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探究剪纸中的语文元素上海市东新中学:束娅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教了几个学期剪纸艺术课,我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觉其间不乏语文元素,今天不妨来探究一下。语文元素之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一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了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故而可以达到统一,这种思想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融入在剪纸艺术品中,就是剪纸人心里想的,它注重表现抒发情感和理想的意念。这些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艺一旦融入到薄薄的纸片上,经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
2、磨,竟衍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剪纸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花卉、草虫鱼兽,喜庆图、门窗花饰、灯彩花、龙船花,丰富多彩,百般变化,寓意多端,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而民俗的某些观念决定了剪纸的内容取向和表现形态,形成了民间剪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剪纸被称为情感艺术,它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剪纸艺人通过剪纸作品表达、宣泄心中的喜怒哀乐,剪纸艺人在创作剪纸时,一般是在生产劳动感受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靠直觉、印象和想象来完成作品,尤如跨越了绘画的“写生”阶段,剪的是自己心中的形象,抒发的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追求的却是生活中的理想
3、美。既不逼真,也不彻底抽象。剪子随心走,剪那心里想的,也就是所谓的意象。它比中国画的写意更大胆、放纵和浪漫,带有更多的情感和理想色彩。在精神上让人与自然界中的万物产生某种情感交流,从而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和净化。民间剪纸艺术家摆脱了功利束缚、超越了伦理规范制约,秉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既承认人的现实存在,也承认在进入精神绝对自由境界可能性的生命存在,在这样的意境中,把自己的情感大胆宣泄到了她们思念向往的形象中,把不曾见过的神话传说兑现为神奇的可视艺术形象,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现实关系中,摆脱了“外物”的桎梏,在精神世界中进一步体验到自己的“小天地”2的存在。民间剪纸一旦从得失的观念中超脱出后
4、,带着个体的强烈感情,就能创作出无数描述自由、美丽的“小天地”艺术作品,所以它的题材相当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语文元素之二:宗教理念的渗透。宗教是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宗教礼仪与剪纸艺术的发展始终息息相关,它对于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风俗和道德、观念、心理,特别是对民间剪纸艺术的渗透是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儒教脱胎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它把儒家的宗法理论思想本身直接神圣化、绝对化为上帝天理。成为人们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这是典型世俗化的宗教,对民间剪纸的影响很深。它强调人们必须完全屈服于现实的社会关系,根除一切非分的物质追求和精神享受的欲望,“知足而常乐”。儒教
