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16 认识社会与 价值选择,演讲人:,目 录 CONTENTS,3,考点5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考法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考法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分析应用,4,考点5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考法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考法点评 通常以诗词、名人名言、漫画、现实热点事例等为背景材料,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解。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多结合现实热点材料进行考查,有“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加以说明”的考查方式,也有“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知识分析”或“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的综合考查方式,题型涉及体现类、说明类、措施类、启示类等。,5,考点57 社会存
2、在与社会意识,考法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要深入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这三大要素,最根本的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这三大要素都是物质的,它们组成的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6,考点5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考法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要全面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
3、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7,考点5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考法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考法提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社会的发展进程,即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8,考点5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考法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分析材料信息,属于社会意识变迁的一般可以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等知识来分析回答。做非选择题时要注意原理的规范表述。 易错警示 注意以下错误观点: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社会存在和
4、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存在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等。,9,例1 课标全国201720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 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 B. C. D
5、.,【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历史观的相关知识。之所以强化并重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互联网思维,既是由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客观实际决定的,又是由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决定的,符合题意。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而不是互联网思维,错误。一种社会意识先进与否不取决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错误。,C,10,考点5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考法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分析应用,考法点评 通常以诗词、年度热词、漫画、现实热点事例等为背景材料,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解与应用。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多结合现实热点材料考查,如“中国梦”的提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6、的调整、社会道德风尚的弘扬等。以多种方式考查,如“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知识分析”的单一考查方式和“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知识分析”的综合考查方式,题型涉及体现类、措施类、说明类、依据类等。,11,考点5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考法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分析应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12,考点5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考法2 社会意识
7、的相对独立性的分析应用,考法提示 (1)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可以理解为意识能动作用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分析材料信息,涉及社会意识超前于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如“中国梦”、封建迷信思想等,一般可以用本原理分析回答。,13,考点5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考法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分析应用,(2)做非选择题时要注意原理的规范表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 易错警示 注意以下错误观
8、点: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如影随形;先进的社会意识具有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的特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一直是社会中的主导性意识;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等等。,14,考点5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考法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分析应用,理论示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常见的说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针对、按照、立足、基于、根据(国情、问题、现状、特点、影响、形势、情况)提出、制定、形成、调整、颁布(理论、思想、政策、精神、规划、方针、措施、方案)。,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在(主题、理论、观点、政策、精神、规划、方针、措施、经验、制度)的(指导、引领下)
9、促进(事业、活动、实践)获得(发展、前进、成功等)。,15,例2 课标全国2017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相
10、关知识。由于燃放烟花爆竹会污染空气,人们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这种观念的变化表明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由于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表明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符合题意。社会意识不是“自主变化”的,也不是“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观点错误。,C,16,1.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170年前,共产党宣言发表,宣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170年后,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引领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书写人类发展史上新的奇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光能穿越历史,照亮现在和未来。从唯物史观看
11、,这是因为( ) 先进的社会意识能穿越岁月长河推动社会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A. B. C. D.,习题,1.A【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知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光能穿越历史,照亮现在和未来,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能穿越岁月长河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符合题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光能穿越历史,照亮现在和未来的原因,排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属于社会意识,材料没有体现社
12、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排除。,17,2.2018年7月11日新华网载文,近年来,中央企业中最大的投资控股公司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投)结合自身经营特点与优势,通过发展基金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我国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表明(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 B. C. D.,2.B【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观中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混合所有制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变动,不是上层建筑的变动,正确,不符合题意。
13、这种改革的性质是改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根本变革,错误,正确。,习题,18,3.有一种内涵颜值叫“主要看气质”,有一种魂飞魄散叫“吓死宝宝了”,有一种辞职情怀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 ) 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 认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加工改造的结果 A. B. C. D.,3.D【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意识依
14、赖于物质,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存在,错误;认识与实践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错误。,习题,19,考点5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法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考查,考法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考法3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的分析应用,20,考点5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法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考查,考法点评 通常以名言或谚语、漫画、现实热点事例等为背景材料,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理解与应用。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多结合现实热点材料,如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区域结构调整等,进行多角度考查。有单一考查方式
15、,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规律)的相关知识谈谈为什么”;也有多种综合考查方式,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知识分析”“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阐述”“从寻觅社会的真谛的角度分析”等。题型涉及说明类、认识(分析)类、依据类、意义类等。,21,考点5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法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内容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要素;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
16、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2,考点5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法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考查,考法提示 (1)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分析材料,若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调整等,一般可以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回答。,(2)要全面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3,考点5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法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考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
