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063986 上传时间:2019-02-04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63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医学影像学 重点总结 1 Natalie 第一篇 医学影像学概论 第一章 放射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一门应用医学影像学设备,观察病人体内器官形态和功能,并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第一节 X 线成像 X 线具有与 X 线成像和 X 线检查相关的特性为: 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 X 线图像的形成是基于以下三个基本条件:首先 X 线具有 一定的穿透力 ,能穿透人体的组织结构;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 , X 线在穿透的过程中被吸收的量不同,以致剩余下来的 X 线量有差别。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 X 线是不可见的, 经过显像过程 ,例如用 X 线片显示,就 能

2、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 X 线图像。 人体组织结构根据密度不同可归纳为三类:属于高密度的有 骨组织和钙化灶 等;中等密度的有 软骨、肌肉、神经、实质脏器、结缔组织以及体液 等;低密度的有 脂肪组织以及有气体存在的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突气房 等。 第二节 传统及数字 X 线检查技术 数字 X 线成像技术包括 计算机 X 线摄影 CR、数字 X 线摄影 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的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第三节 计算机体层成像 像素 pixel:矩 阵中的每个数字经数模转换器转换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

3、小方块,称之为像素。 体素 voxel: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 CT( computed tomography) : CT 不同于 X 线成像,它是用 X 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面,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获得的重建图像,是数字成像而不是模拟成像。 CT 图像是由一定数目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的灰阶图像。这些像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 X 线吸收系数。 CT 图像还可用组织对 X 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密度高低的程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不用 吸收系数,而换算成 CT 值,用 CT 值说明密度,单位为 HU。 CT 检查分为 平扫、增强扫描、 CT

4、造影 。 对比增强 CT 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经常使用。注入碘对比剂后,器官与病变内碘的浓度可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能是平扫未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显影。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及强化方式,有助于定性诊断。常用的方法为团注法,即在若干秒内将全部对比剂迅速注入。依扫描方法分为常规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延迟增强扫描和多期增强扫描等。 CT 血管造影 CTA:采用静脉团注的方式注入含碘对比剂 80100ml,当 对比剂流经靶区血管时,利用多层医学影像学 重点总结 2 Natalie 螺旋 CT 进行快速连续扫描再经多平面及三维 CT 重组获得血管成像的一种方法。 对比剂按影像的密

5、度高度分为高密度对比剂和低密度对比剂两类。高密度对比剂有钡剂和碘剂。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 弛豫 relaxation:终止射频脉冲后,宏观磁化矢量并不立即停止转动,而是逐渐向平衡态恢复,此过程称为弛豫。所用的时间称为弛豫时间。 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 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 37%所经历的时间, 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T1WI:即 T1 加权成像,指 MRI 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 T1 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 T1 的差别,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 T2WI:即 T2 加权成像,指

6、MRI 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 T2 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 T2 的差别,有利于观察病变组织。 T1 的长短同组织成分、结构和磁环境有关,与外磁场场强也有关系; T2 的长短与外磁场和组织内磁场的均匀性有关。人体正常与病变组织的 T1 和 T2 值是相对恒定的,而且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差别,这种组织弛豫时间上的差别,是 MRI 的成像基础。 几种正常组织在 T1WI 和 T2WI 上的信号强度和影像灰度:(一黑二白,白高黑低) 脑白质 脑灰质 肌肉 脑脊液和水 脂肪 骨皮质 骨髓质 脑膜 血液 T1WI 较高 /白灰 中等 /灰 中等 /灰 低 /黑 高 /白 低 /黑 高 /白 低 /黑 黑

7、T2WI 中等 /灰 较高 /白灰 中等 /灰 高 /白 中等 /灰 低 /黑 中等 /灰 低 /黑 黑 流空现象 flow void phenomenon:血管内快速流动的血液,在 MR 成像过程中虽然收到射频脉冲激励,但在终止射频脉冲后采集 MR 信号时已经流出成像层面,因此接受不到该部分血液的信号,呈现为无 信号黑影的现象。 MRI 检查技术: 脉冲序列 脂肪抑制 MR 血管成像 MRA MRI 水成像:又称液体成像。是采用长 TE技术,获取突出水信号的重 T2WI,合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管道显影。 功能性 MRI 成像:是在病变尚未出现形态变化之前,利用功能变化来形成图像,以达到早期

8、诊断为目的成像技术。包括弥散成像,灌注成像,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 第二篇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章 总论 第二节 正常影像解剖及常见变异 一、颅脑 医学影像学 重点总结 3 Natalie 正常颅脑 CT 表现、 MRI 表现( 图 P40-42) :正常颅脑 CT 平扫,脑室、脑池、脑沟 、脑裂含脑脊液呈低密度;脑实质呈软组织密度,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 颅脑正常的 MRI 信号 第三节 基本病变的影像征象 一、颅脑 (二) CT( MRI)检查的异常征象 1.颅骨异常 可表现为骨质连续性中断、破坏、膨胀、增生及信号异常等改变,常见于颅骨骨折及颅骨本身和邻近颅骨的肿瘤性病变。 2.脑实质密度异常

