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预测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5083936 上传时间:2019-02-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预测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预测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预测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预测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预测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预测题(二)语 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早期的测量技术相传大禹治水时, “左准绳,右规矩” ;就是说,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握着规和矩。 “准”和“绳”是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 “规”是校正圆的工具,而“矩”则是画方形的曲尺。尽管这些测量工具不一定真发明于大禹时代,但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已经掌握了这些工具,也说明至迟在战国后期或汉初已经有了专门的测量人员。诗经大雅中有一篇公刘 ,其中有一句称公刘“既景乃冈” ,就是在一个山冈上立表测影,以确定方向。公刘的时代大约是公元前 15 世纪末。周礼考工记称匠人“水地以县” ,根据郑玄的解释, “水地以县

2、”就是“于四角立直而县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为位而平地” 。从这一记载看来,当时已经掌握了利用挂着重物的线来测量水平面的方法。 周礼的成书不会晚于战国时期,而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肯定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证明,至迟在西汉时,人们已经能够使用多种方法测量山高、谷深、距离,并有方法同时测量山高及远。指南车和计里鼓车至迟在汉代已经出现,这为大规模、长距离测量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古代发达的天文学还为人们提供了利用天象来定位的条件。 诗经中小雅大东有“维南有箕” (南有箕星) 、 “维北有斗” (北有斗星)这样的诗句,这首诗大致作于公元前 684 年前,证明当时人已经知道利用星座的位置

3、来确定方向。 尚书尧典中记载的方向已有东、西、南、北四个, 尚书禹贡中增加到八个。1977 年在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西汉初的六壬式盘上,由八干、四雏组成了 12 个方位。而在成书于西汉前期的淮南子一书的天文训中,已出现了 24 个方位。将式盘和指南针组合,就能构成测量方位的仪器,可以测出山川城郭的具体位置,比较精确地表示在平面图上。“十字仪”或测距仪曾经是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测量工具,一般认为,是由普罗旺斯的犹太学者利瓦伊本格尔森在 1321 年首先提到的。这种测距仪可以用来测量那些无法到达的或不能进行步测的线段的长度。然而北宋科学家沈括却发现,早在公元 2 世纪末,用十字线网格测量距离的

4、原理在我国已经得到运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陈王刘宠却依靠他神奇的射技暂时保持了一方平安, 后汉书卷五十有这样的记载:“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 ”“宠有强弩数千张。 ”刘宠能“十发十中”的秘诀,据华峤的解释是“以天覆地载,参连为奇。又有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境,经纬相将,万胜之方,然要在机牙” 。由于这几句话相当隐晦难懂,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沈括在海州时,有人在地下挖到一只弩机,沈括看到后,觉得很奇怪:用它来观测山的整个宽度时,弩机上的距离很长,而用来观测山腰的一小部分时,弩机上的距离就很短。弩座看来就像一把带有分、寸刻度的尺。沈括认为,原设计者的用意是,当发弩人把箭架在不同

5、的点,并用眼对准箭镞的两端时,他就可以在此弩机上测出山的度,从而就能计算出山的高度,就像数学家所用的相似三角形计算法一样。这时,沈括理解了刘宠神射的奥秘:所谓“天覆地载” ,是指双手握弩的姿势,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所谓“参连为奇” ,是指箭镞在所标刻度上的相对位置,这个位置又取决于目标的远近,这样就能确定弩的合适仰角。这一原理和使用相似直角三角形来计算高度和深度的原理完全_致。 “三经三纬” ,是设在一个框架上的,射手利用它们就可以上下左右地瞄准目标了。(选自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有删改)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根据传说,大禹在治水时,用到了许多测量工具,他不仅要对物体的平

6、、直进行测定,还要校正物体圆否。B. 大约公元前 15 世纪末,古人已经可以在一个山冈上立表测影来确定方向了。 诗经大雅中就有“既景乃冈”的句子。C. 有文献如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证明,至迟在西汉时,人们测量山高、谷深、距离,或者同时测量山高及远已经有多种方法。D. 尚书中记载的方向多至八个,西汉初的六壬式盘上,已经出现了 12 个方位,而淮南子一书中,已出现了 24 个方位。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至迟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利用挂着重物的线来测量水平面的方法,甚至有可能在西周时代人们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B. 指南车和计里鼓车极可能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这为大规模、长

