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阳高中 2020 届高二 10 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堤溃蚁孔 气泄针芒朱康有“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意思是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气泄掉。这句话提醒人们,做人做事都要在祸患出现萌芽的时候着手处理,防患于未然;如果小事不注意,很可能前功尽弃,顷刻之间颠覆所有累积起来的“成就” 。我们通常注重的是,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事业政绩也好,人格品德也好,都是由长期量变努力积累起来的,往往经历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而同样应该引起更高程度重视的是,人格修养的“堤坝”筑起来了,其中的“水”也很沣溢充实,事业
2、就像“气球”一样那么大,显得五彩缤纷,辉煌、耀眼、夺目。但为什么有时候“翻盘”却在一夜之间?由于突然的、不可抗拒的外部因素造成了“溃坝” “粉碎”自然界有这种情况,对人类自身来说却似乎不可能。 “人非圣贤”皆有过,有些无关乎“大节”的小毛病、小失误偶然犯一次两次,可能不至于一泻千里而导致最终的失败;但如果在这些“小事小节”上不加注意,不以为然,甚至被一些人冠以敢做敢为的“正面”个人魅力、特征等,自以为大,于是乎傲心潜在地不断增长,小节累成了大节、小事攒成了大事,终一发不可收拾。出现这种情况,也可以倒推:这种人成就起来的“功名”和“政绩” ,其内在心理追求本就有问题,不是以人民的长远和最终利益为
3、目标,而多出于私情私利,如同历史上思想家王阳明指出的是“徒据纸上之功绩” ,当然其“肥皂泡”就很容易被戳破而昙花一现。人类的政治活动主要表现为统治者或执政集团带领社会大众为完成某种理想和使命而进行的组织性活动。说白了,就是一部分人提出理念和目标,倡导所属成员来共同实施。人有“人道” ,政有“政德” 。如何修身治己?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要“正心明道” ,这一点又暗合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讲的“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之说。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动机和意识追求在起主导作用。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那么“心”为什么不能“正”?恰恰是被私欲蒙蔽住了,如果抱着当官谋利的想法,那做的一切事
4、情都不会对,就会出现自我的欲望把自己推向覆灭的结果。所谓“正心明道”亦正是从“一念入微处”入手,明觉精察, “严” “防” “杜” ,从不放过任何小事小节,才能成就圆满人生的境界。这是自己内心世界的“战斗”天理和人欲在心中“交战” 。我们不要看轻了这场“战争” 。很多人和真刀真枪的敌人打仗时能够取胜,但有可能输在和自己欲望的抗衡上。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就像猫捕捉老鼠那样专注、那样认真去对治自
5、己的私欲,方能“克念作圣” 。(选自 2018 年 4 月 23 日光明日报 ,有删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堤溃蚁孔,气泄针芒”这句古语提醒人们,要对大堤上的蚁穴加以特别注意,对气球加气时要特别注意针尖般的小孔。B.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古语告诉我们,事业政绩、人格品德等都是由长期量变努力积累起来的。C.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的意思是,要让社会大众对自己感恩戴德,就必须先对大众的思想进行教育。D. “克念作圣”的意思就是要人们时刻记着从小事入手,绝不放过任何一件微小的善事,才能成就圆满人生最高境界。2. 下列对原文论证
6、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二两个自然段提出问题,解释标题,指出如果在小事小节上不加注意,让小事变成了大事,小节累成了大节,必将堕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B. 文章第三、四、五三个自然段重点从正面阐述问题,论述如何修身治己的问题,指出要“正心明道” ,不放过任何小事小节,才能成就圆满人生的境界。C. 文章第六自然段着重论述人格修养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输在和自己欲望的抗衡上,应该像猫捕捉老鼠那样专注认真地对自己的私欲进行对症下药的治理。D. 全文在论证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文章中凡加了引号的语句要么是从古语或古人的语言,要么是今人的言论,都属于引用论证的方法。3. 根
