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版】山西省大同市铁路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050527 上传时间:2019-02-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山西省大同市铁路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析版】山西省大同市铁路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析版】山西省大同市铁路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析版】山西省大同市铁路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析版】山西省大同市铁路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同铁一中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一历史考试时间:90 分钟试题分数: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24 个小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1.殷商时期就有新年祈福的传统。甲骨文中“福”字,形为“两手捧酒献于祭台上” (下图) ,这反映出A. 早期政治制度的血缘宗族基础B. 殷商统治集团尚未高度集权C. 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结合D. 专制王权的独尊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福”字寓意祭祀本宗族的祖先,反映出早期政治制度的血缘宗族基础,故 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商朝政治的“高度集权” ,故 B 项排除;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故 C 项排除;D 项出现

2、于秦朝,排除。2.英文中的 uncle 在中文中等同于伯父、叔父、舅父、叔、姑父等称谓,brother-in-law 在中文中等同于姐夫、妹夫、大伯、小叔等称谓。这一现象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A. 分封制 B. 中央集权制 C. 宗法制 D. 皇位世袭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来看,中文相比于英文对亲属的称谓分类更加详细,这体现出中国对亲属关系更为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宗法制产生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错误,分封制不是最重视血缘;B 选项与此无关;D 选项主要针对的是继承问题。3.樊树志说:“国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叫做“建国” ;诸侯再把土地和人口分

3、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这表明分封制A. 分土分民B. 维系亲情C. 家国情怀D. 贵族专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天子建国即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家即诸侯立卿大夫;这是分封制下分封土地、人口的体现,A 项正确。维系亲情主要是通过宗法制体现,排除 B。家国情怀是指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C。贵族专权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D。所以选 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建国”和“立家”的意思,同时注意区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不同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4.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

4、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A.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拓展了中国疆域C. 实现了国家统一 D. 推动了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混战,排除 BC;材料涉及的是地方管理问题,和君主专制无关,排除 A;结合所学,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选 D。5.“(雅典)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逐了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 ”下列说法中符合材料原意的是A. 雅典民主运行的有序和规范B. 公民对民主权利的理性使用C. 雅典直接民主制有严重弊端D. 公民对民主政治的广泛参与【答

5、案】C【解析】雅典的直接民主,使雅典公民都有参政的权力。但多数公民对政治并不了解,致使出现了决策不利于雅典城邦的局面,这是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带来的问题,C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程序,A 错误。 “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 ,说明了公民对民主权力的使用并不理性,B 错误。材料的主旨是批判雅典的直接民主,并不是突出民主参与的广泛性,D 错误。6.德国 1871 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共有 58 席,由各邦任命的代表组成,它有权提出和通过法案,颁布某些行政法令“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这些规定表明当时德国A. 实行君主立宪制B. 皇帝是政府首脑C. 议会“

6、统而不治”D. 议会并无实际权力【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元首的皇帝,但联邦议会由权提出和通过法案,这说明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A 正确。宰相是政府首脑,B 错误。议会由立法权,但受皇帝制约,CD 错误。7.下面是某国侵华计划的部分内容。为了达到这项目的,该国发动了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中法战争D. 中日甲午战争【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要求割占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和澎湖列岛来看,这场战争应当是中日甲午战争。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A、B、C 项。8.1853 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百姓条例规定:“不要钱漕,但天下米谷、商贾

7、资本,皆为天王所有,全应解归圣库,大口岁给一石,小口五斗,以为口食而已。 ”此条例有利于A. 维护小生产者的利益B. 瓦解清政府的统治基础C. 赢得农民群众的支持D. 保证太平军的军需供应【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面临复杂的军事斗争环境。材料中“天下米谷、商贾资本,皆系天王之田;全应解归圣库” ,显然有利于保证太平军的军需供应,故选 D;材料主要体现了产品的分配问题,没有涉及分配的效果,排除 A;结合所学,太平天国失败告终,虽动摇但没有瓦解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排除 B;天平天国一刀切的归圣库,

