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科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观.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5038166 上传时间:2019-02-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科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科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科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科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科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科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观文化遗产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工作。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强调“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 2010 年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 ,李长春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重要文章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提出要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实现新的跨越正确把握新时期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党的十七大做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为文化遗产事业的

2、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何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趋势,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关系到文化遗产事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我认为,应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准确把握文化遗产内涵的不断深化。当前,文化遗产与社会各个层面的关联程度更加密切,与文化遗产有关的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更加引人注目,对文化遗产保护2的社会参与也更加广泛。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化遗产是人类健康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多样性,归根到底,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因此,在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中,更加突出

3、世代相承性和公众参与性。世代传承性强调每一代人都应当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种贡献既有自身的文化创造,也包括将文化遗产传于子孙,泽被后世。因此,我们不仅要不遗余力地把文化遗产保护好,同时,还要积极利用,把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好。民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公众参与性是文化遗产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民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逐渐增强,参与的范围和深度日益扩大。因此,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既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又要广泛动员民众,使其真正成为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公共事业。文化遗产事业内涵的深化促使人们

4、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角度去分析和梳理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和建立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及其保护方式、手段和具体途径二是要全面把握文化遗产外延的不断拓展。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概念认识的深化,文化遗产事业的外延也在不断拓展,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领域不断扩大。表现在:文3化遗产发展的要素,从重视单一文化要素的保护,向同时重视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要素保护的方向发展。例如“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 。文化遗产发展的类型,从重视现已失去原初和历史过程中使用功能的古迹、遗址等静态遗产的保护,向同时重视仍保持着原初和历史过程中的使用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文化景

5、观等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文化遗产发展的空间扩展,从重视文化遗产点、面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因历史和自然相关性而构成的大型文化遗产和线型文化遗产等文化遗产群体保护的方向发展。文化遗产发展的保护年代,从重视古代文物、近代史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 20 世纪遗产、当代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文化遗产发展的性质,从重视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例如皇家宫殿、帝王陵寝、纪念性史迹等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反映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文化遗产,例如传统民居、乡土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老字号遗产等方向发展。文化遗产发展的形态,从重视物质要素的文化遗产保护,向同时重视由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结合而形成的文化遗产保护的

6、方向发展,将文化遗产的内容由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伸延到非物质的、无形的、动态的,彰显人类对于文化遗产认识的进步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新趋势,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我们4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顺应形势变化,调整工作思路,促进文化遗产事业的科学发展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新规律 当前,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实现新的发展,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新规律(1)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和认识基础,也对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宏观层面,文化遗产

7、的社会影响更广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求知、求美、求参与、求健康的愿望更加强烈,文化消费的需求日趋旺盛并呈现多样化态势,人们迅速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为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事业提供了内在需求和强大动力在微观层面,文化遗产的工作要求更高了。如文化遗产如何主动融人社会、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增强亲和力,使文化遗产成为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使更多的公众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有待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应当看到,当前文化遗产事业的公益功能发挥不足,5所提供的文化服务与民生需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由此引发的文化吸引力不足问题还在一定

8、程度上存在,文化遗产事业介入民生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还有待系统化、制度化。如何从服务的指导思想、意识、内容、措施、质量、效果、绩效评估等方面,提高文化遗产满足民生的能力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2)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新功能 长期以来,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科研功能较多地被人们所认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遗产的经济功能和经济价值日益显现,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由于文化遗产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多功能性、增值性和管理上的政策性等特点,决定了文化遗产在形成相关产业上具有了三方面的不可或缺性。以文物为例,在以可持续利用文化为基础的产业(如旅游业等