7、距离测量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是古代测量技术的巨大进步。C. “十字仪”或测距仪曾是欧洲最重要的测量工具,然而沈括却发现,早在公元 2 世纪末,相同原理的测量工具在我国已经得到运用。D. 发弩人可以在弩机上测出山的度,从而能计算出山的高度,就像相似三角形计算法一样。沈括认为他理解了原设计者的用意。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很早之前人们丁就已经可以巧妙地利用星座位置来确定方位。将式盘和指南针组合,能使地图的绘制更为精确。B. 一般认为, “十字仪”或测距仪是犹太学者在 14 世纪首先提到的一种测量工具,这种工具可以测量不能进行步测的线段的长度。C. 对于刘宠的弩的记载的话

8、语相当隐晦难懂,所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沈括看到弩机实物,才理解了刘宠神射的奥秘。D. 和使用相似直角三角形来计算高度和深度的原理完全一致的是所谓“参连为奇” ,根据目标远近,箭镞放在适当位置,确定弩的合适仰角。【答案】1. C 2. C 3. C【解析】【1 题详解】题干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表述文章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 项, “或者同时测量山高及远已经有多种方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周碑算经 九章算术证明,至迟在西汉时,人们已经能够使用多种方法测量山高、谷深、 距

9、离,并有方法同时测量山高及远。 ”“同时测量山高及远”只是说“有方法” ,并没有说“有多种方法” 。故选 C。【2 题详解】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C 项,“相同原理的测量工具在我国已经得到运用”说法错误,文章只是说“用十字线网格测量距离的原理在我国已经得到运用” 。故选 C。【3 题详解】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理解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

10、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C 项, “对于刘宠的弩的记载的话语相当隐晦难懂,所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沈括看到弩机实物,才理解了刘宠神射的奥秘”说法错误,沈括在海州时,有人在地下挖到一只弩机,但文章并没有说这只弩机是否就是刘宠的弩机实物。故选 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

11、信息,断章取义 )、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 )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 ,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 (如“都” “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 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 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

12、思,是否合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侯兆川的客人赵春亮在侯兆川这块地界上,二小儿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二小儿自幼眼瞎,几乎全盲,每天拖一根竹棍,走街闯巷,卖唱乞讨。每到一个村子,二小儿就拿出竹板, “当、当、当”敲打几下,循着响声,有人便陆续从家里走出来:“二小儿来了?”二小儿“嗯”一声,摸索着找块儿石头,坐下,自说自话:“我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 ”大伙谁也不加理会,仍然喊他二小儿。只要不是农忙季节,乡亲们大都会拿着手中的活儿,围聚在二小儿周围,谈天说地,逗二小儿开心。二小儿就像个巨大的磁铁,总能迅速聚拢起一个不小的人场。“笑几声!二小儿!”有人喊。“笑啥呀?”二小儿反问,但不等人答话

13、,二小儿便“嘎嘎、嘎嘎、嘎嘎”地笑起来。二小儿的笑声很有特点,像是一只孤单的鸭子抻着脖子鸣叫,两个音节一组,一声高一声低,颇具节奏。二小儿的笑声刚起,大伙的笑声就铺天盖地地响起,瞬间将二小儿的笑声堙没了。二小儿止住笑,抖开一块脏兮兮的红布,摸索着铺开,再伸手从分辨不出颜色的挎包里掏出卦牌来,小心翼翼地摆放好。二小儿的笑声就像开戏的铃声,接下来幕布缓缓拉开,一场好戏便上演了。大伙笑一阵子,也便淅淅沥沥止住了。有人说:“二小儿,又拿算卦骗钱,一点也不准呢!”说归说,仍会有很多人走到二小儿面前,明知故问:“算一卦多少钱?”“五毛。 ”“便宜点两毛!”也不待二小儿答应,就伸手去抽卦牌了,抽出三张,依次

14、交给二小儿。二小儿便摸索着打开卦牌,先用右手拇指摸索几下,然后凑到眼前仔细辨认。接着便给算卦的人讲卦:“好事呀,最近家里定会进财。 ”“哪有什么财呀?花钱如流水,好久都没有进财了!”抽卦的人反驳。“收礼了吗?”“没有!”“粜粮食了吗?”“也没有!”“鸡下蛋了吧?”“鸡下蛋也算啊?”“算!算!当然算!这就算是应验了啊。 ”二小儿一边说一边如释重负地摸索打开第二张卦牌。二小儿的卦牌无非就是“老三篇” ,进财、动土、遇小人。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将他准备讲给抽卦人的卦辞背出来。卦算完了,二小儿接过递来的票子,凑到眼前仔细辨认一番,心满意足地塞进上衣兜里,等着下一个顾客。围聚的人越来越多,时间也临近中午。有

