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理科)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
2、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
3、” ,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
4、“人” “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
5、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D. 能
6、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答案】1. C 2. C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A 项, “如果就”表示过于绝对。B 项, “必须完好保存”于文无据。D 项, “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与原文表述不一致。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说法过于绝对化、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7、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 项, “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原文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8、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B 项, “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不是“活化了乡村记忆的标准” ,两者没有必然联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战争【美】迈尔尼1941年 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 ”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 “我要的是汉
9、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 “哦,我想是。 ”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 ”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
10、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兼职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 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 ”我说, “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 。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
11、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
12、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当然可以。 ”她说, “你好像很焦急
13、。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 ”我说, “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B. 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C. 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D. 小说不
14、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5.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 D 5. 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 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 6. 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电
15、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
16、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D项, “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有误。这道题是从主旨角度考查,本文是揭露战争的残酷性,并非“表现民众的必胜信念” ,有拔高之嫌。故本题项 D项。【5 题详解】试题解析:题干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这道题考的是考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形
17、象,可以依据“我”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此题从主要性格“大方热情、机智幽默”、 “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 “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等方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 ”“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 。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
18、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 “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 ”“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本题根据以上的有效答题段落或语句概括答案要点,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道题考的是考查物象的作用。根据题干的提示,本题从连接人
19、物、安排情节这两个方面回答“电话”在文中的作用。阅读小说可知:“电话”连接了两个陌生人,了解了两人的情况,透露两人的心声,加深两人的感情,连接了两人命运,都是通过“电话”里的通话完成的。因为是文中使用的语言描写就更多一些,便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在内容的表达上,更为自由。所以, “电话”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到连接人物的纽带作用;在情节设计上起到强化了戏剧性情节;在主题的揭示上起到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性;在读者方面,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
20、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
21、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材料一: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2015年,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图书出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潜力持续显现。曾一度遭到电子商务冲击的实体书店,近一年来,伴随全民阅读的推广开始逆袭。全
22、国各地新建或改造了一批大型书城,这些大型书城注重“体验”和“服务” ,引入亲子阅读、创意生活、数字体验、咖啡餐饮等多元业态,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赋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2015年, “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及其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新时代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 2014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数字出版平台,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专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诸多新改变和新方法让出版与市场的距离更近,如众筹出版、微店卖书及微博、微信营销,改变后的赢利模式也让出版的效率变得更高。(摘编自陈敏利图书出版业品牌报告(2
23、016)材料二:(摘自杨伟2015 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材料三: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图书出版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电子图书的开发,网上书店的建立,这些新的形式扩大了图书出版的影响范围。图书出版业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会发生改变,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会成为图书出版业新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出版的目的是要获得利润,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许多图书资源可以免费获得,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营销模式,图书出版业需要从其他方面获得利润的增长。图书具有的版权是图书出版业实现利润的基
24、础,在图书版权原有的营销模式中,版权价值仅局限于版权的转让。而在互联网条件下,版权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文字,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可以间接产生更多的利润。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比如在互联网传播中可以加载商业广告,产生巨大的效益。(摘编自顾丽萍试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主要有实体店和网店两大渠道,其中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达到 344亿元,网店渠道达到 280亿元。B. 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 2014年实现了 3.94%的年度增长率,201
25、5 年市场码洋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年度增长率达到 0.29%。C. 2010年2015 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可见,目前国内图书零售市场当中,网络销售是图书出版业赢利的重要方式。D. 实体书店在经历了 20102015 年“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的过程之后,其市场码洋规模与年度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政策支持, “十二五”期间诸多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及时出台,为实体书店和网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B. 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的大型书城正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这表明实体书店向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转变,
26、其业态已经成为一种主流。C. 各类出版社为加快产业升级,纷纷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实现网络技术和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这拉近了出版业与市场的距离。D.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图书的销售、图书版权产生的间接利润、图书作为传播平台产生的广告效益等都会给图书出版业带来新的增值。9.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简要概括说明。【答案】7. D 8. A 9. 开始数字化转型,并与新兴媒体融合;营销模式多元化,赢利模式多样化;图书的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转变。【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含意的能力。命题者设计了四个
