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6 课小石潭记导案(一)主备教师:王艳 时间: 年 月 日 第 节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就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二、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简介:柳宗元,字子厚,
2、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当权派同流合污。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整体感知
3、: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隔篁 hung 竹 如鸣珮 pi 环 水尤清冽 li 卷 qun 石底以出 为坻 ch 为屿 y 为嵁 kn 青树翠蔓 wn 参 cn 差 c 披拂 佁 y 然不动 俶 ch 尔远逝 往来翕 x 忽 h 斗 du 折蛇行 xng 犬牙差 c 互 h 寂寥 lio 无人 悄 qio 怆 chung 幽邃 su 龚 gng 古2、注意语调的把握课文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读得伤感些,低沉些。四、翻译课文:(一)翻译第一段: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4、,闻水声 ,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解释重点词语:(1)从,由(介词);(2) 小丘:在小石潭东面;(3)西:向西; (4)篁竹:竹林;(5)鸣:发出响声;(6)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6)乐:感到高兴; (7)之,代指水声。(8)伐,砍伐;(9)下,往下走; (10)尤,格外;清,清澈;冽,寒冷,冰凉。清冽,清凉;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11)全石:整块石头; 为,作为、构成;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12)近,
5、靠近; (13) 卷,卷曲;(14)以,相当于“而”,表顺接; (15) 出,露出;(16)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17)为,成为; (18) 坻,水中高地;(19)屿,小岛;(20)嵁,不平的岩石。(21)翠蔓:翠绿的藤蔓; (22) 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连缀。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披拂,飘动。(23)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珮、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来(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
6、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二)翻译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解释重点词语:(1)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可译为“左右,上下”;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2)皆,都;(3)若,像;空,在空中;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4)下,往下照;澈,穿过,透;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5)佁然:呆
7、呆的样子。(6)俶尔:忽然; 远,向远处; 逝,离去;俶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6)往来:来来往往。(7)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8)似:好像;(9)乐:逗乐,玩2、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五、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小石潭记的一二段。板书设计:小石潭记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隔、闻、伐、取、见 水(清)石(奇) 比喻 凄神寒骨 树(美)鱼(乐) (静动) 悄怆幽邃 (移步换景) (侧面描写) (幽深冷寂) (乐) 寓情于景 (忧) 一切景语皆情语
8、 课后反思:第 16 课小石潭记导案(二)主备教师:王艳 时间:2012 年 7 月 日 第 节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注音:隔篁 hung 竹 如鸣珮 pi 环 水尤清冽 li 卷 qun 石底以出 为坻 ch 为屿 y 为嵁 kn 青树翠蔓 wn 参 cn 差 c 披拂 佁
9、 y 然不动 俶 ch 尔远逝 往来翕 x 忽 h 斗 du 折蛇行 xng 犬牙差 c 互 h 寂寥 lio 无人 悄 qio 怆 chung 幽邃 su 龚 gng 古2、解释重点词语。3、翻译一二段。二、继续翻译课文。(一)翻译第三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解释重点词语:(1)潭,从石潭; (2)西南:向西南;(3)而:表修饰; (4)斗,像北斗七星那样;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5)蛇,像蛇那样; 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6)明灭:或隐或现;可,可以;见:看见。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
10、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8)其,代词,代指小溪;(9)势:形状;(10)犬牙:像狗牙那样;差互:互相交错;差,交错;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11)其,代词,代指小溪。2、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二)翻译第四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重点词语:(1)环合:围绕; (2)寂,寂静;寥,冷落;寂寥:寂静寥落。(3)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4)悄:寂静;怆:忧伤;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远。(5)悄怆
11、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6)以:因为;(7) 其:这里;(8)境:环境;(9)清,凄清;(10)居,停留;(11)乃:就;(12)记:题字; (13)之:代指小石潭;(14)而:承接关系; (15)去:离开。2、译文: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三)翻译第五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曰奉壹。1、解释重点词语:(1)同,一同,一起;(2)余,我;(3)隶, 从,跟随; (4)而,表修饰;(5)隶而从:跟着同去的。二小生:两个年
12、轻人。2、译文: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 ,一个叫奉壹。三、掌握一词多义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由,自)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跟随)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澈 ) 差 参差披拂 (长短不一,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冷清 )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以 以其境过清 (因为 ) 乐 心乐之 (以为乐 )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而”,可以不译) 似与游乐者相乐 (逗乐,嬉戏 )四、分析课文内容:(一)整体感知:这篇散文生动描写了小石潭周围景物的优美静穆和环境的幽美凄清,抒发
13、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二)梳理文章结构:第一段:作者描写的是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第二段:写了潭水与游鱼。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摊上的景物。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有一先一后的两条贯串动作线在流动,一条是游踪,一条是视线。写寻潭,以游踪为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着如佩环碰撞那样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不禁引起作者的极大兴趣。于是,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穿过一大片竹林,一个美妙的天地便展现在眼下:潭。 写观潭,以视线为序。寻到“心乐之”的小石潭,令人不由地急忙打开那犹如摄影机一般的眼睛,贪婪
14、地摄下石潭的全景,唯恐漏下一星半点:清洌的潭水,全石的潭底,近岸“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的底石,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所在呀!尤其攫人之心的,是那清洌的潭水。这又使人不由地把散漫的目光收拢回来,投到那连游鱼的影子都能看得真切的一泓迷人的潭水。可是,潭水从何而来呢?视线不由地又一次转移,拉到很远,很远,去寻那源泉。于是“斗折蛇行”的小溪,“犬牙差互”的岸势,四面“环合”的竹树便一收入眼底,令人嗟叹“不可知其源”;“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五、小结:课后反思:第 16 课小石潭记导案(三)主备教师:王艳 时间:2012 年 7 月 日 第 节教学目标: 1、疏通文
15、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解释重点词语。2、翻译三四五段。二、分析课文内容: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
16、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4、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5、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景物:(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
17、是特写镜头。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18、?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6、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小潭源流: 问: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7、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气氛: 问: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一切景语皆情语,
19、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三、问题探究:1、文中的“动”与“ 静”。 游鱼的“佁然不动”及“ 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2、文中的“对比”和“ 烘托”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 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 无 ”,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3、文中的“景”与“ 情”。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
20、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四、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五、拓展延伸:“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骚客竞相咏”,在浩瀚的古代诗文海洋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写景名篇。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描写山水的名篇名句,并选一两句加以赏析。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