9、 高密度灶 常见于钙化、颅内出血; 等密度灶 常见于亚急性 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的某一阶段; 低密度灶 常见于脑肿瘤、囊肿、脑梗死、脑水肿等; 混杂密度灶 常见于颅咽管瘤、恶性胶质瘤、畸胎瘤等颅内肿瘤。 3.脑实质信号异常 T1WI T2WI 常见疾病 低 高 脑肿瘤、转移瘤、脑梗死、脑软化、脱髓鞘病变 低 低 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肿瘤内血管、钙化、骨化 高 高 亚急性期脑出血、瘤内出血、脂肪性病变、含蛋白、黏液的病变 高 低 急性出血、黑色素瘤、肿瘤卒中 混杂 混杂 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伴血栓、部分脑肿瘤 4.病灶的强化类型与程度 均一强化:脑 膜瘤、生殖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环状强化

10、:脑脓肿、脑转移瘤、星形细胞瘤; 不均强化:恶性胶质瘤、血管畸形、炎症; 脑回状强化:脑梗死。 5.脑水肿 各型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影像表现 血管源性水肿 细胞毒性水肿 间质性水肿 疾病 脑肿瘤、出血、创伤或炎症 急性期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积水 机制 血脑屏障发生障碍 细胞膜的 ATP 依赖性钠钾泵异常 脑室内压力升高 分布 白质较灰质更明显 同时累及脑灰质和白质 侧脑室或三脑室周围的脑白质 CT 表现 白质密度降低,常呈“手指状”分布 脑回增宽,脑 沟变窄,脑实质密度无明显变化或轻度降低 侧脑室周围条形、边缘光滑的低密度影 MRI表现 在 T1WI 上呈低信号,在 T2WI 上呈高信号 脑沟变

11、窄、脑回肿胀模糊,在FLAIR 的 T2WI 上可见皮质异常信号 T2WI 呈略低信号,但略高于脑脊液信号,在 T2WI 呈较高信号 DWI 不呈高信号, ADC 值常高于正常脑组织 呈高信号, ADC 值明显降低 不表现为高信号, ADC 值常轻度升高 6.脑积水 7.占位效应 常见于肿瘤、出血等病变。影像表现为:中线结构移位、变性、闭塞;脑室、脑池扩大;脑骨皮质 骨髓质 脑膜 脑脊液 脑白质 脑灰质 血管 T1WI 低 高 低 低 高 等 流空 T2WI 低 中高 低 高 等 中 流空 医学影像学 重点总结 4 Natalie 沟狭窄、闭塞;脑体积增大 。 8 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 9.颅

12、内出血 10.铁沉积 11.脱髓鞘 12.脑萎缩 影像学表现包括:脑沟宽度大于 5mm,脑池增宽,脑室扩大。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二节 颅脑外伤 方法 CT 表现 MR 表现 硬膜外血肿 首选CT 颅骨内板下方 梭形或弓形高密度区 , CT 值40HU 100HU,边界清楚锐利;范围局限,一般不跨颅缝;占位征象较硬膜下血肿轻;骨窗显示局部颅骨骨折;开放性骨折血肿内可见低密度气体形。 血肿呈 梭形或弓形 、边界锐利、清楚;血肿的信号强度变化,与血肿的期龄和所 用 MRI 机的磁场强度有关;血肿内缘可见低信号的硬膜。 硬膜下血肿 首选CT 急性期血肿呈颅骨内板下方 新月形高密度区 ,血肿范

13、围较广,可超越颅缝。亚急性期血肿新月形或过渡型。慢性期血肿呈过渡型低密度区。血肿密度改变随血肿期龄而异。 信号改变随血肿期龄而异,与硬膜外血肿相仿;形态与 CT 相仿。 脑挫裂伤 首选CT 早期 可无或仅有轻微异常发现,典型表现为额叶、颞叶斑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区,其内常混有点状高密度出血灶。脑皮质挫伤常伴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亚急性期 损伤几天后病灶周围出现水肿,并可 见占位效应,水肿及占位效应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非出血性脑皮质挫伤 早期病灶在T1WI 呈低信号、在 T2WI 呈高信号。常常在最初几天水肿区不断扩大,还可出现占位效应,随后水肿。随时间推移逐渐减退。出血性脑皮质挫

14、伤 随血肿内含成分的变化,信号强度的改变也有所改变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首选CT 沿蛛网膜下腔分布的线状高密度 急性期多表现为阴性;亚急性期在蛛网膜下腔在 T1WI 呈局限性高信号;慢性期在 T1WI 和 T2WI 上脑回表面尤其是小脑和脑干区可见极低信号线条影,代表含铁血黄素沉积。 FLAIR 序列上,SAH显示为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异常高信号。 急性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临床表现 原发昏迷 中间清醒 再度昏迷 持续性昏迷 受伤部位 多发生于直接损伤部位 多为对冲部位 暴力性质 多为加速伤 多为减速伤 出血来源 动脉为主 静脉为主 血肿形态 梭形或弓形 新月型

