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25诗词六首.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118607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25诗词六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25诗词六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25诗词六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25诗词六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25诗词六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诗词六首 1 25. 诗词六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的不同体裁和风格,积累有关古典诗词的文学常识。 2诵读诗词,感受诗歌和谐的音乐美并背诵六首诗词。 3品味诗词,体悟作者的情怀和诗词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体悟作者的情怀和诗词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背诵诗词。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关雎、蒹葭。 一、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诗词六首 2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意,指诗歌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二、导入

2、新课 三、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 1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在先秦典籍里通称诗三百,汉代以后才称之为诗经。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为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是诗经中的精华,具有较高的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雅”分大雅(三十一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小雅(七十四篇),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量的民谣。“颂”包括周、鲁、商三部分,多是祭祀时所唱的歌谣。 3诗经多是四言,隔句用韵,章节反复重叠,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便于记忆和吟唱。在创作手法上,诗经多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赋”就

3、是直接铺叙;“比”即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风、雅、颂、兴、比、赋”合称为诗经“六义”。 4孔子曾以诗经作为重要的教材,认为诗经可以“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对中国的诗歌发展不管是民歌还是诗人的创作始终有着重大的影响。 四、学习关雎 (一)自学展示,确定学习重点 1营造诗情,激情引入。 通过播放古琴曲,引入关雎的学习。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诗词六首 3 2展示自学成果,确定学习要点。 交流自己在学习中最有心得的地方。 提

4、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认为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研讨的问题。 小组讨论,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小组商议本小组课堂学习的方向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书面记录下来。 (二)诵读,理解诗歌意象 1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几幅画面。 关雎和鸣图以物喻人,烘托气氛。 少女采荇图窈窕淑女,一见倾心。 长夜难眠图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尽兴狂欢图求之既得,琴瑟和谐。 2选择最喜爱的一幅画面,自由诵读,尽可能读出画面中蕴涵的情感。 3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关雎,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三)品味,欣赏诗歌语言 1把“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改为“长夜难眠,辗转反侧”,大家认为如 何? 小组讨论后明确:“悠哉悠哉”具有口

5、语色彩,体现了民歌的特色,连 用两个“悠”,把男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形象地表现出一种炽烈的渴望之情。如果改用“长夜难眠,辗转反侧”就显得直白,没有韵味了。 2那么,像这样的词语在这首诗歌中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揣摩它们的表达效果。 小组讨论后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关关”,模拟鸟儿和鸣,为全诗营造出和谐、欢悦的气氛。“左右流之”的“流”,写出了少女顺着水流忽左忽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充满了动感与生机。“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中的“琴瑟”和“钟鼓”,音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诗词六首 4 响越来越大,描写了男主人公想象一

6、朝心愿得偕,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进一步表现了对“淑女”的爱慕之深。 五、学习蒹葭 (一)感知朗读,理解内容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小组推荐展示,交流讨论。 3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提出讨论解决。 4共同释疑。 5概括诗歌内容: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二)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如

7、: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 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 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诗词六首 5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

8、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三)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准备: 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宛”字,好像、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 怅惘 痛苦 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

9、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诗词六首 6 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

10、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 美丽 外在 内在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 “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 小结: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

11、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第二课时 一、学习黄鹤楼 (一)导入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

12、设计-教案25 诗词六首 7 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二)简介作者及黄鹤楼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 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

13、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 ”之说。 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三)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多形式朗读古诗 2小组推荐,展示交流 (四)深入阅读,感知情感 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 )?引用神

14、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是(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 一下。 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诗词六首 8 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

15、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五)品读赏析 游子思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永恒的主题,这首诗尽管有愁绪,但同学读来觉得感情基调如何?为什么? 明确:这首诗尽管也写思乡的愁绪,但一脱哀怨低沉之气,写得豪迈昂扬,境界壮阔。诗中所使用的“仙人”、“白云”、“晴川”、“芳草”等意象,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愁而不怨的感受。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而巧妙地用典,使这种底色多了些神秘渺茫飘忽的色彩,少了些哀怨的成分。