8、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9.下图是时报在 1907 年 8 月 26 日刊登的漫画。图画中间的长柄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这主要说明了A. 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B. 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剧C. 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D. 清末“新政”收效甚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 “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把清政府比作漏斗,说明清政府只不过是个程序、是个傀儡,是个摆设,所以

9、这主要说明了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10.孙中山在檀香山演说时说:“我们一定要在非满族的中国人中间发扬民族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一经唤起,中华民族必将使其四亿人民的力量奋起并永远推翻清王朝。 ”由此可知,此时的孙中山A. 给中国社会指明了真正的出路B. 把“反清”作为革命的目标C. 摆脱了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思想D. 正确理解了中国的民族矛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我们一定要在非满族的中国人中间发扬民族主义精神” “奋起并永远推翻清王朝” ,说明孙中山把“反清”作为革命的目标。故答案为

10、 B 项。中国真正的出路是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排除 A 项;孙中山将清政府与民众的矛盾理解为民族矛盾,体现出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思想,未能正确理解中国的民族矛盾,排除 CD 项。11.辛亥革命时的乡居记闻中写道:最滑稽的是,我们这穷乡僻壤里也闹什么民主党、共和党。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又找到新的出路了,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共和党,还有的来了个双保险,民主党共和党都加了。 ”这反映了A. 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支持 B. 辛亥革命失败有其必然性C. 地方乡绅成为革命的中间力量 D. 政治革命促进农村大变革【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辛亥革命在乡村生活中的角色与之前的清政府

11、没有什么区别,相当于之前的改朝换代而已,说明民主共和思想并没有深入其中,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的是一种弊端;C 选项错误,地方乡绅是革命的不确定者,是投机革命的分子;D 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农村大变革的内容。点睛:解答本题要清楚材料叙述的现象反映出的问题是什么。在学习辛亥革命的时候我们会提到有很多人投机革命,材料就体现出了这一内容,这是民主革命思想在人民群众中没有推行的结果,最终导致了革命的失败。12.1937 年 3 月,毛泽东发表谈话指出,阶级斗争应该以照顾大局为原则,采取协商办法,这种改良是革命的,土地革命现在不是主导地位。这次谈话的背景是A. 土地革命遭

12、遇重大挫折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 工农武装割据难以为继D.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1937 年 3 月” “阶级斗争应该以照顾大局为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 年华北事变以来,随着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1937 年毛泽东提出阶级利益要服从于民族利益,故 D 项正确;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割据都得到发展,故 AC项排除;B 项是 1937 年 9 月,排除。【点睛】解题时注意“1937 年 3 月” “阶级斗争应该以照顾大局为原则”这两个信息。13.1917 年 8 月,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列举了革命后准备实施的措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一

13、切官吏由选举产生;公务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等。这些措施直接源于A.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B. 国际工人协会的指示C. 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D. 巴黎公社的斗争经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一切官吏由选举产生;公务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反映的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直接来源于巴黎公社,故 D 项正确;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故 A 项排除;国际工人协会在 1864-1876 年,故 B 项排除;无产阶级革命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故 C 项排除。14.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 74 年兴衰

14、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 材料描述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行为B. 当时”群众的迫切需要”包括退出一战C. 拖延不决的间题”还包括建立苏维埃政府D. “最终被人民抛弃”指十月革命的爆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可以判断当时是二月革命

15、后的社会状况,拖延不决的问题是指临时政府没有坚决退出一战,故本题选择 C 项;其他选项分析均符合题意。考点: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和发展十月革命影响15.马克思在评价某事件时说:“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哪一种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一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 ”由材料可知, “这次革命”A. 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B.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初次尝试C. 是马克思直接领导斗争的结果D.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16、。由“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 、 “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可以推知,马克思所评价的应该是无产阶级革命,而 D 发生在 1917 年,当时马克思已经逝世了 20 多年,所以他不可能评价十月革命,故只能是评价的发生在 1871 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故选 B。A 是雅典民主政治;C 马克思没有直接领导;D 是俄国十月革命。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革命的目的16.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得出项目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归国华侨少数民族妇女人数668 274 28

