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2015山东)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图 2 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 1、2 题。1、 “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 “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海
2、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 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 3-4 题。3.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4.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林,保护水源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 1
3、 数据为实验地以 2009 年为基数,2010-2013 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 9 月 30 日) 。据此完成 5-7 题。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植株数量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地上生物量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地下生物量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5、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生物量提高 生物量降低 植株密度改
4、变 植被分布改变A、 B、 C、 D、6、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 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7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陕西榆林市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读下图 3,回答 8、9 题。8.榆林市成为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优势条件有( )2煤、气、盐资源丰富 水陆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 科技力量雄厚 国家政策支持A B C D9榆林市发展重化工业对地理环
5、境的影响可能有( )改变地表形态,减缓水土流失 加剧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增多增加能源输出,消除贫困现象 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发展A B C D我国某市 1980 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 21.2 60. 18.5,2000 年 分别为 13.8 38.9 47.3,2013 年分别为 22.445.7 31.9,下图为该市“工业结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10-12 题。10、该市最可能是( )A克拉玛依 B阜新 C重庆 D无锡11、导致该市工业结构调整的最根本原因是( )A资源枯竭 B产业转移 C减轻污染 D国家政策12、该市某中学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针对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进一步发展
6、该市经济的思路,其中最不合理的是( )A依托郊区的土地资源优势 ,发展现代绿色农业 B切实治理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旅游业C利用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 ,发展汽车配套工业 D扩大煤炭开采量 ,提高煤炭外运能力读我国中西部某地产业链结构图,完成 13-14 题。13、促使该地产业链成型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劳动力 C原料 D交通14、近年来,该地煤炭输出比重降低而电力输出比重提升,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A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B降低运输成本,缓解交通压力C降低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D实现产业升级,减轻用工数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
7、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 15、16 题。15、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16、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增加耕在面积3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改变耕作制度A、 B、 C、 D、“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 30%以下。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 1718 题。17图中 ABCD 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B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C人口增加、滥伐森林
8、、高温多雨、水土流失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18下列措施能够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有( )退牧还耕 积极开发新能源 控制人口增长 严禁过度放牧 防治水土流失A B C D加快能源开发,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据此回答 1920 题。“煤变油”工艺流称示意图19目前,我国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其主要布局理由是( )A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B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C区域内科技力量强大 D区域内输油管道密集20从图示信息看,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工艺流程复杂 B环境污染严重 C水资源短缺 D消费市场狭小21.(
9、20 分)根据材料和图 1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图 9 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年平均气温-4.7。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 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6 分)(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8 分)4(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提出建议。(6 分)22、 (22 分)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阅读材料,回答下
