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标解读内容要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西周制度的逐渐瓦解。认知提示:知道西周制度的逐渐瓦解。解读: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春秋时期为这一转型时期的开始阶段。在这一时期,突出的表象是,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争霸战争连绵不断,国家剧烈动荡。而深层的变化则是,随着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化,导致西周制度逐渐瓦解:宗法制被破坏,诸侯崛起与大夫专权;分封制瓦解。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
2、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讲生产力发展及其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变化,后两者主要讲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变化在政治局面上影响的两个突出表现:一方面是王室衰微,另一方面是诸侯争霸。运用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能科学地阐释和理解这一现象。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发展,首先体现在铁犁牛耕出现的这一技术革新上,这是人类自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工具时代铁器时代。这种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得在原来公田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为了多征赋税,增加国家财富,国君不得不进行改革,向私田征税,从而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和土地的私有权。在生产力引起生产关系
3、即经济制度变化的经济基础上,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随之变化。一是分封制的瓦解,不仅周天子无法控制天下土地,实行分封;一些诸侯国对于新夺取的土地也不实行分封,而是设置由中央派官管理的郡和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二是宗法制受到挑战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服从关系出现紊乱,周王作为天下共主不受诸侯尊崇,诸侯各自为政,势力强大的诸侯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在各诸侯国内,一些卿大夫势力崛起,又出现卿大夫专权的局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
4、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重点:春秋争霸的原
5、因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导致政治上的变化。【王室衰微】关于分封制的瓦解,一是理解其原因,它是当时生产力尤其是铁器、牛耕使用产生的结果。二是从生产力发展到分封制瓦解的内在逻辑关系入手,可调整讲授顺序,先讲经济制度上的井田制瓦解,后讲政治制度上的分封制瓦解。三是在讲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时,可用与西周制度对比的方法。【诸侯争霸】应明确以下几点:(1)争霸原因:一是王室衰微,二是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三是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2)争霸使用“尊王攘夷”口号的原因:周王室虽衰微,但仍具有天下共主名分,打着“尊王”旗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威胁中原华
6、夏族诸国,打着“攘夷”旗号充当保护者角色,能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3)主要霸主:先后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他们都先后召盟,并获得周天子的认可。(4)齐桓公首霸诸侯的原因:一是地理上近海,有渔盐之利,工商业发达;二是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国家实力大为增强;三是提出“尊王攘夷”口号,获得政治上优势。(5)越王勾践尝胆故事的意义:只要发愤图强,弱国能打败强国;一个人有理想,又能艰苦奋斗,定能成就一番事业。(6)争霸战争的评价:一方面它确是无义战,灭国杀人,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它破坏了僵化和十分落后
7、的西周体制,更重要的是,它既使诸侯国数量减少,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又促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的交融,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导入新课用历史典故:一鸣惊人与楚王问鼎,激活学习兴趣。春秋时期有位楚庄王,他即位后三年的时间里,从未向国内发布过任何政令,夜以继日地在后宫寻欢作乐。他的臣子有人向他劝谏,庄王答曰:楚国京城,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从此以后,楚庄王励精图治,把楚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代霸主,这就是“一鸣惊人”的故事。后来,楚庄王行军经过洛阳的时候觐见周天子,上来第一句话就问周王室九鼎的轻重大小。九鼎是国家最高
8、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显然是挑衅周王的权威,让周天子对他非常不满,却又无可奈何。请大家思考:西周时期,诸侯对天子绝对服从,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庄王可以对周天子如此无礼,周天子却无能为力呢?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并结合教材史实,让学生感知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材料感悟:(1)为什么说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2)春秋时期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有何历史依据?当时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的发展有何具体表现?知识归纳:将春秋时期经济发展归纳为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突出强调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划时代意义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有利于开垦荒地。史实学习:(1)西