15、人提议:“二小儿,唱一段吧!”二小儿站起来,摸出竹板开始敲打,锣鼓声、铙钹声、二胡声,诸多乐器的声响源源不断地从二小儿口中发出,惟妙惟肖,热闹非凡。二小儿唱的曲子多半是乡亲们耳熟能详的戏曲,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吊孝等,所唱的却大都是旦角,二小儿手捏手绢,翘起兰花指,扭捏作态,不时惹得听众哄堂大笑。唱过两三段,就该吃饭了,乡亲们吃啥,二小儿吃啥,连给自家男人准备的鸡蛋汤,也会有二小儿的一份。吃饱喝足,二小儿择一处向阳或背风处,眯眼小憩,休息足了,起身敲着棍子, “哒哒哒”地回去。在乡亲们的意识里,二小儿从未被看作是一名乞讨者,而是整个村子最受欢迎的客人。有人说,二小儿有个哥哥,在云南某地当县长呢,

16、也曾把二小儿接了过去,二小儿在那住了一段时间,觉得实在没意思,便瞒着哥哥偷偷溜了回来。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倒是二小儿临终前,床前聚集了不少偷偷抹泪的乡亲,让很多有儿有女的人也羡慕不已,都说二小儿前世积了德。那天,二小儿艰难地扭了扭头,看看身边的乡亲,灰暗无神的眼眶里竟然溢满了浑浊的泪水。 “这么多年,侯兆川的乡亲们待我不薄啊,我知足了!”二小儿说, “拜托各位,请在我的墓碑上刻上我的大名崔光活,光活不死 ”二小儿的声音逐渐小了下去。“你放心吧二小儿,你叫崔光活!”乡亲们回答。“我还得问大伙一句, ”二小儿双唇翕动,像是一条濒死的鱼, “这么多年,我虽然要吃要喝,但也给乡亲们带去了很多开心和欢乐

17、,你们说是不是啊?”说完,侧着耳朵等待众人回答。在场的乡亲们已经有人泣不成声,赶紧点头说:“那是,我们都把你当亲人呢。 ”二小儿走得很安详。没有了二小儿,侯兆川乡亲们的生活突然索然寡味了好长时间。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 二小儿是侯兆川“响当当的人物” ,不仅因为他会算卦,会唱曲,更因为他出身不凡,有一个当县长的哥哥。B. 二小儿的卦牌无非就是“老三篇” ,进财、动土、遇小人。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将他准备讲给抽卦人的卦辞完整地背出来。且明知是骗钱,但人们还会抽卦牌、算卦,说明侯兆川的人都很愚昧、无聊。C. 二小儿临终前“床前聚集了不少偷偷抹泪的乡亲” ,甚至有人泣不

18、成声,因为乡亲们已经把二小儿当成了他们的亲人,他们为二小儿的离去而伤心。D. 小说结尾说“没有了二小儿,侯兆川乡亲们的生活突然索然寡味了好长时间。 ”说明二小儿就是乡亲们生活中的调味料,没有了他,生活里就少了味道。5. 二小儿不过是一个走街闯巷,卖唱乞讨的乞者,可是在侯兆川乡亲们的意识里,他是整个村子里最受欢迎的客人,为什么?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 二小儿临终前请乡亲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他的大名崔光活,乡亲们说:“你放心吧,你叫崔光活!”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 C 5. 从二小儿的角度:二小儿才华出众.他会算卦,会唱曲,会口技.“诸多乐器的声响源源不断地从二小儿口中

19、发出,惟妙惟肖,热闹非凡” , “手捏手绢,翘起兰花指,扭捏作态,不时惹得听众哄堂大笑.”给乡亲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二小儿乐观开朗,他的笑声很有特点,能感染他人.“二小儿的笑声刚起,大伙的笑声就铺天盖地地响起,瞬间将二小儿的笑声湮没了.”从侯兆川的乡亲们的角度:二小儿走街串巷,卖唱乞讨,与侯兆川的乡亲们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有了深厚的感情.几乎所有人都能将他的卦辞背出来,且“乡亲们吃啥,二小儿吃啥,连给自家男人准备的鸡蛋汤,也会有二小儿的一份.” 6. 这一情节呼应了小说开头二小儿自说自话 “我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的内容,使得小说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情节结构)小说开头二小儿说他叫崔光活时,