10、列问题。甲河流域有大面积的黑土区,干流建有多个梯级水电站。W 国曾是原苏联的工业基地和粮仓。2013 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与 W 国有关方面签署协议,可在甲河流域大规模种植粮食。表 X 干流梯级水电站开发前后的甲河流量分配比例流量分配 春季 夏秋 冬季开发前的比例 61% 24% 15%开发后的比例 38% 32% 30%(1)说出甲河流域的地势特点,并指出判断依据。 (4 分)(2)说明甲河径流量主要来自 N 市以上河段的自然原因。 (6 分)(3)与新疆比,分析甲河流域发展种植业更为有利的条件。 (6 分)(4)简析甲河干流开发梯级水电站对 W 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6 分)23、阅读
11、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 分)材料一:2012 年 9 月 3 日,有关 专家就“引江济淮”工程水 环境保护相关问题进行座谈,为“引江济淮”工程的实施进行了科学论证。被称 为安徽省内 “南水北调”的“引江济淮”工程,已列入全国水利发展“ 十二五”规划, 总投资约 260 亿元,工程线路的总方向是从长江入巢湖,在巢湖西岸上岗,穿越江淮分水岭,经瓦埠湖入淮河。输水干线全长 330 千米,多年平均引江济淮水量约 10 亿立方米,将大大 缓解沿淮及淮北地区与豫 东和鲁西南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是一项集水利、环保与航运的综合性工程。(1)简述“引江济淮”工程对淮北平原小麦生产的意义。 ( 2 分)(2
12、)分析该工程对沿途河湖及城市生态的有利影响。 (2 分)(3)简述该工程对途经区域交通、煤炭、冶金工业发展的作用。 (6 分)材料二、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道已在中哈边境口岸阿拉山口实现了跨国对接,回答。5(4)在我国能源战略中,与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合作是重点之一,试分析其优势有哪些(4 分)(5)第二条西气东输管线建设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何意义?(4 分)第三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 1、C 2、D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解析】1、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根据图例读图分析, “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
13、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 对。根据材料,自然植被恶化,A 错。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 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 错。2、 “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 错。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 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 错。【名师点睛】 要结合材料和图示内容,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生态裂谷”形成在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可以判断外力以风力为主。根据图例判断绿洲分布位置,推理出河
14、流流向,地下水流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干旱区,水源是最主要限制因素。3.C 4.B 本题结合西部内陆湖面积缩小,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解析】 3.艾比湖面积的缩小,注入淡水减少,蒸发水分增多,含盐量增加;水质变坏,出现鱼类死亡,湖中鱼类密度减小;湖面缩小,湖水蒸发量减少;而湖水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故选 C。4.湖泊面积萎缩主要是因灌溉用水增多,所以主要的措施应该是退耕怀林,保护水源;而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修建水库无水可储存,也不适宜发展水产养殖;湖泊面积萎缩与水质无关。故选 B.【名师点睛】因气候干燥,蒸发消耗了很多水分,含盐度便愈来愈高,潮水就会愈来愈咸,成为咸水湖。注入咸
15、水湖的水都是淡水,而蒸发也为淡水;咸水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内陆地区,降水少,地表径流少,水资源短缺,因人口增长过快,开垦大量耕地,导致灌溉水增多,注入湖泊的水减少,这是引起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止措施要控制人口数量、退耕还林还草、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答案】5.A 6.D 7、D【解析】5.生物量等于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之和,随着时间发展,除了地下生物灌木植物略有减少,其他都是增加,简单计算可知,生物量为增加,即对。柱物密度即植株数量,从表中可知,数量呈递增趋势,即密度增加,即对。6.从表直接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发展,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减少,但是草本植物增加,符合了题目此消彼长的设
16、问。7.从表中可以看出,地上和地下的灌木植被相加呈减少趋势,草本植被呈增加趋势。8:C 9:D 试题分析:小题 8: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水运并不便利,科技力量较薄弱,不是榆林市成为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优势条件,其优势条件是煤、气、盐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和国家政策支持,选 C。小题 9:重化工业属于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可能会加剧大气污染,导致雾霾天气增多;发展工业,可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发展,选 D。发展重化工业不能减缓水土流失,需要消耗能源,增加能源输出错误。10、B 11、A 12、D【 试题分析】:10、读图,该市的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工业比重在下降,农产品加工业比重在上升,四市中阜新
17、的煤炭资源丰富,克拉马依主要是石油资源,缺少煤炭,重庆、无锡缺少煤炭资源,A、C、D 错。B 对。11、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资源的开采,该市的煤炭资源总会有枯竭的时候,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后如何发展生存的问题。所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煤炭工业比重下降。产业转移、污染、政策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B、C 、D 错。12、依托郊区的土地资源优势 ,发展现代绿色农业,A 合理。切实治理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旅游业,B 合理。利用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 ,发展汽车配套工业,C 合理。扩大煤炭开采量 ,提高煤炭外运能力,会加重该地的环境破坏,加快资源的枯竭,D 不合理。13、C 14、B 【 试题分析