15、血肿范围 局限 广泛 血肿是否跨越颅缝 一般无 经常 合并脑实质损伤 多无 经常同时存在 血肿部位有无合并颅骨骨折 多有 多无 医学影像学 重点总结 5 Natalie 第四节 脑血管疾病 一、脑梗死 影像学方法的选择: CT 为 脑梗死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但可遗漏部分早期病灶。 CT 灌注成像对超级行和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帮助。 CTA用于检查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较大血管的异常,但难以显示小分支异常。 MRA、 MR-DWI、 MR-PWI 检查是超急性脑梗死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可判断是否存在可恢复性脑缺血组织,可同时观察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较大血管的异常。 病理生理

16、分期及影像学表现: 分期 CT 表现 MRI 表现 超急性脑梗死 常阴性。灌注成像呈低灌注状态。 常阴性。 MRI 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灌注成像呈低灌注状态。 急性 期 可出现 动脉高密度征、局部脑肿胀征和脑实质密度减低征 。 T1WI 呈低信号, T2WI 呈高信号。 亚急性期 同急性期。 同急性期。梗死区 DWI 呈低信号, T2WI 可呈低灌注。 慢性期 呈低密度,与脑脊液密度近似。 T1WI 呈低信号, T2WI 呈高信号, FLAIR呈低信号,周边胶质增生带呈高信号, DWI呈低信号。 出血性脑梗死 原低密度区出现高密度区,若出血位于脑皮质区域表现为低密度区内、沿脑回分布的、散在点

17、状或大片状高密度影。 在脑梗死的异常信号的基础上,出现出血的异常信号。 腔隙性脑梗死 影像学表现与脑 梗死类似,病灶直径多为 5-15mm 之间,一般没有占位效应。 二、脑出血 1. 脑出血 CT 表现。 急性期典型表现:脑内圆形、类圆形、线形或不规则形的高密度灶, CT 值在 5080Hu 之间。血肿可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破入脑室可形成脑室铸型。灶周水肿轻,血肿大者可有占位效应。 亚急性期征象:溶冰征象:血肿周边吸收,中心仍为高密度区。占位效应、灶周水肿由明显而逐步减轻。部分患者出现脑积水。增强扫描,病灶呈现环形或梭形强化,如中央部分出血未吸收时,可呈“靶征”。 慢性期:病灶呈圆形、类圆形

18、或裂隙状低密度。 2. 试述脑内血肿不同时期 MRI 表现。 时间 血肿成分 T1WI T2WI 急性期 3 天 去氧血红蛋白 等信号 低信号 亚急性期 3 14 天 血肿周边去氧血红蛋白逐渐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并逐渐向血肿中心演变 早期( 3 7 天)呈外高内等信号,晚期( 8 14天)为均匀高信号 早期( 3 7 天)仍为低信号,晚期为高信号 慢性期 15 天 血肿囊变,在周边可有含血铁黄素沉积 低信号,与脑脊液相仿 高信号,与脑脊液相仿,周围可有低信号环 第四篇 呼吸系统 医学影像学 重点总结 6 Natalie 第一章 呼吸系统总论 第二节 正常影像解剖和常 见变异 纵隔分区:前纵隔位于

19、胸骨后,气管、升主动脉、心脏之前。食管前壁是中后纵隔的分界。胸骨柄下缘至第四胸椎体下缘连线与第四前肋端至第八胸椎体下缘的连线将纵隔分为上、中、下纵隔。 第三节 基本病变的影像征象 一、气管、支气管病变 1. 气管、支气管狭窄与闭塞 2. 支气管扩张 二、 肺部病变 1. 肺气肿 X 线表现:( 1)弥漫性肺气肿:常表现为 肺过度充气膨胀 (双侧肺野透明度增加;胸廓膨大,肋间隙变宽,可形成桶状胸;膈肌低平,心影狭长;侧位胸像显示胸骨后透亮区增宽。) ,肺纹理减少, 肺大疱 (局限的薄壁含气囊状阴影) 形成。( 2)局限性肺气肿:常表现为肺野局部透亮度增加。 CT 表现:( 1)小叶中央型肺气肿:

20、肺内小圆形低密度区,无壁,周围是相对正常的肺实质,两者无明显分界。( 2)全小叶型肺气肿:广泛分布的低密度区,肺纹理稀少。( 3)间隔旁型肺气肿:胸膜下小气囊、肺大疱。 2. 肺不张 X 线表现:( 1)一侧全肺不张: 患侧肺野致密不透光,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纵隔向患侧移位,对侧肺代偿性通气过度 。( 2)肺叶肺不张:直接征象为患侧肺叶通气减低,叶间胸膜移位,血管、支气管聚拢;间接征象为患侧膈肌抬高,纵隔向患侧移位,肺 门移位,邻近肺叶肺代偿性通气过度。 CT 表现:与 X 线胸像征象相似,但 CT 显示叶间胸膜移位、血管和支气管聚拢等征象好于 X 线胸像。 3. 实变 X 线与 CT 表现