5、重视家族的繁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表现在民间剪纸艺术上其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希冀家族成员或社会全体繁衍不息,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家业发达。如剪纸中的“金玉满堂”、“榴开百子”、“麒麟送子 ”、“五子夺魁”、“鲤鱼穿莲”等等,比比皆是,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心态,在民间剪纸作品中表现得特别直接而充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民间剪纸艺术带来了新的内容与形式,民间剪纸中的“荷花生人 ”就是从佛教中“菩萨坐莲花”改造而来。据佛经记载,佛诞生于莲花,因此佛总是坐在莲花上。到了宋代,出现了小孩坐在莲花上的莲灯,以后莲生娃娃的题材就沿袭了下来。在我国还有一个神话传说,说的是宋代南
6、洋乡有位剪纸手艺高超、聪明美丽的姑娘,一日她正在窗下剪纸,被路过的俗神元福主菩萨看中,向她求婚,姑娘遂嫁给他,成了女菩萨。为了纪念这位剪纸高手,人们为她塑金身与元福菩萨供在一起,并挑选了一百名未婚的剪纸能手姑娘,用剪纸做成“百花帐”挂在女菩萨面前。现在我们看到的“坐莲娘子 ”、“坐帐花”大概就是这样沿袭、传承下来的,它寄托了中国女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剪纸受其影响更深。道教信奉神的存在,追求福禄、富贵、多子、长寿、吉祥,以至长生不老,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信奉。民间剪纸的许多主题就是追求现实的福禄寿喜。如“福禄寿三星”、“ 莲年有余”、“财3福临门”、“五谷
7、丰登”、“鲤鱼跳龙门”等等。道教的信仰、观念和礼仪对中国的民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多风俗与迷信都与道教有关,明清以后,道教日渐衰弱,但其影响在民间未见减弱,传说中的“八仙”,在各地民间剪纸题材中还是很多,如“八仙过海”、“八仙祝寿”、“站八仙”、“云中八仙”等等,可谓名目繁多,流传广泛,妇孺皆知。可以预见,宗教理念的渗透,必将伴随着民间剪纸艺术到永远。语文元素之三: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
8、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 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 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
9、,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代李远剪彩诗写道:“剪彩赠相亲,银缀凤真,双双御绥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处不逢春。”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4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年)。其中一枚为罗
10、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亦或贴于屏风。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意为骄儿袞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宋代女词人李清
11、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黄色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媚。在宋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许多工艺美术应运而生,并出现了专业剪纸艺术家。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城沛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明清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剪纸名家的。如苏州
12、府志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料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晕色。溶蜡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严州建德县志载:“林文耀,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璜成轴,人称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载:“名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 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区),绝巧夺目,得之者珍藏焉。5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有诗曰:“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