16、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不是别的,正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川上汉阳树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萋萋,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眼望大自然美景,诗人不禁浮想联翩。 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

17、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诗词六首 9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渺茫的意境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六)诵读体悟 板书: 黄鹤楼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二、学习钱塘湖春行 (一)

18、介绍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诗人。出身小官僚家庭。少时避战乱移居江南,后一度去长安谋出路,未获结果。父亲去世后,家境窘迫。一家人散寄各地,自己也往来奔走,居无定所。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有助于他接触和了解社会现实。 白居易从小刻苦学习,白天黑夜地读书作文,顾不上休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磨出老茧。苦学使他的文学才华成熟较早。据传在长安时,曾携带所作诗文去谒见前辈诗人顾况。顾况望着诗卷上“居易”这个陌生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说着打开看,头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大为赞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在顾况的推荐下,年轻的诗人开始

19、闻名。 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为应考再次进京,中第四名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改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任县尉期间,他进一步触及尖锐的社会矛盾,写出了观刈麦这样真切反映和同情民生疾苦的诗篇。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著名长诗长恨歌,也是在这时写成的。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诗词六首 10 元和二年(807)冬,应召回朝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诗人本来怀抱“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将补救时政的缺失当作自己的责任。此时就以谏官身份连连上书,揭露政治上的弊病,陈述改革的建议。他还努力实践自己的“文章合(应该)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文学主张,和朋友元稹、李绅等

20、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为代表的大量讽喻诗,一事一吟,从不同角度广泛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腐朽官僚势力虐害人民的罪行,使豪门权贵大为恼怒。 元和十年(815)六月,朝中发生宰相武元衡被杀事件,主谋者是藩镇割据势力。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表请求严缉凶手。忌恨他的人乘机攻击他“越职言事”加以造谣中伤,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打击。到江州的第二年,他写下了琵琶行一诗,通过对一个沦落江湖的弹琵琶倡女不幸身世的描述,寄托了自己失意的苦闷。从此,意志逐渐消沉,走上了“穷则独善其身”的道路。以后,他还担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在地方官任内,也为人民做

21、过一些好事,如在杭州西湖上增筑堤防(就是现在西湖白堤),蓄水灌溉,使沿湖一千多亩民田免于干旱。晚年定居洛阳,信奉佛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最终做到刑部尚书。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同组互读,小组推荐等多种形式诵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品味,思考:诗人按怎样的行踪春行钱塘湖?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看到钱塘湖怎样的景色。 2交流活动 明确:白居易选择了从孤山起,然后顺序走来,把我们引入胜境。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可称天衣无缝。 诗人紧扣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恰到好处。早春的特征是什么呢?是春水初平堤岸,春云舒卷

22、得贴近湖面;是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是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是绿茵的浅草仅仅长得可没马蹄;是垂柳遮拂着苏堤;有“杨柳风微春试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诗词六首 11 的情趣。 3诵读诗歌,感知意境 (三)品读诗歌,赏析语言 诗人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恰到好处,是与他遣词善于把握分寸感分不开的。哪些词用得恰到好处?为什么? 明确:他所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是极有分寸的,使读者意识到不是处处早莺争暖,不是家家燕子衔泥,乱花仅处于渐欲迷眼的阶段,马蹄踏过的还是初生的春草,过了不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壮丽景色就会到来。莺燕的神态,湖水、春云

23、的动静情态都用恰当的字、句描绘出来了。 (四)诵读体悟 第三课时 一、学习相见欢 (一)导入 写作背景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二)简介作者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

24、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 (三)品读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诗词六首 12 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

25、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别是一番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5主题全词表现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和无法排遣的苦衷。 板书: 相见欢 寂寞离愁在心头 抒发亡国之愁 二、学习密州出猎 (一)导入 (二)背景介绍: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

26、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 (三)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诗词六首 13 3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四)初读词

27、句,感知内容 自由读、个人读、齐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 赏析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 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五)品读词句,感知风格 苏词的特点豪放雄浑,气势宏大。 (六)深入诵读,感知主题 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 板书: 江城子密州出猎 出猎场面气势盛大 报国之志豪迈奔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