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邢台市卓越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答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054246 上传时间:2019-02-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卓越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北省邢台市卓越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北省邢台市卓越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北省邢台市卓越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北省邢台市卓越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卓越联盟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生物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30,每题 1 分;31-50,每题 1.5 分;共 60 分)1-5 ADCAC6-10 CBACC11-15 CBCAD16-20 CCDBB21-25 AACAB26-30 DABBD31-35 DCBDC36-40 DCCBD41-45 BABCD46-50 DCCCD1、A 内环境也就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淋巴因子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A 正确;唾液淀粉酶是消化酶,存在于消化液中,不属于内环境,B 错误;解旋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 错误;载体通常镶嵌在细胞膜上,不

2、会游离在内环境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 错误。2、D 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够维持人体内环境的 pH 在相对稳定的范围,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不会大幅改变内环境的 pH,A 错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 错误;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 错误;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D 正确。3、C 寒冷环境下排汗减少,散失的热量少,是体温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A 错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产生渴觉主动饮水,是水平衡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B错误;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是细胞的增殖,

3、不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C 正确;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D错误.4、A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但在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单向传导,A 错误;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突触后膜可以含有部位的结构,B 正确;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神经元形成突触,从而将信息传给多个神经元,C 正确;神经冲动传到部位时,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 正确。5、C 甲状腺激素的可以通过反馈作用作用于下丘脑细胞,A 正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B 正确;淋巴因子为信息分子,不属于激素,C

4、 错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D 正确.6、C 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口渴,A 错误;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细胞吸水能力增强,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C 正确;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使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 错误.7、B 被 HIV 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是 T 细胞,A 正确;T 淋巴细胞受 HIV 病毒刺激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而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分泌产生,B 错误;效应 T 细胞可以与被 HIV 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

5、接触,使之裂解死亡,C 正确;人体在对抗 HIV 感染引起的艾滋病时,同时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 正确. 8、A 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 错误; 体液中的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 正确;人体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C、D 正确; 9、C 过敏反应是在过敏原再次攻击人体才会发生,A 错误;该疫苗作为抗原是一种大分子物质,B 错误;天花疫苗在人体内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存在的时间是很长的,但是抗体在机体存在的时间很短,C 正确;天花疫苗是减毒或无毒的抗原,不会与侵入的天花病毒结合,D 错误.10、C 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

6、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要把尖端离体进行实验注意实验的单因子变量为:有无胚芽鞘故应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11、C 分析图示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琼脂块中是否含有生长素,因变量是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在实验甲中,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中含生长素,结果胚芽鞘直立生长;在实验乙中,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中不含生长素,结果胚芽鞘不生长;对照甲乙的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C 项正确,A、B、D 三项均错误。12、B 胚芽鞘的尖端可感受光的刺激,将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背光侧生长素含量较向光侧多,因此胚芽鞘向光生长;该

7、图中胚芽鞘的尖端被去除,胚芽鞘感受不到光刺激,因此光源对于该实验没有影响。由图中可知,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生长素向下运输,胚芽鞘左侧的生长素含量高,生长较快,右侧生长素含量少,生长较慢;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B。13、C 由植物激素的概念可以知道,在植物激素的本质是有机物,是一类化学物质,不是蛋白质 A 错误;植物体没有专门分泌激素的腺体,B 错误;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只是对细胞的代谢活动起调节作用,C 正确;植物激素有多种,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不同,D 错误.14、A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

8、高浓度抑制生长,A 正确;c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具有促进作用,对根和芽都有抑制作用,B 错误;d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的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抑制了根的生长,C 错误;从题中曲线可以看出植物不同的器官,生长素的作用曲线不同,根最敏感因此 3 种器官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程度依次为:根芽茎,D 错误15、D 植物一般具有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要使灌木长的茂密整齐,就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去掉顶芽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有利于侧芽生长,使枝条茂盛,故选 D。16、C 生长素能够促进未受粉子房发育成无子果实,不影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所以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

9、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所得到的无子番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17、C 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种子萌发,将要成熟的种子合成的脱落酸增多,抑制种子的萌发。种子成熟的时候,遇到高温天气,种子中的脱落酸分解,解除了对种子萌发的抑制,降雨使种子得到适宜的萌发条件而萌发,种子萌发时,种子细胞的代谢活动加强。故题目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导致脱落酸降解;根据题中信息,该过程与乙烯无关,所以选 C 。18、D 脱落酸 、吲哚丁酸、赤霉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植物激素,C 错误;NAA 不是植物体产生的,是人工合成的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叫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D 正确.