13、杨恐不如。”清康熙时,有位宫廷画家邹元斗,画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风俗画岁朝图轴画的上端绘有垂挂着的五枚彩色剪纸“门笺”。门笺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变而来。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它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
14、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它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它将人们的平凡生活点缀得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它满足了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求。语文元素之四:独特的语言形式。剪纸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下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的剪纸题材和内容加以概括。一、借物喻意。剪纸作品中常借动物、植物等形象表达特定的含义。例如,龙在中国是权利、威望的象征,但在剪纸中的龙常常与凤相结合,人们常用“龙凤呈祥”表示对新人的祝福。“鱼跃龙门”象征着更上一层楼,改变自身命运和仕途的腾飞。在表达延年益寿的主题时,常借用松树、仙鹤、寿桃、寿
15、星等图文。传统剪纸作品中常用以下植物、动物、器具等借物喻意:(一)植物类:石榴,象征多子多孙,多福多寿。万年青:象征长寿。松:象征长生不老,富贵延年。桃子:象征长寿。牡丹:富丽、大度、美艳,有王者风范,象征富贵显赫。月季:象征美好、幸福,含有“四季”和“长春”之意。兰花:象征俊雅、高贵且内秀,含蓄柔美。荷花:洁美、幽雅宁静,比喻纯洁、善良、洁身自6好。梅花:象征清高素洁、深沉、自信。百合:象征百事合心,百年好合。瓜果:象征子孙繁多,家族兴旺。(二)动物类:鹤:象征长寿。狮:象征威猛、霸气。凤凰:象征生活美满。孔雀:象征美好、爱情。喜鹊:象征喜庆。蝴蝶:象征夫妇好合、情深意长和长寿(碟谐音耋)。
16、蝙蝠:象征福(蝠谐音福)。(三)人物类:寿星:象征长寿。福星:象征福气。财神:象征财富。观音:象征生子赐福。合和二仙:象征婚姻好合。二、谐音取意。用相同或相近词音寓意吉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连年有余”,剪莲花和鱼(莲谐音连,鱼谐音余)。“喜上眉梢”,剪喜鹊和梅花(梅谐音眉)。三、专题示意。传统剪纸在创作上常将借物、符号、谐音等寓意结合在一起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一)表现吉祥如意主题。如:龙凤呈祥、大吉大利、喜鹊登梅、鱼跃龙门、五子登科、山羊开泰、一帆风顺、四季平安等等。(二)表现延年益寿主题。如:松柏长青、鹿鹤同春、松鹤延年、寿比南山、八仙祝寿、麻姑献寿、福寿双全,南极仙翁等等。(三)表现纳福
17、招财主题。如:吉庆有余、连年有余、五谷丰登、招财进宝、福如东海、金玉满堂、和气生财等等。(四)表现婚姻恋爱主题。如:龙飞凤舞、花好月圆、花开并蒂、凤戏牡丹、和合如意、鹊桥相会、百年好合等等。(五)表现祈子继嗣主题。如:麒麟送子、连生贵子、天仙送子、榴开百子、鸳鸯贵子、金钟扣蛙、莲花孕子、鼠登烛台、鼠吃南瓜等等。剪纸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被大家认可、喜欢并使用着,当一年又一年的隆重节日开始时,它为我们增添更多的节日气氛和浓郁的喜气,似乎没有哪一种艺术形
18、式能像剪纸一样,被如此多地用在民俗节日中,从冬剪到夏,再从夏剪到冬,周而复始,轮轮回回,几乎中国民间的每一个节日,都少不了剪纸的俏丽身影。7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门前的墩石上,坐着一位两鬓发白的剪纸老手,周围围着一群观摩的大姑娘小媳妇,老人剪着唱着,姑娘们看着议论着,到最后也忍不住跟着唱起来了,边剪边唱。不经意的剪唱间,一幅温馨质朴的生活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剪纸与口头创作的谚语与民谣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手动了,嘴不能闲着,一边剪一边唱。剪是静静的,只听刀过纸开的咝咝声;唱是轻轻的,咿咿呀呀随心所欲。边剪边唱中,手中的图案变得灵动起来,身边的生活变得滋润起来。民谣让剪纸这项原本单调的活动变得生动有
