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4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真题体验 -2-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1.从考查趋向看 ,高考 主要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典型事件的考查 ,加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同群体贡献的理解 ,尤其是体现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作用。 2.从社会热点看 ,当前的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连 ,探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对国家发展的模式和处理国际矛盾的方式有着重大的意义。 3.从预测角度看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仍是考查的重点。 真题体验 -3-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1.(2018课标全国 ,46)阅读材
2、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 ,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 ,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 ,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 ,为了欺骗人民 ,为了动员舆论 ,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 ,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 (1939年 9月 ) 真题体验 -4-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战争 ,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 ,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 ,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 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
3、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 ,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 (1941年 12月 ) (1)根据材料一、二 ,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 真题体验 -5-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参考答案 :(1)认识 :帝国主义战争 (非正义战争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 (正义战争 )。 (2)帝国主义战争 :英法采取绥靖政策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 :苏德战争爆发 ;太平洋战争爆发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
4、解析 :第 (1)问 ,根据材料一 “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 ”得出 1939年中国共产党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根据材料二 “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 ”可知 1941年中国共产党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第 (2)问 ,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进程来说明即可。 真题体验 -6-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2.(2018课标全国 ,46)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3年 10月 ,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 1944年 810月 ,中、美
5、、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 ,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 ,被称为 “中国建议 ”。 10月 9日 ,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 1945年 4月 ,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 ,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 ,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 ,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 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 6月 25日 ,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 ,与会的 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 ,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 真题体验 -7-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中国
6、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 ,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 真题体验 -8-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参考答案 :(1)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 “中国建议 ”;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 ,签署联合国宪章。 (2)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 ;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 解析 :第 (1)问要求概述中
7、国的活动 ,从材料中提炼出我国参与的主要活动即可。第 (2)问 ,注意从中国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及“创建联合国中的贡献 ”等方面进行回答。 真题体验 -9-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3.(2018课标全国 ,46)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 ,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 ,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 ,开始从陆地到海洋 ,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 ,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 11月 ,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 ,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 ,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
8、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 ,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 ,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 1940年 4月 ,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 43%。 摘编自 英 利德尔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真题体验 -10-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1)根据材料 ,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措施 :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 ;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 ;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作用 :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
9、 ;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 解析 :第 (1)问 ,根据材料 “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 ”,可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 ;根据材料 “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 ”,可得出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 ;根据材料 “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 ,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 ”,可得出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第 (2)问 ,根据材料 “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 ”,可得出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 ;根据材料 “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可得出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 真题体验 -11-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4.(2015山东 ,4
10、9)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图 1为 1937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 ,图 2为 1945年 11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 ,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 据图 1和图 2,结合中国抗战的史实 ,说明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 真题体验 -12-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参考答案 :说明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弱到复兴的历史性转折。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援 ,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11、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 ,考查理解和论证能力。图 1中中国共产党党旗和国民党的党旗反映了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图 2则体现了中苏合作 ,即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合作。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的合作对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作用方面组织答案。 真题体验 -13-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5.(2014山东 ,48)图 1、 2为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图 1 1945年的德国 图 2 1948年的德国 (1)分别说明图 1、 2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2)概括指出图 2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
12、影响。 真题体验 -14-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参考答案 :(1)原因 :图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 ,分割战后利益 ,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 ,英、法、美、苏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 图 2: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 ,美、英、法合并占领区 ,与苏占区对峙。 (2)影响 :导致德国分裂 ;冷战加剧。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的原因及影响。材料中的图 1反映了 1945年四大国分区占领德国的史实 ,图 2则反映了 1948年西占区合并继续与东占区对抗的史实。第 (1)问可根据雅尔塔会议的有关决定来分析 ,然后再从 1948年美苏社