10、19、B 乙烯类似物具有同乙烯一样的功能,即催熟作用,可做催熟剂;膨大剂能使果实膨大,主要原因是细胞数目的增多,这是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功能。20、B 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A 错误;植物的向光性生长中向光侧和背光侧都体现出生长素的促进生长的作用,未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B 正确;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类似的生理效应,浓度过高会抑制生根,所以横卧根的向地性体现了两重性,C 错误;生长素类似物其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可做为单子叶植物田里的双子叶植物杂草的除草剂

11、,D 错误。21、A 啤酒生产中,利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淀粉酶,简化工艺、降低成本,同时不影响啤酒品质,A 正确;用适宜浓度乙烯利处理凤梨,可加快果实成熟,B 错误;脱落酸能够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可以解除小麦种植到休眠状态,C 错误;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大麦,可以促进细胞分裂,D 错误.22、A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植物生长素类似物(2,4D)对富贵竹插条生根的影响,因此自变量是 2,4D 浓度,因变量为插条生根条数,A 项正确;表中信息显示:浓度为 10-7mol/L 的实验组,其插条平均生根数低于用清水处理的对照组,说明 10-7mol/L 的 2,4D

12、 溶液对富贵竹生根具有抑制作用,B 项错误;2,4D 浓度为 1011 mol/L 的实验组的插条平均生根数最高,说明此浓度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不能说明该浓度是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C 项错误;实验过程中,实验室的温度等无关变量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每组插条的根数是因变量,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D 项错误。23、C 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 描述的为性别比例,B 描述的特征为年龄组成,D 描述为死亡率,C 项描述的为橡树种子的集群分布,属于空间特征,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24、A

13、据表分析可以知道,五个样方中的样本量太少,计算除的种群密度误差较大,故需要适当增加样方面积,A 正确;五点取样法的样方数量不能减少,B 错误;正方形的地块可以使用五点取样法,没有必要改用等距取样法,C 错误;样方中的计数方法不能改变,D 错误。25、B 种群数量的计算方法为 88*54/12=396 只,种群数量较大,需要防治,故 A 项正确;由题干可知,这种方法为标志重捕法,由于第一次被捕获的鼠获得经验,使得再次被捕获的概率降低,所以统计出第二次捕获且带有标志的鼠的数量偏小,计算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故 B 项错误;草原鼠以草为食,与牛、羊等竞争食物,会影响畜牧业,故 C 项正确;草原

14、大火会使草原鼠的种群密度与之前相比大幅降低,因此会影响统计结果,故 D 项正确。26、D 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因此分别代表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显著,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故 D 项错误。27、A 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为研究死亡率,为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A 错误;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为研究群落的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 正确;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 正确;我国东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属于

15、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 正确.28、B 小麦和杂草竞争光、氧分、水分、养料等,为竞争关系;螟蛉和蜾蠃为捕食关系;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体内,二者之间是寄生关系;故 A、C、D 项错误,选 B。29、B 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此关系,A 正确;乙图是捕食关系图,b 生物与 a 生物起着共同进化的作用,B 错误;甲图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C 正确;丙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都会存在,后期因消失了一种,X 种内斗争会加剧,D 正确。30、D 群落

16、中的生物具有垂直和水平结构,故 A 项和 B 项正确;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栖息环境和食性的影响,所以会受到植物分层分布的影响,故 C 项正确;乔木层稀疏关系,影响通过乔木层照射到地面不同区域光照强度的大小,所以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故 D 项错误。31、D 水平结构的形成原因是环境因素在不同地段的不一致性,导致不同生物在不同地段的分布差异,故 A 项表述正确;演替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B 正确.旅游属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的修剪、踩踏等会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产生巨大影响,故 C 项表述正确;由于在火山岩上发生的是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的过程依次为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17、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所以一定会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D 错误。32、C 据图分析:图甲幼年数量多,老年数量少,为增长型,图乙 t1时期为种群数量达到 K/2,增长速率最大,为增长型;t 2时期种群增长速率为 0,为稳定型, 故正确答案为 C。33、B 由于受生存条件的限制,出生率逐渐减小,死亡率逐渐增大,两者的差值不断减小,即“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是逐渐减小,因此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故 B 项正确。A 项和 C 项,“S”型增长曲线的横纵坐标分别为时间和种群数量,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故 A 项和 C 项均错误。“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由于食物和空间有限并受自身密度的制约,最终维持在

18、 K 值左右,故 D 项错误。34、D 调查种群密度宜选择独生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A 项错误;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标记总数: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若调查中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调查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B 错误;在理想环境下,种群“J”型增长曲线没有 K 值,C 项错误;自然状态下,受空间和资源的制约,生物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D 项正确。35、C 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在培养酵母菌时,不必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故 A 项错误;可采取抽样检测法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故 B 项错误;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该先将试管中的培养液摇匀,使酵母菌分

19、布均匀;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当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可以先将培养液稀释后再计数,故 C 项正确。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使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故 D 项错误。36、DOB 段,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增加,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A 错误;CD 段,种群数量最大,种内斗争最激烈,B 错误;为有效防止鼠疫,最好将种群密度控制在 K/2 以下,使其增长速率较小,C 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鼠改变性别比例后,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D 正确。37、C 尿液可以直接排出体外,不属于内环境,A 错误;单细胞生物可直

20、接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 错误;人体表皮细胞直接与外界接触,但不能直接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C 正确;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D 错误.38、C 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分子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进入内环境,进行免疫反应,故 A 项正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故 B 项正确;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和脊髓,故 C 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作用于甲状腺,促使其分泌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分泌增加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素的分泌,此外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故 D 项正确。39、B是感受器,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如果处有反应,说