20、 “大伙谁也不加理会,仍然喊他二小儿”.到他临终前,乡亲们说“你放心吧二小儿,你叫崔光活!“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接纳二小儿,而最后已经从心地里接纳了他,把他当成了亲人.这样就增强了小说的层次感.(情节结构)二小儿反复强调自己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 ,临死不忘请乡亲们把他的大名刻到墓碑上,突出表现了二小儿这样一个自幼眼瞎,几乎全盲的乞者对生命的强烈渴望,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渴望成就了他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 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

21、项, “出身不凡,有一个当县长的哥哥”错误,文中说的是“有人说,二小儿有个哥哥,在云南某地当县长呢,也曾把二小儿接了过去,二小儿在那住了一段时间,觉得实在没意思,便瞒着哥哥偷偷溜了回来。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C 项,“说明侯兆川的人都很愚昧、无聊”不当,侯兆川的人对二小儿有深厚的感情。D 项, “二小儿就是乡亲们生活中的调味料”不当,因为二小儿给乡亲们带来过许多快乐,乡亲们把二小儿当成了他们的亲人,二小儿不在了,乡亲们思念他。【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二小儿不过是一个走街闯巷,卖唱乞讨的乞者,可是在侯兆川乡亲们的意识里,他是整个村子里最受欢迎的客人,为什么?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

22、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从二小儿的角度,找出文中二小儿的表现,概括出他“会算卦,会唱曲,会口技。给乡亲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乐观开朗,他的笑声很有特点,能感染他人 ”的特点,这应是他受欢迎的原因;二是从侯兆川乡亲们的角度,圈出他们对待二小儿的表现,概括出“二小儿走街串巷,卖唱乞讨,与侯兆川的乡亲们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有了深厚的感情”,这也是他受欢迎的原因。【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二小儿临终前请乡亲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他的大名崔光活,乡亲们说:你放心吧,你叫崔光活!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

23、两个角度来作答。先从内容上来看, “二小儿临终前请乡亲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他的大名崔光活” ,二小儿让乡亲们刻上大名“崔光活” ,这表现出他对生命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就是他乐观开朗的原因;再看这一内容与其他情节的关系,文章开头“自说自话:我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 ”,这两者之间形成呼应;另文章一开头人们对于二小儿的提议反应是“大伙谁也不加理会,仍然喊他二小儿” ,而现在人们的反应是“你放心吧,你叫崔光活” ,从开始的不接纳到现在的接纳,文章层次感分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语言会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推动文明创新,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

24、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通道,也是文明互鉴之路。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掌握彼此的语言,可以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新途径和新起点,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对话。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能够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和文化交流,进而实现“民心相通” 。在全球化时代,欧美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语言战略,用以处理和解决世界市场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从而消除误解,减少冲突。以美国 IBM 为例,该公司不仅指定英语作为公司通用语言,同时还确定其他八种语言作为公司沟通语言的选择,为跨文化团队管理和沟通,

25、以及本地化战略积极开展规划。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海外投资,都需要语言文化知识作为重要支撑。在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覆盖率高达713%,高于主权风险(469%) 。近来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生存和发展境遇即表明,中国企业遭遇到的语言障碍,给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语言是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建设“一带一路” ,必须语言先行!(摘编自光明网沈骑:语言能力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作 ,2017 年 5 月 8 日)材料二:“一带一路”涵盖世界三大宗教、四种文明

26、、上百种语言,如何在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取得共识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石。在人类文化的基底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高远文明境界。因此中国最终在一带一路上的崛起,必须是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历史上,每一个帝国崛起都有与它崛起相关的全球化地带和文化影响圈,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呢?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应该能较好地与该国的标志性公司及个人相结合,即能够比较自然且有效地被呈现。比如微软和比尔盖茨,苹果和乔布斯, “脸书”和扎克伯格,谷歌和拉里 佩奇,特斯拉和埃隆马斯克等就成为“美国梦”的新偶像如何把中国明星公司及其创始人与中

27、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更好地相结合并加以有效传递,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还要避免一些认知误区,比如简单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实传统文化更多是资源,只有被成功转化,才能转化为软实力。要想实现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目标,需要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才能打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文化价值体系。应对文化挑战还要善于利用宗教规律,解决宗教问题。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的广大民众都是某一种宗教的信仰者。如果不尊重宗教规律,甚至回避、抑制宗教,必然导致沿线诸多信教民众的疏离感。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与员工无意识地

