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三统测历史质量分析.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076547 上传时间:2019-02-06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三统测历史质量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6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三统测历史质量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6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三统测历史质量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6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三统测历史质量分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6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三统测历史质量分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016 年云南省第 一 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历史学科质量分析 2016 年 3 月 21、 22 日云南省 组织 了第 一 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 此次 统测 力求 通过此次检测查找 出下一步教学需要调整的 问题, 为 2016 年云南省高考 历史 成绩 的 提高 起到引领作用 。试题完全 遵循 全国高考大纲和高考 试题 要求, 传承 了 历史材料题的命题情景, 保持了材料题即新颖又依托教材知识的特点。 同时 ,试题 又特别 凸显 当今 热点问题和历史主干知识,既彰显历史学科 “史论结合” 的特点 ;又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让学生感受历史,着眼未来。 本套试题难度为 0.5

2、0, 平均分为 50.29。 作为 云南 省内的统一检测卷, 命题 科学合理,本次检测 对全省高三一线的广大师生, 有 较好的 指导 作用 。 从云南省第 一 次统一检测抽样的 955 份试卷来看,历史分数段分布如下表,峰值集中在 40 49 分, 50 59 分之间,学生未来经过最后冲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基本情况 表 1 云南省 2016 年第一次统测历史学科成绩抽样成绩统计表 样本数 满分值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及格人数 及格率 % 最高分 最低分 955 100 50.29 0.50 9.76 148 15.6 76 18 全 卷 分数段 29 以下 30-39 40-49

3、50-59 60-69 70-79 80-89 90-100 人数 42 84 291 390 141 7 0 0 图 1 云南省 2016 年第一次统测历史学科成绩抽样成绩分数分布 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分数段 29 以下 30-39 40-4 9 50-59 60-69 70-79 80-89 90-100历史分数段分布表人数云南省 2016 年高三第 一 次统测 抽样 人数 955 人, 抽样 最高分 76 分,平均分 50.29, ,抽样分数峰值分布均集中在 40 分 69 分之间, 该分数段 抽样 人数中有 822 人,占总人数 86.07%; 学生

4、的主要问题是依然是欠缺对历史学科知识准确识记、理解和精准掌握,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和定位差,欠缺对历史的宏观认识。其次,能力和方法方面,材料的解读、运用、知识迁移有效性差。审题、解题技巧欠缺,表达欠缺学科特点。在最后复习的 4 月阶段,依托考纲,突出主干知识,强化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准确定位、理解历史阶段。联系学生统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查缺补漏,总结做题技巧,该阶段学生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二、考点分析 2 试题考查主要知识点和考查能力统计 历史题考查主要知识点和考查能力统计 题号 题型 内容 考查能 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论证和探讨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分值 24 文字型材

5、料选择题 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4 分 25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九品中正制 4 分 26 图片型材料选择题 汉唐宋政治中心 4 分 27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西学东渐矛盾冲突 4 分 28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晚清中国输入进化论思想 4 分 29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4 分 30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抗日战争 4 分 31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一五计划 4 分 32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雅典政治 4 分 33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欧美革命 4 分 34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英国 海上贸易 4 分 35 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苏联五年计划 4 分 40 学科内综合 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在欧洲命运的

6、变化、原因 25 分 41 学科内综合 解读材料推导结论的历史学习能力 12 分 45 选做题 唐朝坊市制度的内容及简评 15 分 46 选做题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的特点及效果 15 分 47 选做题 英国和平运动的变化及时代 15 分 3 背景。 48 选做题 “哥本哈根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简评 15 分 2 教材和板块知识统计 教材分类 板块 分类 中国古 代史 中国近 现代史 世界古 代史 世界近 现代史 合计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85 分 政治文明 12 分 0 分 4 分 0 分 4 分 0 分 0 分 0 分 20 分 物质文明 0 分 15 分 8 分 0 分 0

7、分 0 分 8 分 10 分 41 分 精神文明 4 分 0 分 4 分 0 分 0 分 0 分 4 分 12 分 24 分 分类合计 31 分 16 分 4 分 34 分 85 分 选修 15 分 15 分 15 分 15 分 15 分 备注:从教材分布来看,此卷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考查分值较高,符合近年高考的分值分布 , 政治、经济、文化各模块分布基本均衡。 三、试题特点分析 1.试题命制科学、规范,注重考查学科素养。 试题均为原创性试题,内容、能力要求均符合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纲的要求,试题表述合 理有效、题干及设问准确、简洁,试题语言简练严谨,语义明确

