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届高三下学期赣州一模 语文试题古诗文讲评,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父公林,字幼春,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徙封是指古代有爵位者,从原封地改封为其他地区陵阳侯。鸿年十三,从桓荣受(动词,受学,从师学习)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形作动,擅长,善于)论断,为(动词,担任)都讲古代学舍中协助博士讲经的儒生,遂笃志精锐,布衣(名作动,穿上布衣)荷担,不远(意动,以为远)千里。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来到此地。 丁鸿字孝公,是颍川定陵人。父亲丁林,字幼春,被封为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来改封为陵阳侯。丁鸿十三岁时,跟从桓荣学习欧阳尚书,三年明白了章句,善于辩论诘难(
2、争论焦点问题),担任都讲,于是立志深造,穿上布衣,挑着行李,不远千里求学。,文言文阅读:,初,林从世祖征伐,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林卒,鸿当袭封封建时代子孙承继前辈受封的爵位,上书让国于盛,不报(动词,批复)。既(副词,已经)葬,乃挂缞cu绖di于冢庐而逃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唅古丧礼,以珠、玉、贝、米等物纳于死者之口,皇天先祖,并不祐助,身被(动词,蒙受,遭受)大病,不任(动词,堪,承当,禁受)茅土。缞绖:居丧的衣服,即丧服。缞: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绖:丧服中的麻带,系在腰间或头上。被病:谓疾病缠身。唅hn:通“琀”,古时埋葬死者前放
3、于其口里的珠、玉等物。起初,丁林跟随世祖征伐,丁鸿与弟弟丁盛居住在一起,丁鸿怜爱丁盛幼小而和弟弟一起过着贫寒清苦的生活。等到丁林死后,丁鸿应世袭受封,上书欲让国给丁盛,没有得到回批。已葬父亲,丁鸿于是挂孝服于庐墓而溜走了,留信给丁盛道:“我贪读经书,不顾恩义,年少就随师学习,生不供养父母,死不能尽孝道,皇天先祖,并不保佑帮助,我身受大病,不堪封爵。,前上疾状症状,愿辞爵仲公,章寝(动词,搁置)不报,迫且(副词,将要,即将)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副词,终于,到底)不瘳chu疾病不愈,永归沟壑。”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动词词组,相与共事,共同服侍)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动词,逃离)封
4、,与骏遇于东海状语后置,阳狂即“佯狂”,假装疯癫不识骏。骏乃止而让(动词,责备,谴责)之曰:“昔伯夷、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耳。寝格/寝遏:搁置,阻止,阻碍。又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申志:一再表明心志。前次上书言明病情,愿辞爵给弟弟,奏章搁置没有回批,时间迫近当袭封爵土。谨自放弃袭爵,到外寻求良医。如果最终病治不好,死在沟壑算了。”丁鸿起初与九江人鲍骏一同侍奉桓荣,两人非常友善相待,等到丁鸿逃离封爵,和鲍骏在东海相遇,丁鸿假做癫狂不认识鲍骏。鲍骏就挽住丁鸿并且责备道:“从前伯夷、吴季札处在乱世,所以能够申其让国之志。,春秋之义,不以(介词,因为)家事废(动词,旷废,懈怠)王
5、事。今子(代词,尊称对方)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悟受感动而醒悟、觉悟,垂涕叹息,乃还就国,开门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对私塾老师的敬称;讲解传授知识、技能。鲍骏亦上书言鸿经学至行,显宗甚贤(意动,以为贤)之。永平十年诏征皇帝下令征召,鸿至即召见,赐御衣及绶,禀食谓官家给食公车汉代官署名,与博士同礼。顷之(助词,衬字),拜(动词,授予官职)侍中。贤(尊重,崇尚)贤易(轻视)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献纳,委弃)其身;与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之大义,不因家事旷废王事,现在你以兄弟的私情而断绝父亲不灭的基业,可以说是聪明吗?”丁鸿很受感动,流泪叹息,于是回去就国,
