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B“达到”的意思是“到”,多指抽象事物或程度;“达成”的意思是经商谈后得到某种结果或形成某种意见。“溢于言表”指感情流露在言辞、神情上;“跃然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莫衷一是”的意思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不置可否”的意思是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2. B A项,“不仅而且”递进不当; C项,“增强”与“手段”搭配不当; D项,句式杂糅。3A “斧正”为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新作已出版无需修改。4. C5. D 表格中无依据,二、文言文阅读(19分),一、作者简介 戴钧衡(18141855),字存庄,号蓉州,安徽桐城人
2、。道光举人,曾拜方东树为师,以才气闻于乡里。曾收集整理戴名世的著作,编为戴南山先生全集。太平军攻克桐城后,他逃亡临淮等地,不久呕血而死。著有存庄文集等。,二、作品赏析 公元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桐城派创始人之一戴名世的文集南山集刊行。书中收有戴氏抒发明朝灭亡遗恨的文章,公元1711年(康熙五十年)左督御史赵申乔,以南山集中有“狂悖”、“大逆”语参奏戴名世,两年后戴名世被杀,受牵连入狱者有方苞等数百人,这就是清代有名的南山集文字狱案。 公元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戴名世同乡后人戴钧衡,搜集其遗文,编成戴南山全集十四卷,光绪间始有刊本。该文是为该书写的序言,文章说对戴名世的遭遇深表同情,
3、流露了对南山集文字狱的不满。文中对戴氏散文给予很高评价,虽然不无过誉之处,但总的讲还是实事求是的,戴名世作为清朝早期文章大家,其创作的确是有鲜明个性的。,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唉!写文章的事,难道不难吗?司马迁出生在汉武帝的时代,凭借上天赐给他的才学,继承几代人的学问,通晓古今史书的奥秘,穷尽天下山水的奇迹。他(司马迁)遭遇的事情,极尽人世间不可忍受的境地,(
4、他)失意抑郁,感到的愤慨悲伤,凭借他的(这些)积蓄的情感,喷发出来成为文章,于是以(此)在天下称雄,流传到后世。从后世凭文章称为大家的人来看,他们达到的成就(造诣)虽然各有不同,但精要之处没有谁不是深得司马迁文章的大义和要旨的。,三、文言翻译,本朝写文章的著名的人间或有,天下共同推崇为正宗,没有谁比得上我的同乡方望溪(方苞)了。方先生一生所叹服的人,只有(戴名世)先生了。先生与方望溪是同乡,又从少年时代志趣意气相投,一直到老也不衰减。先生学问的深浅,文章的得失,了解得深刻且相信得坚定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方望溪。方望溪推崇他,求学的人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只是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但
5、是(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接近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有谁替他收集,而且(表递进)(有他书稿的)少数藏书人,又秘而不宣不敢拿出来。(如此),四面八方求学的人,只是耳闻先生的名声,求他的书却不能得到。文章的遭遇,幸运与不幸运本来像这样啊!,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望溪推之,学者其复何说也。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
6、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我读(戴名世)先生的文章,看到它的意境像太空的浮云,变化无痕;又像飘飞的仙人,没有谁可以窥视它的行踪。我私下里把他比作古人,认为庄周的文章,李白的诗歌和他的文章,差不多相似。但他文章气势逸致神韵的高远,就一直进入司马迁的境界而得到他的神韵了。我的学生尤云鹗曾经说(认为)司马迁文章的飘逸之气,欧阳修在其后,只有(戴名世)先生得到了,这并非虚妄之言啊!我又看先生文中的自叙,以及方苞先生所写的序,知道先生历来常常用司马迁自比,他的心中藏有百卷诗书,像江水一样滔滔欲出。先前让他写出(那些文章),一定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这些人的地方。难道仅这一点点文字就足以看
7、到司马迁文章的神韵吗?可惜啊,先生有司马迁的才能,却没能够有司马迁的大志,仅这一点点,而还受到困厄压抑让他不能够彰显于世,确实可悲啊!,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
