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 课 型 讲读课 设 计 人 总 节 数教 学目 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语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力目标:通过教师提供阅读书目或参考资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判断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教学重点 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化表达。教学难点 参照权威资料独立思考课文内容。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设 计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课时课前演讲:一、导语: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接触到贤者和不
2、贤者,我们会发现别人身上的善者和不善者,对于这些我们到底应持一种怎样理性的态度?聆听圣贤教诲,让我们谦虚求教,择善而从。二、合作探究:(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要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到那些缺点而(反思自己)改正。”学人者强。见到贤者,心生敬意,通常如此。见到贤者,渴望比肩,鲜有闻之。与贤者看齐,需要勇气和胆识,也需要恒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学习,则需要有谦逊的美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
3、睛,就会从同行者那里学到很多。杰出者是学习的对象,普通人也是学习的对象,学众人之长,为自己所用,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爱人者仁。有贤者就有不贤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统一的。看到不贤之人和不善之处,不可生厌恶之心,而应当做一面镜子,借以作自我反思。既然不欣赏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和做出这样的事,以谦逊的态度和悲悯的情怀面对,这就是爱人不恶人的仁者境界。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
4、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3 提倡人格的尊严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 论语中的说“贤”是指品德优良和高尚的人。我们做人、做事,可以要求自己,见到好的人、好的事、好的行为,就
5、照着做就行了,不一定非要超过别人。“思齐”,那就是看齐的意思、学习的意思。见到不好的人、不好的事、不好的行为,那就反省一下自己的为人、处事、行为是否与其相同。如果相同,那就要象于丹教授说的勇敢地改正。说白了,生活、工作中,我们最低的标准,也最容易做到的就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思齐”,当然不是马上就能做到的,需要有意识、有毅力坚持下去,逐渐地赶上或超过,大家都这样的话,你“思齐”、他“思齐”,风气就会越来越好!(2)旧时乡间有这样的俗语:“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伟大。”这与孔子人生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种傲慢心理,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为圣贤之人,就是因
6、为他能放弃与生俱来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长。学习是没有常师的。这个道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多次提及,谁有超越我的才能,谁能让我有所收益,谁就是我的老师。这就是著名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者,可以是三个普通的人;可以是“一个好人、一个坏人、一个我”;也可以是“一个智者、一个愚者、一个我”。以镜为鉴,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我可以从好人身上吸取经验,我可以从坏人身上汲取教训。这是多么地平实和明智!孔子在此讲的正是这个简单的道理。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人往往有自负自得之心,有十足的傲慢和虚荣,于是一方面不承认他人有胜于自己的地方,另一方面又要远离那些坏人。如此下去,正
7、反两个榜样对你丝毫没有用处,你也将永远不会有所长进。这也正是普通人值得悲哀的致命弱点。三人行,必有我师,善于吸取他人的优点,并能以他人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这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一师一资,他人对我皆有用,不管是好是坏都有可利用之价值,你何乐而不为?三、诵读感悟1.学生放声朗读后四则。2.学生分别背诵后四则。3.全体背诵后四则。四、课后作业1.默写课文后四则。2.在课后“积累”的第二项和第三项中任选一项完成,有精力的同学可完成两项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乍听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4 为人之道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论语八则律己省身 谋事而忠 爱人学人不知不愠交友而信 见贤思齐学而时习 必有我师患不知人 择善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