8、,无政治性、科学性错误。难度值在合理范围内,贴近高考要求,符合既定的设计目标。参考答案科学准确,简练、没有学术上的争议,便于操作,评分参考有利于鼓励学生有创建性地答题。 试题结构合理,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涵盖了历史必修一、二、三各个板块、历史各个阶段的内容,较好地模拟了高考各项考核目标和要求。题目命制规范,参考答案简洁、清晰、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试题体现了高考试题命制以及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所有试题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全新的历史情境,考查学生获取与 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与探讨问题的能力。整套试卷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强调史料解读的同时又兼顾知识迁移、关注新

9、角度探究 , 更突出“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2 注重创新, 关注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 。 如 41 题 ,考查方式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并指向 史学研究方法和 能力。 试题的要求是针对题目中 四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4 其中一组,结合历史事实说明结论的不当之处,并从解读材料方法的角度,简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 命题关注学科能力,要求学生 关注解读材料 推导结论的基本原则:全面提取材料信息; 解读材料时 把材料所示现象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严格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解读材料时 关注 材料来源蕴含的信息 等。 41 题,对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乃至对云南省高考评卷答案设置都有非常郝的导向

10、作用。 立足学科主干,教学导向性强。此次文综(历史)卷就考查内容看,主要考查 古代选官制度、汉唐宋政治中心、西学东渐、近代思想解放、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抗日战争、现代经济、雅典政治、英国经济、欧美民主革命、苏联经济等。 必修一、二、三教材主干知识和重大历史事件,没有超纲的内容, 试题所选知识点立足高考主干知识,命题高频考点, 对高考复习备考 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关注热点,体现强烈现实感。试题关注时代热点,关注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如第40 题对近代历史上中外思想解放的关注、 41 题对经济发展目的的认识等,均体现从历史学习、评价中汲取历史智慧 。 试题平和,难度控制合理。 选择题 选材新颖 ,

11、设计巧妙 , 表述简洁 , 选项干扰性 强 ,对 考生 的 相关 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 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等基础知识的准确性和 历史 思维 能力 要求较高,要得高分实属不易。主观题 选取的 材料除 48 题外均为白话文,学生理解相对容易。试题设问常规,依托材料,运用学科能力都能有效完成。 三、 学生 得分情况分析 (一)客观题主要数据 题号 答案 A 人数 A 比例 B 人数 B 比例 C 人数 C 比例 D 人数 D 比例 平均 分 难度 区分 度 标准 差 第 24 题 B 52 5.48 133 14.01 586 61.75 155 16.33 0.56 0.14 0.06 1.

12、39 第 25 题 C 110 11.59 271 28.56 325 34.25 221 23.29 1.37 0.34 0.20 1.90 第 26 题 B 400 42.15 403 42.47 8 0.84 116 12.22 1.70 0.43 0.39 1.98 第 27 题 D 413 43.52 35 3.69 140 14.75 339 35.72 1.43 0.36 0.07 1.92 第 28 题 A 660 69.55 117 12.33 78 8.22 70 7.38 2.78 0.70 0.37 1.84 第 29 题 D 37 3.90 19 2.00 17 1.

13、79 852 89.78 3.59 0.90 0.28 1.21 第 30 题 D 243 25.61 118 12.43 88 9.27 475 50.05 2.00 0.50 0.52 2.00 第 31 题 C 47 4.95 38 4.00 831 87.5 12 1.26 3.50 0.8 0.30 1.32 5 7 8 第 32 题 D 21 2.21 27 2.85 47 4.95 830 87.46 3.50 0.88 0.24 1.33 第 33 题 B 384 40.46 149 15.70 158 16.65 234 24.66 0.63 0.16 0.05 1.46 第

14、 34 题 A 653 68.81 179 18.86 16 1.69 76 8.01 2.75 0.69 0.33 1.85 第 35 题 B 29 3.06 833 87.78 57 6.01 7 0.74 3.51 0.88 0.28 1.31 ( 二 )客观题分析 24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 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演变。

15、【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帝字在不同的时期的含义是不同的,汉字的字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故 B 选项正确。 材料 未提供中国与他国比较的信息,得不出“ 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的结论 ,故 A 选项错误。 君权神授说,或作天授君权说,它是古代以宗教来主导政治时期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种法。即指自己是天命派遣,于凡间管治世人,它是天神在人间的代表,作为人民只可遵从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中国的君权神授是神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 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据记载,在中国,夏代奴隶主已开始假借宗教迷信进行统治。尚书召诰说:“

