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四 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征,一、文化的含义,文化通常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文化指某种较突出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我国古代“文化”一词主要指“教化”“文治”。如“敷文化以柔软”。,目前学术中常用的文化涵义有,一是指“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文化”可最高概括为,“人(们)的(人化的)既定的广义活动模式”。即人们已然形成的食、思、做、乐等等的内在习惯方式。,“文化”最根本、最深刻的涵义是人化。一切“文化”的含义都是从这个根本涵义发展、引申而来的。,“文化”概念各有说法,文化指“社会
2、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文化在我国古籍中指“文治教化”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二、文化的特征,文化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超生理性:文化不是通过生理遗传,而是后天习得和创造的。,超个人性:个人不能形成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拥有和使用的。,2、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表现在: 围绕某一社会活动或社会关系会产生一系列相关的文化现象。 任何文化现象都要和别的文化现象结合在一起,构成复杂系统。,文化现象总
3、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本身的意思。,3、象征性,4、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向下或向周围传播、辐射。 纵向传递 横向传递,5、变迁性与文化堕距,(1)文化变迁性:文化时刻处于变化中。大规模文化变迁的原因? 自然条件的变化 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 发明与发现(刺激因素),(2)文化堕距: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结果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城中村村民、剩女现象等),材料一: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个体经营者通过合法经营,抓住了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一跃成为当今社会的富裕阶层。他们现在会
4、经常出现在一些高级社交场合。但是,我们有时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吃饭时用桌布来擤鼻涕,边吃饭边掏耳朵、挖鼻孔和擦眼睛等。这个人的行为会使其他在场的人心里十分不悦。,材料二: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足球文化十分盛行。人们都热衷于足球运动。足球作为一个行业和职业,也是大多数青少年所向往的。他们举行的职业联赛经常是座无虚席。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现象,即在足球场上,经常有不同队的球员间发生争执,假摔等犯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且还有辱骂和殴打裁判以及足球骚乱的现象。这些使得足球这项文明的运动项目蒙上了阴影。,试分析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以及其产生的原因?,这两种现象是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出现的文
5、化堕距现象。文化堕距是由于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有快有慢,从而导致各部分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并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此,是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即产生了文化堕距。,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 2、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认知性精神文化(语言、符号等) 规范性精神文化(规范体系、价值观念等),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1.民族亚文化:社
6、会少数族群所特有的文化。 2.职业亚文化:为各种职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3.越轨亚文化:指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并不具有决然的界限,甚至可能相互转化。,青年一代与父辈迥然不同的生活和娱乐方式。,年龄亚文化,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就是反动的文化。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主文化的性质。,反文化,嬉皮士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60年代美国象征。,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评比性文化: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非评比性文化:(中性文化)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思考讨论题:,结合实际谈谈大学校园
7、中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有哪些?,大学校园主文化,人才与知识密集 具有思想活跃、文化品位高等诸多特点 呈现出积极、健康、清新、高雅的总体风貌 ,大学校园亚文化,课桌文化 宿舍文化 广告文化 ,大学校园反文化,享乐反文化 不雅反文化 虚幻反文化 校园官僚作风、腐败反文化 ,校园亚、反文化成因分析 社会变革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心态素质,应对校园反文化采取的措施: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各种咨询服务尚待完善,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一)文化特质(第一层次) 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如茶文化),特点: 独自成一单位,独立发挥作
8、用。 注意: 我们看一个文化复合体繁简主要看它包含有多少文化特质,(二)文化丛(第二层次) 文化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三种情况: 一些功能相似的文化特质聚合而成 围绕着一个中心文化特质发展起来的 某些原始文化,(三)文化模式(第三层次)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注意: 1、文化模式是比文化特质、文化丛更复杂、更高一个层次的文化构成形式 2、任何一个文化模式都有与别的文化极不相同的鲜明的文化特征 3、任何一个文化模式都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经过很长的历史时期才形成的。,文化模式分: 1、特殊的文化模式 西方文化:海洋文明 中
9、国文化:儒家思想为主2、普遍的文化模式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就其基本结构看有着共同的东西,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1.文化中心主义 含义: 是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文化中心主义的功能: (1)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如果社会中的成员们相信他们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规范是正确有益的,他们就会努力遵守他们,从而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2)妨碍文化交流。极端的文化中心主义会妨碍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交流,导致社会隔绝,甚至可能被滥用于政治目的,形成民族沙文主义。例:希特勒。,2.文化相对主义 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
10、不能评价和比较的。 走向极端就是否定了人类文化的共同性,三、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1.文化震惊(客观现象) 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处理文化震惊的方式不同产生不同效果: 处理不当:盲目排外;盲目崇拜 处理得当: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2.文化边际(边际文化) 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两种情况: 易接触其他文化发展较快 不易接触其他文化欠发达,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三、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价值整合 文化的整合功能 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此外还有:思想启迪等作用,思 考 题,文化的特征 理解“文化堕距” 文化区分中关于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的划分 理解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文化震惊和文化边际 文化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