28、侵犯了驻在国民众的宗教禁忌有关。(摘编自中华网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 ,2017 年 5 月 15 日)材料三:从现实情况来看, “一带一路”沿线上有多种文明和上百种语言并存,国家(地区)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以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为着眼点,通过大力促进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化解潜在的壁垒,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蓝图的顺利实现。对于文化对话的内容,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 ,以展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另一方面也要将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中国现代文化门类和成果展示在各国民众面前,增

29、加文化的辨识度和亲近感。中华文化要想得到“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就要加强双向良性互动和合作沟通,即考虑各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和阅读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宣传。我国边疆地区一些民族与境外使用相近的语言,他们的民族语言同时也是“跨境语言” ,对不同文化的融合能起到很强的润滑和推动作用。北京语言大学等学校已为世界 183 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几十万留学生,其汉语教育几乎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培养了大量国际知名汉学家,这些人都是文化对话的潜在参与者。据统计, “一带一路”沿线约有 50 多种国家通用语和 200 多种民族语言,且大多为非通用语种。而目前

30、我国此类人才奇缺,亟须培养大量精通沿线国家语言的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和语言能力过硬、具有国际视野、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领域和行业专才。由于我国自身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国际传播力不够、少数商品的质量问题、一些国人在国外旅游中存在不文明行为等问题,对国家形象造成了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好感与认同。(摘编自光明日报 以文化对话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2017 年 05 月 20 日 02 版)7. 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都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深度思考,都强调了语言对文化的互通、共识和共融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求

31、解决现存问题的办法。B. 材料一中我国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中文化风险的高覆盖率,充分说明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对跨国企业的重要性。C. 材料二中每一个帝国崛起的事实,说明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是中国以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的必经之路。D. 材料三着眼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以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确保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一代一路”建设的认同。8. 针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 材料一认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的语言,既是促进“民心相通”的保障,也是服务“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

32、。B. 材料一中美国 IBM 的语言战略和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生存和发展境遇,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语言在世界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性。C. 材料二侧重报道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复杂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挑战,及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所采取的应对策略。D. 材料三指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在与沿线国家文化对话方面的优势、劣势及不足,这些劣势和不足急需语言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来消除和弥补。E. 三则材料摘编自两家不同的媒体,文章风格虽相近,但由于考虑所面对的读者群体,两家媒体在用词方面还是有各自的特点的。9. 要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价值文化体系,除加强语言能力建设外,我们还需做出哪些努力

33、?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7. D 8. CD 9. 把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与中国明星公司及其创始人相结合,使之自然有效传播;走出认知误区,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双边对话与交流,展示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华现代文化门类和成果丰富多样,化解潜在壁垒,增加文化的辨识度和亲切感;文化宣传要有针对性,要尊重沿线国家的宗教规律,关注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和阅读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认同和好感.【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A 项, “都强调了语言对文化的互通、共识和共融的重要性 ”不当,材料二并没

34、有涉及语言建设方面的内容;B 项, “材料一中我国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中文化风险的高覆盖率”不当,应该是“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的高覆盖率;D 项, “对我国“一代一路”建设的认同”不当,从材料三来看,应该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8 题详解】试题分析:C 项,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 ”不准确,材料二中说的是“因此中国最终在一带一路上的崛起,必须是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 D 项, “盛品质量、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不足不是“语言能力建设”所能弥补,材料三说的是“我们必须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好感与认同”。【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注意概括各则材料的的要点,提

35、取相关的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整合最后得到答案。材料二提到“把中国明星公司及其创始人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更好地相结合并加以有效传递”,“要想实现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目标,需要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 ,材料三“通过大力促进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化解潜在的壁垒以展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增加文化的辨识度和亲近感”“考虑各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和阅读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宣传”“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好感与认同” ,整合上述信息可得到答案。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

36、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 ”举族承命。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

37、论议宏深,恩顾殊绝。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 ”及出,愧赧无人色。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

38、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 ”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 ”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选自元朝名臣事略 、 南村辍耕录 ,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

39、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B. 公之弟 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C. 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D. 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官受氏就是根据担任官职授予姓氏,如:司马、司徒、司空、上官、太史等。B. 校射意思是校场比试射箭。C. 袖诗求见,意思是袖藏诗文请求拜见。 袖

40、子里有倒兜 就想今天西服的内兜一样 装进去会自然垂到袖口的 除非你自己掏 ,否则它自己不会掉出来。D. 廉访使:宋、元时期的职官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12. 下列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B. 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C. 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D. 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