6、开门教授学徒。鲍骏也上书称丁鸿经学至行,显宗认为丁鸿非常贤能。永平十年(68)皇帝下诏征贤,丁鸿到了即被召见,皇上赐御衣及绶带,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等礼遇。不久,授任侍中之职。,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徙封鲁阳乡侯。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状语后置。鸿以(介词,因为)才高,论难nn动词词组,辩论诘难,争论焦点问题最明,诸儒称之,帝数shu(副词,屡次,多次)嗟美动词词组,赞叹称美焉(代词,他)。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数受赏赐,擢徙校书,遂代成封为少府。门下由是从此,因此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难nn兄难弟:指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难nn兄难弟:
7、原形容兄弟都非常好,今多反用,讽刺两人同样坏。 永平十三年(71),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80)改封为鲁阳乡侯。肃宗诏丁鸿与广平王羡和诸儒,在北宫白虎观讨论五经的异同。丁鸿因为才学极高,辩论诘难最是明了,诸儒们称赞丁鸿,皇上也多次嗟叹赞美他。当时人们赞叹道:“殿中没有第二个丁孝公。”丁鸿多次受赏赐,被提拔为校书,于是代替成封担任少府。门下从此更盛,远方来的门生达数千人。,和帝即位,迁太常。永元四年,代袁安为司徒。是时窦太后临政亲理政务,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动词,任命)鸿行太尉兼卫尉,屯(于)南、北
8、宫。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六年,鸿薨,赐赠有加(于)常礼。和帝即位,丁鸿升迁为太常,永元四年(92)代替袁安担任司徒。这时窦太后临朝执政,窦宪兄弟各擅威权。丁鸿借日食,上书陈事。书奏呈上十多天,皇帝任命丁鸿行太尉兼卫尉之职,屯于南、北宫。于是(皇帝)收缴窦宪大将军的印绶,窦宪和诸弟们都自杀。永元六年(94)丁鸿死了,赐赠比常礼有增加。,僧辩字君才,学涉广学博览该博学问或见识广博,尤明(动词,懂得,明了)左氏春秋。元帝为(动词,做,担任)江州刺史,僧辩随府为中兵参军。时有安成望族刘敬躬者,田间得白蛆化为金龟,将销之,龟生光照室,敬躬以为神而祷之。所请多验,无赖无所倚靠者多依(动词
9、,依傍,托身)之(代词,他)。平生有德有怨者必报,遂谋作乱,远近(形作名,远近的人)回应响应,应和。 王僧辩字君才,学问广博,尤其精通左传。梁元帝萧绎担任荆州刺史时,僧辩在他的官署里做中兵参军。当时安成地方有世家大族刘敬躬,在田间捡到的白蛆变成了金龟,正要把它融化了,金龟突然发出光亮照耀室内,敬躬认为是神而对它祈祷。向它请的愿多能应验,生活无着的人多来投靠他。刘敬躬势力发展起来以后,他对有恩有仇的人都一一还报,后来就打算作乱,远近各处纷纷响应。,文言文阅读:,元帝命中直兵参军曹子郢yng讨之,使僧辩袭安成。子郢既破(动词,击溃,攻破)其军,敬躬走(于)安成,僧辩禽(通“擒”,擒获)之。又讨平安
10、州反蛮,由是以(介词,凭借)勇略称(动词,著称,闻名)。及侯景反,元帝命僧辩总督舟师一万赴援。及至,台城陷没沦陷,被攻占,侯景悉收其军实军用器械和粮饷而厚加绥抚,遣归竟陵。于是倍道兼行,西就(动词, 归于)元帝。元帝承制谓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以(动词,任命)(其)为领军将军。萧绎派中直兵参军曹子郢镇压他,派僧辩袭击安成。子郢击败刘敬躬的军队后,敬躬逃到安成,被僧辩擒获。僧辩又镇压了安州造反的蛮人,因此凭借勇武有谋略而闻名。等侯景造反,萧绎命令僧辩总督水军一万援救建康。等王僧辩赶到,建康台城已被攻陷,侯景把他的军队物资全部扣留并且厚加安抚,遣返他们回竟陵。于是僧辩日夜兼程,西归萧绎。萧绎承武
11、帝旨讨伐侯景,委任僧辩为领军将军。,及荆、湘疑贰,元帝令僧辩及鲍泉讨之。时僧辩以(介词,因为)竟陵间部下皆劲勇指顽强勇敢的士卒,犹未尽来,意欲待集然后上顿豪饮。与泉俱入,使泉先言之,泉入不敢言。元帝问僧辩,僧辩以情对。元帝性忌,以为迁延拖延,多指时间上的耽误不去,大怒厉声曰: “卿惮行拒(动词,抗拒,违抗)命,欲同贼邪?今唯死耳。”僧辩对曰:“今日就戮受戮,被杀甘心,但(副词,只是)恨(动词,遗憾)不见老母。”又如: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等到萧绎和他侄子萧誉火并,令王僧辩和鲍泉去讨伐萧誉。当时王僧辩因为他在竟陵的部下都是精兵,还没有到齐,想等部下到齐再(豪饮壮行)出发,就