19、趣,富有激情。剪纸与民谣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树,剪纸离不开民谣。旧时民间,遇上旱涝都有剪纸求天的习俗。夏日里,雨下大了,下多了,下得沟满街流、房倒屋塌了,人们要剪个“扫天娘娘”来求天止雨。先剪一个手持扫帚的女子,再将纸女子挂在树梢,让她随风飘动,随风摇荡,看扫帚一扫一扫,这就是扫天,扫去黑云出太阳。到了连日大旱,田地开裂,人畜叫渴,又要剪“扫天娘娘”了,同样挂在树上迎风飘荡,扫啊扫,扫掉的不是黑云,是太阳。不管是扫云还是扫日,挂上“扫天娘娘”的时候,人们在心里都要默默祈祷吟诵的是两首民谣。祈祷天晴这样念:“扫天媳妇真不瓤,手拿扫帚扫得忙,黑云疙瘩都扫去,今儿就要出太阳。 ”要是祈雨,则这
20、样念:“扫天媳妇扫得欢,扫了一遍又一遍,扫来黑云遮太阳,顷刻大雨下庄田。 ”在民间的节日剪纸中,更是处处晃动着民谣的身影。一入冬,剪纸这朵灿烂的民俗之花就要绽放了,过了腊月二十三,大姑娘、小媳妇就要“放下锄头上炕头,拿起剪子剪虎头”,其实剪的不止是虎头,大年下美化打扮房屋的窗花、顶棚花、门笺等等,一并要在年前剪好。正月初一到了,这天按风俗,是可以不干活,纯粹的耍天,劳累了一年的心情在这天的到彻底的释放,早上起来,吃完饺子,放完鞭炮,三三两两的农人便从自家院里走出来了,男人们,你叫我,我喊你,呼朋唤友,成群结队,串门子拜年,耍子去也。自然,这耍中少不了欣赏窗花剪纸,到你家指指点点,看这窗花多美气
21、,到他家评评判判,这顶棚花多大气,评到高兴除,姑娘媳妇们你推我8拥,嘻嘻哈哈,笑的花枝乱颤,说的天花乱坠。这天里,如若谁家的剪纸受到众人的夸奖,那剪纸的人就会感到无尚的荣光。“破五”刚过,该剪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灯花了,姑娘媳妇们再一次操起剪刀,施展手段,将心中的巧思密想表现在大红大绿的纸上,便是各种各样,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灯花了。到了正月十五的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挂灯笼,灯笼上贴灯花,灯笼造型千姿百态,剪纸内容丰富多彩,自然,每一个灯前都少不了乡亲们叽叽喳喳的议论,若要遇上个走马灯,灯上再贴上“三战吕布”和“岳飞大战金兀书”的,那观看的人可就更多了。到了正月二十三,春节就过完了,疯也疯够了,美也
22、美极了,该考虑春耕了,于是家家户户黄裱纸剪个金牛贴在大门上,下面挂一条飘带,飘带上写道:正月二十三,老君来散丹。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平安。”传说老子在函谷关令尹喜的住宅潜心撰写道德经时,函谷关附近流行瘟疫,民不聊生,多亏了老子的青牛,有一天他忽然吐出了一个大肉团,这个肉团驱走了瘟神,百姓得救。老子的牛成了神牛,能驱魔镇邪,又由于春天经常流行瘟疫,于是,剪牛贴门的习俗便流传开来。正月二十三剪金牛,金牛下挂一飘带,飘带上要写:“正月二十三,老君来散丹,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平安。 ”“二十八,贴花花”,这个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俗语告诉你,腊月二十八是贴年画、贴窗花的日子。到这一天,你瞧吧,墙上、们上、窗上、
23、床上、缸上,树上,几乎农家小院的每一件家什上,都会被贴上花花绿绿,各种各样的剪纸,农人们手拿盛满浆糊的盆子,一人拿一把干净的笤帚,一人贴纸一人扫平,新年的到来让他们喜气洋洋,这种喜悦和幸福的承载物,就是那一幅幅期盼家旺业旺、人寿年丰,大吉大利的剪纸。二月二龙抬头,据说,龙在这一天要从蛰伏中抬头苏醒,一飞上天。这天,人们要在门脑上贴“甘露”,甘露是一种可药用的植物,叶子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手巧的妇女用黄裱纸剪成一个个连在一起的甘露叶形状,像串在一起的糖葫芦,昭示着成串的丰收和希望。二月二剪甘露,甘露图案上除了五谷瓜果之类的农作物,同样要有一首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门脑贴甘露,精耕细作多流汗
24、,今年又是大丰收。 ”9五月初五端阳节,这天,民俗活动多以祛毒除疫为主,剪纸也不例外,妇女们剪出各种各样的公鸡,贴在门上,公鸡嘴里叼着个大蝎子,昂首挺立,威风凛凛,它站在门上,是克星,蝎子、蜈蚣之类的毒物就不敢来了,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端午剪雄鸡,鸡下面要写:“五月里,五端阳,吃粽子,饮雄黄,金鸡贴在俺门上,蝎子蜈蚣都死光。 ”六月六日鬼哭日,人们认为这一天鬼在地下难忍酷暑,嘤嘤哭泣。为了寄托哀思,给地下的亲人送去凉爽,姑娘媳妇们便剪些花扇插在坟头,以尽孝心。民谣曰:“六月六汗水流,剪把扇子插坟头,晚辈都应尽孝道,死者九泉乐悠悠。 ”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凉爽的秋天来到了,农历十月一日是传统