21、:( 1)肺泡、肺小叶实变:边缘模糊的斑点状、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 2)肺段或肺叶实变: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部分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即 支气管充气征 ,实变的肺体积一般无明显变化。 MR 表现:肺实变表现为小片状或大片状异常信号,在 T1WI 上呈中低信号,在 T2WI 上呈高信号。 4. 钙化 X 线与 CT 表现为边缘清楚的高密度影。 5. 结节( 2cm)与肿块( 2cm) ( 1)良性肺结节、肿块 X 线与 CT 显示边缘清晰光滑,偶有分叶,少有毛刺。结核球内常可见钙化、裂隙或新月样空洞,周围可见卫星灶。 ( 2)恶性肺结节、肿块 X 线与 CT 常出现下列征象,但不特异:分叶征、

22、毛刺征、小泡征、支气管血管束集束征、病灶的胸壁侧小片状浸润、增强后结节呈轻,中度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部分结节呈内缘不规则的环状强化。 良恶性肺结节的影像特点 良性 恶性 医学影像学 重点总结 7 Natalie 边缘 清楚,光滑锐利 浓密的细短毛刺,僵硬,状如绒球 轮廓 少数可见切迹,且不同于分叶征 细小深分叶,呈棘状凹凸不平或锯 齿状,状如桑葚 密度 均匀或不均匀,中等偏高 CT 值一般在 164Hu 以上,部分结节内可见脂肪样低密度 均匀或不均匀,中等偏低 CT 值一般在164Hu 以下 钙化 多见,呈层状、斑点状或斑块状弥漫分布或中心分布 少见,呈细点状或沙砾状偏心分布 空洞 新月形或

23、裂隙形小空洞 空洞内壁形态不规则,可见壁结节 支气管充气征 可见 可见 血管集束征 少见 常见 周围结构 周围肺野清晰或有卫星病灶部分结节的胸壁侧可见小片状浸润 周围肺野清晰,无卫星病灶。部分结节的胸膜侧可见小片状浸润 邻近胸膜 增厚粘连肺窗和纵隔 窗均能显示 胸膜皱缩征常见,肺窗显示而纵隔窗不显示 强化 多种形式 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淋巴结肿大 极少 可合并肺门、纵隔内淋巴结肿大 6. 空腔与空洞 ( 1)空腔 X 线与 CT 表现为边缘清晰光滑、壁厚约 1mm 的类圆形透明区。曲霉菌球位于支气管囊肿、囊状支气管扩张的腔内时,可随着体位变化而移动,其与壁层之间的狭小裂隙称为 新月征 。

24、 ( 2)空洞 虫蚀样空洞: X 线与 CT 表现为大片密度增高阴影内多发的、边缘不规则如虫蚀样的小透亮区。薄壁空洞:洞壁厚在 3mm 以下的空洞, X 线与 CT 表现为边界清 晰、内壁光滑的类圆形透亮区。厚壁空洞:洞壁厚在 3mm 以上的空洞,肺脓肿空洞内多有气液平面;肺癌空洞的内壁常不规则,呈结节状内壁。 7. 肺间质病变 X 线表现:肺纹理增粗、模糊。不同于正常肺纹理的、密度增高的、 僵直索条 。网状影或网状小结节阴影、蜂窝状阴影。间隔线。 CT 表现:支气管血管束周围的间质增厚(印戒征)。次级小叶异常(蜂窝征)。结节影(磨玻璃样改变)。 三、胸膜病变 1. 胸腔积液 ( 1)游离性胸

25、腔积液 X 线表现示患侧肋膈角变钝,患侧下肺野均匀致密,上缘呈内低外高的弧线影,膈肌显 示不清,纵隔向健侧移位。 CT 表现与胸壁平行的弧形水样密度影,随体位变化而变化。 ( 2)局限性胸腔积液 X 线表现:包裹性积液 自胸壁突向肺野,边界清晰的半圆形致密阴影,只有在X 线与病变呈切线位时该征象才能显示。叶间积液 侧位胸像表现为密度均匀的梭形阴影。肺底积液 与横膈抬高类似。 CT 表现:局限于肺底的水样密度影。 2. 气胸 X 线表现:患侧肺萎陷致透亮度减低,并向肺门侧压缩;丝状脏层胸膜线清晰可见;肺与胸壁间出现无肺纹理的透亮带;张力性气胸可有纵隔向健侧移位;横膈 下降变平,伴有矛盾运动。 C