8、可悲也。,(戴名世)先生文集的名称不一,年青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都不能再次见到,现在所仅存的,只有我的学生尤云鹗刻印的版本,叫做南山集的就是。南山集刊载的诗只有百余首。同乡人吴姓藏有手写的本子,比尤云鹗刻印的本子文字多了将近一半,我借过来抄下它们。又在许君处看到(戴名世)先生的手稿十来首。又因为尤云鹗、吴姓乡人的本子没有按一定的次序编排组织,也没有说明编书的原则的例言,我就一起拿过来编写。凭我所看到的这三本,差异就有这样大,这以外那些没有能看到的,那些零散的又知道有多少呢? 道光辛丑年十二月,同族后学戴钧衡谨记。,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
9、,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南山集载文止百十余首。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二、文言文阅读(19分)6B 笃:坚定 (3分)7C C项都是介词,在。 A项,助词,的 / 代词,它; B项,表转折 / 表递进; D项,用 / 凭。 (3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3分)天下求学的人,只听说先生的
10、名声,想读他的书却不能得到。 (评分建议:“学者”、“耳”、语句通顺各1分。)(2)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3分)我私下里曾经将他的文章与古人的诗文相比,认为它与庄周的文、李白的诗,差不多相类似。 (评分建议:“拟”、“庶几”、语句通顺各1分。)(3)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3分) 仅这些(残存的)很少的文章,却还遭受压制使它不能在世间公开流传,确实可悲啊。(评分建议:“区区”、“厄抑”、“良”、语句通顺各1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9. 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境象变化自然;气韵超逸深远;行文纵横奔放。 (3
11、分)(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只抄原文,得1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曲江(其二) 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注】曲江:唐代长安城名胜。此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因上疏触怒肃宗而被疏远。,【翻译】:每天退朝归来,都要典衣沽酒。常常到曲江边举杯畅饮,尽醉而归。因赊酒太多,处处留有酒债。人生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就不多。蝴蝶在花丛中穿行,时隐时现。蜻蜓缓缓飞动,时而点着水面。我要对春光说,请与蝴蝶、蜻蜓一同流转。
12、须得片刻欣赏,莫误时机。,三、古诗词鉴赏(10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这首诗前两联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境遇?请简要概括(3分)生活困窘;仕途失意;年华已老。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2)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技巧。(4分) “穿花”对“点水”,“蛱蝶”对“蜻蜓”,“深深”对“款款”,“见”对“飞”,对仗工整,给人以美感; “穿”“点”分别写出“蛱蝶”“蜻蜓”的动态美,“深深”“款款”分别写出“蛱蝶”“蜻蜓”的情态美,用词精当,语句更具韵味;蛱蝶穿花“见”、蜻蜓点水“飞”描绘了恬静、自由的画面,体物缘情,突出春天的美好;此联为诗的转句,既与前两联的人生境况形成对
13、比,又引出尾联的感慨,全诗圆合自然。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3)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表达了对美好春光即将流逝不能尽情欣赏的惋叹之情;表达了祈盼与美好春光“共流转”的惜春之情;借欣赏春光表达诗人忘却人生失意的积极心态(或“旷达之情”“无奈之意”)。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8分)匪我愆期 力行近乎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来吾道夫先路 忽复乘舟梦日边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燕然未勒归无计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12作者回忆哑巴在“升仙坊”讲话时,为什么“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4分)喜悦是