16、有夏服(受)天命。”这是君权神授最早的记载。对于天人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 君权神授”与“天人关系”之间不可能存在所谓“催生”的关系, 故 C 选项错误。 D 选项 “ 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皇权指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对全国的人民土地财富的控制、 管理权。包括行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权。在当时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无法被超越的权力。表现为皇帝个人的独断专权。 皇权是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不可能源于宗教祭祀, 故 D 选项排除。 本题抽样

17、平均分为 0.56,难度为 0.14,区分度 0.06,标准差 1.39。此题 较难 。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 C 选项,高达 61.75%,其次为 D 选项,为 16.33%。 主要问题是 材料理解存在偏差, 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运用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25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 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6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 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 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名

18、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可知当时任命官员的依据是出身和门第,根据材料时间“东晋南朝时期”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主要为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使豪门士族垄断官 场,故 C 正确。 A 选项 “ 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宗法制度是与分封制相配套的制度, 东晋南朝时期复兴宗法制度严重不符合史实 。 B 选项“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符合材料中“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的信息,但是未能 完整体现材料信息。 D 选项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和材料信息相反。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 1.37,难度为 0.34,区分度 0.20,标准差 1.90。此题难度适中。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 B 选项,高达 28

19、.56%,其次为 D 选项,为 23.29%。 主要问题是 阶段特征知识 不扎实,不能运用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26“商山武关道”是关中 到南阳、襄阳及长江流域其它地区的交通动脉,也是汉唐以前物质运输、政治控御、文化沟通的主要通道。五代北宋以后,其地位被从汴京到南襄的“南襄隘道”(南即南阳,襄即襄阳)取代。这一历史现象反映 A经济重心南移湖广地区 B政治影响交通通道地位 C京杭运河常因战乱荒废 D商业发展决定商路变迁 【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政治演变对交通要道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商山武关道”西端到达长安,根据所学知识汉唐以前长安是重要

20、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五代北宋以后,政治中心发 生了转移,“商山武关道”被“南襄隘道”取代,且从地图上得知“南襄隘道”更靠近东南,故 B 选项的政治影响交通通道地位的说法正确。 A 选项经济重心南移湖广地区的说法材料无从体现,故 A 错误。地图并未体现京杭运河,故 C 错误。从汉唐到北宋,经济重心南移至长江中下游,材料无从体现该信息,故D 错误。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 1.70,难度为 0.43,区分度 0.39,标准差 1.98。此题难度适中。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 A 选项,高达 42.15%,其次为 D 选项,为 12.22%。 主要问题是 思维死板,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知识产生思维定式导致错

21、选。 7 27雍正七年广东继浙江、福建等省后设观风整俗使,其职责为“化导训饬,令风俗人心,渐归醇厚”。雍正八年,广东观风整俗使焦祈年“恶其教乱民,引福建例,凡有天主教堂,严示驱逐,其屋拆毁”。据此可知设立观风整俗使的目的之一是 A辅助海禁强化管理 B防范因赋税改革而引发农民运动 C整顿吏治端正世风 D处理西学东渐所衍生的矛盾冲突 【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清代的“海禁”政策、西学东渐,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解题思路】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被称为“海禁”。材料中雍正时期所设的观风整俗使的职责是“化导训饬,令 风俗人心,渐归醇厚 ”,“ 凡有天

22、主教堂,严示驱逐,其屋拆毁 ”而并未涉及限制中国与外界通商贸易的内容,故 A选项 辅助海禁强化管理的说法错误。材料并未提及赋税改革,故 B 选项的说法错误。材料指出 观风整俗使的职责是“化导训饬,令 风俗人心,渐归醇厚”和整顿吏治无关,故 C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在雍正时期已经有传教士在我国传教,传教士的西学思想导致了思想观念的冲突,故 D 选项正确。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 1.43,难度为 0.36,区分度 0.07,标准差 1.92。此题难度适中。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 A 选项,高达 43.52%,其次为 C 选项,为 14.75%。 主要问题是 准确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欠缺 。 28晚清中国输入

23、进化论思想后,形成了天演进化思潮。后来其倡导者们在思想上发生了分歧,一种是和平渐进论,反对革命突变,再一种是革命突变论,注重质变、飞跃。这说明进化论 A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B得到了创新发展完善 C是维新变法的直接原因 D成为民主革命的理 想 【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思想解放的潮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进化论在晚清中国形成了天演进化思潮,后来倡导者们在思想上发生了分歧,一种是和平演进论,再一种是革命突变论,可以得知进化论思想在传入我国后不同的时代、政治派别对进化论赋予了新的内容,故 A 选项正确。 B 选项“得到了创新发展完善”,中国对进化论的发展