21、明反射弧完整和正常,A 正确;兴奋在处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 错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不会产生尿意,C 正确.憋尿行为说明了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调控,D 正确.40、D 分泌腺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的是激素,而外分泌腺则是分泌的消化液、汗液、泪液等,A 错误;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适量注射胰岛素,否则可能会导致休克现象的发生,B 错误;不同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不同,如甲状腺激素的受体遍布体内几乎所有的活细胞,而促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只存在于垂体细胞上,C 错误;虽然蛋白质是生命活

22、动的承担者,但起调节作用的激素并不全是蛋白质,如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类衍生物,D 正确.41、B 艾滋病是由于感染 HIV 而获得一种免疫缺陷病,是一种传染病而非遗传病,故 A 项错误。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瘫痪,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受损,导致更易发生恶性肿瘤,故 B 项正确。HIV 进入人体会引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刚进入人体时有一段潜伏期,免疫系统会对其产生相应的抗体,故C 项错误。艾滋病的传播以体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为主,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并不会感染艾滋病,故 D 项错误。42、A 植物自养型生物,直接利用无机物,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所需的矿质营养,

23、还需要从大气中吸收 CO2, A 错误;单侧光照使得茎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向日葵弯曲生长,B 正确;涂抹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子房壁发育为果实,无法提高葵花籽的产量,C 正确;向日葵向窗外生长,要表现出生长,机体就要进行有机物的积累 ,所以向日葵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大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总量,D 正确。43、B 草莓果实的自然发育过程中有多种植物激素共同作用,如在生长时需要生长素等,果实成熟时需要乙烯,故 A 项错误。人味觉的产生是神经调节的过程,舌尖触到蔗糖刺激味觉感受器,经神经中枢分析后产生味觉,所以与激素作用无关,故 B 项正确。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状主要是生长素作用的

24、两重性。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较为敏感,顶芽附近的侧芽发育受到抑制,因而造成顶端优势,故 C 项错误。饥饿时人体血糖维持正常水平主要与胰高血糖素有关,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等来提高血糖浓度,故 D 项错误。44、C 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抑制种子休眠的作用,生长素具有促进伸长的作用,在生产实践中可用来培育无子果实。分析图示可知:乙、丙最可能代表赤霉素和生长素,A 错误;NAA 属于生长素类似物,用 NAA 形成的无子果实,其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B 错误;激素甲能促进种子休眠和

25、抑制生长,而激素乙能抑制种子休眠和促进生长,说明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C 正确;甲、乙、丙为植物激素,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D 错误。45、D 单侧光使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影响生长素的运输,不影响合成,故A 项错误;a 处合成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到达地上部分的下端,而并非根部,根部的生长素来自于根部尖端的生成,故 B 项错误;植物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在侧芽进行堆积所导致的,而离顶芽越近的侧芽生长素含量就会越多,越远的则会越少,所以生长素浓度高低应该为 bcda,故 C 项错误。根部尖端能够合成生长素接着向侧根进行运输导致生长素在侧根堆积,从而抑制侧根生长,表现出根部的顶端优势,故

26、D 项正确。46、D 图乙因为老年个体占得比例较大,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图甲 C 点时增长率大于零,为增长型,A 错误;D 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B 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 错误;D 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D 正确.47、C 前 4 年 =1,即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 5 年 1,种群数量下降,种群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A 正确;食物短

27、缺和天敌增加可以增加松鼠死亡率,使得松鼠种群数量减少,B 正确;第 8 年到第 10 年之间, 数目逐渐增大但是依旧小于 1,表明其种群数量不断下降,但下降速度有所减缓,并于第 10 年达到最低,第 10 年后, 一直大于 1,其种群数量增长,C 项错误;持续第 16到第 20 年间趋势, 不变,增长率为 -1 不变,种群增长将呈“J”型曲线增长,D 正确。48、C 采用模型建构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人体内血糖的调节机制,A 正确;可运用对比二氧化碳的产生量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 正确;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因为有前后的自身对照,因此可不设置空白对照实验,C 错误;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可

28、用样方法,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D 正确。49、C 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A 错误;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B 错误;C 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C 正确;森林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D 错误。50、D 从图中可以知道,M、N 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因此两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 之间也存在竞争,竞争生存空间等,A 正确;b 越大,说明该生物的

29、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B 正确;当 db 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C 正确;当 M 呈“S”型增长到达值时,但因为二者有不同的食物种类,M 生物不可能将 N 生物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D 错误。二、第二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51、(每空 1 分,共 6 分)(1)突触小泡受体(2)增加(3)受到抑制减少多巴胺释放增加52、(每空 2 分,共 14 分)(1)信息 植物生长调节剂(2)变异细胞比例 应使用低浓度的青鲜素(3)化学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4)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53、(每空 2 分,共 14 分)(1)曲线图 不够准确(2)“J” 空间和食物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3)K1(4)B(5)K 值(或环境容纳量)54、(每空 1 分,共 6 分)(1)阳光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鸡粪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为南板蓝和果树提供无机盐(3)捕食和竞争 黑光灯诱捕法(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