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课题 课型 新授本课题教时数: 2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3 月 25 日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2、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点,找出作者的观察行踪。3、品味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2、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点,找出作者的观察行踪。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吗?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 1952 年 8 月动工,经过 5 年修建,到19
2、58 年 4 月 22 日建成。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二、检查预习1、正音巍峨 顶天立地 矗立 奠基 丰功伟绩 挺拔 镶嵌 旌旗 践踏 怒形于色 徒手 峻峭2、解释下列字词瞻仰:恭敬地看。瞻,往上或者往前看。上溯:从现在往上推算。溯,逆流而上。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逾越:跨越,超越。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堑,壕沟。三、整体感知1、你能说说文章正副标题的作用吗?正标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意思。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标明了本文
3、说明的对象,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2、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第二部分(2-10)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10 幅浮雕等。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第三部分(11)抒写瞻仰的深切感受,呼应标题和开头。3、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组织学生朗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讨论、思考。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巍峨、雄伟、庄严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
4、中国革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再现了中国革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四、精读品析1、本文的主体部分为第二部分,请大家划分层次,概括层意。2、自读第一层(2、3),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上石道、走到碑前按照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介绍纪念碑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上石道、走到碑前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点,找出作者的观察行踪。3、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花岗石、汉白玉 丰功伟绩、怀念4、“当天傍晚热情支援和关怀”这段插说有什么作用?反映了党和全国人民在取得革命胜利后,对兴建纪念碑的
5、高度重视和关怀,突出了纪念碑的伟大意义。品味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对纪念碑的整体介绍: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 37.94 米,有 10 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 4.24 米。纪念碑是用 17000 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5、阅读第 4、5 段,说说这两段介绍了什么内容?介绍了纪念碑的结构、题字、碑文、装饰与造型等。五、课堂小结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找出了作者观察的行踪,从总体上了解了课文的说明顺序,初步感受了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大碑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本文的重点,我们下节课再学习。六、作业:1、背诵碑文2、文章说明中有记叙成分,请找出几个例子来授后小记: 欣赏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学生的看图介绍,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努力地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授课日期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