14、因为:哑巴作为一个普通的山民,却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深深感染了我;哑巴说话的背景、站立的姿势、说话的声音、辅助的动作,让我觉得壮观。怅惘是因为:哑巴讲故事,别人听不懂,我感到他寂寞;哑巴居住环境恶劣,我对他生活的凄苦感到忧虑。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13文中多次写到百合花,这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哑巴冒险以采百合花来维持生计,表现了哑巴生活的艰辛以及他的勇敢和孝顺;百合花象征百年好合、百事合意,香客们买百合花下山,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者反复写到百合花,寄托着他对哑巴及人们的深深祝福;百合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联系相关人物和事件的纽带,使文章内容的表达更加集中。评分建议
15、: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14文章刻画哑巴形象时,多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分别从孩子和香客的角度作简要分析。(4分)通过两个孩子的叙说,交代了哑巴悲惨的身世,写出了哑巴悲苦的生活;通过香客买百合花、聆听哑巴讲话,写出哑巴的热情、纯朴和善良的品性。评分建议:一点2分,如写出哑巴“寂寞”“坚强的品格”“热情好客”亦可。,15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山之子”的丰富意蕴。(6分)暗示哑巴生活于大山,大山是哑巴生存的根基;大山崎岖陡险,喻示哑巴艰难的处境;揭示大山雄奇高峻孕育了哑巴刚毅不屈的品性;突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山民精神的热情赞美。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六、现代文阅读(
16、二)(18分)16文章第段中列举孔子反对季氏擅用八佾乐舞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阐明孔子对“忍”的态度:对小事“忍”,可以成就大事;但“忍”不能违反原则。引出“忍”的话题,并与下文不讲原则而一味“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论证的说服力。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17请分析文章第段的论述层次。(6分)首先列举三派思想对时代的影响,接着分析“忍”对民族的危害性,最后得出越忍的民族越容易被侮辱被侵略的结论。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缺少“首先”等提示语,酌情扣分。,18文章论述了“忍”的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6分)从积极的角度看,“忍”可以提升个人修养,保证仕途顺畅,促进家庭和
17、睦,增进社会和平。从消极的角度看,“忍”易让人遭受耻辱,变得消极、懒惰,不求上进;也易使民族遭受侮辱、侵略,甚至灭亡。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七、作文(70分)19.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一、审题与立意1.对“材料作文”的认识材料是多义的,角度、立意有多种。但考生在“自选”“自定”时不能超越“材料”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
18、边无际。2.对本次作文材料的理解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无家可归”的人生现象,后一句强调追求人生归宿的可贵;如将前后句联系起来看,根据材料作文审题的整体性原则,第一句话中“家”和第二句的“人生归宿”的内涵更为明确,即“精神家园”。整则材料的中心非常明确,即寻找精神家园,让心灵获得慰藉、安顿。,人在困境、彷徨状态中,甚至在安逸状态中,都有可能出现灵魂的空虚、茫然,人的意志会变得消沉,精神会变得萎靡。如何振奋精神、提升斗志?唯有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古往今来,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或地位,而是因为他们足够清醒,能够在困境、彷徨状态中探求自己的精神家