7、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事业政绩和人格品德都是必须由长期量变努力积累起来的,必须经历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B. 如果一个人不是以人民的利益为目标,他所取得的所谓“功名”和“政绩”就很容易被戳破。C. 要做好修身治己,就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动机和意识追求在自己的思想中起主导作用。D. 对待自己的各种私心杂念,应像猫捉老鼠一样,眼看耳听,发现一念萌动,立即加以克服。【答案】1. B 2. D 3. A【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8、。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错误在于仅从字面狭隘理解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已在下文说明:“提醒人们,做人做事都要在祸患出现萌芽的时候着手处理,防患于未然;如果小事不注意,很可能前功尽弃,顷刻之间颠覆所有累积起来的成就 ”。C 项,错误在于误解文意, “种德”的意思是培育美好品德, “养其心”的意思是端正自己的基本心理动机。D 项,错误在于对“念”的理解,根据文本, “念”指的应该是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不是指“微小的善事” 。【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
9、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 项,错误是以偏概全,文中有的加引号的词语并不属于引用,比如“人道” “政德” “严” “防” “杜” “战斗”“ 交战” “战争”等都只是起着强调的作用。【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错误是说法绝对化,原文并无“必
10、须”二字,而且是说“往往经历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
11、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的母校凸凹一所默默无闻、现在已完全消失了的山区学校九道河中学,是我的母校。这所学校,地处家乡的瓶口之处,离村落有八里之遥的山路,又没有住宿条件,每天都要往返地走。村里的学童在村里上完小学,畏惧那每天十六里的跋涉,就基本辍学了,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缘于对苦难生活的“仇恨”已过了播种季节,依然不见雨,铁镐招在地上,冒起
12、一股热烟。所以,我只能靠苦读、升学,考到山外去。这种自省意识,使我有别于别的学生收敛浮性,不用督促,埋头学业,便让老师们刮目相看,视我为学习的“种子” ,便对我倍加爱护。班主任老师陈国如,教数学,他叮嘱我一定要用铅笔做作业。起初我不明白,后来方知,他有深刻的用意。作业本发回来,在做错了的习题上,他不打“” ,只是轻轻地划一斜“” ,待改正后,随下次的作业返回时,他都补成了“” 。待一个学期结束,他把我的作业本作为样本在全班传阅,对同学们说,你们看人家是怎么学习的,一丝不苟,从不马虎,始终是对的。这不仅让同学们惭愧,也让我自己惭愧。但是,这种“始终是对的”的赞美,变成了一种心理暗示,让我更加刻苦
13、、更加认真,使自己名副其实地“不错” 。语文老师是一个从市里名牌大学下放来的南方女子,白、矮、丰腴、近视,名字叫安近。她说话娇滴滴的,就压不住课堂的秩序。我因为父亲是村里的支部书记,订阅着“两报一刊”,随手翻阅,就知道很多山外的事体,词汇量也多于别的同学,以至于觉得课本的内容过于轻浅,夏天上课时,把手掌放在腋窝里,挥动臂膀,打击出惊人锐音,就把同学们的目光吸引过去,搅了她的课局。她把我拽到讲台上罚站,可她转身写板书时,我冲着同学们做鬼脸,并重复在下边时的打击动作,弄出公然的声音。全班笑成一团。她被气得扔下教案,哭着跑出教室。我被校长狠狠地呵斥了一顿,并警告说,你再捣乱,就干脆滚蛋。我怕滚蛋,因
14、为那会断送了我走出大山的愿望,便老老实实地听课。但从此我对安近老师冷脸相对。那天中午,我躲在学校西边的水泥桥下,偷偷地吃我的中午饭。之所以偷偷地吃,是因为我中午的干粮,总是装在饭盒里用网兜提来的掺了榆叶的稀粥,而那时我已经有了很强的虚荣心了。突然就见安近老师走了过来,背着手,笑吟吟的。走到跟前,她把背着的手移到眼前,是两只雪白的馒头。我说,你少来羞辱我。她说,其实我早就知道,你吃得很差,学得很苦,是个好孩子,所以你一调皮,我就伤心。这两只馒头是我特意给你拿来的,你不许拒绝。第二年,安近老师调走了,我伤心了很大一阵子。接替她的,还是一个女老师。她叫陈瑞颖,大大的双眼皮,身姿婀娜,美得让人不敢凝视
15、。有一次她带着我们上劳动课,清理马路边上泥石流遗留下来的堆积。我不喜欢劳动课,铁锨就往空里铲,以节省体力。被她发现,受到批评,就有了火气,故意把锨里的沙石往高处扬,让烟尘迷同学们的眼。陈老师蛾眉一皱,撅下一把荆条,直冲我而来。我赶紧逃跑,她一边追、一边喊道,你必须让我打到,不然我决不会轻饶。荆条打在背上,身体不疼,但心里疼,疼在失去了在同学们面前的傲气。她说,你学习好是不假,但正因为你学习好,才不能放任娇惯,因为热爱劳动的人,才热爱生活。九道河中学真是小,小到只有两排教室。校长总是坐在校长室门外的破椅子上眯着眼晒太阳,上边来人,他也不冷不热,调他出山,他也不为之所动,对手下的教师也没有清规戒律
16、,任其发挥。但是,却考出了很多学生。它也没有校训。但是在我心里它是有的:它不仅教知识,也教感情、伦理、道德和如何做人。可惜在教改时它被撤了。但是,它却铭记在我心中,因为它是我的人生之基、人性之源。(选自 2017 年 2 月 7 日羊城晚报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一开头说母校“默默无闻” ,是为了反衬后文对母校的感恩之心,同结尾对母校的赞颂形成对比和照应。B. 写母校办学条件的艰苦,既突出了“我”对学习的刻苦态度,更突出了母校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和敬业精神。C. 文章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安近老师的外貌和说话特点,写出了“我”对这位老师的憎恶和不遵守上课