17、4 100 63 60 30 177 147比例5448% 228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A. 人民代表主要是经政治协商推举出来的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基于多党制基础上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的特征【答案】C【解析】人民代表是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故 A 错误。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多党制,故 B 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民主,故 D 错误。根据表格,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代表性广泛,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故 C 正

18、确。1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下图所示的五个省级自治区,按其成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地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年成立;是内蒙古自治区,1947 年成立;是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 年 10 月 25 日成立;是西藏自治区,1965年成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年 3 月 5 日成立;因此正确顺序是;所以答案选 A。【点睛】首先明确五个民族自治区的地理位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正确答案。18.观察下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1949 年出现建交高峰是因为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19、. 1972 年建交高峰的出现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C. 1992 年出现建交高峰是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D. 三次建交高峰都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 1949 年还没有提出来,故 A 错误;中苏建交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故 B 错误;1992 年出现建交高峰是由于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故 C 项错误;三次建交高峰都是在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符合史实,故 D 项正确。故选 D。点睛:解题的关

20、键点在于要注意新中国成立初期、20 世纪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的政策和背景,综合考虑才能得出答案。19.1954 年,毛泽东在会见英国外宾时说:“中国、苏联、英国和其他各大国都靠拢些,也包括美国在内。希望美国也采取和平共处的政策。美国这样的大国如果不要和平,我们就不得安宁,大家也不得安宁。 ”这表明A. 中国希望联合美国抗衡苏联的威胁B. 中国外交对意识形态有所突破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公认D. 中国外交的重点开始转向大国【答案】B【解析】1954 年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一边,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希望美国也采取和平共处的政策。美国这样的大国如果不

21、要和平,我们就不得安宁,大家也不得安宁” ,这说明中国外交对意识形态有所突破,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公认的信息,故 C 项错误;中国一开始就倒向了社会主义大国苏联一边,并不是 1954 年外交的重点开始转向大国,故 D 项错误。20.1945 年 5 月 9 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B. 新的世界大战一触即发C. 乔治凯南在危言耸听D. 美苏间的冷战即将开始【答案】D【解析】【详

22、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不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故 D 项正确,B 项错误;二战战胜了德意日法西斯,故A 项错误;二战即将结束,迎来的是美苏冷战,故 C 项错误。21.1971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的非常激烈美国遇到了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这里的“他们”包括A. 日本B. 苏联C. 中国D. 欧盟【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1971 年” “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23、70 年代初,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在很多方面都名列前茅,经济势力的增长,对美国构成了挑战,故 A 项正确;苏联的威胁主要是来自军事上的威胁,故 B 项排除;中国的崛起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故 C 项排除;欧盟成立于 1993 年,故 D 项排除。【点睛】 “1971 年” “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是解题的关键信息。22.截止 2014 年 1 月,我国海军已派出 16 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共护航中外船舶 5400 余艘。中国已向 20 余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军事观察员、民事督察和民事官员以及工程兵部队。这反映了A. 不同社

24、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合作B. 中国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 中国稳步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D. 中国和平崛起理念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述,截至 2014 年 1 月,我国海军已派出 16 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共护航中外船舶 5400 余艘。中国已向 20 余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军事观察员、民事督察和民事官员以及工程兵部队,这表明了新时期中国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 项正确;A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建树的相关知识点,材料表明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的活

25、动,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3.2016 年 6 月,英国进行了脱欧公投。回望历史,西方的经济起飞,经历了从“小邦”逐渐走向“大型的经济邦联”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951 年,法、德和英等国签订巴黎条约 ,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 1958 年,欧洲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C. 1991 年,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标志着欧盟诞生D. 1999 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和所学知识可知,1951 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及卢森堡六国签订巴黎条约 ,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排除 A。1958 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

26、利时、卢森堡六国在罗马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排除 B。1991年,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欧盟诞生, C 项正确。2002 年,欧元正式启用,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24.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 ”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A. 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B.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C. 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D. 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答案】D【解析】与“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

