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淮北一中 2018-2019 高一(上)第三次月考语文答案1.C“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错,原文第一段“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不是“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 ,是“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 。2.B“这种观点不可信”错,从原文第五段“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中的“更”可知,谷鲁斯的观点也是可信的。3.D“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错,第四段“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统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 ,此时
2、,应是物我合一,物我两忘。论述类文本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第一、比照原文 弄清概念 把握句意 辨析筛选。设题情形有三种:形同意同(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形异意同(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形似意异(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论述类文本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4.B 解析试题分析
3、:本题选 BE 两项B 项中, “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表述错误原文说“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体现的是对故乡的感激之情5.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 (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首先考虑文章前后文与该句的联系,然后抓住关键词“精神层面”进行分析即可6.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
4、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 ,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和对文章主题的概括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全文从文中的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纸上”表明是文字创作,包括他人和自己7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含意的能力。命题者设计了四个选项,对图表的内容或图表所揭示的问题加以表述,要求选出其中的错误项。由于是单选题,且图表虽是两幅条形统计图,但清楚易识,易于读懂,所以难度不大。对于 A 项,只需比较两幅图中 2015 年对应的数字即可判断出表述正确。对于 B 项,只需根据第一张图就
5、可判断出该项表述的正确。对于 C 项,则需根据第二幅图进行推断,该项也是正确的。对于 D 项,则需根据两幅图进行整体判断,不难知道该项“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的过程概括是错误的。点睛:此题其实是一道考查对图表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问题。答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图表内容。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图表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意思,然后根据图表所示努力发现其中所揭示的规律,再将其通个选项表示进行仔细对照。部分粗心的人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选出错项,不要犯粗心的毛病。8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干已指出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因此答题
6、时应该先把材料中的“相关内容”找准,再仔细考查选项的“概括与分析”是否正确,即可得出答案。同A 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一中,根据其中 “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等句子不难知道该项表述是正确的。同 B 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二中,根据材料可知,实体书店的业态并非成为主流。由此可知其错误。同 C 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一的最后部分,由其中“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专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一语可知,该项“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的说法不当,原文是说“纷纷建立” 。同 D 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三中,根据其中的“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
7、中实现增值”可知,图书并非传播平台,互联网才是传播平台。因此此项表述是错误的。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找准答题区间,这就要求能快速阅读材料,并且正确理解其内容。同时又要注意避免惯性思维的影响:此题同上题不同,上题要求选出的是错误项,而此要求选出的是正确项,切莫搞错。9开始数字化转型,并与新兴媒体融合;营销模式多元化,赢利模式多样化;图书的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转变。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题干对答题内容作了两条限制:一是必须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二是必须限制在“图书出版业发生的变化” 。这也就给答题者指出了答题的方向和范
8、围,从而降低了答题难度。答题时应从“互联网+”的优势方面考虑,并且分为几个方面总结归纳。参考答案为:(1) 内容传播方面:不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快速传播,并扩大了出版的影响范围。(2)信息获取方式:通过网络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成为出版业新的功能。(3) 营销模式改变:出版权转让获利外,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领域。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和归纳相关信息,然后做出正确评价。答题可从内容传播、信息获取方式和营销模式改变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作答形式可以是概括+ 分析,也可以是简述。10B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