19、园,并为之而奋斗。即便在当今的安逸状态中,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明智的人也会有着寻求精神家园的深思和举动,力避精神的茫然、颓废。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3.本次作文材料的立意作文材料从人性的角度命题,但写作时可化抽象为具体。既可写个体人生追寻“精神家园”,也可从“乡村”“文化”“艺术”“民族”等大的角度入手,联系其领域的某个方面,紧扣追求“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为结论句,考生的作文不能仅证明此结论的正确,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力求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二
20、、判 分1.判分原则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选定文体的要求。须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运用恰当,要敢打高分。,2.判分等级一类6370;二类5662; 三类4955;四类4248;五类2841;六类27分以下。3.几点说明【立意】立意偏差,但未完全偏,勉强符合题意,原则上定为四类卷;若语言功夫好,可适度上浮。立意从材料的某一词语或某一句话而来,断章取义,偏离材料基本含义。尽
21、管立意不准确,但语言功夫尚可,此类作文原则上定为四类卷及以下。立意与和行文完全与材料无关,此类作文定为五类卷及以下。【文体】记叙类文章要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切忌平淡叙事;议论类文章言之有据、辩之有理,切忌泛泛而谈。对于体裁创新,立意准确,语言精当,可适当提高一档,以适应2015年江苏高考说明(语文)的要求。,【其他】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如作文达到三基本:立意基本准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就应该在48分以上判分。以充分肯定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
22、作文,有利于在最后阶段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对有特色的作文,如文体创新、见解独特、立意新颖、富有生活情趣等,应勇于打高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甚至创作的积极性。文体模糊不明,最高不超过41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4.个案处理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阅卷组长处理。,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
23、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低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0分。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缺作文题,扣2分。,晚晴小筑黛瓦白墙浸润在微醺的霞光中,眼角眉梢都是沉静安宁的韵味。一座泛着古韵的馆舍,便是木心先生的纪念馆了。文学馆内整齐铺开的稿纸上字迹清俊,翩雅优美,像一只只灵蝶,载着先生永不停息的脚步,追寻先生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细细数完,先生从文革狱中带出
24、的稿纸只有六十六张。,现在想来,狱中的十八个月中,最残忍的不是潮湿冰冷的牢房,不是如牲畜般的吃食,而是对先生精神的折磨。这是让人易在精神上彷徨迷失、觉得无家可归的摧残,比身体的折磨更加恐怖,文革狱中崩溃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所幸的是,先生因着灵魂深处对艺术的追求清醒了过来。在本该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用诗意的语言勾勒一幅幅美好的图景,用白纸画就的黑白琴键弹奏着心中流淌已久的萧邦与莫扎特。原本彷徨迷失,无家可归的心灵,在艺术的美感中找到了归宿,寻到了生命价值之所在。,先生在苦难中明白灵魂深处隐藏的归宿,即在艺术中获得生命的美感与满足感,即在追求艺术中实现生命的价值。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而先