27、” “意识形态斗争”应该开始于十月革命之后的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创,故选 D。A,B,C 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创但意识形态斗争没有消失。二、材料阅读题(3 个小题,共 52 分)25.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伯里克利说“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材料二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

28、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机警的技巧。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材料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9、。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荣耀的公职”包括哪些?如何理解“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理解。(3)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什么制度?试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4)依据材料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答案】 (1) “荣耀的公职”:公民大会成员;五百人议事会成员;民众法庭审判员。如何理解:雅典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但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2)继承了英国民主的议会

30、制传统;实践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3)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原因: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民族不独立,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传统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4)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创新:通过行政复议法 ,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扩大基层民主。【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从雅典民主政治、美国的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等方面来分析。【详解】 (1)本问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知识点。解答须抓住材料一中的“伯利克里”这一历史人物信息,故第一小问回答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的

31、政治制度即可;第二小问解答须理解材料所强调的“由他们个人才能”的含义,说明雅典公民素质的提高,抹煞民主的阶级性。(2)关键信息: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原则民主是指法国启蒙思想,即三权分立,程序民主则是指议会制度,故分别是继承了英国民主的议会制传统和实践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3)根据材料“政治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是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根据材料“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情、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儒家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4)从材料“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

3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规范政府行为和基层民主选举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6.雅典民主制和罗马法是西方古代社会重要的政治文明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前 7 世纪的雅典经济与社会的危机,使许多小自耕农靠借债度日,最终失去了土地或自由。前 594 年,执政官梭伦采取了许多措施,试图解决这一危机。前 5 世纪,平民主权形成了风尚。无可争辩,这种政体是一种民主政体。但是从某些方面看,它是一种很不广泛的民主,而从另一些方面看,它又是非常激进的民主。摘编自法雅克琳娜罗米伊希腊民主的问题材料二 西塞罗提出:相对于人

33、类社会的法律,自然法是最高法,人定法只是自然法的摹本。他又说:“它不会今天在罗马立一项规则,而在雅典立另一项规则。有的将是一种法律,永远不变的法律,任何时期、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的法律。 ”西塞罗将自然法观念注入罗马法学以后,理性、平等、正义等自然法理念也被灌输到万民法中。曾尔恕外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中直接解决“小自耕农”问题的措施。并简述雅典民主“很不广泛”和“非常激进”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并简要评价这一思想。【答案】 (1)措施:颁布解负令。 (或答废除债务奴隶制)很不广泛: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奴隶、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

34、外;非常激进:采用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实行直接民主。(2)思想: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自然法普遍存在,具有普遍适用性。评价: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推动罗马法的发展完善;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梭伦颁布了解负令,直接解决“小自耕农”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很不广泛”可以从民主的范围等方面分析;“非常激进”可以从民主的形式等方面来分析。(2)从材料“自然法是最高法,人定法只是自然法的摹本” “永远不变的法律,任何时期、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的法律”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罗马法实践

35、和完善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7.自 194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兴衰起落,发生了非常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 ,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 ,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材料二 60 至 70 年代逐渐

36、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是在国际形势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开始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新兴民族国家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发展力量。其次体现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赵立冲20 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材料三 关于筹备新的联盟条约的谈判已经进入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客观进程和成立独立国家联盟已经成为现实。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共和国首脑声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2)根据材料二指出 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世界政治

37、格局变化的主要表现。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3)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答案】 (1)原因:社会制度的对抗;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2)变化: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或中国的振兴) ,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出现(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因素:大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中的“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和“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

38、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这些信息可以概括出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对抗和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 年北约的成立和 1955 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2)变化:依据材料中的“60 至 70 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 、 “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 、 “其次体现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这些信息可以概括出,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表现为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或中国的振兴、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出现。(3)影响: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材料中的事件是苏联解体。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苏美两国的实力大增,特别是经济实力的增强,两国开始逐步对峙起来,大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崛起冲击着的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步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二战后,苏联经历的三次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的经济日益恶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终结。所以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大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决定大国综合国力强弱的因素是经济实力的强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