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摄影特质的思考,目击成长 女人的成长 徐永辉的跟踪摄影,目击成长是著名女画家喻红从1999年到2002年三年间创作的系列作品。全部作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喻红自己挑选的38幅令人难忘的新闻照片,另一部分是她以自己和女儿从出生到现在为对象的45幅绘画作品。两个部分都以一年为单位,通过新闻图像和个人自传性绘画的对比,折射出从1966年画家出生到现在的社会变迁。 展览按照时间顺序将图片和绘画并置展出,从而呈现出两条线索:一是从1966年到现在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开放走向多元的社会变迁,另一条线索则是在这样一个宏大背景下以画家喻红及其女儿个人记忆、体验及其经历。一个是社会变革的宏大叙述,另一个
2、是个体经验的自我表达,两个部分彼此参照展示了处于剧烈的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和个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1966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同一天是我的生日,人民画报1966年第11期第55页,1966年8月18日 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首次检阅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军,1966年 半岁 在西安,人民画报 1967年 第8期 第117页,革命样板戏红灯记,1967年 1岁 和姥姥在西安,人民画报1968年 第9期 第13页,庆祝革命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出版,1968年 2岁 和妈妈在公园 胸前佩戴着“毛主席去安源”纪念章,人民画报1969年第5期第31页,全家红-两岁半的小女孩指挥全家唱“毛主席语录歌”,196
3、9年3岁 在北海公园,人民画报1970年第7期封底,“毛主席万岁!万万岁!,1970年4岁在北京,人民画报1971年第6期第3页,毛主席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在天安门城楼上,1971年5岁妹妹出生,人民画报1972年第4期 增刊,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年6岁在北京航空学院家中,人民画报1973年第3期第9页,两种社会两样生活,1973年 7岁在北航南操场,1974年宣传画把批林批孔进行到底,1974年8岁 在北京少年宫开始学画 第一张立拍得照片,人民画报1975年第7期第47页,红小兵经常到工地为社员演出,1975年9岁和妹妹在50年代为苏联专家盖的小洋楼前合影,人民画报1976年第11期封面
4、,毛主席逝世,1976年10岁在北航操场,人民画报1977年第4期第11页,拥护华主席 声讨“四人帮”,1977年11岁和妹妹还有邻居家孩子在北航教学主楼前合影,生活中开始有了彩色照片,人民画报1978年第11期第30页,北京市少年宫,1978年12岁和全家人在一起,解放军画报1979年第4期第2页,1979年 13岁为妈妈创伤的油画红军花做模特,人民画报1981年第4期第30页,1980年审判四人帮,1980年14岁和少年宫的同学们一起在圆明园,人民画报1981年第7期第26页,义务劳动,1981年15岁在北京郊区写生,人民画报1982年第1期第13页,十六年少生十万人县,1982年16岁在
5、北京颐和园春游,人民画报1983年第6期第43页,小吃,1983年 17岁和美院附中的女同学在河南写生,解放军画报1984年第11期第2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大阅兵,1984年18岁在北京郊区,上海画报1985年第3期第5页,兴盛的现代舞,1985年19岁在北京郊区,河南画报1986年第4期第14页,大学生,1986年20岁在中央美院画室,人民画报第7期第8页,大兴安岭森林大火,1897年21岁在天安门广场,上海画报1989年第6期封二,邓小平1988年在上海,1988年22岁短片白线剧照,人民画报1989年第8期第29页买不到火车票的人,1989年23岁在五四大街,上海画报199
6、0年第6期第2页,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0年24岁在美院宿舍,解放军画报1991年第9期第9页,1991年水灾,1991年25岁准备在北京郊区盖房,人民画报1992年第6期第2页,邓小平南巡,1992年26岁故事片冬春的日子剧照,山东画报1993年第3期第22页,给你巨奖 给你桑塔纳,1993年27岁和刘小东在纽约结婚,人民画报1994年第1期第25期,长江三峡百万大移民,1994年28岁怀孕了,人民日报1994年8月12日,1994年8月12日生下女儿刘娃,1994年8月12日女儿出生,河南画报1995年第9期第51页,失业妇女求职登记,1995年29岁和女儿在家中,1995年刘娃1岁