41、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13. 翻译文中语句(1)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2)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答案】10. B 11. B 12. D 13. “古者” ,古代的人;第二个“氏”是名词作动词,作为姓氏;“其” ,表期许语气,应该。译为:我听说古代的人用官职作为姓氏,这是上天要用廉氏作为我们宗族的姓氏啊!我应该听从它.“亿”是一词多义,怀疑,猜测;“顾” ,只是,表示轻微转折;“差”是副词,略微.译为: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弓稍微软了点.【解析】【小题 1】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

42、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小题 2】 “校射” 应是比试射技和武艺。【小题 3】选项 D 对应的原文“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选项“ 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 让他们得到重用” 与原文不符。【小题 4】重点词语(1) “古者” ,古代的人;第二个“氏”是名词作动词,作为姓氏;“其” ,表期许语气,应该。 (2) “亿”是一词多义,怀疑,猜测;“顾”,只是,表示轻微转折;“ 差”是副词,略微。【参考译文】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人。在辛卯年(即公元 1231 年)五月二十五日在燕出生,恰逢他的父亲廉孝懿被任命为廉访使(主管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的长官) ,廉孝懿高兴地说:“这

43、个儿子一定会光大我的家门,我听说古代的人用官职作为姓氏,这是上天要用廉氏作为我们宗族的姓氏啊!我应该听从它。”(从此)他的家族便都用“ 廉” 为姓。许多显贵的大臣近前考察射箭,一个显贵的大臣回头看看廉希宪,取出三支箭,好像想要给廉希宪,廉希宪说:“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弓稍微软了点。 ”众显贵的大臣借给他强劲有力的弓箭,他连续射了三支箭都射中靶心,各位显贵的大臣都惊叹佩服,说:“真是文武全才,是可以重用的书生。 ”国家建立初年,授予廉希宪担任平章政事(次于丞相的官员) 。掌管政事的时候,中书省右丞相刘整因为刚刚归附担任都元帅,随从非常多,到廉希宪家门请求拜见。廉希宪的兄弟总共有十人,

44、后来都官至一品。廉希宪的弟弟蓟国公廉希贡还是平民百姓,替刘整通报。廉希宪正在读书,丝毫不答复。蓟国公廉希贡出来,刘整又央求他进去通报。于是廉希宪就让人撤去座椅,自己端坐正中,让刘整进来。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刘整请求退出来,廉希宪对他说:“这是我个人的住处,你想有其他的话对我说,第二天应当到政事堂去。 ”等到刘整出来,刘整羞愧得脸上没有血色。过了不久,有些漂泊在外的南宋士人,饥寒交迫狼狈不堪,衣冠破旧,袖藏诗文请求拜见廉希宪,廉希宪的兄弟都揶揄他们。蓟国公廉希贡又给他们通报,廉希宪急忙令人安排座椅,并且告诫妻妾准备酒食。到大门外, (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

45、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很多儒生只说自己的困难和苦处,乞求回去。廉希宪第二天就对元世祖上奏,都会满足他们的请求。这天夜里,兄弟们问到:“今天刘元帅,皇上非常倚重他,你反而看不起他;江南穷秀才,你却对他以礼相待到这种地步。我们不能没有疑惑啊。 ” 廉希宪说:“我是国家大臣,一言一行一颦一动,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刘整虽然地位高,但他是卖国的反叛臣子, ”所以要折磨羞辱他,让他知道君臣的恩义重 大。像这几十个不得志的读书人,都是诵读孔子经义的人,在前宋,不能被朝廷中用,为什么被羁留在这里?何况当今国家起于北方,礼法微薄,我要是再不尊崇读书人,那么儒家

46、经义将被扫地出门了。 “廉希宪像这样提携读书人,是对儒家教义有大功之人啊。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杜鹃花真山民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注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14. 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 首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

47、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C. 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 ,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D.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E.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 ,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15. 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 (“杜鹃啼血猿哀鸣” )都

48、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案】14. BD 15. 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鹏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的杜材鹃花染红。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琵琶行中,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解析】【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B 项, “仍然未写到杜鹃花 ”错误, “寄芳丛”写到杜鹃花;D 项, “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相生”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中的意象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运用的手法,此诗结合注释和诗意看是“托物言志” ,白诗是“衬托”

49、,答题时具体解释即可。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的托物言志和衬托。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几句是:“_,_,_。 ”(2) 论语中的“_,_”两句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答案】 (1). (1)乱石穿空, (2). 惊涛拍岸, (3). 卷起千堆雪。 (4). (2)人不知而不愠, (5). 不亦君子乎。【解析】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