26、T 表现:肺外周无肺纹理的气体密度弧状带,内侧可见压缩的肺。 3. 液气胸 医学影像学 重点总结 8 Natalie X 线与 CT 表现为气液平面横贯患侧胸腔,内侧为受压萎陷的肺。 4. 胸膜增厚、粘连、钙化 ( 1)胸膜增厚、粘连 X 线表现:患侧胸壁与肺野之间条带样、边界清晰的致密阴影,患侧胸廓缩小,膈肌运动减弱。 CT 表现:沿肺与胸壁之间的软组织密度的条带状影,边缘常不规则。 ( 2)胸膜钙化 X 线与 CT 表现为沿肺表面的线状、条状或斑点状高密度影。 5.胸膜结节、肿块 X 线表现为边缘清晰的半圆形结节或肿块。 CT 表现为 从胸壁内侧向肺野突出的半圆形软组织密度阴影。 四、纵隔

27、病变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前纵隔:胸骨后甲状腺位于上部,胸腺瘤、畸胎性肿瘤位于中部。 中纵隔:支气管囊肿、淋巴瘤位于中上部,心包囊肿位于下部。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常见纵隔病变的影像特点 常见疾病 CT 表现 MRI 表现 脂肪性 脂肪瘤、脂肪堆积等 脂肪密度 T1WI 呈高信号, T2WI 呈略低高信号,在脂肪抑制序列上呈低信号 囊性 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皮样囊肿、胸腺囊肿等 水样密度 通常 T1WI 呈均匀低信号, T2WI 呈高信号。囊液内黏 液或蛋白增加, T1WI的信号升高 实性 胸腺瘤、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畸胎瘤等 软组织密度 T1WI 呈中低信号, T2WI

28、呈中高信号 血管性 胸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等 软组织密度,增强后呈血管性强化,可见低密度的附壁血栓或内膜片 主动脉增宽,附壁血栓及内膜片呈高信号,真腔呈流空信号,假腔呈较高信号 肺内与纵隔肿块的鉴别要点 肺内肿块 纵隔肿块 边缘 光滑或不规则 多光滑锐利 位置 位于纵隔一侧 位于纵隔一侧或双侧 肿块中心 在肺内 在纵隔内 与胸膜的夹角 锐角 钝角 小泡征 可能有 无 与 运动的关系 可随呼吸运动 可随吞咽而动 五、膈肌病变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气管支气管与肺部疾病 一、气管、支气管异物 二、支气管扩张 胸部 CT 是诊断支气管扩张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X 线表现:特征性表现为小囊

29、状或蜂窝状阴影,囊内可有液平。非特异性征象为伴有肺纹理粗乱,肺内小斑片,肺不张等。 医学影像学 重点总结 9 Natalie 分类及 CT 表现 : 柱状支气管扩张 曲张型支气管扩张 囊状支气管扩张 部位 3-5 级支气管 4-5 级支气管 5-6 级支气管 CT表现 表现为支气管的内径大于伴随肺动脉的直径。当柱状扩张的支气管平行于扫描层面时,呈“ 轨道征 ”,垂直时,呈“ 印戒征 ”。 扩张的支气管平行扫描层面时呈串珠状,垂直时呈粗细不均的囊柱状扩张。 表现为薄壁或厚壁囊腔。合并感染时,其内可出现气液平面。串状囊腔、簇状囊腔可呈葡萄串样,称为 葡萄串征 。 常见伴发征象 : 指套征 :表现为

30、扩张的支气管内气体消失,而呈 Y形或 V形高密度影,为分泌物潴留于支气管内形成的支气管内粘液栓。肺实变。肺段性肺不张。 三、肺炎 X 线胸像 是肺炎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胸部 CT 用于鉴别诊断 。 1.大叶性肺炎 X 线 CT 充血期 常无阳性征象或仅表现为 局限性肺纹理增粗 边缘模糊的磨玻璃样阴影 红色肝变期和灰色肝变期(实变期) 表现为大片肺实变,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肺叶实变以叶间裂为界,边缘清楚。 消散期 肺实变密度减低,呈散在的斑片状实变。 2.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 X 线表现:肺纹理增厚、模糊;常可见散在、密度不均匀、大小 1-2cm 的斑片状实变沿着增厚的肺纹理分布,斑片

31、能够融合成大片;邻近的肺野可见代偿性肺气肿;好发于双肺中下肺野的中内带; 空洞与肺气囊 :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支气管肺炎。肺气囊表现为斑片影内的薄壁类圆形透亮阴影。 CT 表 现:与 X 线表现相似,斑片状实变内常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5.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胸部 CT 为首选,但 CT 表现的特异性不强。 四、肺脓肿 X 线与 CT 表现: ( 1)急性肺脓肿 早期肺脓肿 X 线与 CT 表现为边缘模糊的大片肺实变。血源性肺脓肿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或斑片。坏死物咳出后,在实变内可见厚壁空洞,空洞内壁光滑或不规整,外缘模糊,空洞内常可见气液平。邻近胸膜明显增厚或有少量胸腔积液。 ( 2)慢性肺脓肿