25、生只说:“美学,是我的流亡。”于是出狱后的八十年代,先生与陈丹青等人同赴纽约深造。先生在彼开设美学讲堂,五年讲学,并写下文学回忆,后成为散文被美国知名大学收录教材的中国第一人。,“我本该放手,可我从未停止痴缠。”先生笔耕不辍、从未停止艺术追求的执念,是一种艺术家们对追求永恒归宿的执念,其本质是渴望在艺术中实现短暂生命的永恒价值,寻找灵魂深处的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相比之下,现下许多灵魂彷徨,那些因现实冰冷而觉得无家可归的人,更应该多思考灵魂的归宿在何处,而非漫无目的只知汲汲营世。凉意顺着领口探入,晚风穿过木制的窗吹开凌乱的思绪,再低头,清俊的字迹也带上了些永恒的意义,肉体不再,其文字却永传后
26、世。我仰望馆中先生黑白的肖像,心生敬意之时,亦在思考我灵魂的归宿。,点评本文以木心先生的经历为线索,紧扣精神家园主题,以木心先生的经历和言说诠释人生归宿,以作者参观木心纪念馆的内心感想作结,给人以启迪。文章结构精巧,语言灵动,感情真挚。故判为一类上,70分。,身处茅屋心有歌我很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富人用金钱为自己的肉体铸造了金碧辉煌的家园,然而他们的灵魂却无处安放。”此言得之。真正的家园绝不是雄伟壮观的建筑,而是灵魂的栖息所。漂泊在外的游客会无家可归,而心有永恒归宿的人却绝不会迷路。,犹记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杜甫,贬至远地,背井离乡,贫困潦倒,算得上是无家可归了。然而在秋雨凄迷、狂风肆
27、虐中,他却嘶吼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灵魂之声,他的追求,便是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高尚情操,肩担天下,心系苍生。身处茅屋心有歌,唱出灵魂深处的声音,唱出追求一世的壮志,穿越千年依旧回声不绝。即使他被贬至天涯海角,他的灵魂早已扎根于历史的书页,寄托一位伟大的诗人对苍生的鞠躬尽瘁,虽死而不已,这便是他永恒的归宿,灵魂的家园。颠沛流离乱不了他生命的脚步,他像巨人,守护在心灵的净土。不由得感慨,心有追求,才能坚定向前。灵魂得以安放,脚步才不会迷茫。无处可居,便四海为家。秉守一方心灵净土,才是人类应有的追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便是这样。居住的处所终究是肉体
28、的巢穴,斗转星移、时变世迁,终有一日华为土灰。而苏轼内心坚守的纯净、淡泊、雅致、随遇而安却成了他永恒的庇护所,无坚不摧,直至永远,那便是灵魂的力量,是人性的家,始终驻足在你的内心,指引你坦然应对人生百事。一个人确实应该有这样的追求。灵魂的操守会让你永远不会忘记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永远都不会孤独。正如叹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文天祥,辗转流离,何谈家园?他又疾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报国献身的感人情怀便是他整个生命的追求。纵他滩头漂泊,洋里流浪,初心不变,他依旧有处停泊,有所栖息。万古留名,化为永恒。纵使身处茅屋,也可高歌无畏。心有追求,才可让灵魂安身立命。泥
29、砖终会腐朽,心灵的家园却永恒不变,红尘掀起巨浪,也污浊不了你的本心。,点评本文以杜甫、苏轼、文天祥的生活际遇和人生感叹揭示他们对精神家园的理解,既关乎现实的家园,又联系精神的家园,构思巧妙,不落窠臼。语言凝练而又兼具抒情意味,显示作者的文化底蕴。但文中对杜甫的叙述、评价不够贴切,故判为一类中,66分。,故乡故乡人故乡,一个曾让我无数次心动的词。可如今踏上这故土,望着眼前景,我茫然而无所适从,似无家可归的游子木讷地站在曾松软的泥土上。风吹打着我的脸,我的思绪被拉回从前。记忆中,耳边不时传来故乡人的吆喝声,即使是烈日高照仍不曾止息片刻。他们的微笑与汗水在阳光下散发着无尽的光芒。每至日中,我总爱跑到
30、河边,与三五头水牛嬉戏玩耍。它们有着灵动的大眼睛,常载着我游来游去。它们摇动我的衣角一缕。时而潜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与我逗乐。夜未深,母亲便邀请三五邻居,在家前摆上八仙桌,共进晚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享“灯下草虫鸣”的宁静安逸,吟“风吹稻花香”的甜美歌谣,饮一壶“寻常百姓家”的清酒,道一天丰富生活的多姿。记忆中,仿佛故乡就是故乡人永恒的归宿,故乡在,家,便是在的了。,“吧嗒”一滴雨水滑过我的脸庞,将我拉回现实。我望着面前的四亩三分地被重重的高楼环绕,望着远处升起的不是炊烟袅袅而是浓烟阵阵,望着老家的巷口人影稀疏,墙上的瓦片片斑驳,我的心揪得硬生生地疼。你们,我那熟悉的故乡人,你们哪里去了?我