17、纪律的原因。D. 文章用学校的“小”同考出学生之多对比,用“没有校训”同是学生人生之基、人性之源对比,给读者较深印象。5. 文章叙述了四个人物,试从中任选一个分析其性格特点。6. 读完本文,你认为“我的母校”有哪些特点?试简要分析。【答案】4. C 5. 班主任陈国如老师:善于鼓励学生,对 “我”的“始终是对的”的赞美,使“我”更加刻苦更加认真地学习,从而名副其实地“不错” ;善于在学生中培养学习榜样,发现“我”不同于别的学生,能够“不用督促,埋头学习”后,要求“我”一定要用铅笔写作业,以便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语文老师安近: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缺点,尽管被“我”的“搅局”而气跑出教室,但仍能对“我”
18、的生活和学习十分关心,给“偷偷地”吃中午饭的“我”送去白馒头。语文老师陈瑞颖:爱劳动,不怕脏累带领学生清理泥石流堆积;对学生要求严格,用荆条打掉偷懒的“我”在同学面前的傲气,不放任娇惯学生的缺点。校长:安于本职工作,不为调动所动;不唯上、不奉承, “不冷不热”地对待“上边来人” ;能发挥教师积极性,不用清规戒律束缚教师。 6. 一所处于山区的办学条件艰苦的小型中学。学校只有两排教室,不能收纳住校生;有尽职尽责的关心学生的教师;虽没有校训,但不仅教知识,也教感情、伦理、道德和如何做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得到较好的发挥。【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
19、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 项,此项错误在于没仔细阅读文本,文本只是说“她说话娇滴滴的,就压不住课堂的秩序” ,既未写“我”的憎恶,也说明“我”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原因是老师说话娇滴滴的,压不住课堂秩序。【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叙述了四个人物,试从中任选一个分析其性格特点。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
20、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本题要求从小说中叙述的四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分析其性格特点。此题考生的选择余地很大,要挑选自己最有话说的那个人物分析。文中每一个人物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如:班主任陈国如老师善于鼓励学生;语文老师安近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缺点;语文老师陈
21、瑞颖爱劳动,不怕脏累,严格要求学生;校长:安于本职工作,不唯上、不奉承,能发挥教师积极性。不管选择哪一个人物,都要从其主要性格的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读完本文,你认为我的母校有哪些特点?试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筛选文中内容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回答“我的母校”的特点。阅读原文,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再进行概括筛选。 “这所学校,地处家乡的瓶口之处,离村落有八里之遥的山路,又没有住宿条件,每天都要往返地走。村里的学童在村里上完小学,畏惧那每天十六里的跋涉,就基本辍学了” “九道河中学真是小,小到只有两排教室。 ”“班主任老师陈国如,这
22、种“始终是对的”的赞美,变成了一种心理暗示,让我更加刻苦、更加认真,使自己名副其实地“不错” 。 ”语文安老师给馒头的关心, “陈瑞颖说,你学习好是不假,但正因为你学习好,才不能放任娇惯,因为热爱劳动的人,才热爱生活。 ”“校长上边来人,他也不冷不热,调他出山,他也不为之所动,对手下的教师也没有清规戒律,任其发挥。但是,却考出了很多学生。 ”“它也没有校训。但是在我心里它是有的:它不仅教知识,也教感情、伦理、道德和如何做人。可惜在教改时它被撤了。但是,它却铭记在我心中,因为它是我的人生之基、人性之源。 ”根据上述有效内容,先从学校的地理位置、外观陈设、老师们的教育理念等方面概括“我的学校”的特
23、点。【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新华社北京 2017 年 5 月 15 日电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24、15 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圆桌峰会,围绕“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 ,实现共赢发展”的主题,就对接发展战略、推动互联互通、促进人文交流等议题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并通过了联合公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习近平在开幕辞中指出,在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各国要对接彼此政策,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才能形成合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历史,但面向未来;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在“一带一路”建设合
