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设问 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 。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 90 度)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活动 1 打比方,把讲桌比作公转轨道面,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水平方向带有光线箭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线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道为准) ,并把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用红纸条明显地标出来。2.投影展示 演示比较表项目 假设性演示 模拟性演示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一年) (一年)地球绕日公转时的姿势 (直立) (倾斜)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
2、有无变化 (无) (高低不同)某地一年内每天昼夜长短有无变化 (无) (长短不同)某地一年内各月获得热量有无差别 (无) (多少不同)原因分析 (太阳始终直 射赤道)(太阳有时直射赤道,有时直射南、北回归线)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可以用电脑动画演示) ,要求学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使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
3、富多彩的生活环境。过渡 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板书 季节变化活动 1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 12 点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
4、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阳光直射是指太阳高度为 90 度,阳光斜射是指太阳高度小于 90 度。 (必要时可用手电筒对着墙壁演示,使学生明确太阳高度的高低以及与地面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关系)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结合当地的情况,说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教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不一样)什么季节较长?(夏季)什么季节较短?(冬季)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5、呢?(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反之越少)2.投影展示 演示分析引导表(见板书设计)3.教师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顺序,一边重复刚才的模拟性演示,一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 P11“地球公转示意图” ,以学习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在 演 示 到 地 球 在 公 转 轨道 上 冬 至 日 和 夏 至 日 的 位 置 时 , 教 师 注 意 要 简 要 说 明 南 、 北 纬 2326为什么被称为南、北回归线。4.组织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例,结合观察、记录的内容进行交流总结,使学生认识由于地球公转,引起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的
6、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并给学生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感受到这种显著的四季变化。5.组织学生进行反馈练习(见“备课资料” ,教师视情况而选择使用)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设计表格、师生边议论,学生边整理课堂笔记,并强调四季变化为本节的重点。板书设计设计 1设计 3半球 北半球节气 冬至 春分 秋分 夏至时间 12 月 22 日前后 3.21 9.23 6 月 22 日前后阳光直射的纬度南回归线(23.5S) 赤道北回归线(23.5N)正午太阳高度 最低 过渡 最高白昼时间 最短(昼短夜长) 昼夜平分 最长(昼长夜短)地面获得太阳光热状况 最少,气温最低 过渡 最多,气温最高季节 冬季 春季 秋季 夏季月份 12、1、2 3、4、5 9、10、11 6、7、8半球 南半球相反活动与探究 1.对照课本 P11 图 1.19,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2.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夏季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多,气温较高;冬季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少,气温较低。这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