9、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如楚” ,是句首状语,断开;“用事者臣靳尚”是一个人,不要断开;“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作前句的状语,后面断开;“听”的宾语是“郑袖”不要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A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10、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 项,古人的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12B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B 项,“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应为“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 。13 (1)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2 )他逃
11、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患:担心;佯:假装;去:离开;质:作为信物;亡:逃到;内:通“纳” ,接纳;之:到;竟:最后。参考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
12、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地方。 ”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
13、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 ”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楚国。 ”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昧。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面。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
14、不去。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令尹子兰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了。14B 试题分析:B 项, “霏霏 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不当,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意思是“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 “雨”,动词,下( 雪);E 项,概括不准确,文中无“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之意。 小雅
15、 采薇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15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 “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的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采薇”活动之中。试题分析:诗歌从“采薇”写起,这是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本诗前三章的首句: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都是“兴”的表达方法。 另外, “薇”也是乡间常见的事物,是家乡常有的野菜,这自然能唤起思乡之情。点睛:此题考查诗经中“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6、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兴,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诗歌意蕴,使诗歌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16.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17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波澜壮阔” ,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声势浩大” ,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第一
17、处是形容动物迁徙的盛大场面,应使用“波澜壮阔” 。 “随波逐流” ,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随遇而安” ,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第二处,是说动物对驻地的坚守和执着,应使用“随遇而安” 。 “宵衣旰食”意思是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全力以赴” ,指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第三处,是说科学家全力探究动物迁徙路线问题,应使用“全力以赴” 。 “引人入胜” ,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娓娓动听” ,话说得婉转生动,使人喜欢听。第四处是
18、形容“故事” ,应使用“引人入胜”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18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
19、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 ,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属于句式杂糅,该句把“通过等参照”和“以作为参照”两句杂糅,可以改为“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 ,排除 AB 两项;“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 , “获得方向”搭配不当,从语境来看,应是说动物迁徙辨别方向,与“方向”搭配的动词一般是“辨别”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9C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也就是说”说明括号中的内容其实是对前面句子的另一种说法,而括号前面说“更有趣
20、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 ,括号后面说“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 , “它们”指代的内容应在前一句中,且从语言表达连贯的角度来看,BC两项都以“方向感”收尾,这与后一句中“它们”不太连贯,故排除这两项;AD 两项的主要区别是被动句和主动句,从语境来看,此处使用主动句语义更连贯,故排除 A 项,应选择 D 项。20.C “作出认真的指导”不得体,不宜对邀请的对象提这样的要求。21.D A 项言外之意是中学生可以喝酒,只是今天情况特殊,不符合中学生身份,且语言不礼貌。B“足下” “家父 ”过于书面,比较文雅
21、,不合适使用有父母的朋友参与的饭桌上;C 、语言生硬,没有礼貌。得体类题目注意对象、场合;注意谦敬词的使用,注意“足下”等蕴含古文化意义的词语的运用。考点:语言表达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22. (1)曹操三国群雄,首推曹操。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原因何在?“吾任天下之智力” ,曹操如是说。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上独领风骚。(2)陶渊明他捧着一把菊花走来,带来一阵天人合一的哲学清香。背离庙堂之高,他选择江湖之远,选择了自然的恬适和舒畅。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追求“阡陌交通,落英