25、作框架内,各方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倡议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推动互利共赢,明确合作方向,本着伙伴精神,牢牢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让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成为共同努力的目标,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对话化解分歧,协商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我们要密切政策协调,对接发展战略。要把“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同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成果结合起来,同区域发展规划对接起来,同有关国家提
26、出的发展规划协调起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们要依托项目驱动,在基础设施联通、实体经济合作、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金融合作、民心相通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有删节)材料二下面的统计图反映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地区的贸易情况。2011-2016 年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和东欧地区的贸易额统计图(以上数据摘自“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 )材料三中新网 2017 年 8 月 14 日电 记者从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获悉,第二届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暨首届“一带一路”(东盟)农业投资合作论坛将于 9 月 11 日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负责人表示,本次论坛将重点研讨中国
27、东盟农业合作的成果及经验,以及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农业交流与合作等内容。据悉,论坛举办同期,主办方将在广西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国际合作展,集中展示中国东盟农业合作成就、品牌、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高新技术和投资项目、物流和冷链运输等。(有删节)7. 根据“材料二”中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下列推理不合理的一项是( )A. 与 2015 年相比,2016 年我国与东欧地区的贸易额有所增长。B. 从 2011 年到 2016 年,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额逐年增长。C. 从 2011 到 2016 年,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额平均值超过 4200 亿美元。D. 2
28、016 年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额是我国与东欧地区的贸易额的 3 倍多。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届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举行的。论坛将重点研讨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农业交流与合作等内容。B. “一带一路”建设能够促进当今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因为它能够开创发展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让各国优势互补、互利共赢。C. 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一带一路”的倡议。 “一带一路”建设虽来自中国,但属于世界,它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协调联动发展,使各国实现共同繁荣。D.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和东欧地区的