12、和鲍泉一块儿去觐见萧绎,僧辩让鲍泉先说,进宫以后鲍泉却不敢说。萧绎问僧辩,僧辩告诉他自己的想法。萧绎生性猜忌,认为他是故意拖延不走,大怒喝斥道:“你害怕出征违抗命令,想勾结贼人吗?今天非杀你不可!”僧辩回答说:“今天受戮被杀也甘心,只是遗憾没见老母一面。”,帝自斫zhu之,中其髀b,流血至地,闷绝,久之方苏。即送廷尉,并收其子侄并系(动词,拘囚,关进牢狱)之。其母脱簪珥发簪和耳饰。古代多为高贵妇女的首饰待罪,帝意解,赐以良药,故不死。侯景浮江西寇(动词,入侵,侵犯),军次(同义复词,驻扎)(于)夏首。景既陷郢城,将进寇荆州。翌日,贼众济(动词,渡,过河)江,轻骑至城下。髀肉复生:髀,大腿。意思
13、是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后表示感叹虚度光阴,想要有所作为。 又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萧绎亲自动手砍他,砍中他的大腿,血流了一地,昏迷过去,很久才苏醒过来。元帝命令把他交付廷尉,并把他的子侄都关押了起来。他母亲摘下身上的饰物等待被处罚。萧绎后来气消了,赐给他好药,因此没有送命。侯景率军乘船溯江而上进犯西部,驻扎在夏首。侯景攻破郢城后,准备进犯荆州。第二天,贼兵渡江,派轻骑到城下。,景军肉薄两军迫近,以徒手或短兵器搏斗。引申为拼搏、搏斗 苦攻,城内同时鼓噪,矢石箭和垒石,古时守城的武器雨下,贼乃引退。元帝又命平北将军胡僧佑率兵援僧辩。是日,贼复攻城不克,又
14、为(动词,制作,制造)火舰烧栅,风不便,自焚而退。有流星堕其营中,贼徒大骇,相顾失色。贼帅任约又为陆法和所禽,景乃烧营夜遁。元帝以僧辩为征东将军,命即率巴陵诸军沿流讨景。 又如:公输盘bn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侯景军肉搏苦攻,城里同时擂鼓呐喊,箭和垒石如雨下,贼军退走。元帝又命平北将军胡僧祐率兵援僧辩。那天,贼军又攻城不克,就制造火船烧守军栅栏,然而风向不对,反烧了自己,最终退兵回去。有流星坠落在侯景营内,贼军非常惊怕,吓得面面相觑变了脸色。贼军的将领任约又被陆法和俘获,于是侯景就烧了自己的营寨夜间逃走。萧绎委任王僧辩为征东将军,命令他
15、立刻率领众军沿江而下讨伐侯景。,景闻之,倍道归建邺。贼帅宋子仙等困蹙处境窘迫;指费用短缺,乞输(动词,交出,献出)郢城,身还就景。僧辩伪(动词,假装,假意)许之。子仙谓为以为,认为信然,浮舟将发,僧辩命杜龛鼓噪掩至,大破之。景自出战于石头城北,僧辩等大破之。僧辩虽有灭贼之功,而驭下统治部下无法,军人卤(通“虏”,掳掠 )掠,驱逼居人。都下百姓父子兄弟相哭,自石头至于东城,被执缚逮捕,捆绑者,男女裸露,衵y衣不免无法幸免。缘(动词,沿着,顺着)淮号叫,翻思回想,想念景焉。侯景听说此事,兼程赶回建邺。贼军将领宋子仙等人处境窘迫,请求献出郢城,仍然放他们回到侯景那里,僧辩假意答应他们。子仙信以为真,
16、上船将要启航,僧辩派杜龛擂鼓呐喊杀到,大破侯景军。侯景亲自出战于石头城北,被僧辩等人打得大败。僧辩虽有灭侯景的功劳,但不能管理部下,军人到处掳掠驱赶居民。京城中百姓阖家号哭,从石头城到东城,被抓走的百姓,男女身体都被暴露,连贴身内衣也无法幸免。沿淮河一带哭声遍地,竟使百姓反而又想念侯景。,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望夫石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古代诗歌阅读:,译文:整天地盼望丈夫而丈夫不归来,她最后化成孤立的石头苦苦相思。这妇人在这里望夫已经是几千年了,还是当年刚刚站在这里遥望的形象。整体把握:此诗紧扣题目,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
17、章,借一个妇女终日望夫而化石的传说,表达作者日夕盼望归京的迫切心情。全诗语言质朴,含蕴深刻,以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望夫石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这两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有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原因。“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辞格,意转声连,节奏舒缓,音韵悠扬。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坚贞。,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