32、X 线与 CT 表现为内外壁均较清晰的厚壁空洞,周围可见斑片级纤维索条。 肺脓肿的鉴别诊断 肺脓肿 结核空洞 肺癌空洞 临床表现 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咳大量浓痰 低热,盗汗,乏力,咳嗽,咯血,胸痛等 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 结核菌素试验、痰检结核菌阳性 痰检瘤细胞阳性 空洞外缘 模糊 较清晰 分叶征、毛刺征 空洞壁 厚 薄 厚或偏心状 空洞内缘 较光整 较光整 结节状 气液平 常有 多无 多无 卫星灶 常有 多无 多无 五、肺结核 分类及影像学征象: 1. 原发性肺结核 医学影像学 重点总结 10 Natalie ( 1) 原发综合征 斑片状或大片实变:多

33、位于中上肺野,邻近胸膜,常呈云絮样,边 缘模糊。为结核菌引起的肺泡炎,病理改变以渗出为主,是原发病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为结核性淋巴结炎。不规则索条影:位于斑片状实变与肺门之间,较难见到。为结核性淋巴管炎。 ( 2)胸内淋巴结结核 指当原发病灶很轻微或吸收后,影像检查仅见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内可见低密度区(坏死或液化)、钙化,周围常有浸润。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 1)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又称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双肺弥漫性粟粒样结节:病理改变为干酪病灶伴周围炎。三均特点:结节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密度均匀。 ( 2)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常为分布不均(多见于上中肺野)、大

34、小不等、密度不均(软组织密度与钙化均可见)的双肺多发结节,有时可见纤维索条、胸膜增厚。 3. 继发性肺结核 ( 1) 浸润性肺结核 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 X 线与 CT 表现多种多样,可以多种征象并存 (上肺,乱七八糟) 。活动性肺结核常见征象:斑片状实变;肺段或肺叶实变 (边缘模糊,密度不均) ; 结核性空洞 (引流支气管呈索条轨道影与空洞相连) ; 支气管播散 。稳定的浸润性肺结核常见征象:间质结节 (常排列成“花瓣样”,是肺结核的典 型表现) ; 结核球 (边界清晰的类圆形结节,密度较高,内常有钙化、裂隙样或新月样空洞,周围可见卫星灶。病理改变为纤维组织包绕的局限性干酪样肺炎)

35、。结核病愈合的常见征象:包括钙化及纤维索条。 ( 2)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以空洞伴明显纤维病变为主 (月亮、星星、垂柳) 。纤维空洞多位于中上肺野,空洞内壁较光整,周围有大量纤维条索、斑片状实变、小结节、钙化。病变肺叶萎缩,肺门上移,后前位胸像示肺纹理呈垂柳状。患侧胸膜增厚粘连。邻近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健侧肺代偿性肺气肿。支气管播散常见。 4.结核性胸 膜炎 胸内淋巴结结核的鉴别诊断 胸内淋巴结结核 淋巴瘤 结节病 转移性淋巴结 肺门淋巴结肿大 单侧 双侧 双侧,常不对称 原发灶侧为主 纵隔淋巴结肿大 多位于气管旁 多位于血管前间隙,主动脉弓上 多位于上腔静脉后,主动脉弓旁,隆突下 多位于

36、气管旁、隆突下 淋巴结钙化 多见 少见 少见 少见 淋巴结内低密度 多见 少见 少见 少见 CT 增强扫描 周边环状强化 肿瘤包绕血管 环状或均匀强化 均匀强化 结核菌素试验、痰检结核菌 阳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好发年龄 儿童、青少年 青少年、老年 中青年 中老年 六、支气管肺癌 X 线、 CT 及 MRI 表现: 1. 中央型肺癌 阻塞性改变;肺门肿块 ( X 线胸片上右肺门肿块与右上叶不张相连构成 反“ S”征 ,见于右上叶支气管肺癌) ;支气管管腔内肿块、管壁增厚、壁外肿块、管腔狭窄或闭塞;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纵隔结构浸润。 2. 周围型肺癌 多表现为肺内结节或肿块,部分结节呈磨玻璃样不透光

37、区( GGO),少数表现为浸润阴影或条索状阴影。常合并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肺内结节或肿块可具有以下征象:形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可见细小而深的分叶、浓密的细短毛刺。 月 晕征 :结节周围环以磨玻璃样影。病理为出医学影像学 重点总结 11 Natalie 血性肺梗死、肿瘤细胞浸润。支气管充气征。 癌性空洞 :多可见壁结节。钙化。 支气管血管集束征 。病灶的胸壁侧小片状浸润。胸膜凹陷征。 中央型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征象 鉴别要点 中央型肺癌 支气管内壁不光滑, 管腔狭窄或闭塞,可引起支气管阻塞性改变等 病变累及范围局限,常有管腔外壁肿块,常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支气管结核 支气管内壁不光