9、),文物是不可替代资源;在文物流通经营中,文物是唯一商品;在文物鉴定与修复业等产业,文物是唯一工作对象。因此,文物既能像其他产业一样体现出纯粹的经济功能,又能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正外部性,即文物旅游、文物流通经营、文物修复等,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发挥出教育、科研等社会效益江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文物优势的发挥,取决于对文物的保护程度、利用程度和内涵彰显6程度。为此,一是要创新发展江西文物及其相关流通市场。建立规范化的文化艺术品流通 市场,繁荣文化艺术品、允许流通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大力发展文物复仿制品产业,繁荣高水平复仿制品市场。依法开展文物流通和经营,不仅要带动更多流通和旅游

10、,还要带动更多鉴定、咨询和培训等专业机构入市开展业务,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古玩艺术品市场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要创建各具特色的相关文化产业聚集区。各地要根据文化资源秉赋,充分发挥好文物资源优势,找准发展定位。既要加强文物的硬保护,更要着力抓好文物的软开发,发掘再现文物资源的文化内涵。把文物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增强景区的休闲性和娱乐性。三是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在切实保护文物的基础上,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加快文化产业开发步伐。充分利用文物资源的优势,挖掘文物深刻内涵,积极推动文博事业与文化旅游、传媒出版等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使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3)正确把握文化遗产

11、事业发展的新使命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城乡面貌、彰显地域魅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年来,我们提出文化遗产保护要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推进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市发展、7融入社区生活、融入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保护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环境,带动了周边城乡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对建设城市文化,彰显城市魅力,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积极作用也正逐步显现当前,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社会、促进发展的问题。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依法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的矛盾;坚

12、持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着力保护古村落的格局风貌、保护地域文化特色,增强城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不仅要注重对文物本体的保护,还应当关注文物所依存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认真总结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社会、促进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和谐共融、协调发展、互利双赢的新局面(4)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中的新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将对文化遗产事业

13、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高新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8中的应用,呈现出活跃与多样性态势。磁力仪、全站仪、地质雷达遥感技术等在考古发掘、调查、测绘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深入;荧光成像、核磁共振、同位素检测等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和仪器设备的应用,在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认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纺织材质、织造技术及各种类型织机的复原研究成果,在江西靖安大墓和湖北马山 1 号古墓出土纺织品的复制开发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模具翻制技术在陶器复制方面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采取模拟器物产生时代的生产工艺复制了山东蛋壳黑陶,采用现代工具、设备和烧制工艺,成功复制了唐三彩。这些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不仅为我们更

14、好地保护文物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提供了有益借鉴当前,国际现代科学技术对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现,保护中的科学技术含量不断提升。但我国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撑明显不足,表现在:预防性观念相对薄弱。据统计,全国馆藏文物有 50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难以适应事业发展需求;综合性研究投入不足,重大专项研究成果缺乏,有效借鉴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不够。为此,要着力加快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发展,发挥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作用,按照文化遗产发展的需求,遵循文9化遗产发展的规律,结合国情省情,正确处理好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的关系,在文物建

15、筑维修工程中,通过提高工程的科学技术含量,实现预防性保护的目标。进一步融合相关学科,集中省内外优势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作用,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科学技术资源,协同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技术问题。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修缮文化遗产,破解古代发明创造和工艺成果,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水平。同时,要充分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作用,实现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相得益彰,以科学技术推动文化遗产事业的新发展以科学的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动赣鄱文化遗产的新发展 2009 年 12 月 12 日,经国务院批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西文化

16、遗产事业要牢牢抓住用好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发挥文化遗产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遗产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1)努力保护好鄱阳湖区域的文化生态 鄱阳湖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也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生态。鄱阳湖区域有世界遗产 2 处,世界遗产提名地 2 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81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4处。鄱阳湖是哺育赣鄱文化的摇篮,自古就是崇儒尚学的重要教育基地,是宗教文化的源流之地,是陶瓷文化的滥觞之地,是民俗文化的繁盛之地。保护好鄱阳湖区域文化遗产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17、一要依法依规,加强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加强鄱阳湖区域的文物保护工作。坚决制止各种对文化遗产不协调、不合理的利用行为,杜绝破坏性开发、毁灭性拆建。二要挖掘内涵,提升价值。深入挖掘鄱阳湖区文化遗产资源的多重价值,不断丰富文化遗产的内涵,把鄱阳湖区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势。三要抓好规划,突出重点。要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鄱阳湖区域文化遗产特色和实际,编制和完善鄱阳湖区域文物保护规划,推进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在文物保护重大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四要优化服务,提升质量。进一步推进鄱阳湖区