18、】 13:该产业链以煤炭的开采为基础,即主导因素是原料。14:电力输出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加剧了当地的污染15、B 16、B【解析】试题分析:15、读图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甲地由林地变成湿地,可能是海拔较低,A 错。丙地耕地出现的早,说明开发条件好于乙地,B 对;丁地地势低平,以林地为主,耕地开发条件差,D 错。16、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增加耕地面积,可能性小,不利于环境保护,错。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对。改变耕作制度,与大规模生产经营无关,错。所以 B 对。6【名师点睛】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成与地形环境密切相关
19、,湿地分布区海拔相对较低,河流源头的海拔较高,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生产力水平、土地政策相关,容易开发的地区开垦为耕地的时间早。农业生产的大规模经营不能靠扩大耕地面积,只有依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让少数人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所以要加大资金的投入17、A 18.B 第 17 题,从结构图可以看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形成的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高温多雨和水土流失)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 (人口增加和滥伐森林),再结合结构图的关联性即可得出答案。第 18 题,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产生不是由过度放牧造成的,故错误。根据排除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9.B 20.C 第
20、19 题,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启动“煤变油”工程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第 20 题,从“煤变油”工艺图可以看出,该工艺需要大量的用水,而本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21. 【答案】(1)(自源头 )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分三段,每段 2 分,共 6 分)(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每点 2 分,共 8 分)(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
21、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每点 2 分,共 6 分)【解析】 (1) 河流流向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地形地势,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海陆状况,河流有陆地流向海洋(外流河而言) ;干支流夹角判断,一般而言,干支流之间的夹角 90为锐角;河流宽度,河流上游河道窄;河流下游河道宽;沉积颗粒物大小,河流上游沉积颗粒物较大;河流下游沉积颗粒物较小;以及河流流量变化、横剖面、工业布局等来判断。该图可以从干支流的夹角可以判断。(2) 湿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而地貌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地表水的状况。从地貌条件来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表有多条径流汇集
22、,地下有隔水层或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形成湿地;从气候条件来看,降水较为丰沛地区易形成湿地,降水虽少,但气温较低,蒸发微弱地区,因原有水分便于保存,也易形成湿地。(3) 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应从法律、管理、宣传教育、行为等角度分析。加强宣传,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同时保护该区地表植被,保护天鹅栖息地等。【考点】:考查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湿地形成条件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措施。 【名师点睛】该题以中国部分区域图为背景材料,通过对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分析,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读图、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第(1
23、)问,难度不大,注意是判断干流的流向,结合图中等高线和河水往低流的特点,可以得到答案;第(2)问,分析湿地的成因,可结合学过的三江平原的湿地成因知识迁移,但同时注意两者的区别,该区域巴音布鲁克湿地是位于天山上,海拔较高,成因表述不能完全照搬,这就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第(3)问相关知识迁移难度不大。22、 (1)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势特点主要分析该地的地势高低起伏状况,这一点往往可以由河流的流向决定。因此,本题甲河流域的地势特点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理由是河流干流主要由(西)北流向(东)南。 (4 分)(2)判断河流水量来源可以根据支流数量降水量的多少纬度的高低等因素来分析,甲
24、河径流量主要来自 N 市以上河段的自然原因主要是与 N 市以下河段相比,以上河段: 支流较多,流域面积较大;降水较多;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6 分)(3)比较两个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要先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对分析内容选择性的列举比较,与新疆比,甲河流域发展种植业更为有利的条件是甲河流域:降水较多;水源丰富;黑土广布,土壤肥沃;风沙危害少;工农业基础好;近海,有河流和港口,水运方便,利于农产品运输。 (任 3 点,得 6 分)(4)甲河干流开发梯级水电站对 W 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主要有能够给该国提供较稳定的水源,缓解夏秋季农业用水的不足;为农业生产提供廉价的水电;改善了河流
25、通航条件,利于农产品运输;库区适宜发展水产业;调节径流,防御旱涝灾害。 (任 3 点,得 6 分)23、 (1)冬小麦春季需水量大,但淮北平原此时水资源短缺(降水少,蒸发量大) ,春旱对冬小麦生长威胁很大。 “引江济淮”工程实施后能有效补充灌溉用水,确保小麦丰收。(2 分)(2)对河湖:补充水量、稀释污染、净化水质,利于水生生物生长。 (2 分)对城市生态:补充水源、改善水质、保障供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防止地面下沉;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2 分)(3)对交通:沟通长江、淮河,形成南北向水上大通道(结束安徽省江、淮之间的水运必须绕道京杭大运河的历史) ,缩短运输里程,降低运输成本,减轻铁路运输等陆路交通的压力。 (2 分)7对煤炭工业:给“两淮”煤矿提供足够的工业用水,促进煤焦化(炼焦、煤化工) 、煤电(火电)等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两淮”煤炭南运。 (2 分)对冶金工业:由于“两淮”的煤炭运量增加、运费降低,为马鞍山钢铁工业和铜陵有色冶金工业提供充足的能源。 (2 分)(4)天然气储量大;两国是我国的建交国家,有政治基础;陆上邻国适于建设管道并且不经过第三方国家,能源安全有保障;与海上运输相比,可以不间断运输。 (4 分)(5)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结构,保护大气环境;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