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1《为你打开一扇门》1 教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120743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1《为你打开一扇门》1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1《为你打开一扇门》1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1《为你打开一扇门》1 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1《为你打开一扇门》1 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1《为你打开一扇门》1 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目标】1、 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 掌握并积累重要字词,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 结合阅读体验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教学重难点】理解第四段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解决生字词,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学过程】一、导入翻开新的课本,开启一段新的历程。初中语文的第一课就是一篇极有意思的文章,题为为你打开一扇门。看着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估计学生情况,预设如下问题:1、“你”是谁?2、这“一扇门”指的是什么门?3、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4、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就让我们带着

2、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寻找答案。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屏显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圈点答案。讨论解决:(1)“你” :青少年读者教师引导:要求找出依据,即注释一,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关注注释,从注释中寻找信息。然后顺势带入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介绍。屏显: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人, 1951 年出生于上海。“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1977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 年初毕业。在萌芽月刊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1987 年应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 世纪 80 年代初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共 40 余部,有多种著作在台湾和国外出版。

3、他写的雨中一文收入苏教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一册。课文是作者为语文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序文。序言也叫“小序”,它一般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和评论本书内容。作者作为丛书的主编显然想要向青少年读者传达自己的某种思想。了解这一点后,我们接着学习。(2)这“一扇门”指的是文学。(3)答案难以一下得出,可放入下个环节,重点研读。先明确答案范围从第四节中归纳即可。(4)怎样打开:第二节:“只要只要一定会”强调两点:求知欲和时间的投入。2、理清思路根据以上问题,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板书)第一部分(1、2),由

4、门谈起,引入话题。第二部分(3、4),论述打开文学之门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5),激励人们走进文学的大门。3、小结标题特色醒目、恰当运用比喻、设置悬念、用“你”表示亲切对话。三、研读探讨、深入文本1、学习第一部分,探讨明确第 1 节中的 1、2 句的两个“世界”分别是何意思?(前一个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后一个指领域)对待未知的世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文章列举了哪两种情况?二者形成了什么关系?(“打开这些门”与“不想开门探寻”,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拥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也是第二节所谓的打开门的条件之一;对比,说明打开门的必要性。)小结:这两段文字看似还未进入主题,实则是一

5、个引子,为下文亮出文学这扇大门而蓄势。2、学习第二部分,探讨明确第 3 节的作用是什么?由“无数”转到“一扇”,初步点题,写明这扇门是“文学”之门,引出下文。刚才,同学们从第四段中找到了很多句话来回答“为什么要打开文学这扇门门”这个问题,如果现在要求用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来回答,应该用哪一句呢?明确: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供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衍生:这句话中作者提出了“文明人”这一概念,显然是针对上文“高智商的野蛮人”而言?你如何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作者要借此批判什么?概念难以表述,可以引导学生用社会现象来佐证并理解这个词,比如马家爵。对立的概念,

6、深刻的内涵,一语破的,道出了对文学一无所知者的本质特征。作者正是要借此批判重理轻文的社会现象,正如朱永新所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没有阅读就无从谈起精神的发展。作者在这里就阐述了阅读文学和现代人发展之间的关系,警示青少年主动培养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为了阐明这一点,作者先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并论及了文学的功能。齐读第4 节开头至“也能丰富人的情感”,说说作者的语言特色。A 关于文学的理解:“文学是是;一个民族的文学是是” 作者用了暗喻和排比。暗喻:本体与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结。典型形式为:A 是 B。暗喻的作用在形象化的比喻中更体现真情实

7、感。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缩影”“ 心声” “风俗画”“风景画”四个比喻从不同侧面表现优秀文学作品同“历史” 和“时代”之间的密切关系,比喻和排比结合,具有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B 关于文学功能的表述,四个“了解”,排比和反复相结合,从“历史”到“社会”,由“自然”到“人生”,由大处到小处,由社会到自我,层层切近。四个“一种”句式齐整,由实到虚。“一种”和“积累”反复运用,充分表达了文学作品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四个“了解”、四个“一种”、四个“积累”,十分有力地阐述了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8、。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本文与普通序言不同,作者凭借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深入浅出地向读这部文学卷大书的青少年读者介绍文学,以形象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文学的魅力,语气亲切,情感真挚,尽可能地吸引读者,激起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青少年朋友了解文学、亲近文学、热爱文学。2、作者说:“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供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你有没有这样的阅读经历可以和同学分享的?示例:初读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同情的泪水陪伴着我,主人公的命运一直牵动着我,她那凄楚的叫卖声一直萦绕在耳边。特别是圣诞节来临的时刻,她的形象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启发我求

9、真向善,憧憬美好。五、作业1、检测字词诠释(qun) 憧憬(chng jng) 裨益(b y) 广袤(mo) 跌宕(dng) 真谛(d) 徘徊(pa hua) 肃穆(m)帷幕(wi) 斑斓(ln) 热泪沾襟(jn) 潜移默化(qian)诠释:说明,解释。诠,详尽解释、阐明。 憧憬:向往。 裨益:益处。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受其他方面的影响、感化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 广袤:广阔,宽广。跌宕:这里指起伏、上下。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谛,佛教指真实而正确的道理,泛指道理。 敲门砖:比喻借以求得名利的初步手段,达到目的后就可抛弃。缩影:指可以代表同一类型的具体而微的人或事物。 心声:发自内心的声音;心里话。 结晶:这里比喻珍贵的成果。 裨:b 益:益处。共识:共同的认识阅世:经历世事。 浏览:大略地看。2、佳作共欣赏篇名 精美语言集萃 文章中心对本文感受最深的地方 掩书而思 3、阅读致文学,片段创作我心中的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