7、,人民画报1996年第6期第2页,北京郊区的别墅,1996年 30岁,1996年 刘娃2岁,解放军画报1997年第8期第3页,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举行,1997年 31岁,1997年 刘娃3岁和爸爸在一起,解放军画报1998年第9期第3页,1998年特大洪水,1998年32岁和女儿在天安门广场,1998年 刘娃4岁在埃及,人民画报1999年第6期第16页,抗议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1999年 33岁 车祸,1999年 刘娃5岁准备演出“肚皮舞”,上海画报2000年第1期第32页,身边的运动场,2000年34岁,2000年刘娃6岁,三联生活周刊2001年第37封面,星条旗落下,2001
8、年 35岁和20年前的同学坐在20年前的座位上,2001年刘娃上学路上,展览现场,喻红的绘画是一种典型的写实风格,她有新生代画家独具的风格与特征,喻红的作品有一种“梦幻般的清纯”,她把单纯的眼睛所看到的现实世界与心灵的幻想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充满遐思的清丽世界。对她来说,这个世界有着两重性;一个是折射出万千变化的大世界,一个是以她的内心生活和周边生活构成的小世界.,喻红的“目击成长”艺术展是一个“个人生活收藏”的展览,喻红编年式地将自己的成长经历概括在一系列貌似笨拙其实厚重的作品中,并与时代图片一一对照,小历史和大历史水乳交融。其实历史只有一个,历史就是时间的运行轨迹;而其实历史又有无数个,
9、每个人在时间上的消费才是真正的历史。 有人因为喻红作品所对应的“红色年代”图片,而以为她是在“复古左派”,或称“新左派”,说她的作品仍然没有摆脱中国当代艺术“政治的标签”。这种说法其实也很老套,是一种延续的说法,没有新意;其实社会生活永远都伴随着我们,无所谓左右,中间也好,只要不中庸。喻红的这组作品镜头感很强,像是一部有很多停顿的油画的电影。我更愿意从私人生活的角度而不是政治的或其他的角度去理解当代艺术,因为我一直以为当代艺术的私密性比其公众性更有意义。,用油画写日记 “目击成长”是喻红从1999年开始创作的系列。回想这一个构思的诞生,也还是女儿的出世给了她灵感。 在喻红看来自己的成长经历非常
10、简单平常,在一所学院里长大,从小学画,然后就从美院附中一直上到美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过着非常普通的生活。到了年龄就结婚,再往后又生了孩子。但就在刚刚生了孩子之后,喻红第一次感到“生活的无聊达到了顶点,洗衣、做饭、带孩子一下子成了生活的全部内容”,在这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喻红什么都没有画、也画不出来她只是慢慢才体会到:承担起对一个孩子的责任感,也就是重新认识自己,而看到女儿的成长,她也开始重新体认到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 她翻检了自己那些老照片,按每年一帧的数量挑选,也比照这些被逐年筛出的老照片画起了油画。对于照片的选择标准,喻红没有更多可以说的,她只是尽量描述道:就是有种很日常性的感觉,可以
11、带出对当时气氛的真实反映。“尊重细节”也是喻红一再提及的,她甚至动情地形容说:就是在对一块儿碎花布、一颗小钮扣之类的细节不断还原、不厌其烦地考究的时候,你会一下子感到当年的气味儿扑面而来。 喻红的画也一直被认为具有自传性质,这组“目击成长”系列更被认为是在这一点上登峰造极,但喻红对此仍颇为坦然,用她的话来说:“画画就是说话,就是和语言平行的表达手段。”难怪王小帅也有了个形象的形容:喻红就是在用油画写日记。 喻红的油画统统运用的都是最纯正的苏联现实主义手法,喻红解释说:这是从小就学来的,也是她控制得最方便、自如的媒介。并且,“苏联现实主义手法”和中国人的渊源深厚也使得它本身就成为了另一种“中国特
12、色”,它意味着某种背景资源这种背景资源本身就有着对社会和时代的独特标识。,喻红说:“生活并不是我们以前在艺术作品中看到的那样。我学画时学的是前苏联的艺术体系,所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生活中其实很少人有这种生活,大部分人都是很平常的生活。我想表现的就是这些普通生活的本来面貌,并力图表现从中升华出来的东西。” 以童车里半岁的自己作为系列的开始,喻红的作品展示了个体生命与政治化社会的既游离又相关的联系,将人们的目光瞬间过渡到被忽略了的个人的成长。一切尽在不言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成长从来都是具体体现在每个微小个人的成长中。喻红正是以这样一种叙事方式,切入历史,成为故事中心,将这一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主