31、那熟悉的故乡,也许再也不在了。抬起头,一位老人坐在家门口,空洞地望着远方。我不忍心在踏入故乡深处,我似无家可归的的孩子,在漫无边际的世界渴求灵魂的归宿。照例又是过年,我随着母亲再回到这片土地。一大早,我便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推窗望去,只见原本冷清的故乡路上是无数探亲回乡的故乡人。他们西装革履,穿着时尚,可脸上的笑容又透着一丝淳朴,一丝厚重。久违的爽朗笑声又传入耳。天还是那样的蓝。,我偷过薄薄的雾气,又看见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我看见平整笔直的水泥路旁的花团锦簇,不禁思绪万千。是呀,我的故乡人不是忘记这美好的故乡,他们或政界精英、商界大亨,或硕士博导,满腹诗书,或历经苦难,仍未成就。可人这一生
32、的旅途中,定音定调定位,前途充满未知数。你或许会无家可归,可故乡的烙印却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难以磨灭。我亲爱的故乡人,并不是忘记故乡,他们将故乡藏在心中最柔软的角落里,用一颗奋斗创业,闯荡世界的追求的心,将故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故乡,一个让故乡人无数次心动的词我看见那坐在家门口的老人笑得那样欣慰,那样甜。,点评本文由回忆从前故乡温馨动人的情景而生对现实故乡的失望,再到过年时看到故乡人对故乡的热爱,从而悟出故乡人“将故乡藏在心中最柔软的角落”,超越了为失去故乡而伤感的泛泛之作,立意昂扬。前后文虽有生活情形的对比,但涉及“永恒的归宿”笔墨过少。故判为二类中59分。,永恒的归宿佛说:“勘破、自在、放下
33、。”人生旅途中,我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奔往下一个目的地。滚滚红尘中,多少人为名,奔波劳累;为利,辗转反侧。一念起,风生水起;一念落,万劫不复。在追逐名利的路途上,我们似流浪儿一般,一直在路上,觉得无家可归。勘破这繁华的虚幻,自在地去追寻,放下名与利的浮华。淡泊,往往是人们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沿着遍布苔藓的阶梯,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青青草色,与几竿修竹相互映衬。没有富丽唐皇的装饰,没有歌舞升平的欢闹,有的只是那一间陋室,那一架未经修饰的古琴与几本经书。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在官场沉浮,便贬后毅然放下过往的浮华名利,没有丝竹乱耳,亦没有案牍劳形,有的只是与挚友的畅聊,闲情时的几曲琴音和抄写佛经。在无数
34、人历经起伏后依旧决定奋不顾身地追逐时,刘禹锡,他勘破、自在、放下,用淡泊宁静为自己搭建了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便得“惟吾德馨”经久不息地弥散开来。,南山的轮廓在云雾缭绕下若隐若现。山脚下的那户人家,炊烟袅袅。陶渊明,一生几仕几隐,最终他放弃了一切的荣华富贵。在南山的脚下,筑起道道篱笆,庭前把酒,采菊东篱。闲来无事之时,对月吟诵几首诗。没有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了官员的阿谀奉承,一个人赏尽南山美景,对山林间鸟雀对话,对清风明月对饮,与菊共赏秋色。陶渊明,他勘破、自在、放下,抛弃了富贵名利,用淡泊闲适为自己筑造了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流传后世。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这
35、世上所有的灿烂,终究都要用寂寞来偿还。”天地沙鸥,我们微若介子。,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这个浮士绘世界所带给我们的繁华与绚丽。我们在这条路上永不停歇地追逐,遗忘了归宿,觉得无家可归的无依无靠无着落。但人性的可贵之处便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深藏于灵魂深处的那份淡泊,那份闲适,那愿意抛掷名与利的勘破、自在与放下,便是心中永恒的归宿。,点评本文紧扣佛家“勘破、自在、放下”的信条,运用抒情化的语言,结合刘禹锡和陶渊明的人生境况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归宿的理解,主张用“淡泊宁静”筑造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但刘禹锡和陶渊明的用例无本质区别,有罗列之嫌,且对佛家语欠必要的阐释。故判为二类中60分。,吾心安处是“故乡” 倦鸟
36、归林,落日归山,人生路上的我们该如何安置迷惘的自我?不如静心凝神,回到灵魂深处,吾心安处,即是“故乡。”行走在人生路上,两旁的灯红酒绿,缭乱人眼;遍生的荆棘,阻绊脚步。渐渐地,我们迷失自我,头晕眼花,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前进的道路曲折回环,好似一个迷宫,在我们的迷惘前进中,扰乱头脑,将一切如麻绳一般扭曲扯结,将疲惫的我们如困兽般束缚,再难逃离这苦海。这时,应静下心来,回到灵魂深处,找到内心的归宿,将浮躁迷惘的头脑唤醒,坚守着本心,重新整理自己,目标明确,一往无前。,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将魔幻的虚无繁华结以坚锐的现实,构建出心中的理想王国。他没有因繁华的虚无世界迷失自我,坚守