18、博物馆的有序发展,以免费开放为契机,抓好博物馆质量建设,突出特色,提升陈展水平,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2)充分发挥文化在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内在动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经济、文化、社会为一11体的功能区,文化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鄱阳湖区文化建设,是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内在动力。一百五十多 年前,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种事情发生的愈多,人们愈会重新认识自身和自然界的关系。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存在了。 ”经济社会发展,既需

19、要物质基础,也需要文化推动。一方面,文化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心态和行为选择,从而直接影响人们经济活动的指向和经济效率。另一方面,文化传统影响到政府领导的决策和社会制度安排,从而制约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与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力与文化力的融合、渗透,形成了具有新的功能的经济文化力已成为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力驱动器。因此,必须依靠深层积淀的区域文化资源,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着力传承发展好鄱阳湖区域的文化遗产 鄱阳湖区域是中国经济文化南移的重要地区,是哺育赣鄱文化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如瑞昌商代铜岭铜矿遗址是全国最早的铜矿遗址。吴城大规模商代文化遗址的发掘,

20、表明鄱阳湖流域在商代就已经是一个水平12很高的经济文化中心。进贤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至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发掘出土的南宋至清的遗物 300 余件,其中 70 多件是陶瓷酒器。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遗迹最全、遗物最多、延续时间最长且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古代烧酒作坊遗址,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证明元代蒸馏酒产生、发展并在科技史上取得突破最好的遗址。但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上,还显得十分薄弱。要学习借鉴安徽亳州古井贡酒酿造遗址的开发利用经验,合理利用好酿造遗址的遗产价值。对具有产业和市场潜力、具备经营条件的传统文化资源,要鼓励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运用市场和产业的手段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特别是要

21、与发展旅游业紧密结合,开发文化产品,拓展服务项目,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增强生机、焕发活力。逐步形成企业支撑、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做大做强品牌,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引领作用(4)积极做好文化产品的开发 如何不断提高衍生产品和配套服务质量,使文化遗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化产品开发,是文物部门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抓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文化遗产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各级文物保护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遗产事业中做好文化产品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对13文化产品的开发来寻求新的社会资源、新的社会投入,再反哺于文物保护。一是

22、要充分发挥重点文物的品牌效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对馆藏重点文物进行仿制且提供定制服务,启发我们一个理念,即“把博物馆带回家” 。江西这些年虽然也在做,如元青花、 “7501”用瓷等,但数量太少、档次不高,没有进入市场,多局限于礼品赠送。我们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的文物仿制品,更好地发挥文物的效应。二是要深入挖掘文物资源及其内涵。要善于将文物资源和文化内涵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特殊形式和载体,有的甚至可以申请专利。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埋藏有大量历代青瓷,这些青瓷的特有图案与花纹的开发利用大有文章可做。还有江西靖安县东周墓出土的圆形金箔,这些符号和花纹都有很大的市场开发潜

23、力。三是要深入研究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产品需求。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多种类、多档次的文化产品。比如过去毛笔是一种写字和书法工具,其写字的使用价值正逐步淡化,但它之所以还有广阔的市场,是因为毛笔可以成为装饰品、艺术品、收藏品。四是要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要通过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带动设计、包装、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像瑞昌剪纸如果有好的包装,或有更好的展示形式,它的价值就会更加显现促进文化遗产事业的科学发展,既是加快文化遗产保14护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遗产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李长春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城乡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环境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更好的保护,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事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文化创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