24、谈不上创新,因为西方已经存在过把进化论应用于社会学领域的现象,选项中的“完善”更是无从体现 ,所以 B 选项错误。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只是为维新变法提供 武器 ,而不是维新变法 的直接原因,故 C 选项错误。 D 选项“成为民主革命的理想”民主革命的理想应该是实现民主共和 ,所以 D 选项错误。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 2.78,难度为 0.70,区分度 0.37,标准差 1.84。此题难度适中。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 B 选项,高达 12.33%,其次为 C 选项,为 8.22%。 主要问题是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运用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29 1903 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颁布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

25、试办章程等一系列商法,还以年利率 6%的低息借贷官款支持企业 引 进先进技术,以“公股”形式援助私人办企业。这些举措 8 A开始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B加重了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榨 C阻止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清的斗争 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清末 20 世纪初,清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和实业的创办,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D 选项正确。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就已经开始改变,而不是 20 世纪初才开始改变,故 A 选项错误。根

26、据材料内容,清政府采取的措施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B 选项错误。 20 世纪初,伴随着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不断激化的民族矛盾,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故 C 选项的说法错误。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 3.59,难度为 0.90,区分度 0.28,标准差 1.21,此题属于容易题 。本题错误选项分布比较均衡,所占比值都比较小 。 主要问题是 时间阶段掌握不够准确, 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运用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30 1944 年 11 月 7 日,经蒋介石与美国总参谋部的同意,赫尔利飞赴延安与中共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谈。会后赫尔利相信“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问,即使有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

27、大”。美国派代表飞赴延安与中共商谈的原因是 A开始意识到中共敌后抗战的重要性 B担心国共矛盾影响统一战线建立 C否定中国具备建立联合政府的基础 D担心国共分歧影响对日战争效率 【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史实,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美国对中共的态度和政策的本质是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故 D 选项正确。 A 选项“开始意识到中共敌后抗战的重要性”错在中共敌后抗战是1937 年就已经存在的事实,美国不可能到 1944 年 11 月才 意识到“中共敌后抗战的重要性”故 A 选项错误。 1937 年 9 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

28、式建立,故 B的说法错误。 C 选项的说法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C 选项错误。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 2.00,难度为 0.50,区分度 0.52,标准差 2.00。此题难度适中。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 A 选项,高达 25.61%,其次为 B 选项,为 12.43%。 主要问题是 历史阶段 知识 识记不到位 ,不能运用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31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 58 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 19 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 与 7 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 7 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

29、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在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占 58.2%,所占比例最高,体现了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特点,建立工业化基础的目标,故 C 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的数据,9 可以看 出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加强工业化的建设,而非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 A 选项错误。B 选项的说法材料无从体现。根据材料,国家把更多的财政预算用于工业建设,而其他部门所占比例较少,故 D 选项平衡发展的说法不正确。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 3.50,难度为 0.88,区分度 0.30,标准差 1.32,此题属于

30、容易题 。 本题错误选项分布比较均衡,所占比值都比较小 。 主要问题是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运用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32公元前 4 世纪古代雅典的将军是职业士兵,大多数将军远离政治或缺乏政治影响力,且经常受雇 于外国军队并任首领,这既削弱了他们的公众意识,也未培养出明显更优秀的将才。这说明古代雅典衰落的原因是 A缺乏优秀军事人才 B将军缺少公众意识 C过分注重军事功能 D政治和军事的割裂 【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所表达的逻辑是由于“大多数将军远离政治或缺乏政治影响力”导致“ 削弱了他们的公众意识,也未培养出明显更

31、优秀的将才 ”从而使雅典走向衰落,所以雅典衰落的原因是将军远离政治,政治和 军事的割裂,故 D 选项正确。 A 选项“ 缺乏优秀军事人才” 、 B 选项“将军缺少公众意识”C 选项 “ 过分注重军事功能” 均不能完整呈现材料的情境和主旨 ,故排除。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 3.50,难度为 0.88,区分度 0.24,标准差 1.33, 此题 属于容易题 。 本题错误选项分布比较均衡,所占比值都不到 5%。学生的 主要问题是 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欠缺,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运用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33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暴力冲突震动了整个大西洋世界,革命给欧洲和美洲的政治、社会带来巨大的转