29、贸易增长。在 2011-2016 年六年期间,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和东欧地区的贸易额呈总体增长趋势。9. 根据材料和自己的认识,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理解。【答案】7. B 8. B 9. “一带一路”的意思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植根于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但面向未来;它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它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筛选信息及推理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看清题目要求及选项内容,要求回归文本,在文章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内容或者图表,仔细阅读,进
30、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辨析中注意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根据材料二中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下列推理不合理的一项” ,B 项, “从 2011 年到 2016 年,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额逐年增长”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的统计图,从 2014 年到 2016 年间,我国同东南亚地区的贸易额逐年有所下降。故选 B。【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 “论坛将重点研讨如何
31、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农业交流与合作等内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论坛研讨的重点是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成果及经验。C 项, “它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协调联动发展,使各国实现共同繁荣”说法错误,把倡议当成了已然。D 项,“在 2011-2016 年六年期间,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和东欧地区的贸易额呈总体增长趋势”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这六年期间,我国同东欧的贸易额略有下降。故选 B。【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信息和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针对文中某
32、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属于探究能力要求,探究类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中的某一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本题要求根据材料和自己的认识,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回答此题,除了要以“一带一路”为中心,在材料中筛选相关信息之外,还要注意题干中“自己的认识”一语,加进有关内容。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一,仔细阅读材料一,可以从种筛选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
33、实现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历史,但面向未来;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 “在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框架内,各方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再加上自己对“一带一路”认识,分条谈谈自己对“一带一路”的理解。【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
34、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遂,字邦良,丰城人。弱冠,从欧阳德学。登嘉靖五年进士,授行人。历刑部郎中。锦衣卫送盗十三人,遂惟抵一人罪,余皆辨释。东宫建,赦天下。遂请列“大礼”大狱诸臣于赦令中,尚书聂贤惧不敢,乃与同官卢蕙请于都御史王廷相,廷相从之,事虽报罢,议者嘉焉。俄调礼部,忤尚书夏言。因事劾之,下诏狱,谪湖州同知。屡迁广东按察使,释囚八百余人。进山东右布政使。江洋多盗,遂迁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军政明,盗不敢发。俺答犯京师,召遂督苏州军饷。未谢恩,请关防符验用新衔。帝