25、的“鬼节”,六月六鬼热,要送扇子,十月一天鬼冷,要送寒衣,逝去亲人的冷热饥饱都牵动着在世亲人的心。亲人们用彩纸剪出带有各种图案的衣服,纸衣服里塞上棉花,在天色傍晚之时,拿到大们外烧掉。十月一烧寒衣,要边烧边念:“立了冬,天气寒,棉衣棉裤棉被单,先辈亡灵都来领,暖暖和和过冬天。 ”等到朔风大起,雪花纷扬,又一个新的“年下”到了,于是,新的一年开始了,承载着祝福与期盼的节日剪纸又开始了新的轮回。下面这首“剪喜花”是洛阳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杨宏志提供的剪纸民谣,民谣中处处散发着的泥土气息,它让一种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如画般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剪喜花小剪子儿,手中拿,大红纸掐一打。一茬儿姐妹叫俩仨。眼看日
26、子(喜期)快要到,赶紧帮俺铰喜花。盘脚盘儿,坐到那儿,你说咱们先铰啥?野麻雀儿,叫喳喳,脚登梅枝儿把喜报,叫得俺心里痒咕抓。先剪喜鹊登梅梢儿,再铰喜字配上它。喜花样数好些种,咱一样儿一样儿来铰吧!盆花碗花儿不能少,筐花讲究要剪好。当中一个圆“喜喜”字儿,菊花石榴对着铰。菊花儿说咱能又巧,闺房规矩都知道。石榴铰的开着口,两个意思都有了。10说俺好的娘想留,女大当嫁留不了。开口石榴有说事儿,多生子女是本道。莲花儿连,荷花儿合,配上一对儿鸳鸯鸟。白头偕老一辈子,相夫教子遵妇道。哎约!都怨爹娘太霸道,闺女婚事一句了,隔着布袋来买猫,如今俺没见过他,长的啥样不知道。铰呀铰,铰呀铰,手指头都铰麻了。灯台灯
27、捻拨大了,熏纸熏样儿要熏好。龙凤呈祥仔细铰,结婚洞房不能少。洞房花烛良宵夜,这才看来这才瞧。恩恩爱爱过日子,胖大小子来年抱。哎哟哟,丑死了,你看舌道不舌道。如今俺还没过门,咋就想到这搭儿了。哎哟咳!俺的手指头铰疼了。有的剪纸艺人在剪纸过程中会不自觉的随口哼唱起来,如陕西的库淑兰每次创作自己的剪纸作品时,都激情满怀地边剪边唱,她唱的民间曲调单纯反复、娓娓动听,歌词并非是剪纸的图解说明,而是另有表现内容。有时歌谣只是剪纸运思的酵母和意韵的扩展;有时与剪纸的内容结合紧密,很难分得清是“诗”配“画”,还是“画”配“诗”。吹吹打打中,死者入土为安;吹吹打打中,新人洞房花烛。在洛阳民间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
28、剪纸给两种仪式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作为一种气氛的烘托,它让喜者更喜,让亡者在祈祷和祝福中安息,让生者在悲痛中又幻想着遥遥的希望。剪纸与谚语民谣的结合,在民间非常普遍。上了年纪的剪纸老人,她们大多出口成章,语言生动有韵律。感情朴实真挚,言简意赅。下面先说广泛流传中华大地的剪纸谚语:蛇盘兔,必定富。贴上蛇盘兔,种下摇钱树。马驮元宝,子孙来早。象驮元宝,不中状元中阁老。猪嘴掀石榴,享福在后头。猴骑牛,地流油。猴骑羊,比人强。蛙捧钱,丰收年。喜蛛碰石榴,富贵不断头。碗扣金蛤蟆,坐个胖娃娃。石榴结子,保生贵子。石榴坐莲盆,金童玉女进了门。蝴蝶闹金瓜,五谷满家家。蝙蝠捧寿,全家增寿。11瓶里插牡丹,儿女一铺
29、摊。兔子含莲花,辈辈享荣华。山东剪纸常常利用对折剪纸的形式进行创作,剪纸图案双双对称,流行于山东民间的剪纸民谣,充满了年轻人对美好爱情、美好生活的憧憬:黄狗黄,黄狗地下蓝瓦房。山东姑娘绣鸳鸯;一对鸳鸯一对鹅;一对兔儿在山坡;一对牛儿吃青草;一对孩子笑呵呵。还有一首民谣则是描写结婚妇女的情感:七月里,剪荷花,压在奴的枕头下;莲蓬壳里籽粒多;连生贵子到俺家。老一代剪纸艺人流行传唱的一首民谣歌词是:小白纸,方正正,用它剪纸多威风。南京用它做文章,北京用它画龙风。小纸落在我手里,我拿它来铰花样:能铰龙,能铰凤,能铰水,铰的万物美又美。猪八戒,孙悟空,陪着唐僧去取经;秦香莲,穆桂英,诸葛亮来接东风筐花、
30、盆花、鞋样花,喜花、礼花、雕刻花,百花开在俺手下,小纸拿到俺手里,俺想铰啥就铰啥;铰到家家生活好,铰的人间美如画。剪纸与民谣犹如一母同胞的姐妹,在劳动人民的创作中都无形的运用了古代美学的创作法则,谐音、比喻、反复、夸张、拟人、排比等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说:剪纸是无言的歌谣。剪纸被艺术界称为高格调的情感艺术,也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剪纸艺术必将愈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定能为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发挥积极的作用。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将被渐渐淡化、湮没了。但是我觉得像剪纸这样的传统文化蕴含着这么丰富的语文元素,必将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剪纸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永久的风景。12写于 2008 年 6 月 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