32、变,欧美原来的帝国世界被由众多民族国家形 成的国际社会所取代。这反映了欧美革命 A改变世界政治格局 B弘扬欧洲启蒙思想 C源于民族国家认同 D导致殖民体系崩溃 【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近代欧洲启蒙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革命 典型代表事件指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等,这些革命 并未改变世界的政治格局,故 A 选项错误。欧洲启蒙思想提倡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等思想,反对君主专制,故伴随着欧美革 命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帝国世界被众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国际社会所取代,所以 B 正确。民族国家认同 不是所有欧美

33、革命的 共同原因 原因,故 C 选项错误。 殖民体系崩溃是二战后才发生的现象, 不符合史实 ,故 D 不正确。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 0.63,难度为 0.16,区分度 0.05,标准差 1.46, 此题 属于难题 。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 A 选项,高达 40.46%,其次为 D 选项,为 24.66%。 主要问题是 对“政治格局”的概念模糊,对 18世纪末 19世纪初的暴力冲突未能准确定位到 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等 历史事件 ,不能运用所学 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10 34有人根据英国海关记录整理出下表,从表中信息可知英国 18 世纪主要年份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情况表 年份 1

34、700 1714 1737 1751 1774 1783 1800 吨位(单位:万吨) 32 44 50 52 5 84 96 192 A海上贸易突飞猛进 B成为“世界工厂” C已经掌控世界市场 D自由经济政策盛行 【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利 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英国从 1700 年到 1800 年离港商船的吨位不断增长,主要原因是英国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和工业革命的开展。离港商船吨位不断增长说明英国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故 A 选项说法正确。材料仅能反映出英国出口贸易量增加,“世界工厂”更侧重英国的工业产

35、量居世界领先水平,材料无从体现该内容,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出英国出口贸易量增长迅速,而英国的商品销往何处,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如何材料无从体现,故 C选项错误。英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在工业革命开展后逐步推行的,但是材料 表明从 18世纪初英国的海外贸易就已经增长,故 D 选项排除。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 2.75,难度为 0.69,区分度 0.33,标准差 1.85, 此题难度适中。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 B 选项,高达 18.86%,其次为 D 选项,为 8.01%。 主要问题是 欠缺阅读表格材料的能力的技巧 。 35 1933 年 8 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写道:“苏

36、俄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此言论 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 B肯定“五年计划”试 验的价值 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 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 【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 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肯定了苏联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实验价值,故 B 选项正确。材料侧重的是社会主义实验, 而且材料的内容选自 1933 年 8,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不肯能仅凭此材料推断“学习苏联成

37、为了世界潮流” ,故 A 选项错误。 C 选项 “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 人类全体”,“人类全体”的程度词偏离材料含义, 故 C 排除。材料指出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实验, 不等于说“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 ,故 D 的说法错误。 本题抽样平均分为 3.51,难度为 0.88,区分度 0.28,标准差 1.31, 此题 属于容易题 。本题错选率最高的是 C 选项, 为 6.01%。 主要问题是 欠缺选择题解题技巧,欠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历史主观题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11 40( 25 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

38、,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 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 17 18 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 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

39、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 1769 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 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的,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 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 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 中国瓷的时

40、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 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 12 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7 18 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 13 分) 命题特点: 一、传统性。本题依据知识体系理论进行命题设计,并没有就 2015 年高考中出现的历史核心素养理论进行设计尝试,也没有将 41 题长期实践渐已成熟的开 放性问题引入设计。总之,本题求稳,就知识体系理论下的特征、状况、原因等要素解决,比较传统。 二、社会性。 40 题侧重社会角度的价值立意,以培养具有社会担当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这是高考的价值立意所在,也是历史学的价值立意

41、所在。本题从瓷器这一历史学科小切口着手,立意于中国社会转型这一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当今中国社会变动的内在动因和未来方向。 三、技术性。高考不但注重对知识的考查,也强调对技术的考查。本题在以知识体系为命题理论的同时,重视对信息阅读技术、信息概括技术、语言表达技术、时空判断技术、背景 建构技术等这些高考必备的技术进行测量学意义上的设计,呈现出很强的对高考指导的意图。 考查的知识和能力: 12 本题考查的知识有:明清时期中西方文明交流史。明清时期是历史学中的重要阶段,也是高考年年考查的高频考区,原因即在于可以考查中国社会从传统时代到近现代转型失败的内在规律,并可为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重大的社会转变提