37、着心中的那份信念,驾着现实的风帆,将魔幻现实主义传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吾心归处,既是归宿。找到内心的归宿,便是为人生定下了目标。行走在人生路上,既已有了目的地,便无所谓风雨,无所谓迷乱。任他世事烦忧,我自是朝着归宿前进。既然有了远方,那便风雨兼程。风雨之中,柏拉图奋步疾走,奔向心中的“理想国”。钱钟书挑灯夜战,书写下国学新的篇章。,外界的风雨,纵然再大,在既定的心湖中亦是波澜不兴。世事浮沉波上舟。静心、凝神,任他世事烦扰,心台亦一尘不染。心中只有那一个目标,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既已确定了归宿,那便不要轻易改变,保持灵魂的安宁平和才能给前进中的身躯以更好的指引。正如弘一法师所说:“宁静止水
38、以居心”,心如止水,才能更好地映照出现实,风雨之中,指路的明灯才会经久不灭。“非宁静无以致远。”持一颗宁静的心,去涵养疲惫的身躯,让迷惘中的头脑得以清醒。静心,凝神,迷惘之时,回到内心,坚定信念,持内心本真,一往无前,吾心安处,即是“故乡”,获得永恒的安宁,达到理想的境地。,点评本文结构清晰,语言凝练,扣住题意陈述回到灵魂深处的观点,强调找到内心的归宿便是为人生定下了目标,但并未涉及人生归宿的实质。虽提出为人生定下了目标,要风雨兼程,不要轻易改变,但有套话之嫌。故判为三类中53分。,南通三模文科附加,一、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2023题(10分)【又尝语人以文之旨【意旨、宗旨】,第【副词。只是;
39、只。】举夫子所谓“辞达【谓文辞或言辞的表述明白畅达】而已矣”盖【表推测,大概】文止乎达【通顺畅】/而达外无文/原【起源、来源于】六艺【指儒家的“六經”,即礼、乐、书、诗、易、春秋。】而等(一作“垂”)于万代/旨【意旨、宗旨】其【大概、或许】蔽【(被遮蔽)】之哉/彼所指离不离者抑【连词,表转折,“不过”】末【末节,微不足道的小事】耳。,在昭明固【坚定】云“老、庄、管、晏之书,以意为宗,不以文为本”者,无庸【无须,不必】进退【褒贬】之也。若长公【苏轼在家中排行老二,故称“苏二”,因其兄夭亡,也称之为“苏长公”。】者,非其亚【次一等的】耶?藉令【假使】起昭明以进退【褒贬引申为“评价”】其文,吾知难乎
40、【于】为政矣。则不佞【指没有才能,旧时用来谦称自己。】是役【事】也,盖不徒【只、仅仅】以先大夫【先父,茅坤茅坤文武兼长,雅好书法,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至于作品内容,则主张必须阐发“六经”之旨。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对韩愈、欧阳修和苏轼尤为推崇。茅坤与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同被称为“唐宋派”】之成命【已定的天命】在。(明茅维宋苏文忠【苏轼谥号文忠】公全集叙),【译文】文章达到顺畅境界就够了,顺畅之外就没有文辞了。推此源于六艺而适用于万世万代,这个宗旨如今已经被遮蔽了。他们所指的“离不离”不过也就是舍本逐末的小事了。昭明文选里坚持认为“老子庄子管子晏子这些书,把思想作为根本
41、,而不把文辞作为主”,如今我们不必对他的观点进行褒贬评价。像苏轼这样的人,不就是位于其后吗?假使让昭明(太子)来评价他的文章,我知道比为政还难。那么不才我做此事,大盖不仅仅因为有先大夫(先父茅坤)已作出的决定在身了(不能辜负先父在世时的嘱托)。,20.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答案】 盖文止乎达而达外无文原六艺而等于万代旨其蔽之哉彼所指离不离者抑末耳。 评分建议:每处1分;少于4处,见对给分;多于4处,见错扣分,扣完为止。21.文中“晏”指春秋时政治家 (人名),后人将他的言行、思想整理为 。(2分)【答案】晏婴 晏子春秋评分建议:一点1分,人名写为“晏子”亦可
42、。,【补充】晏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22.“六艺”是指诗书礼易 (2分)【答案】乐 春秋 评分建议:一点1分。,【补充】六艺,含义有二:六种技能:礼、
43、乐、射、御、书、数。礼( l )是五礼指的是古代的礼节(即今德育)、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乐(yu)是六乐指的是古代的六名曲、云门、大成、大韶、大夏、大凄、大武.射(sh)是五射指的是古代的五种射技、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 y )是五驭指的是驾车的五种技术、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书(sh)是六书指的是识字的六种方法、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sh)是九数指的是算数的有九个细目、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 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 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23.请根据文意概括萧统昭明文选的选文标准。(不超过