27、选项,对图表的内容或图表所揭示的问题加以表述,要求选出其中的错误项。由于是单选题,且图表虽是两幅条形统计图,但清楚易识,易于读懂,所以难度不大。对于 A项,只需比较两幅图中 2015年对应的数字即可判断出表述正确。对于 B项,只需根据第一张图就可判断出该项表述的正确。对于 C项,则需根据第二幅图进行推断,该项也是正确的。对于 D项,则需根据两幅图进行整体判断,不难知道该项“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的过程概括是错误的。点睛:此题其实是一道考查对图表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问题。答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图表内容。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图表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意思,然后根据图表所示努力发现其中所揭示的规律
28、,再将其通个选项表示进行仔细对照。部分粗心的人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选出错项,不要犯粗心的毛病。【8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干已指出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因此答题时应该先把材料中的“相关内容”找准,再仔细考查选项的“概括与分析”是否正确,即可得出答案。同 A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一中,根据其中“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等句子不难知道该项表述是正确的。同 B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二中,根据材料可知,实体书店的业态并非成为主流。由此可知其错误。同 C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
29、一的最后部分,由其中“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专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一语可知,该项“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的说法不当,原文是说“纷纷建立” 。同 D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三中,根据其中的“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可知,图书并非传播平台,互联网才是传播平台。因此此项表述是错误的。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找准答题区间,这就要求能快速阅读材料,并且正确理解其内容。同时又要注意避免惯性思维的影响:此题同上题不同,上题要求选出的是错误项,而此要求选出的是正确项,切莫搞错。【9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
30、力。题干对答题内容作了两条限制:一是必须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二是必须限制在“图书出版业发生的变化” 。这也就给答题者指出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从而降低了答题难度。答题时应从“互联网+”的优势方面考虑,并且分为几个方面总结归纳。参考答案为:(1)内容传播方面:不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快速传播,并扩大了出版的影响范围。(2)信息获取方式:通过网络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成为出版业新的功能。(3)营销模式改变:出版权转让获利外,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领域。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和归纳相关信息,然后做出正确评价。答题可从内容传播、信息获取方式和营销模式改变三
31、个方面进行概括。作答形式可以是概括+分析,也可以是简述。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四小题,19 分)【调研 2】 (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
32、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
33、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34、/D.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 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
35、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B. 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C. 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D. 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
36、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然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本题中比较容易先断开的句子有“有子如此” “所继叔父混名知人” “谓思曰” 。【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常识。B 项姻亲指自己直系、旁系血亲的配偶。不是血亲的一部分。【12 题详
37、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 项中“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 “子弟”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先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然后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本题中考查的就是对“族子”的理解。【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遵循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第一
38、句翻译的关键词:所以,的愿因;急,形容词用作名词翻译为紧急情况;先,后作意动词用。第二句翻译的关键词:臧否,可译为褒贬,品评;乱,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説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説:“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 ”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産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
39、産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翟、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産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谢弘微调任通直郎。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因为谢混在前一朝代获罪,东乡君节义可嘉,高祖允许她回归谢氏。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
40、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凡是来看东乡君回归的人,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事奉继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人。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宜都王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着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歷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多时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事奉兄长如同事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
41、中从不説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説:“亲戚之间争夺财産,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産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 ”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谢弘微死,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
42、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C.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D. 苏轼与苏
43、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15.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答案】14. C 15.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 项,错在“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阅读全诗可知正确的应是: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
44、要不失大国风范。故本题选 C项。【1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道题考的是分析诗中的诗人性格特点。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求考生找准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再用几个简练准确的词语概括其特点,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内在联系或说明其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 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 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
45、,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
46、谨慎,安全而归。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之情。回答本题时抓住“旷达”的性格,关注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的具体情况回答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点睛】如何做诗歌赏析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题: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鉴赏人物
47、形象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诗词展现的形象;(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表达诗词中形象的意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 。(2) 庄子逍遥游中写生命短暂的菌类和小虫子自身局限的句子是“_,_” 。(3)曹操观沧海中“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答案】 (1). 月出于东山之上 (2). 徘徊于斗牛之间 (3). 朝菌不知晦朔 (4). 蟪蛄不知春秋 (5). 水何澹澹 (6).
48、山岛竦峙【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徘徊” “朝菌” “晦朔” “蟪蛄”“澹” “竦峙” ,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
49、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 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 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 )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