35、怒,削其籍。三十六年,倭扰江北。廷议以督漕都御史兼理巡抚不暇办寇,请特设巡抚,乃命遂以故官抚凤阳四府。三十八年四月,倭数百艘寇海门。遂乃命副使刘景韶、游击丘升扼如皋,而身驰泰州当其冲。时贼势甚盛,副将邓城之败绩,指挥张谷死焉。贼知如皋有备,将犯泰州,遂急檄景韶、升遏贼。连战丁堰、海安、通州,皆捷。贼沿海东掠,遂令景韶、升尾之,而致贼于庙湾。通政唐顺之、副总兵刘显来援,贼大败走,以余众保庙湾。庙湾贼据险不出,攻之月余不克。遂令景韶塞堑、夷木压垒陈,火焚其舟,贼乘夜雨潜遁。官军据其巢,追奔至虾子港,江北倭悉平。帝大喜,玺书奖励。贼驻崇明三沙者,将犯扬州。景韶战连胜,围之刘庄。会刘显来援,遂檄诸军尽
36、属显。攻破其巢,追奔白驹场,贼尽殄。时遂已迁南京兵部侍郎。论功,予一子官,赉银币。御史陈志勘上遂平倭功,前后二十余战,斩获三千八百有奇。江北池河营卒以千户吴钦革其帮丁,殴而缚之竿。遂已召拜兵部左侍郎,以言官荐擢南京参赞尚书,镇抚之。营卒惑妖僧绣头,复倡讹言。遂捕斩绣头,申严什伍,书其名籍、年貌,系牌腰间,军乃戢。越四年,以老致仕。遂博学多智长于用兵然亦善逢迎帝将重建三殿遂奏五河县泗水中涌大杉一此川泽效灵为圣主鼎新助帝大喜由此益眷遇卒,赠太子太保,谥襄敏。(选自明史卷二百零五 ,有删节)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遂博学多智长/于用兵然亦善/逢迎帝将重建三殿/遂奏五
37、河县泗水中涌大杉一/此川泽效灵/为圣主鼎新助/帝大喜/由此益眷遇/B. 遂博学多智/长于用兵/然亦善逢迎/帝将重建三殿/遂奏五河县泗水中涌大杉/一此川泽效灵/为圣主鼎新助/帝大喜/由此益眷遇/C. 遂博学多智/长于用兵/然亦善逢迎/帝将重建三殿/遂奏五河县泗水中涌大杉一/此川泽效灵/为圣主鼎新助/帝大喜/由此益眷遇/D. 遂博学多智/长于用兵然/亦善逢迎/帝将重建三殿/遂奏五河县泗水中涌大杉/一此川泽效灵/为圣主鼎新助/帝大喜/由此益眷遇/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行人,官职名,明代设行人司,掌管传旨,册封、抚谕等事。B. 东宫,指古代皇宫中的一种建筑
38、,借指居住东宫的皇帝接班人。C. 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的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才能系狱的案子。D. 言官,负责监督官员并与向皇帝进谏的官员,官职一般并不很高。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遂办案认真,不随意治罪。他在担任刑部郎中时,将锦衣卫送来的十三个罪犯只用一人抵罪,还放走八百多囚犯。B. 李遂善于用兵,多次打败倭寇。在倭寇侵犯泰州时,他指挥部队在丁堰、海安、通州等地作战,接连取得胜利。C. 李遂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当妖僧绣头蛊惑士兵时,他抓捕斩杀了绣头,同时申严纪律,让军士都挂上腰牌。D. 李遂也有喜欢奉迎皇帝的缺点。在皇帝要重建三殿时,他称颂泗水中涌现
39、的一棵大杉树是山川献给英明皇帝的礼物。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与同官卢蕙请于都御史王廷相,廷相从之,事虽报罢,议者嘉焉。(2)御史陈志勘上遂平倭功,前后二十余战,斩获三千八百有奇。【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李遂于是和同官一起向都御史王廷相请示,王廷相听凭他们这样做,事情虽然宣告结束(没有成功) ,但议论此事的人们都赞美他。 (2)御史陈志核实奏上李遂平定倭寇的功劳,前后二十余次战斗,杀死、俘虏三千八百多倭寇。【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
40、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博学多智”是“遂”的谓语,其后应断句。介宾短语“于用兵”是形容词“长”的补语,其后应停顿;转折连词“然”作为停顿标志,之前也应停顿。据此可排除 A、D 两项。比较 B、C 两项,数词“一”作为“大杉”的后置定语,不能同后面的“此”相连,于是得出答案。故选 C 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41、、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 D 项错误可根据文中“遂已召拜兵部左侍郎,以言官荐擢南京参赞尚书”一语推断得知:李遂是因为言官的推荐才由兵部左侍郎这个已经比较高的职位升任到南京参赞尚书这个更高的职位的,可见言官的官职是比较高的。正确的解释颖该是:言官,权力较大、有时连皇帝也无可奈何的官员,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故选 D。【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 项错误在于错乱时空:放走八百多囚犯不是在担任刑部郎中时,而是在担任广东按察使时。故选 A。
42、【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请:请示;报罢:宣告结束(没有成功) ;议者:议论此事的人们;嘉:赞美。第二句得分点:勘:核实;上:名词作动词,上奏;斩获:杀死、俘虏;奇:零头数。【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