38、滑,管腔狭窄或闭塞,可引起支气管阻塞性改变等 病变累及范围大,无管腔外壁肿块,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周围型肺癌肺内结节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形态 边缘 分叶征 毛刺 密度 钙化 结节周围 胸膜病变 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增强CT 肺癌 类圆形 不规则 有 细短毛刺 均匀 少 胸壁侧小片状浸润 胸膜皱缩征 有 轻度强化 结核球 类圆形 边缘整齐 少 长毛刺 不均匀 斑块状或 弧形 卫星灶 胸膜皱缩征 无 无强化 3. 细支气管肺泡癌 ( 1)孤立结节型 轮廓清晰的类圆形或星状肺结节,密度不均匀,常可见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 ( 2)弥漫型 密度较低或呈磨玻璃样的肺叶、肺段实变,内可见不

39、规则的、似枯树枝样的支气管充气征。网状结节影,蜂窝征。多发结节或斑片。 七、肺转移性肿瘤 X 线胸像常用,但容易漏诊 5mm 以下的转移结节。胸部 CT 最佳。 1. 血性转移 CT 表现与 X 线表现相似,均表现为多发的棉球样或粟粒样结节,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大小不一,多位于双 肺中下肺野。 2. 淋巴转移 X 线表现: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自肺门向外的索条影,肺内网状影或网状结节影。 CT 表现: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小叶间隔增厚,可呈串珠状或结节状。 第三节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好发部位: 一、胸内甲状腺肿 前纵隔上部,常位于一侧。 二、胸腺瘤 前纵隔中部。

40、中央型 周围型 X线 肺门高密度影或肺门增大。支气管狭窄引流不畅多可发生阻塞性肺炎。右上叶支气管肺癌可出现 反“ S”征 。 密度较高,轮廓模糊的结节状或球形病变。可见分叶和毛刺征,可形成胸膜凹陷征。 CT 1、 支气管增厚、狭窄甚至完全闭塞以及肺门肿块,并发的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 2、 增强扫描肿块的 CT 值可升高 20HU 以上,纵膈结构 受侵或淋巴结转移。 1、 外围肺组织内发现结节或肿块,直径小于 3 厘米者多为“空泡征”“ 含气支气管征 ”“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直径较大者可见“分叶征”,边缘可不伴有毛刺,肿块没可有癌性空洞。 增强肿块 CT 值可升高 20HU 以上。

41、MRI T1WI 呈中等均匀信号, T2WI 呈高信号,不均匀。 T1WI 呈中等信号, T2WI 呈中高信号,不均匀。肿块发生坏死时, T1WI 呈均匀低信号,低于流体信号, T2WI呈高信号,高于流体信号。 医学影像学 重点总结 12 Natalie 三、畸胎类肿瘤 多位于前纵隔中部,较大的肿瘤可突向中后纵隔,甚至胸腔。 四、淋巴瘤 多位于中纵隔的上中部。 五、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食管囊肿 淋巴管囊肿多位于前 纵隔,中上部多见;支气管囊肿常位于气管分杈以上的气管旁;心包囊肿多位于心膈角区,右侧多见;食管囊肿多位于后纵隔前部或食管旁。 六、神经源性肿瘤 多位于后纵隔椎体旁。 第五篇 循环系

42、统 第一章 循环系统总论 第二节 正常影像解剖 一、正常心脏大血管 X 线影像 不同体位正常心脏大血管 X 线表现: 1. 后前位远达片( PA) 2. 左侧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片 主动脉窗:指主动脉弓下的透明区,在左前斜位其内可见气管分叉、左主支气管和伴行的左肺动脉,在左侧位其内可见气管分杈及左右肺动脉的阴影。 二、正常 心脏大血管 CT 影像( 图 P223-224) 四、正常心脏大血管造影表现 3.冠状动脉 需辨认:左冠状动脉 前降支 LAD(对角支 FD)、回旋支 LCX(钝缘支 LMB)。右冠状动脉 RCA 锐缘支 RMB、后降支 PDA、左室后支 PLB。 第三节 心脏大血管基本

43、病变的影像学征象 一、心脏大血管 X 线平片的异常征象 2.心脏外形的改变 心脏常见的外形改变 征象 病理生理改变 常见疾病 二尖瓣型 肺动脉段凸出及心尖上翘,主动脉结缩小或正常,状如梨形 右心负荷或以其为主的心腔变化 二尖瓣病变、房间隔缺损、肺动脉 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等 主动脉型 肺动脉段凹陷和心尖下移,主动脉结多增宽 左心负荷或以其为主的心腔变化 主动脉瓣病变、高血压、冠心病或心肌病等 普大型 心脏比较均匀地向两侧增大,肺动脉段平直,主动脉结多正常 双侧负荷增加的心腔变化或心包病变 心包、心肌损害或以右心房明显增大的疾患 3. 心脏增大 X 线平片测量心胸比率是最常用的判断心脏增大