22、缤纷”的意境。他绽放了发自内心的那份自然,并且馨香久远。【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首先分析所给例句的特点,再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仿写。仿写时既要追求形似,也要追求神似。本题要关注反问句式,引用准确,评述恰当,句式相同。点睛:句子仿写要注意四统一一、话题要统一。话题在此指仿写句子的中心,它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1、显性话题式,指题目中规定了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时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2、隐性话题式,指给定文段所隐含的中心主旨,仿写时根据上下语境,弄懂文意,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合理选材。二、句式要统一。仿写句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约束性,即严格按要求去写
23、。三、修辞要统一。仿写句子的考查一般与对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给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或比拟等。四、色调要统一。仿写句子除了必须做到前三项要求外,在选材和造句上还要注意色调的统一。色调即色彩和情调,在这里,既指语境色彩也指感情色彩,同时还包括仿句的创意和境界。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好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读懂材料,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所给材料,本则材料给的内容是大自然中的美丽风景,材料提示我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大江南北
24、,城市乡村处处皆有风景,要求写一篇散文,可以表达风景给予人的美感享受;可以抒发风景触发的情思;也可以从风景中生发人生哲理。这就提示我们在构思作文时可由实到虚,此类散文可融写景与抒情一为体。它所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不是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情景交融,呈现出“情由景生,景因情美”的和谐关系。构思角度大体有三种:以实为主,由实而虚;以虚为主,逐步深化;虚实结合,相得益彰。选哪个角度都有可能写出好文章,能否出新的关键在于你积淀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一般的说,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由表及里,往往更容易出新。例如你写游黄山,只写黄山四奇,那就很可能流于一般化了;但如果你有关黄山旅游区清洁工是美容师方面的感悟,能
25、将自然美与心灵美揉合在一起写,那文章就容易进入灵魂,亮出新意。如果你写虚实结合的散文,散开时人与事不止一个,那你必须形散神聚,收口时必须归结到体现主题升华的一点。从文体上注意是散文。【点睛】在尝试此类散文写作时,应注重以下两方面: 景物描写要传神 传神是指描写时不仅能够描绘出景物的特点,而且能给读者如在眼前的感觉。具体做法如下: 善于观察 善于观察,即用心体悟身边的景物。层次分明 层次分明即描绘景物时有主次、有先后之分,既能凸显细节之美,又给人和谐的整体感。善用修辞 在描写景物时,应恰当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情感抒发要自然 情感抒发要自然是指散文所表达的情感必须是真实的,同时情感的表
26、达应该恰当。包括: 有感而发,体现个人气质 情感是写景抒情散文的灵魂。 善于渗透,情景交融 善于渗透是指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写中,借用景物来抒发感情、描绘心态。当作者借用景物作为抒情对象时,景物因情感而形成了美的意境,而情感透过景物直达人心,含蓄而隽永。【范例】清秋,绽放成一树静美流年,芬芳了一季时光,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尝,转眼,又飘零了片片秋黄。总有太多的来不及,辗转经年成往事,指缝的光阴,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捡拾一枚落叶,感知一叶知秋的沧桑,那些逝去的年华,依然在时光深处活色生香。生命,本是一场匆匆的奔忙,其中,有相遇的美丽,也有别离的忧伤。经历的太多的悲欢离合,看惯了世事变迁,终于
27、明白,学会坦然,学会遗忘,学会珍惜,学会典藏。将自己活成一株秋天的植物,拥有一颗草木闲心,枯荣随缘,不惊不扰,随遇而安。秋,褪去了春的浮华,隐去了夏的躁动,沉淀下来的是一份秋水长天般的情怀。逝去的如风,流走的如水,留下的只有心中一团绰绰的花影。春去秋来,花谢花开,四季轮回,能够拥有一颗宁静淡泊的心,在这个静秋里,依然可以像丹枫一样,绽放成一树静美。喜欢大自然,喜欢各种花草树木。无论哪个季节,只要一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一颗雀跃的心,就像长了翅膀的小鸟。草木有她的本色,天然去雕饰,从来不用伪装自己,姹紫嫣红,翠绿墨染,五彩缤纷。一切都是那么自自然然,浑然天成,入心入目,不语花自香,无言成大美。春日才
28、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人生的旅途上,总会邂逅一场又一场的花事,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精彩,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花香。这是一个诗意的世界,请用一颗温柔的心去对待。喜欢这样一个静美的秋天,清雅,寂然,明媚,幽静,沉稳,低敛。走在路上,正是陌上菊黄,一片金灿灿的野菊,在渐凉的秋风里,像低眉娴静的女子,兀自怒放着。那明艳艳的色彩,给寂寥的清秋,增添了几分妖娆,几分妩媚。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的傲骨,清雅,脱俗,多么令人羡慕。你看,那一丛丛碧绿葱茏的美人蕉,托出朵朵鲜艳夺目的笑颜,红的火红,黄的娇艳,“一似美人春睡起,绛唇翠袖舞东风。 ”像一个个擎着红黄绸子的舞娘,在向晚的暮色
29、里,演奏着生命最美的绝唱。我从来不用薄凉写人生,即使在最命运赐予我最低谷的时候。薄什么呢?凉什么呢?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能够健康的活着,还能够相遇一场一场的花开,邂逅一份份真情与温暖。有亲情在,有友情的暖,有爱情的甜,足够了呀!感恩着,大自然总有一些好花盛开,感恩着,这个世间总有一些好人在,感恩着,这个温情的世界里,总有一些爱在流转,温暖在传递。相信,只要我们用阳光来播撒爱,总能抵御寒流,驱散雾霾。经历了世事的纷纷扰扰,冷眼看红尘,在潮起潮落的人生舞台上,用一份洒脱平和的心境来面对。一颗心,早已被岁月打磨的如一枚温润的老玉,晶莹剔透,沉静,内敛,不张扬,不娇媚,朴实无华里,却蕴藏着无穷的魅力与风华。又正如这一季静美的秋,不骄不躁,深沉含蓄,低眉娴静,人淡如菊,花谢无语。想来,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场花开花落的过程?人生一世,草长一秋,生命何其短?只是在这短暂的时光里,像花儿一样绽放,像小草一样顽强,活出自己的风采。开也优雅,落也从容,哪怕零落成泥碾为尘,亦无怨无悔。这山一程水一程的人生,邂逅一页好书,知遇一个良人,相逢一处美景,都是此生最美的事。告诉自己,这个世界我来过,而且只有一次,所以,我不能辜负了这一路的旖旎。一花一草一闲心,一山一水总关情,花开花落,月圆月缺,都有独一无二的芬芳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