13、题别致地展示出来。当然,历史图片只是对绘画所描述的时代的旁注和说明,喻红以文本和视觉的双重描述带我们走进记忆。 喻红作品中几乎没有复杂的凝思、深刻的反讽,更排斥哗众取宠的人物以及怪异的构图,她只是通过不动声色的个人叙述,描绘出成长中的焦虑、恬静生活中潜在的忧伤,平实直白中,传神地记录了历史和现实中人们的生存状态。这种平实直白甚至表现在她对缤纷色彩的有意疏远上,作为一个教授色彩的美术学院老师,喻红是驾驭色彩的高手,但她却常常以一种单一的颜色描绘人情事物。问她为何如此,她说:“我喜欢被提纯的颜色,在简单中画出复杂,在单一中画出丰富。” 在目击成长的偏后部分,有一幅喻红的裸体像,她挺着怀孕的大肚子,
14、正对画面,脚下是阳光下的大沙滩,她低垂着头,沉湎于将为人母的喜悦幻想中。问她背景是不是虚构画上去的,她说原照片如此,“一辈子就这一回,我当然要留个纪念。”,历史图片只是对绘画所描述的时代真实生活的说明和标注。它们将短暂的政治化内容记录下来,使其不会被湮没于模糊的想象之中。如果没有这些历史瞬间,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记忆作出对那个时代喻红自传绘画系列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的结论。而她则选择了一种用文本和视觉双重描述来激活我们记忆的方式,引导我们进人她所创造的当代中国历史片段与其个人生活的视觉联系之中。,1978年由美国艺术家和历史学家克里斯蒂斯泰勒斯(Kristine Stiles)所做的题为“问题”的
15、展览。斯泰勒斯博士花了数月的时间从加州旧金山海湾地区媒体中搜集照片和新闻文章,然后在画廊中把它们展示出来,照片形象与报纸文章相对照。每一站都通过录音机让所有参观者分享对于照片形象以及文本报道的相关记忆。通过收集128个小时的录音之后,斯泰勒斯发现,毫无例外的,那些观众将所记忆的事件很快转移到非常个人化的细节,例如当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的穿着以及在电话中与谁谈话等。而且,更令人着迷的是,观众对于视觉图片比文本报道反应更加积极。,如果记忆主要是以视觉为基础的,那么历史事件与个人生活的关联点,就更有可能通过视觉的形式联系起来。尽管喻红的绘画并不是对历史形象的直接回应(画是先完成的),将历史照片与个人
16、家庭相册中的形象相互对照,开启了个人生活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对话,从而让人无从区别究竟谁先产生。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两者相互推动,反之亦然。而两者之间的游戏,却没有正式的问题和回答,历史照片往往描述一群或数群人的集体经验,但是喻红却试图将个人从群体经历中分离出来。孤独的情绪即使在描述群体活动时依然十分明显。这种个人主义的品质更加充实了喻红个人化的叙事内容。她的故事与中国的现代历史并行,但是同时又凸显出集体主义背景下个人化的情绪。艺术家和同时代的人们共同获取经验和洞察力,但是个人化的生活曲线与民族的发展曲线平行却没有真正的交点。这一点在喻红有了自己的女儿之后表现得更加显著。女儿的生活也与母亲以及国家
17、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循环往复又重新开始,人类的处境丝毫没有改变,尽管世界已经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喻红不是英雄,至少不比我们其他任何人更像英雄。她宁静的生活与中国不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运动并行。然而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终生创作计划,当我们看到现在的她带着内敛的表情坐在20年前学生时代坐过的椅子上时,不能不为之感动。其中的魅力也许比绘画周围纷扰的政治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当我们像坐过山车一样回顾照片中种种躁动纷繁的场面时,立刻就会为右边绘画中的形象感到宽慰,就好像一切又恢复到了平凡,而正是这种平凡催促着我们的生活,不断进步,不断向前。,画家海波的摄影,海波的一系列照片,一出手便不同凡响。他的工作
18、方式是对十年甚至几十年前的合影照片中的人物进行重新拍摄,并且是严格模仿过去老照片的样式拍摄,比如人物的排列必须按照当年的位置,所拍摄的人物大多是他自己的朋友、父母以及他本人。他说,“并不仅仅是要表现出人与社会的变迁,时光的流逝,更重要的是我企图再现往日的时光,哪怕是在快门按动的瞬间“。他的这套照片最精彩之处是它的可读性:照片简洁、单纯,而可读的东西又十分丰富。他把旧照片和新照片并列在一起,直观的是照片上人物变化的一面和没有变化的一面,中间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是留给观众想像的空间,这个空间我以为是作者说的“往日的时光”,那是我们每一个人所经历的时光。和照片人物有相同经历的人,会把个人的经历掺入