9、周井田制是一种怎样性质的土地制度,它使用怎样的耕作方式和剥削方式,剥削的对象是谁?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会对井田制在土地制度、耕作方式、剥削方式、阶级关系产生哪些破坏和变化?(2)西周分封制下地方长官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怎样?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地方行政设置,这种地方行政新设置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又怎样,这对行政制度的影响如何?(3)西周宗法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关系如何?春秋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知识归纳:经济制度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政治制度上,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崛起与大夫专权。理论认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10、建筑(政治制度) 。二、王室衰微材料感悟:(1)楚王问鼎的故事反映周天子的权威到春秋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教材该目的材料研读又反映了春秋时诸侯们一种怎样的倾向,这使国家处于什么状态?知识归纳:王室衰微表现。三、 诸侯争霸问题一:为什么春秋时期会出现诸侯争霸局面?问题二:为什么春秋时期各霸主在开展争霸活动中,一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问题三:春秋时期有哪些著名霸主?问题四: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 ,指出成就霸业的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它们各有哪些地理优势?问题五:齐桓公为什么在春秋时期能首先成就霸业?问题六:哪位同学来讲讲越王勾践品尝苦胆的故事,这一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问题七:孟子尽心下云:“春
11、秋无义战” ,认为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没有道义的战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并说明理由。问题八:有人认为春秋争霸战争既促进了我国局部地区统一,也促进了民族交融。当时,它促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哪些少数民族的交融?这种民族交融又有何意义?问题九:从春秋霸业兴替的探究,对我国在当代的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有何启示?板书设计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 农业:铁器牛耕的出现、深耕细作2. 手工业: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的发展3. 商业:出现了很多商业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使用更多二、王室衰微1. 分封制瓦解2. 周王室势力大减3. 诸侯崛起,竞相争霸三、诸侯争霸1. 春秋争霸战争2. 争霸
12、战争的影响问题解答1. 材料研读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2. 问题思考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3. 课后活动(1)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什么问题?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2)课堂活动与学业评价建议春秋历史故事会活动设
13、计: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根据课前查阅的相关书籍和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讲述一则跟春秋时期的历史相关的故事或成语,如:退避三舍、一鼓作气、卧薪尝胆等。活动目标:加深对春秋时期历史的了解;培养学史兴趣和探究能力;训练讲述历史和口头表达能力。2. 学业评价建议评价标准:从历史的准确性、内容的逻辑性、语言的生动性、表情的丰富性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法: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评价过程:先小组自评,再各组之间互评,然后教师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次对各小组进行评价。评价总结: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就其不足指明努力的方向。教学资源1. 资料与注释“春秋”名称的来
14、历“春秋”是时代名称,源于鲁国史书春秋 。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史官,史官的职能是把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载下来,鲁国史官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便取“春秋”两字命名这部编年史。鲁国春秋经孔子编定,成为儒家经典之一,保存至今。 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 年)共 242 年的史事,大体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史学家便以书名作为这个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开始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 770 年)止于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 476 年) ,共 295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材料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
15、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解读】西周末年,周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只为博红颜一笑。更为甚者,为取褒姒欢心,立其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嗣,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 771 年) ,宜臼逃至申国母舅家,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伐周,杀幽王、伯服于骊山下,西周灭亡。宜臼在申侯、鲁侯、许文公等诸侯拥立下即位为王,是为平王。次年,因都城在战争中遭受严重破坏,且为了避免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平王得晋、郑、秦和其他诸侯之助,于次年(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元年)东迁至雒邑(今洛阳) ,重建周王朝。
16、因雒邑在镐京之东,故称东周。平王东迁后,王室实力大为削弱,无力控制日益强大的诸侯,中国历史进入诸侯混战的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材料一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 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 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海王材料二美金 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 ,试诸壤土。国语齐语【注释】若:然后。连(nin):同辇。美金:指青铜。恶金:即铁。斸:大锄。【解读】我国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铁器?至今学术界还有不同的看法。1972 年底,河北藳城台西遗址发现了一件商代中期的铁刃铜钺。据考古学家化验,这个铁刃的铁是用原始的