44、的方法。正常: 0.5;轻度增大: 0.510.55;中度增大:0.560.60;重度增大: 0.6。 心脏各房室增大的影像学表现 PA LAO、 RAO 或 LL 病因 左房增大 心右缘出现“ 双房影 ”,左心耳膨凸,气管隆凸开大 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食管中段受压向后移位 二尖瓣病变、左心室衰竭、动脉导管未闭 医学影像学 重点总结 13 Natalie 右房增大 心右缘下段向右扩展、膨隆,最突出点位置较高 左前斜位:心前缘右心房段延长,凸出 右心衰竭,先心病房缺 左室增大 左心缘向左增大,凸出,相反搏动点上移。心尖向下、外移位 左前斜位:左心缘向后突出、旋转60时,左心室仍与脊椎重叠

45、,室间沟向前下移位 高血压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 右室增大 左心缘腰部消失,相反搏动点下移 右 前斜位:右室前缘呈弧形,前凸,心前间隙缩小,下部闭塞,肺动脉圆锥隆起 左前斜位:右心室膈段增长,室间沟向后上移位 二尖瓣狭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法四 4. 胸部大血管的异常 胸主动脉屈曲延长、扩张 升主动脉向右前弯曲,主动脉弓顶超过胸锁关节明显向左突出,降主动脉向左后弯曲,食管呈相应的牵拉移位。 主动脉钙化 管壁的弧线状密度增高影。主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主动脉弓或弓降部钙化,梅毒多见升主动脉钙化,大动脉炎常见降主动脉钙化。 5. 肺循环异常 常见肺循环异常的 X 线表现

46、X 线 肺血增多 肺血减少 肺动脉高压 肺淤血 肺纹理 增粗、增多,边缘清晰 纤细、稀疏 中心肺动脉扩张,外围分支纤细(称 肺门截断 现象) 增多,边缘模糊 肺动脉段 突出 因病而异 明显突出 肺门 动脉扩张,搏动增强 动脉正常或缩小 动脉扩张、搏动增强(即 肺门舞蹈征 ) 肺门影增大,边缘模糊 肺静脉 扩张 缩小 上肺静脉扩张 肺野透明度 正常 增加 减低 其他 扭曲、紊乱的侧支循环 右心室增大 左、右心衰的 X 线表现 X 线征象 常见疾病 心脏 其他 出现 左心衰 心脏和左房、室增大 较重的肺淤血 、间质性和肺泡性肺水肿。肋膈角或(和)叶间少量积液 常早于临床表现 心肌梗死及心肌病 右心

47、衰 右房、室增大 上腔静脉或(和)奇静脉扩张 常晚于临床表现 肺心病 第二章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 掌握 X 线表现。 第一节 先天性心血管病 一、房间隔缺损 ASD 心脏呈“二尖瓣型”,常中度增大;右房、室增大,以右房增大为特征性改变;肺动脉段突出,搏动增强,有“肺门舞蹈”现象;左房不大,二孔型左室主动脉球部变小;肺充血,后期可出现肺动脉高压。 二、室间隔缺损 VSD 心脏呈二尖瓣型,中至重度增大。主要累 及左、右心室,多以左心室更显著,或医学影像学 重点总结 14 Natalie 伴有轻度左心房增大。肺血增多,肺门动脉扩张,肺动脉中至重度凸出。部分患者可见外围肺血管纹理扭曲、变细等肺动脉高压征

48、象。主动脉结正常或缩小。 三、动脉导管未闭 PDA 肺血增多。左心室增大。 90%病例主动脉结增宽。近半数可见“漏斗征”:即正位片上主动脉弓降部呈漏斗状膨出,其下方降主动脉在与肺动脉段相交处骤然内收。 四、法洛四联症 TOF(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 肺血减少,两肺门动脉细小;主动脉升部及弓部多不同程度地增宽、凸出;肺动 脉段 -心腰部凹陷,心尖圆隆、上翘,心脏近似靴形。 第二节 风湿性心脏病 一、二尖瓣狭窄 MS 单纯典型 MS 表现为肺淤血,严重者可出现间质性肺水肿或肺循环高压。心脏呈“二尖瓣”型,左心房及右心室增大,左心房耳部凸出;右心房轻度增大。部分病例可见二尖

49、瓣区和左心房壁钙化。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MI ( 1)轻至中度 MI:肺野清晰或仅有轻度肺淤血(一般较 MS 肺淤血轻),左心房或(和)左心室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2)重度 MI:在左心房、室高度增大的基础上常有右心室的增大,后者甚至掩盖左心室增大征象, 此时多伴有肺循环高压。 第四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AHD 1. 不合并高血压的心绞痛患者 心肺常无异常改变。 2. 冠心病心肌梗死(或继发心室壁瘤) 半数以上的患者心肺无异常改变。少数患者有心影增大,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静脉高压 -肺淤血、间质或(和)肺泡性肺水肿征象,提示左心衰竭。 3. 心室壁瘤 可见左室缘局限性膨凸;左心室“不自然”增大;左室缘搏动异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