19、到照片人物“往日的时光”中去想像,对于和照片人物没有相同经历的观众,“往日的时光”可以当做历史或者故事去想像。当然多数照片上人物的时光是平凡的时光,这一点更可贵,因为大多数的人是在平凡的时光中度过的,而每一个人都有“往日的时光”,“往日的时光”;就是时光流逝的本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有一点点宿命,但这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东西。,一张集体照,1993年7月,2002年10月,女人的成长,徐永辉的跟踪摄影,解放初期叶根土一家的合影:叶根土和他的妻子高阿二、女儿叶桂凤、儿子叶兴富,怀抱者为儿子叶兴友。(1950年摄),十年以后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叶根土一家的“全家福”。(1959年
20、摄),叶根土从地里劳动归来。(1960年摄),叶根土女儿出嫁后,回娘家与父母兄弟在一起拍了一张“合家欢”照片。(1964年摄),解放初,尚在贫病交迫中度日的26岁少妇高阿二愁容满面。(1950年摄),儿孙们向高阿二70岁寿辰祝福。瞧,高阿二笑得多甜!(1994年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农村带来新气象。高阿二和子女们的“全家福”合影。(1979年摄),75岁的高阿二健康快乐,安度晚年。(1999年摄),穿着破衣烂衫的童年桂凤。(1950年摄),“传家宝”和其他嫁妆一 起整装待发。(1962年摄),“传家宝”要永远传下 去。桂凤手捧陪嫁的“传家 宝”教育下一代。(1979年 摄),童年时的叶兴富
21、衣裳褴褛。(1950摄),雪白的衬衣和鲜艳的 红领巾。叶兴富与同学一 起看报。(1959年摄),兴富复员回村后担任 党支部副书记,日夜在田 里忙碌。(1981年摄),10岁的放牛娃叶兴友(二 儿子)。(1959年摄),橘子丰收的喜悦。(1989 年摄)。,老贫农叶根土1959年光荣入党,担任村贫下中农协会主席。(1959年摄),儿子叶兴富1967年在炮兵部队里入了党。(1967年摄),孙子叶胜忠(中)作为新党员,他的照片和先进事迹上了厂“党史资料室”的光荣榜。(1999年摄),1959年9月23日浙江日报,余杭县乔司镇供销社门前热闹非凡,翻身农民汪阿金买了一张毛主席像。(1950年摄),汪阿金
22、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钞票。(1950年摄),汪阿金拉着老式的板车运杂草。(1982年摄),汪阿金的儿子如今进出骑摩托车。 (1993年摄),汪阿金的小儿子汪水法买了小汽车。中秋节前,开车来接母亲到城里过节。(1998年摄),汪阿金祖辈住茅棚。(1950年摄),儿子汪水灿建造了花园式的农村“洋楼”。(1993年摄),胡香在老农的指导下学习犁田,现在终于能独立操作了。(1961年摄),胡香带领姐妹们在田间劳动。(1963年摄),胡香在自己的水塘边给妇女作试养黄鳝的示范。(1983年摄),退休后的胡香与孙女、外孙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1996年摄),13岁的陈启达天真无邪,爱憎分明,一心想当兵。(196
23、5年摄),岁月流逝,陈启达爱党跟党不变心,他当上了民兵,扛起了枪,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1972年摄),一切听从党的召唤,党叫干啥就干啥。陈启达参军后当了公安消防战士。他热爱本职工作,乐当平凡的“配角”。(1977年摄),“你们要走陈启达成长的道路。”老村长欣喜地指着陈启达,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1978年摄),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陈启达总是勤勤恳恳做好工作。这是他在加油站工作。(1999年摄),钟兆年说:“我靠共产党站起来了!”(1951年摄),电视机进新居,钟兆年乐开了怀。(1981年摄),女儿为父亲贺寿,钟兆年夫妇心花怒放。(1999年摄),除夕之夜,全国亿万人民都看到中央电视台新春晚会上有这样一个镜头:一户农家幅巨大的“合家欢”照片推出后,主持人倪萍请 “合家欢”的作者和大家见面。 这位作者,就是本报高级记者徐永辉。(载1994年2月10日浙江日报),徐永辉,1930年出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杭州新闻干部学校。现任浙江日报高级记者,兼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省政协委第五、六届委员,省文联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分会名誉主席,浙江省新闻摄影学会会长,省文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