17、冷凝法,将陨铁敲打而成的。这说明,早在商代时期,我国已经发现了铁,而且对它坚硬的性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到西周时,铁制农具已在农业中使用,但并不普遍。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我国在生产上较大规模地使用铁制农具开始于春秋时期。在各诸侯国中,最早大量生产和使用铁器的应是齐国,材料二就是史料上关于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记载。至春秋后期,晋国已经使用铁铧犁来耕田,而且还用铁铸刑鼎,这说明铁器已从生产上普及到贵族们的生活中。从中可见至少到春秋晚期,中原地区的铸铁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考古研究表明,最迟至战国中期,锋利的铁器已把木、石、骨蚌等低效能的工具部分地从社会生产领域中排挤出去。这对战国农业有极重大
18、的推动作用,经过不断改进的铁农具,更加适应深翻土壤、平整土地、开沟起垄、中耕除草和收割等农作需要。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可以说铁器的使用促进了我国由奴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牛耕及其推广材料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解读】在使用牛耕之前,中原地区使用耒耜等脚踏耕具,耕作的人用手把着耒耜的柄,用脚踏着刃部,把锋刃刺入土中,向外挑拨,才能把一块土掘起来。耕地就是把土一块一块地挨次掘起,掘一块,退一步。这种后退间歇式的耕作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牛耕相对于耒耜等脚踏耕具,它是连续向前的,用力少而效果好,是耕作技术的一次重大改革。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19、使畜力和铁器得到很好的结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那么,何时开始使用牛耕的呢?有人根据甲骨文中已有“犁”字的象形文字,认为商代已有牛耕,但缺乏有力的证据。牛在商代主要是作为“宗庙之牺” ,用于耕田即使有也不普遍,对生产力没有产生重大的影响。春秋时期,牛耕已经使用则是毫无疑问。孔子有两位学生一位叫冉伯牛名耕,还有一位叫司马耕字子牛,当时晋国还有个大力士叫牛子耕,从这些人名中可以看出,牛耕在春秋时期已成为习见的事物。材料“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更形象地说明了牛耕的普遍推广。春秋时,牛耕开始于东方,大约以鲁、齐、三晋地区为早。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更普遍地使用牛耕。除用牛耕田外,当时还使用马耕田
20、。商鞅重视农业,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 。晋文公晋文公(公元前 697前 628 年) ,姓姬,名重(chng)耳,谥号曰文,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前 636 年前 628 年在位,政治家、外交家,春秋五霸之一。献公妃狐姬(戎族)所生,因遭骊姬之难,流亡在外达 19 年。后由秦穆公发兵护送回国,立为晋君。他重用狐偃、赵衰(cu)等人,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战备。又号召诸侯勤王,平定周王室王子带之乱,迎襄王复位,树立了政治威信。后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与楚军交战,诱敌深入,打败楚军。又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大会诸侯,周天子亦参加,策命他为“侯伯” ,树立了霸主地位,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
21、的中原霸权局面。周王室的衰微西周盛时,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共主。他自称天子,行使政治、经济、军事、祭祀等一切权力,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所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 。而至平王东迁后,王畿面积大为缩小,周王实际管辖仅限于河南西部一隅之地,昔日强盛的军队也迅速锐减,军事实力远不及诸侯。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过去分封制下的等级从属关系也渐废弛,各诸侯国几乎都成为独立的政权。西周时,天子要到各诸侯国视察,称为“巡守” ;诸侯定期要至王都朝见天子,称为“述职” 。而至东周,巡守礼从没进行过,诸侯也很少朝见天子。缺少了诸侯的朝聘纳贡,导致王室财政枯竭,甚至连天子死后都无力办理丧
22、葬礼仪,不得不违背“天子不求私财”的祖训,多次向诸侯“告饥” “求金” “求车” ,乞求诸侯的资助。周王室沦为诸侯国的附庸。楚庄王楚庄王(?前 591 年) ,又称荆庄王,春秋时楚国国君,芈姓,名旅,公元前 613公元前 591 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即位后,采取果断措施,平定若敖氏的叛乱。又重用孙叔敖整顿内政,兴修水利,加强战备。公元前 611 年,攻灭庸国,国势大盛。公元前606 年,北伐陆浑(今河南嵩县西)之戎,陈兵周郊,使人问九鼎轻重。后在邲(今河南荥阳北)打败晋军,迫使鲁、郑、宋、陈等国归附,成为代晋而起的霸主。楚庄王问鼎材料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23、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 ,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楚世家【注释】 铸鼎象物:原指禹收九州之金铸九鼎并铸上各种牲口的图像。旧时用此称颂君王有德。神奸:善恶。【解读】 “庄王问鼎”典出史记楚世家 。公元前 613 年,楚庄王即位,楚国日益强
24、大。前 606 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 “观兵于周疆”,在周都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 ,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 ”楚庄王傲慢地对王孙满说, “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尖(一种铜兵器)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 ,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因周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但楚国北上争霸的行为并未停止。目前,学术界对“庄王问鼎”仍存有争论,有兴趣者可参阅顾铁符的楚庄王“问鼎”质疑 (载夕阳刍稿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88 年版)。秦穆公秦穆公(?前 621 年) ,又作秦缪公,春秋时期秦国