13、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抗的角度来分析导致图 2局势产生的原因。第 (2)问中的 “影响 ”应从对德国和对美苏关系的影响两个角度来分析。 真题体验 -15-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重要原因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矛盾 ,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3)历史原因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矛盾的激化是战争爆发的诱因。 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 “中立法 ”纵容了法西斯侵略。 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客观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行径。 20世纪 30年代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没能阻止世界局势朝着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真题体验
14、 -16- 2.过程 (1)全面爆发 :1939年 9月 ,德军突袭波兰 ,英法对德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扩大 苏德战争 :1941年 6月 22日 ,德军入侵苏联 ,苏德战争爆发。 太平洋战争 :1941年 12月 7日 ,日军偷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过程 :1941年 3月 ,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 ,实际上与英国结盟 ;1941年 8月 ,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 ,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 ;1942年元旦 ,美、苏、英、中等 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影响 :鼓舞了各
15、国人民的斗志 ,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 ,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 ,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真题体验 -17- (4)转折 苏德战场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和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太平洋战场 :中途岛海战 ,美军重创日军 ,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北非战场 :阿拉曼战役 ,英军重创德意军队 ,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5)胜利 意大利 :1943年 ,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被推翻 ,意大利率先退出战争。 德国 :1944年 6月 ,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开辟第二战场 ;1945年 4月 30日 ,苏军攻占柏林 ,5月 8日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日本
16、 :1945年 9月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真题体验 -18- 3.性质 :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是民主战胜专制、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 4.影响 (1)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浩劫。 (2)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3)历史意义 人类的理性得到张扬 ,民主、人权、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诞生。 改变了世界格局。沉重打击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严重削弱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演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国的范围 ,新生的民族国家出现。
17、 客观上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真题体验 -19- 思维 点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 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 ;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 ,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 ;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胜德、意、日轴心国的重要保证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 ;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只有同心协力 ,共同维护 ,和平才能持久。 真题体验 -20- 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雅尔塔体系 (1)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的原则 ,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
18、范围 ,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即雅尔塔体系。 (2)形成条件 西欧国家的实力在战争中普遍受到严重削弱。 美国军事实力空前膨胀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 ,成为当时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3)实质 :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 ,是苏美对势力范围的划分 ,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真题体验 -21- (4)内容 处置战败国 ,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重新确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 建立联合国。 (5)评价 积极作用 :有利于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和平秩序 ,清除法西斯主义 ,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 消极作用 :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建立了不平等的国
19、际体系和经济秩序 ;造成政治上的两极格局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 ,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紧张。 真题体验 -22- 2.冷战 (1)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 以 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 ,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 ,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2)表现 美国 :推行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和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 :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柏林危机 ,德国分裂。 真题体验 -23- (3)评价 冷战局面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政策的结果。 核均势使得双方不敢轻言战争 ,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20、。 局部热战不可避免 ,愈演愈烈的对抗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动荡。 真题体验 -24- 3.美苏争霸 阶段 第一阶段 ( 2 0 世纪50 年代中期至 60年代初 ) 第二阶段 ( 2 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末 ) 第三阶段 ( 2 0 世纪 80 年代至 90年代初 ) 特点 表面上的短暂 “ 和解 ” , 实际上剑拔弩张 ; 重点在欧洲 , 美国处于攻势 双方以 “ 缓和 ” 为主 , 也有对抗 ; 苏联处于攻势 , 美国转攻为守 美苏对抗到第二次 “ 缓和 ” ; 苏联转攻为守直至解体 , 两极格局结束 真题体验 -25- 表现 和 解 : 1 9 5 5 年 , 苏联签订了对
21、奥和约 ,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 ;1 9 5 9 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 美苏首脑举行戴维营会议 争夺 :1 9 6 1 年苏联和民主德国修筑“ 柏林墙 ” ; 1 9 6 2 年古巴导弹危机 缓和 :1 9 7 2 年尼克松访苏 , 1 9 7 3 年和 1 9 7 5 年召开了由东西方国家共同参加 的 “ 中欧裁军会议 ”和 “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 ;1 9 6 9 年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 , 调整全球军事部署 , 收缩亚洲兵力 对抗 :1 9 7 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 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顶点 对抗 :1 9 8 1 年 ,里根提出 “ 以实力求和平 ” 的新遏制政策 ;1 9
22、 8 3年提出 “ 星球大战计划 ” 第二次缓和 :1 9 8 5 年 , 戈尔巴乔夫全球缓和战略和 “ 新思维 ” ;1 9 8 7 年美苏签署 “ 中导条约 ” 真题体验 -26- 思维 点拨雅尔塔体系的实质 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从实力对比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从体系内涵看 ,美苏按照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 ,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真题体验 -27- 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 同 点 根源 都是资本主义
23、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影响 ( 1 ) 都促使西欧国家衰落 , 国际地位下降 ( 2 ) 壮大了美国实力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霸主地位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 ( 3 ) 促进了国际关系的调整 , 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 4 ) 都促进 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 真题体验 -28-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不 同 点 爆发 形式 战前双方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 , 战争很快全面爆发 先经历局部战争 , 后来由于大国的绥靖纵容和法西斯国家的不断扩大侵略 , 终于演变为世界战争 责任 战争
24、责任由交战双方共同承担 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挑起战争 , 责任由其承担 对战 败国 处理 战胜国把战争责任推到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身上 , 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的惩罚 , 未追究战争中的个人责任 处理战败国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 实行非军事化 , 在战败国建立民主体制 , 追究个人责任 和审判战犯 性质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真题体验 -29- 对点训练 1.(2018山东聊城三模 ,46)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国的争霸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 ,而战争可以说在历史上一直是多种形式和手段中最高的形式或最后的手段。然而 ,在漫长的岁
25、月里 ,征杀战伐都是在步、骑、车、船所能达到的平面上 ,在当时人们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里 ,主要由交战双方 (或各方 )的军队在前线进行的。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阶段 ,才提供了促使这种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前线和后方的联系的依赖关系无比密切 ,经济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大大提高 ,武装斗争的范围、规模和烈度空前增长。于是在二十世纪 ,终于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这种骇人听闻的现象。 而物极必反 ,当战争被推向其极限的同时 ,也就从中产生了它自身的否定因素。一方面 ,现代战争必须动员日益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 真题体验 -30- 另一方面 ,对于那些进行争霸的大国当权集团来说 ,在现代条件下 ,无限制的全面战争将会带来毁灭性的结果 为此 ,今天即使在进行争霸的大国 ,也不把进行无限制的全面核大战作为现实的可行手段 ,而在致力于寻求低烈度的有限战争方案。 摘编自任银睦概论世界大战的起源和抑制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直到 20世纪才出现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现代社会中制约世界大战发生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