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 4 节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1.实验目的: 2.实验器材: 3.实验原理: 4.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与记录数据】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s1= t1= v1=s2= t2= v2=s3=s1-s2= t3=t1-t2= v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结论: 【交流评估】1.操作
2、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3.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地方?【跟踪训练】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 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用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 ”或“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计时的同学反应较慢,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 s1 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 课堂检测1.一小汽车在一段 10 km 的平直公路上 ,以 36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则小汽车( )A.在前 5 km 的平均速度大于
3、后 5 km 的平均速度B.在前 5 km 的平均速度小于后 5 km 的平均速度C.在任意 10 s 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是 100 m D.在第 1 s 内通过的路程与第 2 s 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在记录数据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记录的数据是不合理的,这个数据是 (填“可以”或“不可以”)修改的,应该根据所得的数据 ,分析 ,纠正错误. 3.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 10 m、20 m、30 m、40 m 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路程 s/m 10 20 30 40时间 t/s 2.5 4 5.5 6.5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1)从起
4、点到 10 m 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2)从 10 m 处到 20 m 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3)从 20 m 处到 40 m 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4)在这 40 m 内王军同学做的是 运动. 参考答案自主探究跟踪训练1.刻度尺 停表 v= 2.小 3.大课堂检测1.C 解析: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前 5 km 的平均速度等于后 5 km 的平均速度,故 A、B 两项错误;小汽车的速度 v=36 km/h=10 m/s,表示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即在任意 10 s 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s=vt=10 m/s10 s=100 m,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2.
5、答案:不可以 原因解析:实验数据的记录必须符合实验事实 ,不可以把不合理的数据加以修改,因为不合理数据可以反映实验过程中的不合理的地方,便于纠正错误,减小实验误差或避免错误.3.答案:(1)4 (2)6.7 (3)8 (4)变速解析:(1)从起点到 10 m 处的路程 s1=10 m,所用时间 t1=2.5 s则平均速度 v1= =4 m/s.11=102.5(2)从 10 m 处到 20 m 处的路程 s2=10 m,所用时间 t2=(4-2.5) s=1.5 s.则平均速度 v2= =6.7 m/s.22=101.5(3)从 20 m 处到 40 m 处的路程 s3=20 m,所用时间 t3=(6.5-4) s=2.5 s.则平均速度 v3= =8 m/s.33=202.5(4)王军同学在 40 m 内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他做变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