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谋攻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了解我国古代谋略思想的丰富内容,感受我国古代优秀文化。3学习史记的选材艺术,认识传记文学既体现“实录”精神又显示文学色彩的文史交融的特点。4进一步积累文言常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1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学习史记的选材艺术,认识传记文学既体现“实录”精神又显示文学色彩的文史交融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高祖刘邦常找淮阴侯韩信谈话,议论各位将军的才能大小。一次,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兵?”韩信很坦率地说:“您最多只能带十万人。 ”刘邦又问:“郡么您呢?”韩信答道:“我带兵
2、多多益善。 ”刘邦笑了,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抓住呢?”韩信说:“陛下虽然不能带更多的兵,但您却善于统率和指挥将领们,所以我就被您抓住了。 ”看来,将军和国君的责任是不同的。这类看法孙子兵法中也有提及,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二、整体感知1重点字词积累轒辒(fn yn) 殆(di) 橹(l) 縻(m) 虞(y) 忿(fn) 距闉(yn)2疏通文意,掌握如下重点字词释义古今异义敌则能战之(古义:相等;今义:敌人)辅隙则国必弱(古义:有缺陷;今义:缝隙)是谓乱军引胜(古义:失去;今义:领,招来)来源:学优高考网一词多义全卒为上(军队编制单位,一百人为一卒)晋文公卒(死)非善之善者也(形容词,
3、好)齐、楚之交善(友好、亲善)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敌则能战之(相等)仁者无敌(抵挡、抵抗)百战不殆(危险,失败)恩而不学则殆(疑惑)词类活用不战而屈人之兵(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名词作状语,像蚂蚁那样)3本文脉络结构来源:gkstk.Com第一部分(1-2):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即“不战而屈人之兵” ,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高准则。第二部分(3-4):论述“谋攻”在战斗中的具体运用,并提出作战的六项原则。第三部分(5-6):论述将帅在谋攻中的作用。第四部分(7-8):列举“知胜”之道,强调知彼知已,说明“知”是谋攻的基础。三、合作探究1作者连用五个“全为上,破次之”的排比句,
4、用意是什么?明确:表明作者对圆、军、旅、卒、伍等大大小小范围里的战争,都坚持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主张,无一例外。2如何理解文题“谋攻”? 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明确:“谋”是计谋, “攻”是攻击。孙子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创“谋攻”一词,用以阐述他在军事学上的卓见。只知兵攻,决胜于锋刃之下,即使能完全歼灭敌人,也绝不能保证自己的军队无一伤亡。俗语云:“杀贼一千,自损八百。 ”就是警告我们,战争不论胜败,双方都会伤亡很大。因此,孙子继作战篇后,提出“谋攻”闯题,系统地阐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意义极为重大。3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孙子兵法也被应用到社会的竞争上,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
5、收获呢?请就课文中的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看法。思路:来源:gkstk.Com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围绕课文观点,结合现实生活,言之成理即可。结论:在学习上,我们要做到知己知彼,既要了解自己的强项,也要了解自己的弱项;既要了解对手的优点,也要了解对手的缺点,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取得好成绩。四、艺术手法探究1论述问题层次清楚。 第一部分提出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高标准;并结合过去的战争经验,进行了深人论述。第二部分集中论述具体战役中的问题。第三部分论述指挥员的作用。第四部分揭示了一些战争规律性的问题,以总结全文。文章层次清楚,逐步深入,有说服力地阐明了“谋攻”的意义。2善于运用排比句式说理。如论述取得胜利的
6、标准时,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论述作战原则时,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 ;总结全文时,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等,使语意更加畅达。在政论文的写作中,适当运用排比、对偶等句式,不仅会使语言比较整饬,而且可以增加语言的明了性和说服力,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3精练的语言。 本文内容丰富,而且所讲的道理又是深奥的兵法,但作者用笔却极其精练,比如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既说明了攻城之弊,又从反面证明了“伐谋”之利;又如“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概括精练,已成为流传下来的成语。五、主旨探究这篇课文围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中心论点,提出了“全胜”的战争思想,阐述了进攻敌人的战略和战术。作者认为军事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要求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武装斗争统一起来。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六、作业布置课后第四题七、板书设计谋攻论点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反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