17、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做非选择题时一般先回答出这条规律,然后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具体分析材料。 易错警示 注意以下错误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等。,24,例3,课标全国20162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构建和
18、谐劳动关系,是因为( )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 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相关知识。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构建和谐社会,为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清除障碍,符合题意。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属于生产关系,错误,排除。,C,25,考点5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法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考法点评 通常以诗
19、词、名言警句、漫画、现实热点等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非选择题的考查与现实结合紧密,涉及热点如国家政策的调整、铁道部政企分开、政治体制改革、法律的修改与调整等,从多角度考查考生运用本部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6,考点5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法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考查方式有“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知识分析”“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阐述”“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知识谈谈为什么”等。题型涉及认识(分析)类、说明类、意义类等。,27,考点58 社会基本矛盾
20、运动,考法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28,考点5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法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属于社会存在范畴,上层建筑不一定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上层建筑中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上层建筑中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的思想部分,如各类法律等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物质部分,如监狱等,属于社会存在范畴。,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29,考点5
21、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法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0,考点5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法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考法提示 ( )是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材料信息,属于法律修改、政治体制改革之类的一般可以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22、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回答。 易错警示 注意以下错误观点: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1,考点5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法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特别提示 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时注意:,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最终影响生产力。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同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3、,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充分证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特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32,例4,天津文综201711,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表明( ) 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基本
24、矛盾、价值观以及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法律的不断完善说明人的认识在不断发展,入选。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修改完善法律就是为了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入选。题目没有涉及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排除。题目不涉及实践检验认识的对错问题,排除。,C,33,考点5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法3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的分析应用,考法点评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时,通常是以诗词、名人名言、漫画、现实热点事例等为背景材料,分析体现的哲学道理、启示等。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经常以收入分配改革、区域结构调整、政治体制改革等来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查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设问方式有“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分析”“从社会发
25、展的实现方式角度分析”,题型涉及说明类、认识类等。,34,考点5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法3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的分析应用,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的内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35,考点5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法3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的分析应用,考法提示 分析材
26、料信息和考查角度,涉及改革、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等内容时一般可以用本部分知识来回答。本原理一般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改革等知识一起综合应用,应用时只需回答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发展的过程、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等内容即可。 易错警示 注意以下错误观点:阶级斗争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法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是相同的。,36,考点5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法3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的分析应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特别提示 社会进
27、步的内涵、原因和趋势,37,例5,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适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需要而成立。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视察火箭军机关时说,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火箭军的成立( )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表明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对抗性的 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火箭军的成立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正确;说法错误,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矛盾是
28、根本动力;说法错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它们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D,38,1.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要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D.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1.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A不符合题意;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体现的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
29、展,D正确,B排除;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C说法错误。,习题,39,2.湖南永州2019届模拟近年来,中央企业中最大的投资控股公司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投)结合自身经营特点与优势,通过发展基金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发展( ) 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的规律 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 B. C. D.,2.B【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
30、识。题目中,我国央企通过发展基金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可见,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发展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表现,入选。题目中没有体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规律,错误;中“根本变革”的表述错误。,习题,40,3.广东惠州2019届调研我国税制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降低征纳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增强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方案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有() 进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31、的客观要求 进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是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的选择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体现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A. B. C. D.,3.A【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进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属于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这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正确。进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不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增强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这表明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的选择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正确。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错误。,习题,41,考点59 人民群众是历史
32、的创造者,考法1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考查,考法2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考查,42,考点5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考法1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考查,考法点评 一般以诗词、名人名言、谚语、漫画等为背景材料来考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都有所呈现。非选择题形式的考查与现实结合紧密,依托热点、焦点素材,如党和政府维护人民利益、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的具体事例等,从多角度综合考查。考查的角度有“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对的看法”“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给我们的启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要依靠人民的哲学依据”等。题型涉及依据类、说明类、认识类、启示类等。,43,考点59 人民群众是历
