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3课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条理地复述故事。2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3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 诗意感悟。【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 ,做到 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带着导学目标, 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 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
2、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 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 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 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我们从跨进校门的那一天起,双手捧 读过很多书,也 许很多人已 经记不起自己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了,但是我们从书中体会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所要品读的不 仅是一本一本带着文字的书, 还有社会、人生这本无字的大书。我们常常告诫自己要快快 乐乐地生活,但天有不 测风 云,人有旦夕祸福,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甘苦
3、呢?今天这篇课文会给我们很多启迪。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枉读(w n) 酷似(k) 红薯(sh )晾晒(li n) 掺和(chn) 蹲(d n)马鬃(z n) 挎(ku) 愣(l n)翻来覆去(f) 脊背 (j) 盈眶(kun)调教(ti o) 沙哑(y ) 训斥(ch)迢迢(ti o tio) 磨磨蹭蹭(cn cn)(2)词义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凄惨:凄凉悲惨。奥秘:奥妙神秘。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温厚:温和宽厚。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2作者名片牛汉(1923年10月2013年9月 ),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县人,
4、蒙古族。 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有“诗坛硬汉”之称。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3背景资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贫穷、饥饿、寒冷,读书在当时是有钱人的事情。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口齿清晰,声音洪亮,发音准确;语言精练生动,表达流畅自然。学法指导:针对步骤四【理解句子含义技巧】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 义。2从句子的结构入手。如果是单句,要确定哪个是主
5、干,哪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要知道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定句子的 结构,可以帮助我 们把握句子的含 义。3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必 须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 须上溯,从上文 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题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4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 对以上这些句子,要从它 们的表达特点入手,分析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
6、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才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2.文题“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交流点拨】“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3作者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叙写了哪些事、哪些人?【交流点拨】事件:分书、修书、送书、转学、人与狗的默契。主要人物:我、父亲、乔元贞、二黄毛。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1作者在“我的第一本书”中读出了生活的“苦”与“乐”,试找出“书”中的苦与乐。【交流点拨】“苦”:生活的贫困,学习条件的恶劣,小伙伴的辍学;“乐”:祖母的幽默,父
7、亲的仁慈,老师的宽厚,大狗、小狗的陪伴,对大自然的感应。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交流点拨】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这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3你觉得“父亲”是位怎样的父亲?“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交流点拨】父亲是一位温和、善良、慈爱、有同情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是乐于助人,知书识礼的旧社会小知识分子。“我”是一个懂事、爱学习、乐于助人的孩子。4没有课
8、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是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交代?【交流点拨】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老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再后来,“我 ”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
9、子却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叙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步骤四 品析语言 理解含义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想。”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么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想”是指什么?【交流点拨】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出了童年生活的艰苦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
10、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在这句话中,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交流点拨】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
11、诗) 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既指课本,就是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他对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2拓展延伸当今中学生的阅读量应当关注,阅读的内容也值得重视。如果你的班级将举行一次“我们该读什么书”的专题讨论会,就作家毕淑敏和汪曾祺的不同阅读观开展讨论。请你准备好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简述理由。毕淑敏: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次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汪曾祺: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什么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交流点拨】示例:认同毕淑敏的阅读观,因为阅读名著更能提升素养,启发我们对人生和世界有深入的思考。或:认同汪曾祺的阅读观,因为阅读杂书可以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丰富知识,广泛认识世界。【附:板书设计】我的第一本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