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 四平市第十七中学讲课教师:曲慧艳学科:地理 课时:2 总课时数:8知识与技能1.通过读图 2. 2 归纳中国地势特征。2.读图 2.2 掌握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及每一个阶梯的地形、海拔3.分析这种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和交通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封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能力。2、培养学生使用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3、通过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教学重点1、运用地形图分
2、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2、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教材分析教学难点地势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课件引入:播放反映祖国不同地形区的视频短片,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设疑启发1、地势总特征:西部高、东部低,呈阶梯状分布活动:(1)讨论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东西交通的影响,在阶梯过渡处落差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总结我国地势特点的优越性。(结合活动 234 题)活动(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
3、我国大部分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江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进行农业生产。东部地区气候宜人。探疑互动活动(3):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人们建设水电站。如一、二阶梯交界处的二滩水电站,二、三阶梯交界处的三峡、葛洲坝水电站等。活动(4):优势:向东流淌的大和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劣势: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东西交通的巨大障碍。2、地势特点的优越性: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1)有利于海洋上湿润的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2)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3)两级阶梯过渡处、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学生讨论完成俗
4、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所以“以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 培养读图分析能力。15 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习欲望,培养读图分析能力。10 学生自主读图,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建立 。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环境,激发学生爱国情怀。10初步树立因地丰富的水能资源。解疑归类教师总结师:学了本节内容同学们应该知道:1、三级阶梯的地理分界线。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有利于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3、能准确说出三三四四地形的名称、位置查疑落实 选择题1、既是省区界限,又是我国地势分界线的山脉( )A 大兴安岭 B 祁连
5、山 C 武夷山D 横断山2、下列山脉中,走向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大兴安岭 B.台湾山 C. 贺兰山 D.雪峰山3、下列山脉中西侧是盆地东侧是平原的是 ( )A.巫山 B.太行山 C.天山 D.秦岭4、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盆地5、水能蕴藏量较大的地带一般为( )A 某一阶梯内部 B 两级阶梯交界处 C 低山丘陵区 D 平原河道上6、我国河流大部分发源于( )A 黄土高原 B 东北平原 C 四川盆地 D 青藏高原7、对我国地形、地势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山区面积广大,地表形态单调 B 地势东高西学生提出问题 讨论加以解决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总结制宜的观念,使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5低C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D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沿海降水丰沛8、在山区开发利用中,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最适合发展的是( )A 林业 B 工业 C 畜牧业 D 渔业9、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分别是( )A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B 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 C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 D 黄土高原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1、分界线2、影响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