43、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李遂,字邦良,丰城人。二十岁那年,跟从欧阳德学习。考中嘉靖五年(1526)进士,被授予行人的官职。历任刑部郎中。锦衣卫送十三个强盗来治罪,李遂只用一人抵罪,其他的都被他分辨事实后释放。确立太子时,大赦天下。李遂请求将“大礼”这件大案的各位大臣都列在赦令中,尚书聂贤恐惧不敢,李遂于是和同官一起向都御史王廷相请示,王廷相听凭他们这样做。事情虽然宣告结束(没有成功) ,但议论此事的人们都
44、赞美他。不久李遂被调到礼部,冲撞了尚书夏言。夏言就借一件事弹劾他因而遭下诏狱,被贬任为湖州同知。李遂又逐渐被升职为广东按察使,在位期间释放囚徒八百多人。李遂升任山东右布政使。当时江洋多盗贼,李遂被调任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他军政严明,盗贼都不敢生事。俺答侵犯京师,朝廷征召李遂督苏州军饷。他没有向皇上谢恩,就请求关防验符使用新的官衔。惹得皇帝恼怒了,削去了他的官籍。嘉靖三十六年(1557),倭寇侵扰江北。朝廷讨论说因督漕都御史兼理巡抚,没有时间对付敌寇,请求特别设置巡抚,于是命李遂用原官身份巡抚凤阳四府。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倭寇数百艘船侵犯海门。李遂于是命令副使刘景韶、游击丘陛扼守如皋,
45、而自己亲驰泰州首当其冲。当时敌贼声势非常强盛,副将邓城抵御敌人被打败,指挥张谷战死。敌贼知道如皋有准备,准备侵犯泰州,李遂急檄令刘景韶、丘升遏止敌贼。接连在丁堰、海安、通州作战,李遂都打了胜仗。敌贼沿海向东掠去,李遂下令刘景韶、丘升尾随其后,并且在庙湾招引敌贼。通政唐顺之、副总兵刘显前来支援,敌贼大败逃走,用剩下的敌贼保庙湾。庙湾敌贼占据险要不出,进攻了一个多月,还不能攻克。李遂命令刘景韶堵塞堑要、砍树木压平垒阵,用火焚烧的人的船只,敌贼乘夜雨潜逃。官军占据敌人的巢穴,追赶敌人到虾子港,江北的倭寇全部被平息。皇帝大喜,用玺书奖励官兵。驻扎在崇明三沙的敌人,准备侵犯扬州。刘景韶与他们交战,连连取
46、得胜利,将他们围困在刘庄。等待刘显来支援,李遂下檄令诸军都归刘显指挥。部队攻破敌人巢穴,将敌贼追赶到白驹场,敌贼全部被歼。这时李遂已迁任南京兵部侍郎。评定功劳,对他的一个儿子赐予官职,赏赐银币。御史陈志核实奏上李遂平定倭寇的功劳,前后二十余次战斗,杀死、俘虏三千八百多倭寇。江北池河营的士兵因为 千户吴钦革除他们的帮丁,就殴打吴钦并将他缚在竿子上。这时李遂已被召封为兵部左侍郎,因言官推荐而提升为南京参赞尚书,这件事就由他来镇压安抚。营卒被妖僧绣头所惑,又散布流言。李遂将绣头捕住杀掉,再三向队伍申严纪律,书写军士的姓名籍贯,年龄相貌,系牌腰间,军士才止息。过了四年,李遂因年老辞官退休。李遂博学多智
47、,长于用兵,但他也善于逢迎。皇帝准备重新建造三殿,李遂奏说五河县泗水中涌现大杉一棵,这是川泽效灵,为助圣主鼎新革故,皇帝大喜。从此皇帝更加宠爱李遂。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敏。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雪晴晚望贾岛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的第一句就为下文清冷凄清的感情抒发奠定了基调,烘托出诗人的失意、苦闷。B. 五、六句在写景上明暗结合,野火为明,断烟为暗,写出了景物时间推移变化。
48、C. 诗中末尾两句诗人写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D. 这首诗的诗题交代了晴雪和暮色这两种所写景物。描绘了一幅寒寂的空山晚晴图。15. 赏析本诗中的颔联的精妙之处。【答案】14. A 15. 颔联“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 “归” 、 “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生动贴切,动中见静,在动静光色的摹写中,透出了如他的诗风那种清冷,强化作者的悲苦抑郁之情。【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49、。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 项,错误。第一句未体现悲苦之情。【1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赏析本诗中的颔联的精妙之处。 ”本题考查鉴赏颔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立足颔联内容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阅读全诗,分析颔联的艺术手法及效果。“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 “归” 、 “下”动词准确,精炼,这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在遍山皑皑白雪中,有采樵人沿着隐隐现出的一线羊肠小道,缓缓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白屋的背后则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夕阳。山峰在晚照中显得更加雄奇。樵人初归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动静光色的摹写中,透出了如作者贾岛诗风的那种清冷。【点睛】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