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 届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导学案(27)主讲人: 黄韬略 主备人: 张蕾 班级: 姓名 复习课题:醉翁亭记 来源:学优高考网一、课前自主复习:解释加点字词,翻译加下划线的句子。环( )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 )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者,琅琊也。山行( )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 )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 )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云归而岩穴暝(
2、 )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水落而( )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 )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 ) ,往来而不绝( )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 ,山肴野蔌,杂然( )而前陈( )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 )者中,弈者胜,觥筹( )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 )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
3、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 )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 )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 )以( )文者,太守也。太守谓( )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课堂互动(甲) 醉翁亭记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注释】共:共同(享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 分)杂然而前陈者 ( ) 宴酣之乐 ( )有风飒然而至者 ( ) 庶人安得共之 ( )2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译文:玉之言,盖有讽焉。译文:3乙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 ”与甲文中欧阳修的 “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 分)三、延伸拓展(甲) 醉翁亭记(乙)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迹前贤,未有三数人。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随与纸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邪?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余泯泯不复见尔。 (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 ,有删节
5、)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伛偻提携 提携: 宴醋之乐 酣:来源:gkstk.Com字法中绝将五十年 绝: 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 宝: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2 分)A、至于负者歌于途 其节见于艰危 B、醒能述以文 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 C、禽鸟知山林之乐 食之末必不佳 D、泉香而酒洌 而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3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译文:4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4 分)来源:gkstk.Com2015 届
6、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导学案(27)答案醉翁亭记一、自主复习 略二、课堂互动1 的样子 尽兴地喝酒 到 (来) 怎么2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 ,是太守。宋玉这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3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乐” ,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意思对即可 ) 三、延伸拓展1、 小孩子 酣畅、痛快 消失、断绝以为宝2、 A3、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真
7、正好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4、 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 “与民同乐” 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译文 1 如下: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 ”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吧。译文 2 如下: 来源:学优高考网世上有喜欢把字的笔划写得很肥腴的人,这种(笔划肥腴的)字就像皮很厚的馒头,吃起来不能说它的味道不好,但是它的形状太不受看了。写字的法则的失传,将及五十年了。近来(有
8、的人)稍微知道书法是“写”出来的,但是能达到前代高手水平的,恐怕没有三两个人。前代的人对于书法大多是行家里手,但是只有德才兼备的人(的书迹)才传流至今。后代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只从“书法”的表面意义上来追求,却不知道以前善于书法的(人)连同他的书迹一起泯灭了的简直数不胜数(太多了) 。假设颜真卿的书法并不好,但是后人(由于敬重他的人品)见到他的书迹也必然珍爱有加。杨凝式(公元 873-954.五代书家,历仕梁、唐、晋、汉、周五朝, 旧五代史有杨凝式传)用梗直的言辞来规劝他的父亲(因旧五代史不在手边,此事待查)其高洁的操守呈现于艰难危急的时节。李建中(公元 945-1913.宋初书家)清介谨慎温和雅致的性情,让爱他书法的人兼爱他的为人呀。难道不是因为这些才让他们的书迹流传到现在的吗?并不是前代的那些德才兼备的人物都是书法高手,因为只有贤明之人才被(后人)记住,剩下的(人)全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后人再也见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