25、国君,姓嬴,名任好。在位 39 年(公元前 659前 621 年) ,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即位后,重视人才,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为谋臣。曾协助晋文公回国夺取君位,后利用姻戚关系,多次干预晋国内政,企图打通东道,争霸中原。适晋文公死,伺机发兵袭郑,78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道经殽(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遭伏兵,大败而还。自此,转而向西发展,谋伐戎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特点春秋时代的大国争霸,从本质上讲,是诸侯争当周王的代替者,争当中心或中央。有种观点认为“春秋无义战” ,这种观点显然没有摆脱周天子正统的立场,是不全面的。争
26、霸者打着周天子的旗号,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混战。从这点上看,争霸并非是坏事。其实,当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早已名存实亡,原先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已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天子仅仅是争霸各国打着的一个幌子。春秋时期使用的货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最早的货币是贝壳,后来才是金属货币。早期的金属货币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铜铸币,形式多样,使用广泛,工艺水平也较高;另一种是黄金铸成的金饼,因黄金产量有限,流通量远不如铜铸币。我国的金属货币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在春秋时期的考古发现中,曾经发现过铜币空首布。当时的空首布大体可分为两大系统:(1)平
27、肩、削肩弧足空首布,出土范围以今洛阳为中心;(2)耸肩尖足空首布,出土范围以陕西南部及太行山西麓为中心。说明前者起源于周王畿,后者属晋。证明在春秋时期,已经有了金属货币的出现。空首布这种货币形式,最早大概是从西周的镈(b)演变而来,布是镈同声通假,于是货币借用了“布”音。春秋时期,铸币的流通范围尚不甚广。至战国时期,铸币的流通量逐渐增大,且还保留着实物用品的形状,大体分为四类:布币、刀币、环币和蚁鼻钱。齐、燕通行刀币,从实用的刀子变化而来,有大小两种,小刀币主要用于燕国,大刀币用于齐国。韩、赵、魏通行的布币,形状象一种锄草的铲形农具镈,又称“铲币” 。楚国通行的蚁鼻钱形状像贝壳,是沿袭古代用贝
28、作货币的习惯而来的。环币从纺织工具纺轮演变而来。比起布币和刀币,环币的计数和携带更方便,因此逐渐成为受欢迎的货币。秦国铸造的环币有两个特点:一、币面上铸有重量;二、从公元前336 年开始,秦国货币铸造权集中在国家,因而币面上不再铸地名。齐桓公和管仲材料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解读】齐桓公(?前 643 年) ,是春秋初年称霸中原的第一个霸主,在位 40 多年。他任用以管仲为首的一批贤才,改革齐国的政治经济,顺应当时王室衰微、大国崛起的形势,执行一系列成功的内外政策,推动了齐国的社会发展。他组织中原各国抵御戎狄等部族的侵扰,在历
29、史上是有功绩的。齐桓公不愧是受到孔子尊崇的春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前 645 年) ,少时贫困,曾做过商人,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管仲辅佐齐桓公,完成齐国的霸业。其主要功绩为:(1)利用齐国地理条件的优势,顺应人民的意愿,促进齐国富国强兵;(2)制定“尊王攘夷”策略,收到显著效果。材料中孔子赞叹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挽救周室,百姓受惠直到今天。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夷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反映了管仲辅佐齐桓公 40 年,在华夏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齐桓公“尊王攘夷”材料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
30、,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左传闵公元年【注释】 指安逸像毒酒一样,不可留恋。【解读】这则材料,被后人总结为是“尊王攘夷”的理论根据,是齐桓公称霸所遵循的政治路线,它在当时起了团结华夏诸侯的作用。齐国兴起之时,北方的戎狄,越过太行山向东侵扰,从东北兴起的山戎也乘机扰乱燕齐边境。 “南夷” (指南方的楚国)的锋芒,亦直指中原。在这种形势下,中原各国岌岌可危。齐桓公此时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团结友邦,打击北方少数民族。这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既保卫了中原华夏文明,又借机扩张了自己的势力,提高了齐国在列国中的地位。“攘夷”活动:山戎进犯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亲
31、率大军深入到今河北昌黎,打败山戎。狄人进攻邢国(今河北邢台一带) ,齐桓公联合宋、曹两国驱逐狄人。邢国都城被毁,齐桓公为邢人造新都于夷仪(今山东聊城一带) 。邢人迁新都就像回家一样,史有“邢迁如归” (左传 )的说法。狄人攻破卫国,齐桓公就把卫国的人民安置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一带) ,并为他们营建新都。卫国人高兴的就像是忘掉了亡国的耻辱,史有“卫国忘亡”的说法。救邢存卫,是齐国的两大功业,阻挡了北狄的南下,为诸夏作了屏障,在诸侯国间取得了信誉。“尊王”活动:楚国吞并中原小国,连年伐郑。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军队与楚军对峙在陉地(今河南郾城一带) ,借指责楚国对周王不恭,迫使楚国与齐国订立“召陵之盟
32、” ,这实际上是楚国承认了齐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春秋车战商前期及以前的战争,以步战为主。商代后期,车战渐多。春秋时期,车战趋于鼎盛。齐鲁等大国有战车千乘以上,中等诸侯国如宋国也有战车百乘。战车阵法也有了进步,普遍采用中军和左、右两翼配置的正面横向阵形,中军是攻击的中坚力量。在战术观念上也发生巨大的变化,破除了早期战争重信轻诈的传统,经常发动出其不意的进攻。春秋中期以后,作战区域扩大到中原以外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地形不适于车战,于是拥有大量步兵的新型军队开始组成。到战国,战车进一步衰落,逐渐被步兵、骑兵取代。教学反思:优点:1. 在上课前,我认真查找了许多材料。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的不足,在这
33、节课中,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 2.在这节课中,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主动探寻知识。让学生体验春秋时期动荡变革的历史特点,了解当时的变幻莫测的斗争场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各种学习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精诚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不足:1.这节课教学内容较多,光靠这一节课上的时间,绝大部分学生要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比较困难,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不断重复、强化、巩固。2. 合作学习要有真效果,不能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