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离)一、钠及其化合物1、钠在空气中燃烧(黄色的火焰) 2、钠与水反应 (离) 3、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离) 4、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5、苏 打(纯碱)与盐酸反应(离) 6、小苏打与盐酸反应 (离) 7、小苏打(固)受热分解 8、Na 2CO3 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离) 9、NaHCO 3 和 NaOH 在溶液中反应(离) 10、少量二氧化碳通入 NaOH 溶液中(离) 11、过量二氧化碳通入 NaOH 溶液中(离) 12、工业制取钠 电解 , 二、氯及其化合物1、氯气溶于水(离) 2、次氯酸见光分解(强氧化剂、杀菌消毒,漂白剂)3、工业制漂白粉的原理 4、
2、漂白粉的失效, 5、 氯气与 NaOH 的反应(离) 6、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离) 7、新制氯水注入盛溴化钠溶液的试管中 (离) 8、新制氯水注入盛碘化钠溶液的试管中 (离) 9、检验氯气,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色(离) 10、铁在氯气中燃烧 11、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氯碱工业(离) 三、镁、铝及其化合物1、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2、铝片与稀盐酸反应(离) 3、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离) 4、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5、氧化铝溶于稀盐酸(离) 6、氧化铝溶于 氢氧化钠 溶液(离) 7、硫酸铝溶液中滴过量氨水(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离) 8、Al(OH) 3 中加盐酸溶液(离) 9、Al
3、(OH) 3 与氢氧化钠反 应(离) 10、少量二氧化碳通入偏铝酸钠(离) 11、过量二氧化碳通入偏铝酸钠溶液中(离) 12、氢氧化铝受热分解 13、电解氯化镁制取镁、电解氧化铝制取铝, 14、铝热反应(铝和氧化铁)反应条件 , 四、铁及其化合物1、高温下铁与水反应 2、铁与盐酸反应 (离) 3、氧化铁溶于盐酸中 (离) 4、氯化铁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红褐色沉淀)(离) 5、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被氧化(白色变为灰绿色再变为红褐色)6、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或滴加氯水)(离) 7、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氯化亚铁溶液的保存)(离) 8、氯化铁溶液与硫氰酸钾反应溶液变血红色(离) 9、工业印刷电路板
4、 (离) 10、氯化亚铁溶液在空气中被氧化(离) 11、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双氧水(离) 12、氯化铁溶液使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色(离) 五、二氧化硫1、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原理 1: , 原理 2: , 2、酸性雨水放置一段时间酸性 pH 值减小(离) 3、二氧化硫通入溴水中使其褪色,表现二氧化硫 性。(离) 4、二氧化硫和双氧水反应(离) 5、二氧化硫和氯气 1:1 通入水中,失去漂白性(离) 6、实验室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离) 7、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和二氧化碳类似。(离) 8、二氧化硫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表现二氧化硫 性。9、二氧化硫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表现二氧化硫 性
5、。10、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表现二氧化硫 性。11、钙基固硫, , 12、工业用氨水吸收二氧化硫制化肥。, 六、浓硫酸1、工业制取硫酸, , 2、铜与浓硫酸加热反应 3、 碳与浓硫酸加热反应 4、亚硫酸钠和硫酸反应 5、亚硫酸钠与氧气反应 6、硫酸根的检验 七、氮氧化物、氨气、铵盐和硝酸1、固氮雷雨发庄稼(自然固氮), , 工业制取硝酸(工业固氮), , 2、工业制取氨气 3、氨气溶于水 4、氨水显弱碱性(电离方程式) 5、浓氨水受热分解 6、氨气和氯化氢 7、氨的催化氧化 8、氯化铵受热分解 9、碳酸氢铵、碳酸铵受热分解, 10、实验室制氨气 11、铵盐的检验 (文字) NH4+的检验离子方程式 12、浓硝酸与铜反应(离) 13、稀硝酸与铜反应(离) 14、硝酸见光分解 15、浓硝酸和碳 八、硅及其化合物1、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 2、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粗硅制取(二氧化硅与碳反应) 4、工业提纯硅 , 5、硅酸钠与盐酸反应(离) 6、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离) 7.二氧化硅与纯碱、石灰石反应(制取玻璃), 8、加热硅酸 9、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的材料 10、光导纤维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