42、供历史借鉴。而中西此时期的比较,更能培育宏达的观察视野。瓷器史。当代史学研究中,社会史的研究是一个热区,它强调对个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以微知 著 地解释历史全貌。本题即体现这一史学新 角度,培养学生的新的知识观察视域意识。“一带一路”时政知识。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在新时期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中国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引导历史学科进行知识的新整合。本题在知识考查上也兼顾到了这一寓意。 本题考查的能力有:时空定位能力。历史学的核心素养之首就是时空意识和时空能力,它起到对历史事物的历史定位作用。如本题通过时空定位为中西文化比较和中西文明转型这样具有宏达历史意识的问题,这是本题设计的第

43、一位的能力考查。社会史观能力。通过具体历史现象,反映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信息 ,从社会的横切面,全面考查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这是本题设计的第二位的能力考查。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概括能力。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的核心素养的基础,史料研究是历史学最为核心的能力要求。通过史料的研究,结合史料新情景和所学知识,进行信息提取和文字表达,这是本题设计的第三位的能力考查。 答题解析: 第一问的设计有五个提纲式要求:“答案源(依据材料) +答案形式(概括) +答案限制 (时空限制:从唐到清的中国) +内容主题(瓷器业) +题型(特点)”。本题要求主要是根 据限定条件对史料进行信息点的提取,然后

44、进行具 有史学层次的专业表述。特点型的题目,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尊重史料原则,不能让知识方面的特点渗入进来;第二,概括原则,信息点不能重叠,也不能缺失,要凝练到每个要点的不可替代程度;三、历史原则,它是史学的而非语文的信息要点概括,因此需要具有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需要在语文要点的基础上进行史学表达的洗练,因此展现出历史学的专业素养。 答案 要点 : ( 1) 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时代特色;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 。( 12 分) 第二问有两小问。第一小问就中国瓷器的命运变化进行状况性说明,

45、这在测量学上与第一问性质上一致,都是进行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这里的答案也有一处要求不同,即它不但要求回答出瓷器这种具体物的命运变迁,也要求回答出瓷器所承载的文化的命运变迁,这里有一个层次递进思维结构考查。也即,它要求就形而下的具体进行关注,也要求就形而上的抽象进行注意。第二小问则要求就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建构。本小问要求一个原因题型的建模能力,即就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进行建模,然后每一方面再从虚实两个角度进行答案布局。当然, 考虑到对具体史料情景的尊重的引导,答案设置上更多给出的是材料中呈现13 的原貌性答案要点,而对建模方面的答案用一个“等”字暗含,体现出答案的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很好结合。

46、答案 要点 : ( 2)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 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 ( 4 分) 原因: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 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 9 分) 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题号 满分值 平均分 难 度 区分度 标准差 及格人数 及格率 满分人数 满分率 最高分 第 40-1 题 12.0 4.85 0.40 0.07 1.28 84 8.85 0 0 10.0 第 40-2 题 13.0 4.82 0.37 0.04 1.28 32 3.37 0 0 1

47、0.0 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是: 时空定位出现问题。对时间理解错误,在回答第一问的时候,只采用了第一段材料,导致部分信息没能被采用,答案要点缺失。在回答第二问的时候,没能抓住 17-18 世纪乃中国明朝后期、清朝前期这一时间限定,导致历史知识选择适当 ,最后失分。 做题技术严重缺乏。特点题型不知道特点的概括和表达技术,原因题不知道答案的结构建模,都导致大量丢分,很是可惜。 基础知识掌握堪忧。本题要求对主干知识,特别是其中的阶段特征性的知识进行运用,但考查反馈情况看,学生显然对知识的掌握不足。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辩解、对知识的概括归纳、对阶段特征这样的主干知识的运用,都存在问题。 书写不规范,表达

48、不准确,不能用历史学科专业术语回答问题,答案要点过多或过少等方面的问题很是突出,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考场心理的不足和平时表达方面的欠缺。 41(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下列对四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结合历史事实说明结论的不当之处,并从解读材料方法的角度,简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 料 结 论 马克思说: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形式装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德意志帝国 1871 年宪法确立的民主制度徒有虚名。 1933 年,罗斯福总统指出:“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 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政府大刀阔斧地实施新政。有数据统计,1938 年,美国工业生产比 1932 年增加了 30%, 1939 年增加了 60%。国民生产总值从 1933 年的 1415 亿美元到1939 年增为 2094 亿美元。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缓解了经济危机,但由于政府依靠旧民主秩序,拒绝彻底的革命计划,没有从根本上调整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