33、史的创造者,考法1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考查,1.人民群众的内涵,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44,考点5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考法1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考查,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45,考点5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考法1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考查,
34、考法提示 分析材料,若材料信息涉及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维护人民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人民的作用等,一般可以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来分析;若本部分只作为知识点之一考查,则要简略表述。要遵循“原理表述+方法论”的思路。,46,考点5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考法1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考查,易错警示 (1)不能说一切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人民群众主要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实践源泉和物质条件。,(2)注意区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
35、发展的重要动力。,47,例6,课标全国201622,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 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历史的主体、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6、。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劳动者为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符合题意;并未强调劳动者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是“讴歌劳动者”的原因,不符合题意。,B,48,考点5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考法2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考查,考法点评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时,往往提供名言、诗词、漫画、热点事例等素材,进行单一考查,或结合其他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往往作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方法论单独运用,或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其他观点一起用来分析回答问题,涉及启示类、依据类、说明类、措施类等题型。,49,考点5
37、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考法2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考查,要全面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50,例8,海南单科201720,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迸发出无穷智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山定树、树定根、人定心”这些富有创见的主意都是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坐在屋里想不明白的事,到群众中就能找到答案。这里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 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就能取得实践的成功 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 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人民
38、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群众所发挥的作用,启示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中“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就能取得实践的成功”的说法太绝对;表述错误,维护好、发展好和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B,51,1.下面漫画畅通无阻(作者:尹正义)告诉我们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 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 群众利益无小事 要以民意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A. B. C. D.,1.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历史的主体。漫画表现的是民意反映渠道畅通无阻,体现了对人民群众及其意见建议
39、的尊重,符合题意;不是唯物史观道理,排除。,习题,52,2.贵州遵义2019届模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先后五次对1982年宪法作出修改。宪法修改的过程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光辉历程,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成果,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从哲学上看,宪法修改( ) 坚持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坚持了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统一 体现了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最高价值追求 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 B. C. D.,2.D【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宪法修改的过程记录了我国改革开
40、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光辉历程,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成果,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从哲学上看,宪法修改坚持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之上,符合题意。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统一,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错误。,习题,53,3.浙江三市2019届质检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浙江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过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神。这说明( )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
41、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 A. B. C. D.,3.B【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浙江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过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神,这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正确。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材料没体现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不符合题意。,习题,54,考点60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考法1 价值、价值观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分析应用,考法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
42、依据,考法3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考法4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的分析应用,考法5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的分析应用(价值判断的主体差异性),55,考点60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考法1 价值、价值观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分析应用,考法点评: 以古诗词、名人名言或谚语、漫画、热点事件等为背景材料,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对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理解与应用,一般从材料体现的哲理、启示、该怎么做等角度进行单一考查或综合考查。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时,一般有单一考查和综合考查,单一考查如“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对的启示”;综合考查如“从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角度分析”。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社
43、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的作用、人生价值、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等知识进行综合考查,题型涉及体现类、说明类、认识类、措施类等。,56,考点60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考法1 价值、价值观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分析应用,(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1.要全面理解掌握价值、价值观的含义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幸福观、义利观、生死观、家庭婚恋观等,都属于价值观范
44、畴。,57,考点60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考法1 价值、价值观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分析应用,(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注意: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58,考点60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考法1 价值、价值观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分析应用,2.深入理解价值和价值观,(1)哲学意义上的价
45、值与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59,考点60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考法1 价值、价值观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分析应用,2.深入理解价值和价值观,(2)区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础,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反过来影响世界观的形成;世界观不同,价值观也就不同,价值观反过来影响人生观和世界观,三者内在统一。,60,考点60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考法1 价值、价值观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分析应用,
46、2.深入理解价值和价值观,(3)我国现阶段正确的价值观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等;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61,考点60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考法1 价值、价值观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分析应用,考法提示:当材料涉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为、人民的利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内容时,一般会用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注意:如果要求从价值观角度进行分析,需要将价值观作用的各个方面展开分析;如果要求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等角度综合考查,一般简略回答,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价值观的
47、导向作用”。,62,考点60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考法1 价值、价值观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分析应用,易错警示:注意以下错误观点: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社会意识;所谓价值是指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 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社会和人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正确的价值观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等等。,63,例9,课标全国201823,在高铁时代,我国仍不惜亏损运营81对“慢火车”,2016年运送旅客约3 000万人次。运营近半个世纪的5633、5634次列车仍然运行在大凉山,送大山里的孩子去上学,为当地乡亲出行提供便利。这种做法反映的价值观道理有( ) 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人们的利益的差异 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正确的价值选择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前提 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