 书 设 计写作缘由(第一、二部分) 记念主体(第三、四、五部分)教训意义(第六、七部分)悼念、痛斥、唤醒 追述、揭示 劝诫、激励爱恨 生前遇害 否定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