18、初望时。第三句“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几千载”突出了痴恋的执着。第四句的“只似”与第三句的“已是”是虚词的呼应,层次上形成递进关系。“久望(望来已是几千载)”之后“只似”“初望”,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理。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久望只似初望”,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望夫山(陈造) 亭亭碧山椒,依约凝黛立。何年荡子妇,登此望行役。 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坚诚不磨灭,化作山上石。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野花徒自好,江月为谁白?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无处无倾国。妾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译文:瘦削的望夫石
19、矗立在青山上,隐约可以看出,她皱着眉头,满怀伤情。我不禁要问:是哪一朝代的女子,丈夫出外,她登上这山,盼望着丈夫回归的身影?石头说:“丈夫出外多年,杳无音信,我心中的怨苦,无穷无尽。我的心啊,永远不会改变,化成了石头,屹立在山顶。”烟云缭绕着她,一片悲惨凄清。我仿佛见到她的精魄,在山头上现形。我似乎听见她在感叹:“盛开的野花有谁来欣赏,江上的明月使谁动情?我知道这江北江南,红楼处处,美女倾国倾城。我化成了石头没有什么后悔,可丈夫啊,你的心可能够像石头一样,不改忠贞?”,亭亭碧山椒,依约凝黛立。 何年荡子妇,登此望行役。诗歌开篇写在高耸的青山顶上,依稀可以见到化作石头的女子站立着。对此,诗人浮想
20、联翩:这是什么时代的人,因为丈夫外出不归而痴情化石的呢?起首四句,不仅写出了眼前望夫石的外形,同时又将当年望夫女子的容貌与心情灌注入石像中,起到了既写人又写石的作用。,外形描写,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 坚诚不磨灭,化作山上石。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针对上文的提问,诗歌借望夫女子的口吻,进行回答,说丈夫外出,没有音信,女子抱恨无极,精诚不灭,因而化成了石头。在这样的一问一答后,诗歌转入旁写,渲染气氛,说在凄惨的云烟缭绕中,仿佛可见到女子的精灵在徘徊着。诗歌前十句,通过细致的外形描绘,通过问答,深入揭示了化石女子的苦痛心情,语调幽咽清苦。,问答方式,然而女子化石以后,何以仍然如此悲伤呢?,野
21、花徒自好,江月为谁白?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无处无倾国。妾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诗歌继续以女子口吻作答,先以野花、江月两句起兴,抒写自己的心情,然后说明丈夫不归,是因外面有许多倾国倾城的野花,把丈夫给迷住了,忘了自己的家。最后,她深深的感叹:自己化石虽然不值得,但也在所不惜,可怎样才能使丈夫的心也像石头一样坚强不变呢?陈造这首诗,从另一个角度上深层次地揭示女子的不幸:她苦苦地等啊等,望穿秋水,化成了石头;而她所等的人呢,却被其他女子勾住了魂,变了心,根本忘记了家中的妻子。通过这样强烈的对比,女子的等待、化石就成了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缩影,她本人就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了。,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控诉,深化悲剧主题。,石头的坚韧性特质与传统社会要求的女性“贞节”观念相结合,构成了古代社会整体对望夫石意象较为注重的文化心理,由此树立文学中的道德偶像,引领社会主流意识的推崇,进而女性自身内化其道德意识,从而构筑女性生存悲剧的双重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