44、10个字)(2分) 重意而不重文(以意为本,不重文采)。 评分建议:一个方面1分,意思对即可。,二、名著阅读题(15分)24.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投向封建吃人礼教的第一把利剑,构思奇特,形象可感,思想深刻。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B.子夜中吴荪甫借在家里为父亲办丧事的时机,主动联合赵伯韬、杜竹斋结成公债大户,企图在股票交易中牟取暴利。 项,应是赵伯韬主动联合吴荪甫和杜竹斋C.老人与海中小男孩曼诺林虽曾被父母安排到另外的船上去,但他坚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暗示人类“打不败”的精神代代相传。D.红楼梦中被尊称为“老祖宗”的贾母是封建大
45、家庭的统治者,但她喜欢众孙女、溺爱宝玉等行为,又让人感到她是一个至性至情的人。 E.哈姆雷特设计了哈姆雷特复仇的主线,又设计了雷欧提斯和丹麦王子【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两条复仇线索,三线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衬托。,25、简答题。(10分)官渡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战役,请分别从交战的原因、对象及影响等三个方面概括说明。(5分)【答案】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率兵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曹操。曹操采纳许攸火烧军粮的计策,大败袁军于官渡。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3分)夷陵之战:刘备为报东吴袭荆州、杀关羽之仇,亲征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大败,白帝城托孤。此战成为蜀国走向
46、衰败的转折点(或答 “有利于晋统一天下”)。(分),【补充】三国演义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边城中翠翠的爱情与三次端午节关系紧密,请简要说明。(5分)【答案】第一次端午节翠翠初遇傩送,傩送安排伙计送回翠翠,翠翠心中埋下爱情种子; 第二次端午节翠翠再去看赛船,牵挂外出青浪滩的傩送,暗示翠翠情窦初开; 第三次端午节翠翠了解傩送真心喜欢自己,后又有人替大佬提亲,兄弟俩都不愿伤害对方,预示爱情的悲剧。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2
47、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5分。,材料概括分析题谁能设想鲁迅仅凭一枝形小价廉的“金不换”毛笔,却能疾风迅雷般揭开古老中国的沉重帷幕,赋予痛苦的灵魂以神圣,放入一线晨曦于风云如磐。/他对黑暗的分量有足够的估计,而且一进入文学旷野便以身期许:“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靑年一代“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便赋予新文化运动以勇者人格、智者风姿。/很难再找到另一个文学家像他那样深知中国之为中国了。那把启蒙主义的解剖刀,简直是刀刀见血,不留情面地针砭着奴性和专制互补的社会心理结构,把一个国民性解剖得物无遁形,淋漓尽致了。读鲁迅,可以领略到一种苦涩的愉悦,即在一种不痛不快、奇痛奇快的大智慧境界中,体验着他直视现实的“睁了眼看”的人生态度,/以及他遥祭“汉唐魄力”,推崇“拿来主义”的开放胸襟。我们依然可以在他关于家族、社会、时代、父子、妇女,以及文艺与革命,知识者与民众,圣人、名人与真理一类问题的深度思考中,感受到唯物辩证法与历史通识的融合,感受到一种痛快淋漓的智慧禅悦。/他长于讽刺,但讽刺秉承公心,冷峭包裹热情,在一种“冰与火”共存的特殊风格中,逼退复古退化的荒谬,逼出“中国的脊梁”和“中国人的自信力”。鲁迅使中国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深度,给一个世纪的改革事业注入了前行不息的精神驱动力。(节选自鲁迅作品精华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